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出口”到台湾的十部国产片里,有一部大众都不太熟悉的小片《今天明天》,这部片子既没有明星、也没有大腕导演,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宝贵的出口名额会给了这部片子?
其实《今天明天》并非籍籍无名的片子,2013年国产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的表现平淡,《今天明天》却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未来单元奖,得到了不少国际电影人的赞赏。
这是杨惠龙的处女作,去参与东京国际电影节时,他才带了4000块钱的宣传费。去到现场,他发现另一部参选的香港片子《僵尸》声势浩大,海报贴得满城都是,顿时觉得没了希望。不过没想到,他们带的印着“拆”字的背心却很受欢迎,派发完后还有很多人前来索取,这又重新给了杨惠龙信心:虽然宣传费捉襟见肘,但他相信这个题材还是挺能引起共鸣的。
杨惠龙说,电影在巴黎放映时把一些法国年轻人看哭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怎样的社会制度或信奉什么主义,在大城市里寻找一席之地的年轻人都面临同样处境。
那么多的败家子
杨惠龙生于湖北一个小城镇。他从小就喜欢摄影,父亲给他买了一台两百多块钱的照相机,是他记得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都说我是败家子。”杨惠龙笑着说,因为玩摄影很费钱,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连洗彩色照片的地方都没有,每次洗彩色照片他都要坐好长时间大巴专门跑一趟城里。
当时他就想,能把摄影当成职业就好了。“我父亲是个火车司机,一个月赚2700块钱,我要能赚3000就行。”父亲给他订了《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从杂志上他第一次听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知道摄影竟然是能学的。他的小小世界从此开了条通道,一条漏斗形的路,前方是广阔得不可思议的空间。
来到电影学院,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天桥上看人拍电影。他觉得新奇无比,在小镇里拍照片的人是“败家子”,但在这里竟然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败家子”在投入地做一件事。北京很大,但他再也不觉得孤独。
唐家岭没了
毕业后杨惠龙进入央视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拍广告。他的工作收入不稳定,钱用光的时候,买一瓶矿泉水都要思前想后。在北四环他租了个一居室的小房子,环境自然是不好的,但他当时并不觉得受罪,每天都很有干劲。
他听到了唐家岭这个地方,开始频繁去那边拍照。这个城中村似的区域聚集了很多在中关村上班的年轻人,他们跟农民工不同的是,他们有学历、有文化、会做梦,想的不止是生存,还有在这个大城市怎样活出个立锥之地。杨惠龙觉得自己的处境跟他们一样。
2010年,学者廉思写了一本书《蚁族》,讲的就是唐家岭这些辛劳而渺小的人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讨论和关注,著名摄影师周雁鸣看过这本书,觉得是绝好的电影题材。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友杨惠龙,没拍过电影的杨惠龙,几乎马上就决定接下这个项目。
一开始他们的预算是60万,后来开销蹭蹭地往上涨,眼看200万都不够了,杨惠龙毫不犹疑就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他稍微稳定的北漂生活又回到了原点。杨惠龙并不觉得遗憾,因为这不正是他来北京的初衷吗?如果只为了舒适地过日子,当初就别从家乡出来了。
其实钱是一个坎儿,不是难题。他们面对的另一个困境是:唐家岭没了!
跟着号码流动
现在唐家岭已经被改建成体面的公园,当初的社会热点只剩下个名字。北漂的人却没有减少,他们散布在北京五环外的各个村里,要花更多的时间上下班。
杨惠龙带记者参观的佟家坟就是这样的一个聚集地。他在这里完成了《今天明天》的拍摄。一边走他一边跟记者解释说,这个地区跟唐家岭不同,住着相当多的农民工,不完全是年轻北漂的集中地。
他从小就爱拍摄生活百态,上学时常常去胡同拍照。他说在胡同拍照不会遇到什么阻拦,现在在这里拍电影,他发现人的戒心越来越重,对陌生的摄制组也有了更多警惕。
小小的村子盖满了两到三层的楼,每栋楼又被分割成小小的格子,阳台吊着内衣裤和腊肉,还有布满了灰尘的灶。当天北京有雾霾,而这片地区又比外面的空气更浑浊、呛鼻,因为住户自己烧煤。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里见得最多的就是数字,各种手机号码、价格等大喇喇地印在空墙上,住在这里的人也跟着这些号码一起流动。
今天的杂货店,明天就会变成公共厕所。对比《今天明天》的影像,这个日新月异的地方像是条曝光过度的底片,影影绰绰里显出城市的真身。
而有了这部作品的杨惠龙,却由此“安定”了下来,奖项、赞誉和认同,让他终于确认了多年北漂的价值。他热爱烹饪,以前网名就叫“厨师”,朋友圈里常常看到他发的色相诱人的食物照片。这也是他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日益从容的生活态度。
厨房是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而他能有现在的厨艺,也是因为北漂期间被迫自己做饭所致,这大概是留存在他身上的,最后的北漂痕迹吧。
其实《今天明天》并非籍籍无名的片子,2013年国产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的表现平淡,《今天明天》却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未来单元奖,得到了不少国际电影人的赞赏。
这是杨惠龙的处女作,去参与东京国际电影节时,他才带了4000块钱的宣传费。去到现场,他发现另一部参选的香港片子《僵尸》声势浩大,海报贴得满城都是,顿时觉得没了希望。不过没想到,他们带的印着“拆”字的背心却很受欢迎,派发完后还有很多人前来索取,这又重新给了杨惠龙信心:虽然宣传费捉襟见肘,但他相信这个题材还是挺能引起共鸣的。
杨惠龙说,电影在巴黎放映时把一些法国年轻人看哭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怎样的社会制度或信奉什么主义,在大城市里寻找一席之地的年轻人都面临同样处境。
那么多的败家子
杨惠龙生于湖北一个小城镇。他从小就喜欢摄影,父亲给他买了一台两百多块钱的照相机,是他记得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都说我是败家子。”杨惠龙笑着说,因为玩摄影很费钱,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连洗彩色照片的地方都没有,每次洗彩色照片他都要坐好长时间大巴专门跑一趟城里。
当时他就想,能把摄影当成职业就好了。“我父亲是个火车司机,一个月赚2700块钱,我要能赚3000就行。”父亲给他订了《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从杂志上他第一次听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知道摄影竟然是能学的。他的小小世界从此开了条通道,一条漏斗形的路,前方是广阔得不可思议的空间。
来到电影学院,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天桥上看人拍电影。他觉得新奇无比,在小镇里拍照片的人是“败家子”,但在这里竟然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败家子”在投入地做一件事。北京很大,但他再也不觉得孤独。
唐家岭没了
毕业后杨惠龙进入央视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拍广告。他的工作收入不稳定,钱用光的时候,买一瓶矿泉水都要思前想后。在北四环他租了个一居室的小房子,环境自然是不好的,但他当时并不觉得受罪,每天都很有干劲。
他听到了唐家岭这个地方,开始频繁去那边拍照。这个城中村似的区域聚集了很多在中关村上班的年轻人,他们跟农民工不同的是,他们有学历、有文化、会做梦,想的不止是生存,还有在这个大城市怎样活出个立锥之地。杨惠龙觉得自己的处境跟他们一样。
2010年,学者廉思写了一本书《蚁族》,讲的就是唐家岭这些辛劳而渺小的人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讨论和关注,著名摄影师周雁鸣看过这本书,觉得是绝好的电影题材。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友杨惠龙,没拍过电影的杨惠龙,几乎马上就决定接下这个项目。
一开始他们的预算是60万,后来开销蹭蹭地往上涨,眼看200万都不够了,杨惠龙毫不犹疑就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他稍微稳定的北漂生活又回到了原点。杨惠龙并不觉得遗憾,因为这不正是他来北京的初衷吗?如果只为了舒适地过日子,当初就别从家乡出来了。
其实钱是一个坎儿,不是难题。他们面对的另一个困境是:唐家岭没了!
跟着号码流动
现在唐家岭已经被改建成体面的公园,当初的社会热点只剩下个名字。北漂的人却没有减少,他们散布在北京五环外的各个村里,要花更多的时间上下班。
杨惠龙带记者参观的佟家坟就是这样的一个聚集地。他在这里完成了《今天明天》的拍摄。一边走他一边跟记者解释说,这个地区跟唐家岭不同,住着相当多的农民工,不完全是年轻北漂的集中地。
他从小就爱拍摄生活百态,上学时常常去胡同拍照。他说在胡同拍照不会遇到什么阻拦,现在在这里拍电影,他发现人的戒心越来越重,对陌生的摄制组也有了更多警惕。
小小的村子盖满了两到三层的楼,每栋楼又被分割成小小的格子,阳台吊着内衣裤和腊肉,还有布满了灰尘的灶。当天北京有雾霾,而这片地区又比外面的空气更浑浊、呛鼻,因为住户自己烧煤。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里见得最多的就是数字,各种手机号码、价格等大喇喇地印在空墙上,住在这里的人也跟着这些号码一起流动。
今天的杂货店,明天就会变成公共厕所。对比《今天明天》的影像,这个日新月异的地方像是条曝光过度的底片,影影绰绰里显出城市的真身。
而有了这部作品的杨惠龙,却由此“安定”了下来,奖项、赞誉和认同,让他终于确认了多年北漂的价值。他热爱烹饪,以前网名就叫“厨师”,朋友圈里常常看到他发的色相诱人的食物照片。这也是他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日益从容的生活态度。
厨房是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而他能有现在的厨艺,也是因为北漂期间被迫自己做饭所致,这大概是留存在他身上的,最后的北漂痕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