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19世纪美国西部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震颤,这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融合,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积极整合的必然结果,为我们认识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借鉴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在我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中,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中国;西部;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1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52-04
随着西进运动的深入,19世纪美国西部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震颤。这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融合,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积极整合的必然结果,为我们认识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目前,学术界大多关注美国工业化的整体历程,亦有不少成果问世,但19世纪的西部工业化研究还较鲜见,在前辈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汲取有益的发展经验,探析我国西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有益的课题。
一
工业化是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伴随着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而演进。19世纪美国西部工业化一方面体现着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在发展速度和深度上呈递进式演变,为了解19世纪西部工业化的整体历程,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考察:
1.工业化奠基时期(19世纪初 ~19世纪40年代末)。充分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就缺乏依据。自1800年起,为了鼓励中小农场主到西部,美国政府连续三年颁布优惠的土地法令,为西部工业化拉开了准备条件的序幕。1803年,杰弗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娜,促使一场商业性、流动性和群众性的经济拓殖自东向西推进,“每个新来的人都随身带来了繁荣和生命的种子” 。[1]到1830年,拓荒者和移民涌入肯塔基、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威斯康星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领地。自1831年起,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继续涌向西北领地,又建立了衣阿华和明尼苏达两个领地。据统计,由于政策的不断放宽和改进,仅1815至1830年间移入西北部的人口就达50万之多。[2]大量人口的西移不可避免地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1807年,克雷蒙特号汽船的隆隆响声和滚滚浓烟标志着美国交通史从税道时代转入汽船时代, 1818年至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凿,打开了俄亥俄、印第安纳和伊利诺斯境内的地区。1830年,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建成通车,不仅把大量移民带入西部,更重要的是把西部带入了美国市场。从表面上看,此时西部还谈不上工业,但人口、农业和交通是工业化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些因素的奠基,工业化不会从天而至。
2.工业化起步时期(19世纪40年代末~1870年)。这一时期主要以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粗放式经营为特征,偶然发现的矿藏成了带动工业化的龙头。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在美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一次淘金热,据统计,从1848年至1859年,加州共开采出价值6 亿美元的黄金,占同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45%。[3]1859年,内华达境内蕴藏大量白银的库斯托克矿的发现又一次掀起更加疯狂的淘金热。一个个矿藏的发现,使美国西部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希望天堂”。整个60年代,淘金热进一步扩张,在落基山区先后建成了派克峰、克利沃特、奥尔德峡谷、黑山四大矿区,此外,还在怀俄明、犹他、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等地,也发现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矿区。采矿业的兴起,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50年至1870年,铁路建设从9 000英里增加到53 000英里,连接了所有东部城市并达到西部港口奥克兰。[4] 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平洋铁路法案》,不仅开创了交通运输建设的新阶段,而且使铁犁、铁栅栏、收割机、播种机、轧棉机、缝纫机、钻井机等源源不断地输到西部,迅速推动西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毛纺织、制铁、面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已普遍使用机器。以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为例,1858年,C·W·马希与W·W·马希两人向政府申请了“马希式收获机”,使得收获效率提高了一倍多;1868年发明的带平滑板的冷淬犁在红河产麦区和远西部都加以迅速地应用;[5]随着制罐业的机械化,罐头成本大大降低,使起源于内战时期的形形色色的西部罐头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从全局上看,西部已初步步入了工业化的轨道。
3.工业化鼎盛时期(1870年~1900年)。 1870年以后,美国经济结构剧烈变革,产业结构迅速调整,西部工业化随即进入了鼎盛时期。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托里角接轨通车,随后的20年内,西部先后于1868年至1873年、1879年至1884年、1886年至1891年掀起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相继完成圣菲、南方太平洋、北方太平洋和稍后的大北铁路,5条铁路共长7万多英里,[6]形成了一个连接东西部的全国性铁路网。铁路系统的巨大发展使邮政、通讯事业相得益彰,邮政网、电话网迅速建立,使工商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加快周转,也使大型企业集团能够集中决策且分散经验。70年代伊始,采矿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采矿手段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适于深层矿作业的采矿机器,西部因之进入深层次采矿阶段,涌现出了南达科他地区和科罗拉比克里浦河地区等著名的深层富矿。激烈的竞争使许多中小矿企业逐渐被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所控制,大企业以雄厚的财力和高端的技术将工业化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1879年2月组成的“霍恩银矿公司”拥资达1 000万美元,到1882年,它控制着该矿147万美元以上的资产。[7]工业化的纵深发展,把一度视为畏途的西部山区变成日益兴旺的开发宝地,大批移民前往定居,采矿业蓬勃发展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蒙大拿等先后建制成州,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业城市,如芝加哥,1879年该市已有企业2 271家,其中木器厂343家、机械铸造厂246家、金属厂156家、酿酒厂111家,年产值达26 800万美元。[8]这些崛起的工业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枢纽和生产社会化的巨大杠杆,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进一步刺激西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70年代以后,以中西部城市体系为基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区,即五大湖制造业带,由于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它的核心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机械制造、农机制造等,此外,利用煤炭、炼焦和冶金的副产品发展的轻工业也紧密相伴,形成了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等环环紧扣的多种部门同步发展的工业生产综合体。突破性成果不胜枚举,1900年,肉类加工厂供应了全美几乎1/3的肉食品,面粉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9]美国经济重心持续西移,据美国《第十二届国情调查报告》指出,1850年的制造业中心是靠近宾夕法尼亚中心的地区,1880年,这个中心就转移到了宾夕法尼亚西部,到1890年,靠近俄亥俄的中部,40年里,制造业中心向西移动了225英里[11]。至1900年,西部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二
工业化是工业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各有特点,以最早开展工业化的英国为参照,19世纪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过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资本的积累,这将决定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母国,它在资金积累方面主要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圈地运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落后的封建小农业来保证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向富商和银行家们举借国债并支付高额利息,使资本家获得资本积累,“它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11]就美国西部而言,资本来源渠道更加宽广,一是东部工商业资本的转移,尤其是70年代以后,东北部的大商人、企业家纷纷携资前往西部投资设厂;二是移民带来一定的资本;三是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譬如,1870年,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价格是36 100万美元,到1880年就增加到68 500万美元;四是大量引进外资,直到1914年,美国引进欧洲外资约67亿美元,[12] 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为西部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无可置疑,而且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大,工业化程度就越深。但它在英国和美国西部工业化中所表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必须承认没有凯伊发明飞梭和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但科学技术在其中表现的是促进或催化作用。在美国西部工业化过程中,每一个重要阶段,科学技术都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决定作用,自1831年马拉收割机发明出来,各种马拉农具相继推广,使美国西北部在内战前已出现一个繁荣时代,世界闻名的谷仓——芝加哥就是典型。内战后的30年是美国占领开发大草原的时期,边疆人为大草原的开拓提供了两大技术,一是找到了适用于该自然环境的旱地农业耕作法;二是发明和改进了能克服该地区自然障碍的各种农机具。探究这些改变西部面貌的工业品的出现,源自一方面购买国际上的发明创造成果,另一方面鼓励个人首创精神 ,从1850年至1860年,美国专利权增加到25 200项,从1890年至1900年,增加到234 956项,[13]使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因不断使用新技术而突飞猛进,以至于一位欧洲访美者幽默地写到:“在这儿,一切新事物很快被引进,对旧方式无所留念,美国人一听‘发明’这个词儿,马上就竖起他的耳朵。”[14]总之,科学技术在西部工业化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不仅决定了西部工业化的高速﹑高效,也决定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首强的时间。
第三,考察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美国东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会清楚地看到两条,一条是发展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如英国经济史学家切恩所言,到19世纪中叶,16﹑17世纪建立起来的或是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对工业部门的各种限制被无情地摧毁了,此前对于商品买卖,劳动雇佣,产品制造,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开展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国家有必要进行规范,可是现在这种想法被彻底抛弃了,自由放任已成为政府制定各行各业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了。[15]二是发展道路上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端,纺织﹑煤炭﹑金属加工业为支柱递进式展开。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则以采矿业和铁路交通建设为发端,轻重工业同存共处,并驾齐驱。在指导思想上明显地呈现出政府调节和干预的印记,不管是《宅地法》﹑《太平洋铁路法案》,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适合于西部发展的实际,是西部工业化的助推器。
第四,归根到底,工业化还是人地关系的一种体现,没有人,一切都不在讨论范围。西部工业化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凸现了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特点,英国企业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流落到城市里的本国破产的农民,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人力资源主体并不来自本区,而是来自东部大西洋沿岸和欧洲,政府的优厚政策以及西部自然条件的吸引,不仅东部的普通百姓拖家带口向西奔走,期望成为拥有一方田产的主人,而且拥有大量资产的商人、资本家也期望能在神奇的土地上一夜暴富。1863年,林肯吁请国会制定法律,刺激外国人移民美国,并成功使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直接促进了19世纪以来的移民浪潮,欧洲乡村人口似巨大洪流涌入美国,1860年至1900年,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400万之多,他们大多滞留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为西部工业化解决了劳动力,还带来了资金﹑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财力和物力。
第五,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中,环境问题从来都不会淡出最终的结果。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因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之盛引人注目,如果说英国的工业化开始于纺织业是充分利用了英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是草地,可以用来养羊,提供最基础的工业原料,而且英国国土面积狭小,可供浪费的资源和土地较少的话,美国西部受政府廉价土地政策的鼓励,“屠宰土地”的粗放式经营十分流行,造成美国西部在短短几十年里破坏的土壤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以至到70年代,西部各个矿区的浅层矿藏基本枯竭,淘金客匆匆离去,矿产废弃物随处可见,废石、围岩、冶炼渣到处堆积。当时的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指出:“煤将在百年左右消失,其他大多数资源的用途大半将因贪婪与浪费而告竭。”[16]在城市的贫民窟集中区、巷口和露天阴沟里遍布垃圾和污水,流淌至附近水井污染水源,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五大湖制造带,随着内战后重工业的日益发达,大批企业排放的烟尘﹑污水严重恶化了环境,致使居民眼红、咳嗽、甚至死亡。
三
美国与中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历史背景,就本文论述的西部工业化来讲,也相差一个世纪,决定了发展模式和核心内容的质的不同。但就遵循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规律,走符合时代要求的西部工业化道路,则别无二致。借鉴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就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而言,美国西部通过轻重工业并举,促进制造带业西移,加速工业化发展。联系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西部新型工业化必须高度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尤其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新型工业化指包括工业、农业、科技等各个领域,在实现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中,同时具备当前高科技产业的新兴特征。西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中心地区,虽然近年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发展较快,但纵览世界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西部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走以信息化为主的高科技之路来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具体做法上应以高新科技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为示范基地,建立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化项目,给予这些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企业内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创新机制,把开发和市场、生产、销售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带动西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美国西部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带动我国西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龙头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依据《中国统计摘要》,西部地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水电资源占78%以上,这就决定了西部不仅应成为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供应中心,还应成为能源和资源的加工中心。长期以来,西部工业化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其中除了体制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源型产品的加工多以初级品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从而使产品附加值大量流失。此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西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就要改变过去资源利用率低﹑效益差的局面,转变资源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用集约式经营即高质量与高效益的经营替代过去高投入﹑拼资源的发展模式,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美国西部工业化不可缺失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我国西部工业化提供强大支持。西部实现工业化,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还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应该说面临新型工业化的西部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这是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生产力,人才是竞争力”的观念,优化人才环境和创业环境,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打破行业、身份、级别、地域等限制,尽可能多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还要重视本地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外出进修、深造,培养本地区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实现利用人力资源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性互动。
美国西部向东部和欧洲敞开的大门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坚定推进对东部地区和外国的经济开放,实现开放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西部新型工业化的捷径。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省份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经济开放性较低的结果,不断提高西部经济的开放度,可以充分利用商品流通所带来的各种分工利益,改变西部在国内分工长期扮演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单一角色,充分利用其他区域的广大市场,增进分工利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现阶段,如果西部的新型工业化没有增量资本的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便难以进行,已有的存量资本也难以发挥作用,更不能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度。加大开放力度,利用输入的外部资本来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存量资本的优化组合,有助于实现外部资本加西部优势资源的商业化战略。此外,还要加强东部地区先进理念、法律、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引进,注重对毗邻国家的开放,开发对口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25.
[2]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9.
[3]Robert﹒V﹒Hine .The American West :A interpretive History [M]130 stone :1973,113.
[4]Michael Pacione.Urban geography:a global perspective [M] Routledge,2001.
[5][9][10][13]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65、53、50.
[6]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189.
[7]G﹒Gressley .The American West :A Reorientation[M]W.Yoming University :1996,45 .
[8]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4,823.
[12]施菊英.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29.
[14]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40.
[15]E﹒P﹒Cheney.Industri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M]England,1912,231.
[16]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29.
[作者简介]王储(1970-),男,甘肃张掖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河西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03(责任编辑:梅文)
关键词:美国;中国;西部;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1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52-04
随着西进运动的深入,19世纪美国西部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震颤。这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融合,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积极整合的必然结果,为我们认识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目前,学术界大多关注美国工业化的整体历程,亦有不少成果问世,但19世纪的西部工业化研究还较鲜见,在前辈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汲取有益的发展经验,探析我国西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有益的课题。
一
工业化是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伴随着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而演进。19世纪美国西部工业化一方面体现着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在发展速度和深度上呈递进式演变,为了解19世纪西部工业化的整体历程,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考察:
1.工业化奠基时期(19世纪初 ~19世纪40年代末)。充分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就缺乏依据。自1800年起,为了鼓励中小农场主到西部,美国政府连续三年颁布优惠的土地法令,为西部工业化拉开了准备条件的序幕。1803年,杰弗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娜,促使一场商业性、流动性和群众性的经济拓殖自东向西推进,“每个新来的人都随身带来了繁荣和生命的种子” 。[1]到1830年,拓荒者和移民涌入肯塔基、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威斯康星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领地。自1831年起,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继续涌向西北领地,又建立了衣阿华和明尼苏达两个领地。据统计,由于政策的不断放宽和改进,仅1815至1830年间移入西北部的人口就达50万之多。[2]大量人口的西移不可避免地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1807年,克雷蒙特号汽船的隆隆响声和滚滚浓烟标志着美国交通史从税道时代转入汽船时代, 1818年至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凿,打开了俄亥俄、印第安纳和伊利诺斯境内的地区。1830年,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建成通车,不仅把大量移民带入西部,更重要的是把西部带入了美国市场。从表面上看,此时西部还谈不上工业,但人口、农业和交通是工业化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些因素的奠基,工业化不会从天而至。
2.工业化起步时期(19世纪40年代末~1870年)。这一时期主要以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粗放式经营为特征,偶然发现的矿藏成了带动工业化的龙头。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在美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一次淘金热,据统计,从1848年至1859年,加州共开采出价值6 亿美元的黄金,占同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45%。[3]1859年,内华达境内蕴藏大量白银的库斯托克矿的发现又一次掀起更加疯狂的淘金热。一个个矿藏的发现,使美国西部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希望天堂”。整个60年代,淘金热进一步扩张,在落基山区先后建成了派克峰、克利沃特、奥尔德峡谷、黑山四大矿区,此外,还在怀俄明、犹他、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等地,也发现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矿区。采矿业的兴起,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50年至1870年,铁路建设从9 000英里增加到53 000英里,连接了所有东部城市并达到西部港口奥克兰。[4] 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平洋铁路法案》,不仅开创了交通运输建设的新阶段,而且使铁犁、铁栅栏、收割机、播种机、轧棉机、缝纫机、钻井机等源源不断地输到西部,迅速推动西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毛纺织、制铁、面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已普遍使用机器。以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为例,1858年,C·W·马希与W·W·马希两人向政府申请了“马希式收获机”,使得收获效率提高了一倍多;1868年发明的带平滑板的冷淬犁在红河产麦区和远西部都加以迅速地应用;[5]随着制罐业的机械化,罐头成本大大降低,使起源于内战时期的形形色色的西部罐头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从全局上看,西部已初步步入了工业化的轨道。
3.工业化鼎盛时期(1870年~1900年)。 1870年以后,美国经济结构剧烈变革,产业结构迅速调整,西部工业化随即进入了鼎盛时期。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托里角接轨通车,随后的20年内,西部先后于1868年至1873年、1879年至1884年、1886年至1891年掀起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相继完成圣菲、南方太平洋、北方太平洋和稍后的大北铁路,5条铁路共长7万多英里,[6]形成了一个连接东西部的全国性铁路网。铁路系统的巨大发展使邮政、通讯事业相得益彰,邮政网、电话网迅速建立,使工商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加快周转,也使大型企业集团能够集中决策且分散经验。70年代伊始,采矿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采矿手段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适于深层矿作业的采矿机器,西部因之进入深层次采矿阶段,涌现出了南达科他地区和科罗拉比克里浦河地区等著名的深层富矿。激烈的竞争使许多中小矿企业逐渐被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所控制,大企业以雄厚的财力和高端的技术将工业化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1879年2月组成的“霍恩银矿公司”拥资达1 000万美元,到1882年,它控制着该矿147万美元以上的资产。[7]工业化的纵深发展,把一度视为畏途的西部山区变成日益兴旺的开发宝地,大批移民前往定居,采矿业蓬勃发展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蒙大拿等先后建制成州,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业城市,如芝加哥,1879年该市已有企业2 271家,其中木器厂343家、机械铸造厂246家、金属厂156家、酿酒厂111家,年产值达26 800万美元。[8]这些崛起的工业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枢纽和生产社会化的巨大杠杆,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进一步刺激西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70年代以后,以中西部城市体系为基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区,即五大湖制造业带,由于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它的核心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机械制造、农机制造等,此外,利用煤炭、炼焦和冶金的副产品发展的轻工业也紧密相伴,形成了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等环环紧扣的多种部门同步发展的工业生产综合体。突破性成果不胜枚举,1900年,肉类加工厂供应了全美几乎1/3的肉食品,面粉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9]美国经济重心持续西移,据美国《第十二届国情调查报告》指出,1850年的制造业中心是靠近宾夕法尼亚中心的地区,1880年,这个中心就转移到了宾夕法尼亚西部,到1890年,靠近俄亥俄的中部,40年里,制造业中心向西移动了225英里[11]。至1900年,西部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二
工业化是工业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各有特点,以最早开展工业化的英国为参照,19世纪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过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资本的积累,这将决定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母国,它在资金积累方面主要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圈地运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落后的封建小农业来保证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向富商和银行家们举借国债并支付高额利息,使资本家获得资本积累,“它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11]就美国西部而言,资本来源渠道更加宽广,一是东部工商业资本的转移,尤其是70年代以后,东北部的大商人、企业家纷纷携资前往西部投资设厂;二是移民带来一定的资本;三是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譬如,1870年,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价格是36 100万美元,到1880年就增加到68 500万美元;四是大量引进外资,直到1914年,美国引进欧洲外资约67亿美元,[12] 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为西部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无可置疑,而且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大,工业化程度就越深。但它在英国和美国西部工业化中所表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必须承认没有凯伊发明飞梭和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但科学技术在其中表现的是促进或催化作用。在美国西部工业化过程中,每一个重要阶段,科学技术都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决定作用,自1831年马拉收割机发明出来,各种马拉农具相继推广,使美国西北部在内战前已出现一个繁荣时代,世界闻名的谷仓——芝加哥就是典型。内战后的30年是美国占领开发大草原的时期,边疆人为大草原的开拓提供了两大技术,一是找到了适用于该自然环境的旱地农业耕作法;二是发明和改进了能克服该地区自然障碍的各种农机具。探究这些改变西部面貌的工业品的出现,源自一方面购买国际上的发明创造成果,另一方面鼓励个人首创精神 ,从1850年至1860年,美国专利权增加到25 200项,从1890年至1900年,增加到234 956项,[13]使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因不断使用新技术而突飞猛进,以至于一位欧洲访美者幽默地写到:“在这儿,一切新事物很快被引进,对旧方式无所留念,美国人一听‘发明’这个词儿,马上就竖起他的耳朵。”[14]总之,科学技术在西部工业化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不仅决定了西部工业化的高速﹑高效,也决定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首强的时间。
第三,考察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美国东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会清楚地看到两条,一条是发展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如英国经济史学家切恩所言,到19世纪中叶,16﹑17世纪建立起来的或是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对工业部门的各种限制被无情地摧毁了,此前对于商品买卖,劳动雇佣,产品制造,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开展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国家有必要进行规范,可是现在这种想法被彻底抛弃了,自由放任已成为政府制定各行各业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了。[15]二是发展道路上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端,纺织﹑煤炭﹑金属加工业为支柱递进式展开。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则以采矿业和铁路交通建设为发端,轻重工业同存共处,并驾齐驱。在指导思想上明显地呈现出政府调节和干预的印记,不管是《宅地法》﹑《太平洋铁路法案》,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适合于西部发展的实际,是西部工业化的助推器。
第四,归根到底,工业化还是人地关系的一种体现,没有人,一切都不在讨论范围。西部工业化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凸现了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特点,英国企业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流落到城市里的本国破产的农民,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人力资源主体并不来自本区,而是来自东部大西洋沿岸和欧洲,政府的优厚政策以及西部自然条件的吸引,不仅东部的普通百姓拖家带口向西奔走,期望成为拥有一方田产的主人,而且拥有大量资产的商人、资本家也期望能在神奇的土地上一夜暴富。1863年,林肯吁请国会制定法律,刺激外国人移民美国,并成功使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直接促进了19世纪以来的移民浪潮,欧洲乡村人口似巨大洪流涌入美国,1860年至1900年,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400万之多,他们大多滞留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为西部工业化解决了劳动力,还带来了资金﹑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财力和物力。
第五,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中,环境问题从来都不会淡出最终的结果。美国西部的工业化因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之盛引人注目,如果说英国的工业化开始于纺织业是充分利用了英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是草地,可以用来养羊,提供最基础的工业原料,而且英国国土面积狭小,可供浪费的资源和土地较少的话,美国西部受政府廉价土地政策的鼓励,“屠宰土地”的粗放式经营十分流行,造成美国西部在短短几十年里破坏的土壤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以至到70年代,西部各个矿区的浅层矿藏基本枯竭,淘金客匆匆离去,矿产废弃物随处可见,废石、围岩、冶炼渣到处堆积。当时的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指出:“煤将在百年左右消失,其他大多数资源的用途大半将因贪婪与浪费而告竭。”[16]在城市的贫民窟集中区、巷口和露天阴沟里遍布垃圾和污水,流淌至附近水井污染水源,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五大湖制造带,随着内战后重工业的日益发达,大批企业排放的烟尘﹑污水严重恶化了环境,致使居民眼红、咳嗽、甚至死亡。
三
美国与中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历史背景,就本文论述的西部工业化来讲,也相差一个世纪,决定了发展模式和核心内容的质的不同。但就遵循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规律,走符合时代要求的西部工业化道路,则别无二致。借鉴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就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而言,美国西部通过轻重工业并举,促进制造带业西移,加速工业化发展。联系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西部新型工业化必须高度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尤其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新型工业化指包括工业、农业、科技等各个领域,在实现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中,同时具备当前高科技产业的新兴特征。西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中心地区,虽然近年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发展较快,但纵览世界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西部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走以信息化为主的高科技之路来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具体做法上应以高新科技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为示范基地,建立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化项目,给予这些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企业内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创新机制,把开发和市场、生产、销售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带动西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美国西部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带动我国西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龙头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依据《中国统计摘要》,西部地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水电资源占78%以上,这就决定了西部不仅应成为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供应中心,还应成为能源和资源的加工中心。长期以来,西部工业化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其中除了体制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源型产品的加工多以初级品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从而使产品附加值大量流失。此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西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就要改变过去资源利用率低﹑效益差的局面,转变资源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用集约式经营即高质量与高效益的经营替代过去高投入﹑拼资源的发展模式,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美国西部工业化不可缺失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我国西部工业化提供强大支持。西部实现工业化,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还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应该说面临新型工业化的西部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这是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生产力,人才是竞争力”的观念,优化人才环境和创业环境,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打破行业、身份、级别、地域等限制,尽可能多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还要重视本地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外出进修、深造,培养本地区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实现利用人力资源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性互动。
美国西部向东部和欧洲敞开的大门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坚定推进对东部地区和外国的经济开放,实现开放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西部新型工业化的捷径。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省份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经济开放性较低的结果,不断提高西部经济的开放度,可以充分利用商品流通所带来的各种分工利益,改变西部在国内分工长期扮演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单一角色,充分利用其他区域的广大市场,增进分工利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现阶段,如果西部的新型工业化没有增量资本的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便难以进行,已有的存量资本也难以发挥作用,更不能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度。加大开放力度,利用输入的外部资本来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存量资本的优化组合,有助于实现外部资本加西部优势资源的商业化战略。此外,还要加强东部地区先进理念、法律、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引进,注重对毗邻国家的开放,开发对口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25.
[2]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9.
[3]Robert﹒V﹒Hine .The American West :A interpretive History [M]130 stone :1973,113.
[4]Michael Pacione.Urban geography:a global perspective [M] Routledge,2001.
[5][9][10][13]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65、53、50.
[6]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189.
[7]G﹒Gressley .The American West :A Reorientation[M]W.Yoming University :1996,45 .
[8]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4,823.
[12]施菊英.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29.
[14]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40.
[15]E﹒P﹒Cheney.Industri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M]England,1912,231.
[16]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29.
[作者简介]王储(1970-),男,甘肃张掖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河西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03(责任编辑: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