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除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月面的荒凉来突出月球的奇异外,还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这种科普类说明文如何教?我们结合一位老师两上该课进行剖析,供同仁参照。
试教课:买椟还珠——月球知识的展示课
执教老师的试教课堂,如果借成语“买椟还珠”来说,只看到外表(科普知识)而舍弃了学生需要的内质(语言的运用),作出了舍本逐末的不当取舍。请看他教学“探索不解之谜”的片段:
师:(板书“探索”)同学们,请你们自由朗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思考: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请你们在书上用笔批注。
师:(学生读完后)我们来分成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师巡视)
师:每组选一个人总结一下人们到月球发现的一些问题、一些谜。
生:土壤是否有杀菌作用?
生:月亮到底有多大?
生:为什么月球的土壤上生长的东西更绿?
师:这些都是科学家到达月球后发现的——
生(齐喊):谜。
师:(板书“谜”)这些谜很多科学家都没有研究出来。我们来看看图片。看看这些人发现的这些谜是怎么样的?(出示文字:1 细菌移植到月球带回的土壤中;2 月球形成以及火山喷发;3 地球与月球比年龄)除了书上举的这些例子。还有别的谜吗?谁能说说?
生:有。月球是怎么形成的?月球能住人吗?月球上有没有外星人呢?
师:作者用什么表示他没有写出来的、举出来的例子呢?
生:省略号。
师:那我们就知道了作者用省略号来表示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揭开的谜。(板书:……谜)
师:人类很伟大,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些谜的探索和研究,我相信有一天你们和这些科学家们一定会揭开这些谜的谜底的。对不对?
课后,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和学校听课老师对这个教学片段进行反思:
1 忽视学段目标。《月球之谜》是第二学段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刚初步接触说明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是课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条要求,这条要求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中年级的,但对这一课的教学仍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结合第二学段学习概括文意的阅读教学目标,应把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把握文章的叙述要点作为教学重点。文中作者在提出一系列不解之谜时,表述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谜”,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正是进行把握文章叙述要点的好机会。但这位教师的教学只展示了月球的知识,缺乏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2 忽视言语智慧。掌握科学说明文中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仔细阅读上述教学片段,不难发现,执教老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的周密、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等层面无所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徘徊、游离在语言训练之外。
公开课:去粗取精——情趣盎然的读写课
经过课后反思,执教老师围绕“言语智慧”对预设进行自我调整,作了教学改进,以板块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构。请看(板块二:自主探究令人费解的未解之谜):
师:孩子们,人类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宇航员们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们把月球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实验又让我们对月球产生了新的疑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解之谜。
引读: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师:你对哪一个未解之谜感兴趣?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谜”读出来?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老师评价:“一下子都死了”多令人好奇。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师:是呀,这又怎能不令人费解,这就是月球带给人类的谜。谁还想读?
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对呀,同样的玉米,同样的水藻,课文中为了说明不同,用了哪些词语呢?(品析“明显”和“特别”,感受用词的准确)
生: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他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的年龄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师:孩子们,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估计?(强调:在科学研究中,没有证实的事不能随便下结论,要尊重事实。不能有半点虚假,所以用词必须准确。)
师:这些难解之谜现在有答案了吗?你无法确定,老师甚至是科学家也无法确定,真是令人费解啊!
师: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还有?(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模仿上文的表达方式,把省略号的内容用笔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动笔内容略。)
师:看到你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由衷地为你们高兴。科学从这里开始。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无穷的思考,无穷的探索。正是因为月球留给我们这么多未解之谜,才更加激发了人类探索它的欲望,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老师要欣喜地告诉你们:我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已经成功发射。我国将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实行载人登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将登上月球。
这节课上完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该教学片段给老师两点启示:
1 品词析句凸显科普文的“语文味”。执教老师选择了文中两处语言引导学生品赏:(1)“把玉米种……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从“明显、一旦、特别”体会地球与月球的土壤对比之差别;(2)通过品析“估计”等修饰词,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另外,教师在执教时从“谜”人手,要求学生朗读3、4、5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一个谜?从文中提炼一些关键词学习概括,例:可以提炼出文中反复提到的词语——“尘土、玉米、海藻”来提炼学习内容。于是“为什么玉米、海藻在尘土中生长效果不,样?”“玉米、海藻为什么在尘土中生长情况有变化?”等比较准确、精练的内容就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如此这般,在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学生概括的问题越来越精准。
2 朗读练笔展示内容的情趣性。《月球之谜》作为说明性课文有着本文体的常规特点即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又有着本文的个性特点——围绕“谜”字从“已解之谜”向“未解之谜”逐步深入。对文章结构、内在逻辑忽略不讲,而文章中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恰恰是学生容易疏忽的给以点拨的,此次教学执教老师扣住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执教老师以朗读的方式诱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同时感受文中的感叹旬和疑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另外,教师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模仿上文进行练笔,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作者单位:宁化县实验小学 本专栏策划、编辑:胡本光)
试教课:买椟还珠——月球知识的展示课
执教老师的试教课堂,如果借成语“买椟还珠”来说,只看到外表(科普知识)而舍弃了学生需要的内质(语言的运用),作出了舍本逐末的不当取舍。请看他教学“探索不解之谜”的片段:
师:(板书“探索”)同学们,请你们自由朗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思考: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请你们在书上用笔批注。
师:(学生读完后)我们来分成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师巡视)
师:每组选一个人总结一下人们到月球发现的一些问题、一些谜。
生:土壤是否有杀菌作用?
生:月亮到底有多大?
生:为什么月球的土壤上生长的东西更绿?
师:这些都是科学家到达月球后发现的——
生(齐喊):谜。
师:(板书“谜”)这些谜很多科学家都没有研究出来。我们来看看图片。看看这些人发现的这些谜是怎么样的?(出示文字:1 细菌移植到月球带回的土壤中;2 月球形成以及火山喷发;3 地球与月球比年龄)除了书上举的这些例子。还有别的谜吗?谁能说说?
生:有。月球是怎么形成的?月球能住人吗?月球上有没有外星人呢?
师:作者用什么表示他没有写出来的、举出来的例子呢?
生:省略号。
师:那我们就知道了作者用省略号来表示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揭开的谜。(板书:……谜)
师:人类很伟大,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些谜的探索和研究,我相信有一天你们和这些科学家们一定会揭开这些谜的谜底的。对不对?
课后,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和学校听课老师对这个教学片段进行反思:
1 忽视学段目标。《月球之谜》是第二学段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刚初步接触说明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是课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条要求,这条要求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中年级的,但对这一课的教学仍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结合第二学段学习概括文意的阅读教学目标,应把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把握文章的叙述要点作为教学重点。文中作者在提出一系列不解之谜时,表述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谜”,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正是进行把握文章叙述要点的好机会。但这位教师的教学只展示了月球的知识,缺乏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2 忽视言语智慧。掌握科学说明文中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仔细阅读上述教学片段,不难发现,执教老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的周密、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等层面无所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徘徊、游离在语言训练之外。
公开课:去粗取精——情趣盎然的读写课
经过课后反思,执教老师围绕“言语智慧”对预设进行自我调整,作了教学改进,以板块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构。请看(板块二:自主探究令人费解的未解之谜):
师:孩子们,人类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宇航员们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们把月球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实验又让我们对月球产生了新的疑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解之谜。
引读: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师:你对哪一个未解之谜感兴趣?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谜”读出来?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老师评价:“一下子都死了”多令人好奇。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师:是呀,这又怎能不令人费解,这就是月球带给人类的谜。谁还想读?
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对呀,同样的玉米,同样的水藻,课文中为了说明不同,用了哪些词语呢?(品析“明显”和“特别”,感受用词的准确)
生: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他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的年龄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师:孩子们,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估计?(强调:在科学研究中,没有证实的事不能随便下结论,要尊重事实。不能有半点虚假,所以用词必须准确。)
师:这些难解之谜现在有答案了吗?你无法确定,老师甚至是科学家也无法确定,真是令人费解啊!
师: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还有?(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模仿上文的表达方式,把省略号的内容用笔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动笔内容略。)
师:看到你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由衷地为你们高兴。科学从这里开始。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无穷的思考,无穷的探索。正是因为月球留给我们这么多未解之谜,才更加激发了人类探索它的欲望,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老师要欣喜地告诉你们:我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已经成功发射。我国将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实行载人登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将登上月球。
这节课上完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该教学片段给老师两点启示:
1 品词析句凸显科普文的“语文味”。执教老师选择了文中两处语言引导学生品赏:(1)“把玉米种……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从“明显、一旦、特别”体会地球与月球的土壤对比之差别;(2)通过品析“估计”等修饰词,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另外,教师在执教时从“谜”人手,要求学生朗读3、4、5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一个谜?从文中提炼一些关键词学习概括,例:可以提炼出文中反复提到的词语——“尘土、玉米、海藻”来提炼学习内容。于是“为什么玉米、海藻在尘土中生长效果不,样?”“玉米、海藻为什么在尘土中生长情况有变化?”等比较准确、精练的内容就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如此这般,在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学生概括的问题越来越精准。
2 朗读练笔展示内容的情趣性。《月球之谜》作为说明性课文有着本文体的常规特点即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又有着本文的个性特点——围绕“谜”字从“已解之谜”向“未解之谜”逐步深入。对文章结构、内在逻辑忽略不讲,而文章中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恰恰是学生容易疏忽的给以点拨的,此次教学执教老师扣住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执教老师以朗读的方式诱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同时感受文中的感叹旬和疑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另外,教师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模仿上文进行练笔,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作者单位:宁化县实验小学 本专栏策划、编辑: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