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发事件是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损害班集体的声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对形成健康的班集体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我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切忌轻易表态。偶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因此,教师不经过充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就感情用事,急于表态;或凭一己之见,主观武断,容易导致对事件处理不当,甚至出现错误,以至于严重挫伤、打击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偶发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作具体分析。尽管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对事件也能作一些比较科学的分析,但是对偶发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一定要依据调查中获得的情况和材料,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来。如打架甚至打群架,是有意挑逗,还是出于自卫抱不平;学生的恶作剧是由于淘气还是出于有意,这些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具体实际,轻易表态。即使是偶发事件核实清楚、问题明了,也应慎重表态,认真处理,决不能当儿戏对待。因此,对偶发事件教师切忌当场表态或处理,以免失误。
切忌错误分摊。当偶发事件涉及到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处理及教育的情况时,要考虑到问题有是非之分、错误有大小之别、情节有轻重之异。如学生打群架,有“挑衅”者,有“自卫”者,也有“打抱不平”者。学生的小团体活动,有“主谋”者、“参与”者及“附和”者等不同情况。因此,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是非曲直,就各打五十大板,这种不负责任地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的态度和方法,只能起到“处罚不公”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人的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本着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要更多的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要适当地对班级做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逆反心里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对涉及学生道德品质的问题或违法行为,一方面要把问题弄清楚,决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问题的性质和情节区别对待、公正处理。只有做到合情合理,才能刹住歪风、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分清是非、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切忌放任自流。由于偶发事件矛盾尖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十分大,因此教师不能听之任之、不理不问。这样不仅会使偶发事件相继发生,而且会助长不良风气。此外,偶发事件的恶化,还会导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加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产生违法的行为,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应本着为党、为人民、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严肃、认真地进行处理,切实达到教育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目的。
切忌就事论事。偶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暴露出的是学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所发生的偶发事件作一个比较对照就会发现,偶发事件大多数呈现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的特点。从深层次上看,偶发事件实质上暴露的可能是班集体所潜在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教师就事论事,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视问题的本质;只看到问题的特殊性,而忽视问题的普遍性,那么就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丧失教育学生的良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不要被偶然、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应从事件的整体上、本质上分析事件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原因,透彻地剖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弄清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症结,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深入细致地分析原因、弄清实质、慎重处理、以理服人,切忌犯轻易表态、分摊错误,放任自流和就事论事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切忌轻易表态。偶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因此,教师不经过充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就感情用事,急于表态;或凭一己之见,主观武断,容易导致对事件处理不当,甚至出现错误,以至于严重挫伤、打击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偶发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作具体分析。尽管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对事件也能作一些比较科学的分析,但是对偶发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一定要依据调查中获得的情况和材料,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来。如打架甚至打群架,是有意挑逗,还是出于自卫抱不平;学生的恶作剧是由于淘气还是出于有意,这些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具体实际,轻易表态。即使是偶发事件核实清楚、问题明了,也应慎重表态,认真处理,决不能当儿戏对待。因此,对偶发事件教师切忌当场表态或处理,以免失误。
切忌错误分摊。当偶发事件涉及到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处理及教育的情况时,要考虑到问题有是非之分、错误有大小之别、情节有轻重之异。如学生打群架,有“挑衅”者,有“自卫”者,也有“打抱不平”者。学生的小团体活动,有“主谋”者、“参与”者及“附和”者等不同情况。因此,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是非曲直,就各打五十大板,这种不负责任地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的态度和方法,只能起到“处罚不公”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人的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本着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要更多的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要适当地对班级做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逆反心里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对涉及学生道德品质的问题或违法行为,一方面要把问题弄清楚,决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问题的性质和情节区别对待、公正处理。只有做到合情合理,才能刹住歪风、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分清是非、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切忌放任自流。由于偶发事件矛盾尖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十分大,因此教师不能听之任之、不理不问。这样不仅会使偶发事件相继发生,而且会助长不良风气。此外,偶发事件的恶化,还会导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加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产生违法的行为,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应本着为党、为人民、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严肃、认真地进行处理,切实达到教育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目的。
切忌就事论事。偶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暴露出的是学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所发生的偶发事件作一个比较对照就会发现,偶发事件大多数呈现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的特点。从深层次上看,偶发事件实质上暴露的可能是班集体所潜在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教师就事论事,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视问题的本质;只看到问题的特殊性,而忽视问题的普遍性,那么就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丧失教育学生的良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不要被偶然、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应从事件的整体上、本质上分析事件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原因,透彻地剖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弄清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症结,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深入细致地分析原因、弄清实质、慎重处理、以理服人,切忌犯轻易表态、分摊错误,放任自流和就事论事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