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在入学前接受的简单计算方面教学的程度不同,计算能力极不平衡。那么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如何?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教学对以后的计算学习是利是弊?教师如何应对一年级这个特殊年级的计算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专题。专题包含5篇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文章作者经过长时间细致的调查思考,用大量的实际数据与教学案例将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另,本次专题的确立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数学板块将长期致力于开发教师们所关l心的教学内容专题,大家可以通过QQ、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我们提供热点话题。话题一经录用,您不但可以获得我们送出的样刊,还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俗称“四表”),对基本口算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以及调研中常常发现,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加减法计算练习,会进行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计算,同时也还有不少学生20以内加减法基本不会计算。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新入 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入学之前的加减法口算学习对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有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一年级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的方法
2.1调查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级新入学的所有儿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调查时间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9月上旬,刚入学儿童的各项学习常规尚没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数学生书写数字还不会;另一方面,此时尚没有正式学习加法和减法,不会影响所测内容的客观性)
2.2调查内容
2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了四份口算测试卷,分别测试10以内加法(25题)、10以内减法(25题)、20以内进位加法(36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36题)。命题时依据随机原则安排题目呈现的顺序,同时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与分布率。其中,测试卷1(10以内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0题、小数加大数10题、两加数相等5题;测试卷2(10以内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lO题、差比减数小lO题、差和减数相等5题:测试卷3(20以内进位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6题、小数加大数16题、两加数相等4题;测试卷4(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16题、差比减数小16题、差和减数相等4题。(测试题见附件)
2.3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试卷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的调查,我们对有效试卷采用SPSSll.5工具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2描述与分析
3.2.1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的总体情况。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年的调查结果中10以内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75.10%和77.80%,正确率则高达97.64%和98.36%;10以内减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52.50%和52.30%,正确率高达93.64%和94.08%;20以内进位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28.70%和34.20%,正确率达到85.97%和75.56%;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满分率仅为18.10%和13.80%,正确率为62.72%和36.58%。也就是说,在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尚未正式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了。有超过一半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减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从标准差的值来看,10以内减法的离散程度比10以内加法大(两年中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3.66和3.67,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95和1.21)。20以内退位减法的离散程度比20以内进位加法大(两年中退位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3.04和14.40,进位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7.55和11.36)。
3.2.2 10g以内加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2和表3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以内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女115+2)与小数加大数(女112+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7.83%和96.88%,2008年分别为98.50%和97.75%),而两个加数相等(如3+3)的题目正确率则比较高(分别达到98.80%和99.00%)。
(2)10以内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7-2=5)与差比减数小(如7—5=2)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3.40%和93.10%,2008年分别为93.80%和94.20%),而差与减数相等(如8-4=4)的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4和表5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如8+5)与小数加大数(如5+8)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86,12%和86.06%,2008年分别为75.13%和75.63%),而两个加数相等(如6+6)的题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88.00%和82.00%)。
(2)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13-5-8)与差比减数小(如13-8-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64.31%和62.06%,2008年分别为36.38%和36.94%),而差与减数相等(如12-6=6)的正确率略高(分别为61.25%和35.50%)。
3.2.4正确率分布情况
从表6、表7以及图1-4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1),2内加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类似。前四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的人数比较少,而第五个分数段(21-25)的人数很多,这反映了新入学儿童大多数会 计算1O以内的加减法。
(2)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略有不同。总体上,进位加法计算的前六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总人数2007年占总数的26.04%,2008年占总数的39.37%。而第七个分数段(31-36)的人数都超过了60%。退位减法的得分情况很不均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测试中,退位减法0-5分的学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几乎不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4结论与思考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情况如下:
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强。由于儿童在学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10以内的数,学前儿童大多在家长和幼儿园里非正式地学习和接触过10以内加减法。具体有如下的几种状况:大多数儿童是依赖实物数数(包括扳手指头)来获得结果的,少数儿童能初步由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极个别儿童已经通过多次口算而摆脱了实物依赖,能熟练算出得数。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虽然从认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2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数和计算。所以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与10以内加减法相比,明显较弱。
通过学生测试时的观察以及个别访谈我们也发现,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策略:逐一数手指,按顺序口头数数,通过扳手指接下去数,用数的组成或分成算,通过凑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记忆结果等。 (刘颂著,《不同计算能力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新人学儿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其非正式的数学认知能力之一,对进入小学后的正式数学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
4.2思考与建议
4.2.1对教学的建议
首先,重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学。6-7岁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并逐步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简单计算事实还未完全进入其长时记忆系统,其计算需要依赖于感知经验。(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儿童入学之前计算加减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等外部策略获得结果。因此,一年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把认数与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教学时,可以在直观情境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过渡到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按群计算,并逐步摆脱手指和其他实物,再通过训练,达到看见或听见10以内加减法,都能很快直接说出得数,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张天孝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作计算速度的要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10以内加减法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数的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方法问题。尽管课程改革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大力倡导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学时也要重视“基本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要利用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不要求“一题多种算法”,以免互相干扰。
再次,科学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计算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适当训练的。口算,“原先是一个思维问题,一旦掌握了计算法则,经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记忆问题”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基本口算作为一项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要不断线地进行训练,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提供训练材料,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基本口算结构单一,数域范围小,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或命题时随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题练习次数不合理,甚至出现易题多练、难题少练的现象。因此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的清晰度;一段时间后,适当增加练习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和写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
另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以及对一年级数学老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尽管不少新入学儿童会熟练地运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但不少儿童尚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本质,他们大多在运用实物、数数心算和书面符号程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正式教学相关运算时。老师仍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4.2.2对教材的建议
由调查发现,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比较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正确计算),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缩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用了36个页码(P40-P75)近3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用了60个页码(P14-P31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近5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也用了28个页码(P22-P49)20余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用了50个页码(P4-P53)近4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缩短10以内加减法的课时或者给予弹性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口算的练习量。增加训练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学和训练的实效性。同时。由于“儿童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掌握等量关系,所以学习减法难于加法”(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概论》),建议教材编写时,减法练习题量可适当多于加法。
4.2.3对学前计算教育的建议
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学前阶段儿童的加减法计算,大多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会的。而不同水平层次的家长对儿童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死记硬背,有的是纯粹数数,还有的完全依赖实物。而且,大多数家长在教孩子口算时,单纯地停留在机械计算层面上,很少从加、减法的含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得实质理解,学生只是处于模仿、重复和记忆之中。这样的提前教学,表面上看,不少学生似乎能计算不少口算题,实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本质了解,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发展。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的教孩子机械和单一的计算,而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经过对有关幼儿园计算教学情况的走访发现,幼儿园里有关数学方面的教材。很多把本应该在小学教学的认数和加减法计算提前教学了。因此,建议学校和幼儿园之间多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沟通。以有利于儿童科学、高效地学习20以内加减法。
备注: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师有董清、宦梅、吴清华、范丽华、王梅、丁雪莲、鲍佳、金小萍、支保华、徐艳新等。王梅老师对数据做了详细的整理与统计,本文执笔徐斌。
另,本次专题的确立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数学板块将长期致力于开发教师们所关l心的教学内容专题,大家可以通过QQ、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我们提供热点话题。话题一经录用,您不但可以获得我们送出的样刊,还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俗称“四表”),对基本口算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以及调研中常常发现,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加减法计算练习,会进行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计算,同时也还有不少学生20以内加减法基本不会计算。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新入 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入学之前的加减法口算学习对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有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一年级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的方法
2.1调查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级新入学的所有儿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调查时间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9月上旬,刚入学儿童的各项学习常规尚没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数学生书写数字还不会;另一方面,此时尚没有正式学习加法和减法,不会影响所测内容的客观性)
2.2调查内容
2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了四份口算测试卷,分别测试10以内加法(25题)、10以内减法(25题)、20以内进位加法(36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36题)。命题时依据随机原则安排题目呈现的顺序,同时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与分布率。其中,测试卷1(10以内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0题、小数加大数10题、两加数相等5题;测试卷2(10以内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lO题、差比减数小lO题、差和减数相等5题:测试卷3(20以内进位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6题、小数加大数16题、两加数相等4题;测试卷4(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16题、差比减数小16题、差和减数相等4题。(测试题见附件)
2.3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试卷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的调查,我们对有效试卷采用SPSSll.5工具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2描述与分析
3.2.1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的总体情况。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年的调查结果中10以内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75.10%和77.80%,正确率则高达97.64%和98.36%;10以内减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52.50%和52.30%,正确率高达93.64%和94.08%;20以内进位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28.70%和34.20%,正确率达到85.97%和75.56%;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满分率仅为18.10%和13.80%,正确率为62.72%和36.58%。也就是说,在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尚未正式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了。有超过一半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减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从标准差的值来看,10以内减法的离散程度比10以内加法大(两年中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3.66和3.67,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95和1.21)。20以内退位减法的离散程度比20以内进位加法大(两年中退位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3.04和14.40,进位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7.55和11.36)。
3.2.2 10g以内加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2和表3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以内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女115+2)与小数加大数(女112+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7.83%和96.88%,2008年分别为98.50%和97.75%),而两个加数相等(如3+3)的题目正确率则比较高(分别达到98.80%和99.00%)。
(2)10以内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7-2=5)与差比减数小(如7—5=2)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3.40%和93.10%,2008年分别为93.80%和94.20%),而差与减数相等(如8-4=4)的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4和表5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如8+5)与小数加大数(如5+8)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86,12%和86.06%,2008年分别为75.13%和75.63%),而两个加数相等(如6+6)的题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88.00%和82.00%)。
(2)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13-5-8)与差比减数小(如13-8-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64.31%和62.06%,2008年分别为36.38%和36.94%),而差与减数相等(如12-6=6)的正确率略高(分别为61.25%和35.50%)。
3.2.4正确率分布情况
从表6、表7以及图1-4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1),2内加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类似。前四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的人数比较少,而第五个分数段(21-25)的人数很多,这反映了新入学儿童大多数会 计算1O以内的加减法。
(2)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略有不同。总体上,进位加法计算的前六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总人数2007年占总数的26.04%,2008年占总数的39.37%。而第七个分数段(31-36)的人数都超过了60%。退位减法的得分情况很不均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测试中,退位减法0-5分的学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几乎不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4结论与思考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情况如下:
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强。由于儿童在学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10以内的数,学前儿童大多在家长和幼儿园里非正式地学习和接触过10以内加减法。具体有如下的几种状况:大多数儿童是依赖实物数数(包括扳手指头)来获得结果的,少数儿童能初步由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极个别儿童已经通过多次口算而摆脱了实物依赖,能熟练算出得数。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虽然从认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2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数和计算。所以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与10以内加减法相比,明显较弱。
通过学生测试时的观察以及个别访谈我们也发现,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策略:逐一数手指,按顺序口头数数,通过扳手指接下去数,用数的组成或分成算,通过凑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记忆结果等。 (刘颂著,《不同计算能力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新人学儿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其非正式的数学认知能力之一,对进入小学后的正式数学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
4.2思考与建议
4.2.1对教学的建议
首先,重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学。6-7岁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并逐步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简单计算事实还未完全进入其长时记忆系统,其计算需要依赖于感知经验。(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儿童入学之前计算加减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等外部策略获得结果。因此,一年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把认数与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教学时,可以在直观情境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过渡到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按群计算,并逐步摆脱手指和其他实物,再通过训练,达到看见或听见10以内加减法,都能很快直接说出得数,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张天孝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作计算速度的要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10以内加减法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数的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方法问题。尽管课程改革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大力倡导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学时也要重视“基本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要利用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不要求“一题多种算法”,以免互相干扰。
再次,科学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计算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适当训练的。口算,“原先是一个思维问题,一旦掌握了计算法则,经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记忆问题”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基本口算作为一项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要不断线地进行训练,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提供训练材料,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基本口算结构单一,数域范围小,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或命题时随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题练习次数不合理,甚至出现易题多练、难题少练的现象。因此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的清晰度;一段时间后,适当增加练习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和写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
另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以及对一年级数学老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尽管不少新入学儿童会熟练地运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但不少儿童尚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本质,他们大多在运用实物、数数心算和书面符号程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正式教学相关运算时。老师仍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4.2.2对教材的建议
由调查发现,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比较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正确计算),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缩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用了36个页码(P40-P75)近3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用了60个页码(P14-P31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近5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也用了28个页码(P22-P49)20余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用了50个页码(P4-P53)近4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缩短10以内加减法的课时或者给予弹性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口算的练习量。增加训练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学和训练的实效性。同时。由于“儿童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掌握等量关系,所以学习减法难于加法”(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概论》),建议教材编写时,减法练习题量可适当多于加法。
4.2.3对学前计算教育的建议
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学前阶段儿童的加减法计算,大多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会的。而不同水平层次的家长对儿童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死记硬背,有的是纯粹数数,还有的完全依赖实物。而且,大多数家长在教孩子口算时,单纯地停留在机械计算层面上,很少从加、减法的含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得实质理解,学生只是处于模仿、重复和记忆之中。这样的提前教学,表面上看,不少学生似乎能计算不少口算题,实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本质了解,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发展。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的教孩子机械和单一的计算,而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经过对有关幼儿园计算教学情况的走访发现,幼儿园里有关数学方面的教材。很多把本应该在小学教学的认数和加减法计算提前教学了。因此,建议学校和幼儿园之间多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沟通。以有利于儿童科学、高效地学习20以内加减法。
备注: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师有董清、宦梅、吴清华、范丽华、王梅、丁雪莲、鲍佳、金小萍、支保华、徐艳新等。王梅老师对数据做了详细的整理与统计,本文执笔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