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语言中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谈语言视角下的深入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创设丰富语言情境
  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言功底,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感染型语言情境
  情感渗透有助于学生联系自身,从而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其具备情感渗透的教学功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表达恰是进行情感渗透必不可少的步骤。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课教学为例。在解读完成之后,教师就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句做拓展延伸:“同学们,这句‘风华正茂’,不正是形容朝气蓬勃又具有无限可能的你们吗?年轻时不追求理想,又在什么时候追求理想呢?青年时的毛泽东便立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坚定理想,在相对安定、生活富足的今天,同学们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发愤图强,各尽所能——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请同学们带着对理想的热忱、对所热爱事物的忠实,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2.创设启发型语言情境
  语文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听、说、读、写,还需囊括更深层次的思与评,这是贯彻落实积极语用观的必然要求。中华语言博大精深,不少文本都蕴含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带着智慧的光辉,是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的源泉。如在讲到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时,创设如是问题情境:“这句诗体现了何种人生哲理。”——“新旧交替,万古如是,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落木凋零,新叶又生;前浪沉没,后浪翻腾。纵然现景悲凉,而总有光辉前景,又何必苦苦沉浸于悲凉愁苦之中呢?”解读完毕,教师再设一问:“还有哪些古诗也体现出类似的人生哲理呢?”学生于是很快答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有的学生还能用事物的发展原理对诗句做深刻剖析,提出相应的方法论,并举实例论证。
  3.創设留白型语言情境
  所谓留白型语言情境,即找到讲授艺术与留白艺术的平衡点,教师少说,学生多学,变学生的接受本位为表达本位,给予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文本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可以利用两节连堂语文课开设自由阅读课堂。自由阅读课堂并非放任自流,仍需教师引导,并遵守相应规定:不得阅读低俗文本,其他类阅读文本可结合自身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自由选择与阅读。当然,仅仅阅读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需有明确的纸质版“再创造”作品。例如,第一堂课阅读完《青年文摘》以后,利用第二堂语文课的时间发表自身对该杂志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的看法,将自己的看法写在作业本中;也可以选择仅阅读一小段材料,其他的时间全部用来写一篇与该材料相关的论文;阅读完《边城》整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又或者教师于第一堂课中播放一期由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要求学生任选角度,对节目中的任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参加多样语言活动
  参加多样化的语言活动,意味着学生需充分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发挥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展现其理解、运用以及创新字、词、句、段、篇的风采。
  1.概括类文本活动
  能够概括文本意味着学生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则在一定层面上展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生通读几遍课文《荷塘月色》以后,教师提问:“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仅仅回答该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于月色下夜游荷塘所观赏到的美景的话,则显然学生对于题意或者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因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还抒发了作者身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彷徨苦闷的心情,并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之情。概括文本内容应当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常态化内容,无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分析课外文章,教师都应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本领。
  2.创造类语言活动
  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一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文本则可作为学生进行仿写活动的范例。例如,在学习完毕《滕王阁序》这一课以后,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其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组织方式写一篇《母校赋》:为每一组学生分配一段写的任务,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可以模仿《滕王阁序》,而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风格、句式长短、用典化典等进行深入研究,而后才能写出相似度较高的模仿作品。完成《母校赋》以后,将这篇文章保存下来,待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时组织班内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朗诵演绎。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再创造作品形式则为摘抄与背诵课文的经典段落,这符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
  3.延展类语言活动
  延展类语言活动主要指学生开展除课文阅读以外的文本阅读活动,创造除纸质版作业以外的再创造作品。延展类语言活动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例如,暑假将至,教师列出推荐书目,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两本读完。有以下两种完成作业的形式可供选择:每看完两个或四个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包括概括主要内容、个人感悟、好句好段摘抄等;每读完一本书,则在父母或者朋友的帮助下录制一个发表自己心得的视频,讲解内容应做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讲解时间要超过五分钟。此外,广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进行深入阅读的条件之一,教师鼓励学生闲暇时多观看优秀纪录片节目,多关注国家与世界的大事件,紧跟时代潮流。在放假时,教师仍可通过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如制订一个全班读书计划,然后在QQ班级群里公布出来,阅读完毕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群内发表意见与看法。
  总而言之,深入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为高考服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促使学生“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兼备,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其他文献
在如今,“文化”这一词汇,恐怕是雅士俗人最为常用的名词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几乎存在于这世上的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可冠之以“文化”之名。由此看出,如今正处于“泛文化”发展的时代。根据其内涵:俗,存在着“俗文化”;雅,存在着“雅文化”,其虽然皆以“文化搭台”,但是却又各行其是。雅与俗看似相互背离,但却又能兼而有之。在如今的发展中,“雅俗皆宜,雅俗共赏”,成为了新的审美标准。语文教学作
期刊
谢有顺先生曾经评论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这种感觉,比读他的小说时要强烈得多。”细品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此言评得极为恰切。  一、《一棵小桃树》中的“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在文中既是标题,又是作者行文的明线。从全文看,“小桃树”的经历既平常又坎坷。起先,“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让我们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统编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言语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语言的价值资源,引导学生在探寻、洞察、想象和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笔者以统编版三下《花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
期刊
在古代文献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讨“为”字的用法及功能,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文献中的“为”字多种用法,使其利于中学校本课程中教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
期刊
语文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扩大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接触大量文本的基础上,体会美感的共性,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经典的散文,这些散文充满美感,令人百读不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美感的来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其他与之相关的文本,构造整合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散文《昆明的雨》时,教师引入了同为汪曾祺创作的课
期刊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够,缺乏作文素材,尤其是缺少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然而笔者认为,高中生并不是真正缺少阅读和素材,而是缺少善于转化素材的“妙悟”和“妙笔”。如果懂得将胸中丘壑转化为平原高山,那么,素材积累便不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一篇关于吴敬梓的文章,当时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材料既陌生又雅致,很想和学生分享,于是笔者精选了以下段落呈现给学生。  吴敬梓推却了巡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并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题,实现写作效益最大化。  一、分析写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开始动笔,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作文同阅读、识字一样,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要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必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