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汪庆正先生金石碑帖学教诲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夏,我文博专业毕业入职与“上博”合署办公的文管会地面文物保护部,尽管之前实习去嘉定县博物馆做过孔庙碑刻梳理,但那时对石刻资料概念还停留于文献史学价值,即从石刻史料追索跟历史记载互为补充甚至纠正历史记载错误与不足的新材料。
  1988年春,我应陕西汉中博物馆郭荣章馆长邀请出席中日褒斜石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会后又撰写《汉魏蜀道石刻史料研究》长文,这篇论文很明显有学习汪庆正先生之前发表在馆刊上东汉石刻史料研究的影子,因而很受作为编委的他重视,我至今记得他批示有“此文很有分量,当然可用!”字样,这对于在事业上刚刚起步的学子而言,鞭策激励作用不言而喻啊!
  此后,汪先生多次勉励我在碑帖研究道路上走下去,他推荐我连续出席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的“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秘阁皇风:纪念《淳化阁帖》刊刻1010周年学术研讨会”,令我了解了国际碑帖研究前沿信息,扩大了研究视野。当然,碑帖研究是一道慢工出细活的功夫菜;因个人兴趣驳杂,心有旁骛,加之对摸“黑老虎”不无畏难情绪,始终未能专心致志。为此我也曾苦恼过,因此当2003年接获甘肃邀请出席东汉《西狭颂》学术研讨会前,我特地结合汪先生始终强调学术上要争创领先的主张,草拟一副带有《西狭颂》“五瑞图”图文意境而表达追求上进,简明扼要的对联,请他执笔题书代为赠送会议方面,以示金石学界前辈对会议举办的贺忱,同时也是以此自勉。内容为:凿空狭路,逐鹿学林。汪先生了解了我的索书缘起,欣然认可并爽快同意挥毫;不日,一幅一如他个人潇洒形象的行楷书墨宝翩然惠临案头,令我和同道抚掌称善。对这幅汪先生暮年墨宝,我没独享独美,按约奉送对方分享共享。据悉甘肃成县《西狭颂》景区响应我倡议,已决定将汪先生手翰刻为摩崖广而告之,这样,汪先生金石学术思想得以更发扬光大了。
  如果说我的碑刻研究不无受汪先生启迪的话,相关刻帖整理更得益、源自他那开拓敏锐的发散性思维。坦率地说,在《淳化阁帖》“最善本”入藏上博前,至少我个人对于错综复杂的《阁帖》版本体系可谓一头雾水,剪不断理还乱。因此,我特地将当初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张子宁先生慷慨赐我梳理该馆藏本彩色复印本,转呈正在为厘清各宋本《阁帖》先后关系而绞尽脑汁、白发愈发雪上加霜的汪先生攻关,希望他慧眼独具,有所突破转机和新发现、新成果。果然,深孚众望的汪先生力排众议,独辟蹊径,目光如炬,居然从佛利尔和上图馆藏《阁帖》拓本拼接缝隙处透视出南宋绍兴年间刻工姓名;由此一举揭开该本当属南宋绍兴年间刊刻于杭州国子监的《阁帖》庐山真面目。此一重大学术发现结论发人所未发,且以无可辩驳事实而以理服人,令原本还不太买账的学界同人不得不心服口服而买账三分;而我受他论文启示,也从“最善本”《皇象帖》“勿忘”的“忘”字胜于其他版本议题入手为“最善本”结论提供了鉴定验证,得到了他的肯定和好评。最值得一提的是,汪先生后来在其有关《阁帖》的学术专论中,还专门提及我对他探赜发微提供素材的微薄贡献,让我愧不敢承同时又深感与有荣焉!
  汪先生关心《阁帖》“最善本”研究同时还悉心留意其他善本入藏,以充实和丰富馆藏《阁帖》系统。事实上,“最善本”正是他为落實与实现徐森老和启功先生等前辈碑帖研究方家未竟事业,才特意从海外征集海归的。而原本翁万戈先生深藏若虚的南宋“修内司本”《淳熙阁帖》,同样是在汪先生慧眼识宝之下,征得翁万翁无私承让而花落上博的。就此,我是具体落实向上级部门行文办理的执行者与见证人,汪先生为此厥功至伟啊!因为唯独南宋内府刊刻而带有皇家血统的《阁帖》正脉——《淳熙阁帖》“修内司本”,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海内孤本,学术价值与“最善本”同样无与伦比,不可等闲视之啊。所以,可以毫不夸口地说,目前上博拥有的馆藏宋刻宋拓《阁帖》数量,足以傲视海内外其他各博物馆、图书馆而堪称称雄帖学界;而就此骄人成绩的取得,汪先生功莫大焉啊!
  缅怀汪先生的无量功德,总令我感觉肩膀上责任与担子沉甸甸的。如何继承好汪先生遗志,将以他为首一批文博界老前辈开辟的事业进行到底,真所谓任重而道远!譬如早年徐森老征集并假手汪先生于《文物》月刊撰文推介的南宋刻拓孤本《凤墅帖》,荷蒙巴西华裔收藏家陈先生主动与我联系,愿将其祖传出自同帙而徐森老等苦苦追寻的该续帖回归上海;后经与此间碑帖专家仲威等联袂品鉴的真无疑,可相关落户手续事宜始终搁置难以摆上有关当轴议事日程。
  遥想十年前上博举行纪念徐森老学术座谈会上,上图国家文物鉴定委员陈先行先生业已呼吁急事急办;记得他当年感慨如若徐森老或汪先生在世,问题也许早就解决了。但如今整整十年过去了,情况仿佛依旧事与愿违,不见起色;真担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愿得似曾相识燕归来。因而在纪念徐汪两前辈学术风范座谈会前,我忍不住要效法《失空斩》里那诸葛孔明,也再念上一遍道白:望空中求两先辈大显威灵!是所至祷!!
  (作者为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
  (标题书法:吴孟庆)
  责任编辑 杨之立
其他文献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乃为学府之称谓。国学者,国家之最高学府也,自先秦至明清,均为设置,国子监乃封建社会最后一所国学,其遗址至今仍保存京城之内。国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学术界流传了一阵,旋即沉寂。时隔近百年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风云再起,大行其道,波及到社会生活多个层面,就连我这个早已退休的老头儿,也为之吸引,诱发出如下若干思考。  国学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兴起
期刊
“一支烟斗衔在口,满腹经纶谈笑间。”这是对著名剧作家、诗人杜宣的生动写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过他的作品,后又听说了有关他的故事……作家不只是一介书生,还有出人意料的特殊才能;不仅有一支如椽大笔去抒写生活,还常以别一种本领为革命事业作出特殊贡献。  杜宣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2年入党,翌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诗人,还是位胆识
期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仅为历代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梁启超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史学作出定义:“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而所谓进
期刊
我1937年出生于浙北吴兴(今湖州),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药房担任组长,1992年退休。我生父为浙江吴兴夏氏,在我幼年时,他得了伤寒症不幸离世。生母诸礼瑛(1905—1986)也是浙北吴兴人,与祖籍湖州菱湖的徐森老可谓同乡,抗战期间他们彼此相识。徐森老相当欣赏我母亲美丽善良、落落大方而又勤劳聪慧;而我母亲则十分敬佩徐森老的才情学识与道德文章,信赖他是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抗战
期刊
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浙江省博物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文物博物馆方向的研究生,这是复旦大学首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招收文博研究生,也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复旦负责基础课的教学,如朱维铮先生的《经史疏义》《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吴浩坤先生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概论》《甲骨文导读》,张鸣环先生的《考古
期刊
编者按:2021年系徐森玉(1881-1971)先生140周年诞辰暨去世50周年,也是其学术助手汪庆正(1931-2005)先生诞辰90周年。徐森玉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长。汪庆正先
期刊
津南村,本是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一处教职员宿舍群,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因这里几十年前曾云集过众多名流而闻名中外。如今,在津南村的村口一面墙上,还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除刻有“津南村”3个大字外,下面还有4行小字:  始建于1936年,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等曾居于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郭沫若、马寅初等先后来此拜访友人。  应该说,曾在津南村居住或过往的名流远不止那块石牌
期刊
我脑海中的汪庆正先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前辈和忘年交。他的魅力体现在广博而深邃的学识、富于战略眼光而又灵活务实的事业实践、睿智敏捷的人生洞察力、仁慈宽厚的同情心、儒雅斯文的风度、率真幽默的气质, 再加上一头富于诗意的飘飘白发, 真正是中国文博界的奇才。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至1990年辞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早期中国艺术考古。在上博七年时间,先后担任过两种工作: 前五年是
期刊
历史上的学人无非分为两类,一是著述家,一是实干家。著述家的著述,即便是暂时被藏之名山,但他们的业绩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实干家常常是作而不述,他们做过的事虽然会变成历史陈迹而益发显现出灿烂的光彩,而对作出如此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逐渐鲜为人知。徐森玉(1881—1971)就是这样的实干家学者。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
期刊
摘 要: 州际高速公路的铺设是美国交通史上破天荒的举措,其重要性和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也产生了新的种族问题:大量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在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遭到了刻意破坏,加重了种族矛盾。其中,横穿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黑人社区的40号州际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从40号州际公路的路线制定到黑人社区居民反对的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规划路线时对黑人社区的刻意破坏与对黑人权益的漠视,折射了高速公路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