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交流情感,都得以语言为依托。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可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与人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的作用更为明显。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交流情感,都得以语言为依托。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可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我总结了自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谈几点拙见:
1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韩愈之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语言讲究的是规范性即准确性。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递知识,还是表达情感,讲究的都是语言的准确、规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语言的准确,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中切记出现口头禅,方言。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了几十个“啊”,“呀”之类的词语。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之情绪;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对课文的扩展,都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语音正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陈”(chen)和“成”(cheng)的区别;又如“叮嘱”和“嘱咐”都有告诉对方的意思,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上对下。区别在于:“叮嘱”有语重心长的意思;“嘱咐”是告诉对方应该注意什么的意思,词义较轻。缺乏准确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在准确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2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把心融入课堂师生要做到心与心的相通。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感情变化应是同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能收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效果。如《梦圆飞天》的教学中,讲述发射场面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章的情景,来到发射场,让学生感受急促的呼吸声,表现出紧张之感。
3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
快慢适中的语速,抑扬顿挫的音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师的语言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文中情景的不同而不同。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愉悦……师生一起沉浸于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去咀嚼。如《二泉映月》中,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的基调是深沉的、激愤的、酣畅的、震撼的。一开始景色描写语气清新平和;师傅的话语气沧桑,语调深沉凝重;在3、4自然段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语气层层递进,节奏紧凑。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平铺直叙或“一显声威”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只会让学生厌学,拒学。这样,何谈教学效果。艺术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4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探讨的平台。课堂上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是作者和学生的桥梁。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让作者与学生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通,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进化,认识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教诲,能力得到发展。
5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教师的语言也因有针对性。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针对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的教学语言。俗语说得好,十指皆有长短,在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上就有上、中、下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同学,我们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多找找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从中找回自信;对于有骄傲心理的同学,应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可以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来弥补口语的不足。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长叹……都传递着无声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师的语言艺术》,王晓平,2003年03月第1版,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2] 《教师语言艺术》,董杰锋、朱若真,1987年08月第1版,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与人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的作用更为明显。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交流情感,都得以语言为依托。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可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我总结了自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谈几点拙见:
1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韩愈之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语言讲究的是规范性即准确性。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递知识,还是表达情感,讲究的都是语言的准确、规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语言的准确,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中切记出现口头禅,方言。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了几十个“啊”,“呀”之类的词语。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之情绪;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对课文的扩展,都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语音正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陈”(chen)和“成”(cheng)的区别;又如“叮嘱”和“嘱咐”都有告诉对方的意思,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上对下。区别在于:“叮嘱”有语重心长的意思;“嘱咐”是告诉对方应该注意什么的意思,词义较轻。缺乏准确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在准确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2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把心融入课堂师生要做到心与心的相通。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感情变化应是同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能收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效果。如《梦圆飞天》的教学中,讲述发射场面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章的情景,来到发射场,让学生感受急促的呼吸声,表现出紧张之感。
3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
快慢适中的语速,抑扬顿挫的音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师的语言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文中情景的不同而不同。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愉悦……师生一起沉浸于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去咀嚼。如《二泉映月》中,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的基调是深沉的、激愤的、酣畅的、震撼的。一开始景色描写语气清新平和;师傅的话语气沧桑,语调深沉凝重;在3、4自然段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语气层层递进,节奏紧凑。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平铺直叙或“一显声威”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只会让学生厌学,拒学。这样,何谈教学效果。艺术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4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探讨的平台。课堂上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是作者和学生的桥梁。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让作者与学生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通,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进化,认识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教诲,能力得到发展。
5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教师的语言也因有针对性。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针对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的教学语言。俗语说得好,十指皆有长短,在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上就有上、中、下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同学,我们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多找找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从中找回自信;对于有骄傲心理的同学,应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可以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来弥补口语的不足。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长叹……都传递着无声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师的语言艺术》,王晓平,2003年03月第1版,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2] 《教师语言艺术》,董杰锋、朱若真,1987年08月第1版,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