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美术教学;乡土资源;挖掘;校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116—01
农村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实效性教学。可挖掘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地把农村乡土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创造性地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创造生活。
一、引导学生探察本土文化,进行写生实效性教学
在美术课上,学生经常会觉得无画可以画。其实,在学生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之一。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更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事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让他们通过写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素材,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表现在画面上。
如,可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花草树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确定写生的取景和构图;或课间指导学生画同伴们的活动场景,花园里的小草、小花、小昆虫等,让学生体验万物的生命气息。
二、引导学生体验民俗风情,进行创作实效性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大多学生而言,让他们回归农村,体验农村的民俗人情已变成一种奢侈的事情。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父辈们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能被重演的往事。以至于大多学生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学生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学生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
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也无不给学生带来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道的。教师可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引导学生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杂物画实效性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农村学校外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也可以被利用;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如落叶、草、树根、野花、花籽、棉花、小石子、麦秆、玉米皮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和启示。学生可以用落叶、干草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用麦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麦秆画,用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制作成挂饰、动物等,这些都能表达学生对美的创造,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无限的乐趣,从而补充课堂教学的缺陷。
此外,可变废为宝的“材料”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一些生活、自然材料,废纸类(旧报纸、旧挂历纸、包装用纸、广告纸、纸盒等)、塑料类(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塑料杯子、吸管、饮料瓶等)、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片、镜子等)、金属(易拉罐、牙膏皮、罐头等)、布料类(废弃衣服、桌布、毛巾、手帕等),木棒类(冰棍棒、卫生筷等)等等,也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资源!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116—01
农村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实效性教学。可挖掘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地把农村乡土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创造性地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创造生活。
一、引导学生探察本土文化,进行写生实效性教学
在美术课上,学生经常会觉得无画可以画。其实,在学生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之一。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更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事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让他们通过写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素材,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表现在画面上。
如,可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花草树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确定写生的取景和构图;或课间指导学生画同伴们的活动场景,花园里的小草、小花、小昆虫等,让学生体验万物的生命气息。
二、引导学生体验民俗风情,进行创作实效性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大多学生而言,让他们回归农村,体验农村的民俗人情已变成一种奢侈的事情。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父辈们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能被重演的往事。以至于大多学生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学生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学生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
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也无不给学生带来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道的。教师可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引导学生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杂物画实效性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农村学校外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也可以被利用;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如落叶、草、树根、野花、花籽、棉花、小石子、麦秆、玉米皮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和启示。学生可以用落叶、干草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用麦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麦秆画,用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制作成挂饰、动物等,这些都能表达学生对美的创造,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无限的乐趣,从而补充课堂教学的缺陷。
此外,可变废为宝的“材料”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一些生活、自然材料,废纸类(旧报纸、旧挂历纸、包装用纸、广告纸、纸盒等)、塑料类(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塑料杯子、吸管、饮料瓶等)、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片、镜子等)、金属(易拉罐、牙膏皮、罐头等)、布料类(废弃衣服、桌布、毛巾、手帕等),木棒类(冰棍棒、卫生筷等)等等,也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资源!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