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却逐年增加,使得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缓解这种人地紧张的关系,农民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就业道路。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收集的样本数据的,分析了非农就业状况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相互关系,指出在非农就业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下,今后的农地制度将愈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
[关键词] 非农就业农村土地流转江苏
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解决农户间的用地不均,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避免农地对农户流转的限制。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与之相适应,这就对农地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的农地制度所形成的农地流转市场推动和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非农就业状况和农村土地的流转,指出随着非农就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权更为需要,未来的农地制度将愈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
一、江苏非农就业状况
江苏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各有差异,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从南至北逐步降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现这种梯度状态。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65∶1.20∶1(以苏北为1)。而这种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可以归咎为就业类型所带来的差异。纯收入的构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及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农业收入属于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的纯收入,非农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的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
数据来源:1.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江苏省农调队,《江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1月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的非农收入都已超过了农业收入,而体现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在非农收入中所占比例尤重。除苏北地区,苏南和苏中地区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农业收入,虽然苏北地区的工资性收入还不是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从2001年~2003年,工资性收入年平均递增8.7%,远远高于家庭经营性纯纯收入的1%。可以预见,工资性收入在未来也会超越农业收入成为苏北地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可以由当地就业的农民收入和外地就业的农民收入组成,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较高,当地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强,因此这一区域的农民多为当地就业,2004年苏南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业为83.5%。而苏中、苏北地区受当地的发展条件所限制,尤其是区域的经济发展,农民往往是异地就业,2004年苏中地区52.2%为异地输出,而苏北地区71.8%为异地输出。
二、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转向非农就业领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江苏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之势。自二轮承包以来,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已达到558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的11.1%。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省调查当年土地流转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8%、42.5%和90.6%。
2.土地流转规模区域性差异明显
江苏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随着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设、农业人口的转移,苏中、苏北也逐步实行。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土地流转从北至南成扩张之势,农村土地流转也和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紧密相连。2003年,苏北的东海县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地的3.55%,苏中的泰州市达到5.27%,而苏南无锡仅惠山区已达到了22.43%。
3.土地流转形式、组织多样化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和转让这三种形式,其中以转包的形式为主。而农民往往采用自发的组织模式,即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直接与接包方协商,进行土地流转。除农民自发组织外,还包括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和政府组织。
4.非农就业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
根据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在2000年~2003年对全省所进行的抽样调查,能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为土地流出户流转土地的首要原因;而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从以上对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来看,土地流转比较活跃的地方出现在经济发达农民收入较高的苏南、苏中地区。可以看出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有着直接的作用,非农就业的发展必会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影响,非农就业市场越活跃,土地流转也会越蓬勃。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南地区,农民的收入大都来自非农就业,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虽然这些地区农地因经济发展数量减少,但自然条件优异,农地质量好,吸引了外来的农户租赁农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不需要依靠土地的调整,或是租赁土地来获得更多的农业方面的收入,但是他们具有潜在的租出土地意愿,供给土地。而在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收入不足,农民必须谋求农业以外的道路,出外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农地的搁荒,农户也因此产生了诸如转包、转租、转让的土地流转需求。
三、非农就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土地流转分析比较
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所选择的区域为苏南地区(苏州常熟)、南京地区(南京市)和苏中地区(扬州宝应)。选择样本村,进行农户层面的调查。
数据来源:方鹏等,《区域农村土地发育市场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8期
所选择的调查点均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常熟市二、三产业发达,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多,因此土地流转的比例也比较高;扬州宝应地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户打工就业机会较少,因此影响土地流转范围的扩大;而南京所选择的调查点,交通便利,水利设施好,吸引了外来资金从事农地规模经营,因此农地流转也有所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非农就业的发展将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加强;而非农就业发展水平越高,土地流转市场也更加的活跃。土地流转市场的活跃,也就意味着农民对转让权更为偏好,因此未来的农地制度将越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这也就是我国未来农地制度一个改革方向。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赋予农民更为灵活的转让权,将承包关系中的经营责任和土地权利相对分离。同时,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农地的保障功能。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信息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对全省农户间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江苏农村调查,2004年12月
[2]江苏省农调队:江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1月
[3]张笑寒黄贤金: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4]唐传阳:江苏农村土地流转透视.决策咨询,2003.4
[5]方鹏等:区域农村土地发育市场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8期
[关键词] 非农就业农村土地流转江苏
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解决农户间的用地不均,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避免农地对农户流转的限制。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与之相适应,这就对农地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的农地制度所形成的农地流转市场推动和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非农就业状况和农村土地的流转,指出随着非农就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权更为需要,未来的农地制度将愈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
一、江苏非农就业状况
江苏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各有差异,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从南至北逐步降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现这种梯度状态。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65∶1.20∶1(以苏北为1)。而这种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可以归咎为就业类型所带来的差异。纯收入的构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及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农业收入属于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的纯收入,非农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的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
数据来源:1.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江苏省农调队,《江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1月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的非农收入都已超过了农业收入,而体现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在非农收入中所占比例尤重。除苏北地区,苏南和苏中地区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农业收入,虽然苏北地区的工资性收入还不是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从2001年~2003年,工资性收入年平均递增8.7%,远远高于家庭经营性纯纯收入的1%。可以预见,工资性收入在未来也会超越农业收入成为苏北地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可以由当地就业的农民收入和外地就业的农民收入组成,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较高,当地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强,因此这一区域的农民多为当地就业,2004年苏南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业为83.5%。而苏中、苏北地区受当地的发展条件所限制,尤其是区域的经济发展,农民往往是异地就业,2004年苏中地区52.2%为异地输出,而苏北地区71.8%为异地输出。
二、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转向非农就业领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江苏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之势。自二轮承包以来,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已达到558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的11.1%。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省调查当年土地流转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8%、42.5%和90.6%。
2.土地流转规模区域性差异明显
江苏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随着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设、农业人口的转移,苏中、苏北也逐步实行。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土地流转从北至南成扩张之势,农村土地流转也和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紧密相连。2003年,苏北的东海县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地的3.55%,苏中的泰州市达到5.27%,而苏南无锡仅惠山区已达到了22.43%。
3.土地流转形式、组织多样化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和转让这三种形式,其中以转包的形式为主。而农民往往采用自发的组织模式,即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直接与接包方协商,进行土地流转。除农民自发组织外,还包括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和政府组织。
4.非农就业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
根据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在2000年~2003年对全省所进行的抽样调查,能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为土地流出户流转土地的首要原因;而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从以上对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来看,土地流转比较活跃的地方出现在经济发达农民收入较高的苏南、苏中地区。可以看出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有着直接的作用,非农就业的发展必会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影响,非农就业市场越活跃,土地流转也会越蓬勃。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南地区,农民的收入大都来自非农就业,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虽然这些地区农地因经济发展数量减少,但自然条件优异,农地质量好,吸引了外来的农户租赁农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不需要依靠土地的调整,或是租赁土地来获得更多的农业方面的收入,但是他们具有潜在的租出土地意愿,供给土地。而在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收入不足,农民必须谋求农业以外的道路,出外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农地的搁荒,农户也因此产生了诸如转包、转租、转让的土地流转需求。
三、非农就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土地流转分析比较
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所选择的区域为苏南地区(苏州常熟)、南京地区(南京市)和苏中地区(扬州宝应)。选择样本村,进行农户层面的调查。
数据来源:方鹏等,《区域农村土地发育市场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8期
所选择的调查点均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常熟市二、三产业发达,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多,因此土地流转的比例也比较高;扬州宝应地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户打工就业机会较少,因此影响土地流转范围的扩大;而南京所选择的调查点,交通便利,水利设施好,吸引了外来资金从事农地规模经营,因此农地流转也有所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非农就业的发展将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加强;而非农就业发展水平越高,土地流转市场也更加的活跃。土地流转市场的活跃,也就意味着农民对转让权更为偏好,因此未来的农地制度将越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这也就是我国未来农地制度一个改革方向。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赋予农民更为灵活的转让权,将承包关系中的经营责任和土地权利相对分离。同时,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农地的保障功能。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信息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对全省农户间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江苏农村调查,2004年12月
[2]江苏省农调队:江苏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1月
[3]张笑寒黄贤金: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4]唐传阳:江苏农村土地流转透视.决策咨询,2003.4
[5]方鹏等:区域农村土地发育市场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