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盘活语文教学生活,首先要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授之以渔;其次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随机生成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再次,优秀学生的质疑诚然有质量,但是,也不要忽视后进生的思考。这样,在质疑问难的教学生活环境之中,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实现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质疑问难;语文教学生活;盘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6-1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通过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质疑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流于形式呢?
首先,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授之以渔。每次面对新一轮初一学生,笔者都会在学前教育时把孟子的名言送给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然后,就以前几届学生的成长故事启示学生:疑为学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接着,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谁为谁打开一扇门,如何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外随机生成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教师层面出发,当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得到增强,也就是当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之后,如果教师还只是停留在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而不是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解决,那么教学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同时,类似的举措也无法较好地提升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成为一个智慧的引导者,把生成性的问题推向深入。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再次,优秀学生的质疑诚然有质量,但是,也不要忽视后进生的思考。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由于不肯动脑筋,害怕思考,害怕练习,害怕学习新知识。所以,往往止步不前,以致成为“后进”。其实,正是由于“后进”,他们才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培养。后进生的质疑是为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并增强学习兴趣的绝妙时机。
案例:请看笔者跟学生一起学习《黔之驴》的教学片断:
我安排大家分别划出文章中对老虎和驴的心理或者动作描写的词语或者是句子,体会老虎或者驴的形象,然后回答“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老虎,依据是 (文中原句)”。“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驴,依据是 (文中原句)”。学生纷纷埋头看书。三分钟之后,全班交流,一切都挺顺畅的,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感受到驴或者虎的形象,而且,也能够体会到动作或者心理描写对于刻画形象的作用。我看见远远的角落里,一个男生翘着脖子,没有看书,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经常走神的学生。我不清楚他现在是在走神还是在思考,于是,示意他起来谈谈自己的发现。他立刻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只胆大的驴,依据是‘驴不胜怒,蹄之。’”大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有同学小声说:“明明是胆小嘛!”
我也愣了一下,很惊讶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当然也很欣喜!我随即决定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展开教学。我笑眯眯地问大家,“刚才我们大家都是从老虎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大家觉得,他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
“驴的角度!”异口同声。之后,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大家应该有所发现了。于是进一步问大家:“从驴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吗?”大家一致点头。有同学说:“有道理呀!”
站着的男生面露喜色了。我赞赏地朝他点点头,表扬道:“只要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就是难能可贵的!”然后进一步追问:“那么,从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只怎样的驴?”有学生说:“它被好事者装载来贵州,却无可用,的确也挺可怜的!”还有学生说:“驴没什么本领,要是继续忍一忍,可能就好了!它太急躁了!”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了,于是问大家:“那么,根据你所了解的虎与驴的形象,结合之前介绍的柳宗元及其背景资料,你觉得,文章仅仅是写动物的故事吗?”
“不是,是寓言,是写人的!”大家一致表示。
“那么,我们应该站在谁的角度考虑这篇文章的寓意?虎?驴?还是柳宗元的角度?”
“柳宗元的角度!”
从这一则案例可以看出,课堂上出现了后进生的声音,虽然是有些滑出文本的声音。但是,不一样的声音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教师要重视另类的表达,看到另类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学,蕴含无限生成性。唯有在给予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空间的前提下,做到对生成性内容进行及时捕捉、细致梳理、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盘活教学生活。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以关键性信息为抓手,以教师追问为手段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质疑问难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形成认同、产生共鸣,进而实现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
关键词:质疑问难;语文教学生活;盘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6-1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通过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质疑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流于形式呢?
首先,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授之以渔。每次面对新一轮初一学生,笔者都会在学前教育时把孟子的名言送给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然后,就以前几届学生的成长故事启示学生:疑为学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接着,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谁为谁打开一扇门,如何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外随机生成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教师层面出发,当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得到增强,也就是当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之后,如果教师还只是停留在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而不是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解决,那么教学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同时,类似的举措也无法较好地提升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成为一个智慧的引导者,把生成性的问题推向深入。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再次,优秀学生的质疑诚然有质量,但是,也不要忽视后进生的思考。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由于不肯动脑筋,害怕思考,害怕练习,害怕学习新知识。所以,往往止步不前,以致成为“后进”。其实,正是由于“后进”,他们才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培养。后进生的质疑是为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并增强学习兴趣的绝妙时机。
案例:请看笔者跟学生一起学习《黔之驴》的教学片断:
我安排大家分别划出文章中对老虎和驴的心理或者动作描写的词语或者是句子,体会老虎或者驴的形象,然后回答“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老虎,依据是 (文中原句)”。“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驴,依据是 (文中原句)”。学生纷纷埋头看书。三分钟之后,全班交流,一切都挺顺畅的,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感受到驴或者虎的形象,而且,也能够体会到动作或者心理描写对于刻画形象的作用。我看见远远的角落里,一个男生翘着脖子,没有看书,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经常走神的学生。我不清楚他现在是在走神还是在思考,于是,示意他起来谈谈自己的发现。他立刻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只胆大的驴,依据是‘驴不胜怒,蹄之。’”大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有同学小声说:“明明是胆小嘛!”
我也愣了一下,很惊讶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当然也很欣喜!我随即决定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展开教学。我笑眯眯地问大家,“刚才我们大家都是从老虎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大家觉得,他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
“驴的角度!”异口同声。之后,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大家应该有所发现了。于是进一步问大家:“从驴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吗?”大家一致点头。有同学说:“有道理呀!”
站着的男生面露喜色了。我赞赏地朝他点点头,表扬道:“只要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就是难能可贵的!”然后进一步追问:“那么,从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只怎样的驴?”有学生说:“它被好事者装载来贵州,却无可用,的确也挺可怜的!”还有学生说:“驴没什么本领,要是继续忍一忍,可能就好了!它太急躁了!”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了,于是问大家:“那么,根据你所了解的虎与驴的形象,结合之前介绍的柳宗元及其背景资料,你觉得,文章仅仅是写动物的故事吗?”
“不是,是寓言,是写人的!”大家一致表示。
“那么,我们应该站在谁的角度考虑这篇文章的寓意?虎?驴?还是柳宗元的角度?”
“柳宗元的角度!”
从这一则案例可以看出,课堂上出现了后进生的声音,虽然是有些滑出文本的声音。但是,不一样的声音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教师要重视另类的表达,看到另类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学,蕴含无限生成性。唯有在给予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空间的前提下,做到对生成性内容进行及时捕捉、细致梳理、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盘活教学生活。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以关键性信息为抓手,以教师追问为手段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质疑问难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形成认同、产生共鸣,进而实现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