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中书目的筛选要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能否持续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创设不同的活动带动学生阅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话题”意识,将会使学生有所收获。在阅读评价机制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激励性与多元性,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指导 评价机制
高中生阅读整本书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面对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籍,指导学生选择与好书为伴,搭设有效的平台,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个性化阅读,对文本的理解能加入个人角度,与作者对话,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目前语文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此次“整本书”阅读实践的研究中,笔者归纳出了三方面的实施策略及思考。
一、推荐书目类型的筛选
无论学生怎样阅读,“读什么”是首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此次阅读实践中,备课组老师为学生推荐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小说类有《围城》、《解忧杂货店》、《汤姆叔叔的小屋》、《黄金时代》、《平凡的世界》等,评论类有《民主的细节》、《精神自治》、《古典之殇》、《高中创意写作》等,文言类有《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还有与高中课文形成互文的书籍,如《把栏杆拍遍》、《苏东坡传》。最初为学生推荐的书目多为小说类型的书籍,小说具有形象深刻,剧情起伏明显,语言精练,场景描写丰富的特点,此类书目更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较符合高一学生的阅读习惯,当然,不同小说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如《解忧杂货店》加入了科幻的元素,多以信件的方式讲述生活难题,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易于理解,但《围城》当中阳春白雪式的冷幽默对高中生来说却是十分陌生的,也就加大了阅读的难度,这种阅读状态下,学生更倾向于“连滚带爬”,能看懂多少先看懂多少。慢慢的,推荐书目开始向文言文及评论类著作过渡,从最基础的《聊斋志异》开始,属于文言与小说的结合,可读性很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到《世说新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需要学生细细品读。当开始进入议论文写作之后,学生深感自己观点的浅薄,语言的贫瘠,此时开始向他们推荐《精神自治》、《民主的细节》这类书籍帮助他们形成“议论文式”的语言风格,而《1984》、《娱乐至死》、《古典之殇》等书籍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系统性的选择推荐书目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二、教师参与指导阅读
教师并非扔下书单就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不闻不问,教学需要时刻跟进学生的阅读,参与学生的阅读,做到“与学生共同阅读”,并及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是能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个大前提。从阅读共同体的影响效果来说,无形的读书氛围的营造比有形的读书样式设计显得更有意义。 比如《1984》这本书,本身就带有政治预言的性质,而学生在初读阶段只会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恐怖氛围中,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如:为何要以1984这个年份命名?为何书中的老大哥能如此控制着这个世界?这类问题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与发现,无形中也为学生营造了阅读书籍的欲望,有时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看过的书进行一些联系,如《1984》与《娱乐至死》两书中描绘的世界有何共同点?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走进另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教师抛出问题后并不需要及时解答,因为学生需要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认知可体系,对某部文学作品有相对成熟的见解,以等待一段时间,学生又阅读了一段后再进行交流与分享。
学生的主动输出是学生消化、理解书籍最有效的途径。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是否真的成为自己思想的养分产生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使这些阅读书目真的“被使用”。“读写结合”是“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手段。辩论赛是笔者最经常开展的活动,但此辩论赛与一般需要用到许多辩论技巧的比賽不同,我们更看重的是每位学生陈述观点时能否条理清晰地将自己的论点与论据表达清楚,甚至有时会要求学生引用阅读过的书籍进行说理,这会让学生有意识的回忆阅读过的书籍,并根据辩题的角度切入去分析某本著作,这样一种主动地、积极地输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书目阅读的价值。比如曾经设计过“江歌该不该让刘鑫留宿?”这个结合当下热点的辩题,不少学生都引用了《精神自治》里关于人性的评论,加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辩论,当学生获得了一种辩论快感,他们会很希望教师多推荐些这种类型的书籍为自己充电。当然辩论赛需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笔者能提供给学生最便捷的表达平台就是每天必写的“随笔”,学生可以就当日的阅读心得做记录,日积月累,定能收获。
帮助学生建立“话题”意识,正如文学中有“母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从“人性”、“媒体”、“民主”、“信仰”、“公正”等经典话题的角度去归纳理解书籍,其实,这一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是对学生之前的阅读成果的重新整合,更是促进学生探究新问题的一次尝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到快速浏览信息的能力、搜索定位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一旦学生能将话题进行归纳整理,他们就能自觉的对某本书进行更深度的思考,整本书阅读也不再是以前局部阅读所得的单打独斗,而是阅读所得的大整合。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
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的创设,应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指导而生,其目的在于阶段性反馈学生的阅读积累量及阅读质量、阅读方法或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水平等,促使教师的阅读指导指向更明确、科学,为有效改进指导提供依据,也促使学生通过评价,对自身阅读情况有更清晰的定位,从而激励学生做好自我调节和完善。
强调激励性是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的一个重点。不少学生初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会在无形中逼着学生阅读书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实践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让整本书阅读在考试中占据一定比重的分值。当然,评分机制的设置成了能否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其中的一条原则就是“有阅读即能作答”,这会给一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注入阅读信心,从被动看出真的走向主动看书,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不过这样一种加入“检测”元素的评价方式依然还是跳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模式,稍有不慎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阅读书籍是为了考试”的烙印,这样一来便会失去此次教学实践的初衷。采用考试的评价机制无法顾及学生阅读的多元性特点,学生阅读整本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阅读这一活动本身较少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难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完全统一的要求,也难以统一阅读进度。同时,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在阅读活动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阅历、阅读积累不同,必然致使他们在读物选择、阅读能力层次、阅读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
还好我们的其他辅助课程,如辩论课等的配合的的确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让阅读不再是那么的枯燥,具有激励性的阅读评价结果,才能让学生在自由有序的交流平台上,以自己的角度对话文本、对话他人,体验阅读的喜悦,促进创造性思维和个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此,整本书阅读评价才能成为引领学生往更高阅读水平提升的加油站、助推器。
总而言之,将开放与应试的两套标准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此次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2]余党绪.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指导 评价机制
高中生阅读整本书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面对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籍,指导学生选择与好书为伴,搭设有效的平台,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个性化阅读,对文本的理解能加入个人角度,与作者对话,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目前语文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此次“整本书”阅读实践的研究中,笔者归纳出了三方面的实施策略及思考。
一、推荐书目类型的筛选
无论学生怎样阅读,“读什么”是首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此次阅读实践中,备课组老师为学生推荐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小说类有《围城》、《解忧杂货店》、《汤姆叔叔的小屋》、《黄金时代》、《平凡的世界》等,评论类有《民主的细节》、《精神自治》、《古典之殇》、《高中创意写作》等,文言类有《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还有与高中课文形成互文的书籍,如《把栏杆拍遍》、《苏东坡传》。最初为学生推荐的书目多为小说类型的书籍,小说具有形象深刻,剧情起伏明显,语言精练,场景描写丰富的特点,此类书目更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较符合高一学生的阅读习惯,当然,不同小说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如《解忧杂货店》加入了科幻的元素,多以信件的方式讲述生活难题,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易于理解,但《围城》当中阳春白雪式的冷幽默对高中生来说却是十分陌生的,也就加大了阅读的难度,这种阅读状态下,学生更倾向于“连滚带爬”,能看懂多少先看懂多少。慢慢的,推荐书目开始向文言文及评论类著作过渡,从最基础的《聊斋志异》开始,属于文言与小说的结合,可读性很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到《世说新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需要学生细细品读。当开始进入议论文写作之后,学生深感自己观点的浅薄,语言的贫瘠,此时开始向他们推荐《精神自治》、《民主的细节》这类书籍帮助他们形成“议论文式”的语言风格,而《1984》、《娱乐至死》、《古典之殇》等书籍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系统性的选择推荐书目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二、教师参与指导阅读
教师并非扔下书单就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不闻不问,教学需要时刻跟进学生的阅读,参与学生的阅读,做到“与学生共同阅读”,并及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是能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个大前提。从阅读共同体的影响效果来说,无形的读书氛围的营造比有形的读书样式设计显得更有意义。 比如《1984》这本书,本身就带有政治预言的性质,而学生在初读阶段只会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恐怖氛围中,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如:为何要以1984这个年份命名?为何书中的老大哥能如此控制着这个世界?这类问题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与发现,无形中也为学生营造了阅读书籍的欲望,有时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看过的书进行一些联系,如《1984》与《娱乐至死》两书中描绘的世界有何共同点?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走进另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教师抛出问题后并不需要及时解答,因为学生需要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认知可体系,对某部文学作品有相对成熟的见解,以等待一段时间,学生又阅读了一段后再进行交流与分享。
学生的主动输出是学生消化、理解书籍最有效的途径。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是否真的成为自己思想的养分产生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使这些阅读书目真的“被使用”。“读写结合”是“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手段。辩论赛是笔者最经常开展的活动,但此辩论赛与一般需要用到许多辩论技巧的比賽不同,我们更看重的是每位学生陈述观点时能否条理清晰地将自己的论点与论据表达清楚,甚至有时会要求学生引用阅读过的书籍进行说理,这会让学生有意识的回忆阅读过的书籍,并根据辩题的角度切入去分析某本著作,这样一种主动地、积极地输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书目阅读的价值。比如曾经设计过“江歌该不该让刘鑫留宿?”这个结合当下热点的辩题,不少学生都引用了《精神自治》里关于人性的评论,加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辩论,当学生获得了一种辩论快感,他们会很希望教师多推荐些这种类型的书籍为自己充电。当然辩论赛需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笔者能提供给学生最便捷的表达平台就是每天必写的“随笔”,学生可以就当日的阅读心得做记录,日积月累,定能收获。
帮助学生建立“话题”意识,正如文学中有“母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从“人性”、“媒体”、“民主”、“信仰”、“公正”等经典话题的角度去归纳理解书籍,其实,这一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是对学生之前的阅读成果的重新整合,更是促进学生探究新问题的一次尝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到快速浏览信息的能力、搜索定位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一旦学生能将话题进行归纳整理,他们就能自觉的对某本书进行更深度的思考,整本书阅读也不再是以前局部阅读所得的单打独斗,而是阅读所得的大整合。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
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的创设,应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指导而生,其目的在于阶段性反馈学生的阅读积累量及阅读质量、阅读方法或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水平等,促使教师的阅读指导指向更明确、科学,为有效改进指导提供依据,也促使学生通过评价,对自身阅读情况有更清晰的定位,从而激励学生做好自我调节和完善。
强调激励性是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的一个重点。不少学生初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会在无形中逼着学生阅读书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实践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让整本书阅读在考试中占据一定比重的分值。当然,评分机制的设置成了能否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其中的一条原则就是“有阅读即能作答”,这会给一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注入阅读信心,从被动看出真的走向主动看书,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不过这样一种加入“检测”元素的评价方式依然还是跳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模式,稍有不慎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阅读书籍是为了考试”的烙印,这样一来便会失去此次教学实践的初衷。采用考试的评价机制无法顾及学生阅读的多元性特点,学生阅读整本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阅读这一活动本身较少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难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完全统一的要求,也难以统一阅读进度。同时,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在阅读活动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阅历、阅读积累不同,必然致使他们在读物选择、阅读能力层次、阅读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
还好我们的其他辅助课程,如辩论课等的配合的的确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让阅读不再是那么的枯燥,具有激励性的阅读评价结果,才能让学生在自由有序的交流平台上,以自己的角度对话文本、对话他人,体验阅读的喜悦,促进创造性思维和个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此,整本书阅读评价才能成为引领学生往更高阅读水平提升的加油站、助推器。
总而言之,将开放与应试的两套标准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此次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2]余党绪.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