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既是教学能力,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好的问题设置能有效的使老师、学生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要讲究问题的设置技巧。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置;技巧
一、问题背景
罗列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发现有如下一些现象:
1.问题设置过于随意、肤浅。
2.问题设置过于空泛,指向不明。
3.问题设置过难,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
4.问题设置的落脚点不明,对学生形成的结论不置可否,以为肯定鼓励。
5.问题设置不全面,没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进行追问问题的设置,扩大战果。
6.问题设置过多,跳转过快,让学生应接不暇。
二、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存在这些现象,我认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由于长期以来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一些老师没有迅速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以老湿课堂传授知识为思想主导,注重“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本位”这一主体地位。所以造成了在课前问题设置的时候,过多的考虑了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使自己的问题设置太过随意。
2.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理解不深入。
由于课前对教材钻研不够,造成教学目标肤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因此在课前问题设置的时候缺乏目标和指向性,对问题设置考虑不周全,不能预设对问题的追问,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学情准备不充分。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过多的关注教材和知识本身,缺乏对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深入了解,所以造成对问题设置得过多,使课堂提问频繁,跳转过快,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问题设置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实施安排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课前准备充分,做好问题的预设。
老师在备课前一定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学情。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教”,“学生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有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如何去突破”等等方面逐一的去研究,最后形成自己的问题设置方案。
2.“肢解”大问题,给思维装上“精确制导”。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设置过于空乏,指向性不明,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海阔天空。在问题设置时,我们要充分预设问题的可行性,把“大问题”肢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缩小范围,让所问的范围,所问的问题更加精准。这样,学生才能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地去思考,有的放矢地去作答。
3.问题的设置宜有层次性。
问题设置宜有层次性。这个层次性体现在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由浅入深的逐层剖析,也体现在对同一个问题的层次性。同一个问题,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思考和回答到位的。我们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设置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追问,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4.问题设置一定要思路清楚,结构完整。
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怎们问”和“问什么”,还应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答”、“怎么反馈”、“怎么形成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四、实施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节课时,我课前就对问题的设置做了一些研究。首先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其次,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为解决“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了: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长?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测量图形的周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任由学生去思考,能用的测量工具实在太多,都一一去思考的话,费时不说,且不容易形成较为集中的结论。所以,我采用了缩小范围——“精确制导”的办法。我没有设置诸如:“我们怎样测量呢”这样的问题。而是问孩子们:我只有三种测量工具(软尺、绳子、直尺),怎样用这三样工具去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呢?这样,学生在我预设的“有限的框架”中去实现对既定问题的思考。在反馈汇报的时候,我也没有设置诸如:“你们是怎样想的”或者“怎样测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呢”这样的问题。我又给学生一些设置了一些“精确制导”的问题。我说:“现在只有软尺,怎么测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呢?”让他们反馈用这一样工具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的方法。然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我只有绳子又该怎样去测量呢”的问题,让他们反馈。最后我问他们只有直尺能办到吗?通过这样有意识的给他们的问题设限,让他们思考方向更明确,反馈更有重点。他们通过使用三种工具测量、反馈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规则图形用直尺测出各边长相加的办法简单(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而用软尺围的办法至少要三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用绳子不仅要围,还要拉直来量就更麻烦。通过他们自己动手的过程去发现、比较、总结、积累,他们得出了测量规则图形该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不规则图形有该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的结论。通过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不让他们漫无目的的去思考,给他们的思维装上精确制导武器,让他们更有效的去思考,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思维发展的成效。
五、效果预设和反思
這节课力求从多个层面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为此,对本课的目标进行了问题的拆解和精心设计。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以学生动手操作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掌握了周长的意义,认识了周长,同时也学会了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同时,本节课在问题的设置中,渗透了类比、整体、转化,建模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得到应用,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而所有的目标的实现,就要靠问题和活动的精心设置。
参考文献:
[1]《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2]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四川省荣县荣新小学校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置;技巧
一、问题背景
罗列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发现有如下一些现象:
1.问题设置过于随意、肤浅。
2.问题设置过于空泛,指向不明。
3.问题设置过难,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
4.问题设置的落脚点不明,对学生形成的结论不置可否,以为肯定鼓励。
5.问题设置不全面,没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进行追问问题的设置,扩大战果。
6.问题设置过多,跳转过快,让学生应接不暇。
二、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存在这些现象,我认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由于长期以来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一些老师没有迅速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以老湿课堂传授知识为思想主导,注重“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本位”这一主体地位。所以造成了在课前问题设置的时候,过多的考虑了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使自己的问题设置太过随意。
2.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理解不深入。
由于课前对教材钻研不够,造成教学目标肤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因此在课前问题设置的时候缺乏目标和指向性,对问题设置考虑不周全,不能预设对问题的追问,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学情准备不充分。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过多的关注教材和知识本身,缺乏对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深入了解,所以造成对问题设置得过多,使课堂提问频繁,跳转过快,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问题设置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实施安排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课前准备充分,做好问题的预设。
老师在备课前一定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学情。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教”,“学生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有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如何去突破”等等方面逐一的去研究,最后形成自己的问题设置方案。
2.“肢解”大问题,给思维装上“精确制导”。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设置过于空乏,指向性不明,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海阔天空。在问题设置时,我们要充分预设问题的可行性,把“大问题”肢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缩小范围,让所问的范围,所问的问题更加精准。这样,学生才能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地去思考,有的放矢地去作答。
3.问题的设置宜有层次性。
问题设置宜有层次性。这个层次性体现在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由浅入深的逐层剖析,也体现在对同一个问题的层次性。同一个问题,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思考和回答到位的。我们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设置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追问,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4.问题设置一定要思路清楚,结构完整。
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怎们问”和“问什么”,还应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答”、“怎么反馈”、“怎么形成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四、实施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节课时,我课前就对问题的设置做了一些研究。首先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其次,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为解决“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了: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长?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测量图形的周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任由学生去思考,能用的测量工具实在太多,都一一去思考的话,费时不说,且不容易形成较为集中的结论。所以,我采用了缩小范围——“精确制导”的办法。我没有设置诸如:“我们怎样测量呢”这样的问题。而是问孩子们:我只有三种测量工具(软尺、绳子、直尺),怎样用这三样工具去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呢?这样,学生在我预设的“有限的框架”中去实现对既定问题的思考。在反馈汇报的时候,我也没有设置诸如:“你们是怎样想的”或者“怎样测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呢”这样的问题。我又给学生一些设置了一些“精确制导”的问题。我说:“现在只有软尺,怎么测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呢?”让他们反馈用这一样工具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的方法。然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我只有绳子又该怎样去测量呢”的问题,让他们反馈。最后我问他们只有直尺能办到吗?通过这样有意识的给他们的问题设限,让他们思考方向更明确,反馈更有重点。他们通过使用三种工具测量、反馈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规则图形用直尺测出各边长相加的办法简单(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而用软尺围的办法至少要三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用绳子不仅要围,还要拉直来量就更麻烦。通过他们自己动手的过程去发现、比较、总结、积累,他们得出了测量规则图形该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不规则图形有该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的结论。通过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不让他们漫无目的的去思考,给他们的思维装上精确制导武器,让他们更有效的去思考,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思维发展的成效。
五、效果预设和反思
這节课力求从多个层面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为此,对本课的目标进行了问题的拆解和精心设计。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以学生动手操作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掌握了周长的意义,认识了周长,同时也学会了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同时,本节课在问题的设置中,渗透了类比、整体、转化,建模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得到应用,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而所有的目标的实现,就要靠问题和活动的精心设置。
参考文献:
[1]《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2]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四川省荣县荣新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