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面向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体系以及这些服务项目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被需求状况,并以两个传统产业集群——湖北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和广东佛山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分析并比较两个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证明创新服务平台对产业集群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并且平台的建设策略和服务重点的不同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
关键词::创新服务平台 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 案例研究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对产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基于湖北地区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1jytq17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引言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或行业组织为提升区域内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构筑的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1]。近年来,作为启动企业创新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在全国各省市——尤其是上海长三角、北京天津环渤海、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三角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出现。
另一方面,地区经济中的创新常常来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既是广大企业聚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各项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载体[2]。在集群经济明显,产业共性技术需求较旺盛的区域建立创新服务平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广东西樵纺织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都成功的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无论是实践领域还是研究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政府、行业以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服务功能、运行模式、典型案例、评价指标等问题上。而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研究不多。虽然张利华以纺织产业为例,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特征,但只是针对成熟阶段的产业的创新服务平台进行了分析。本文针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与服务需求,提出了不同阶段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并以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公共创新服务的促进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面向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体系
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是面向某一区域、某一产业、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平台。平台的组织构架可用图1来显示,即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省级)实验室、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产业规划部门都可作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的组成部分[3]。产业集群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集群内企业创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容易,创新的成本更低,创新的成功率更高[4]。那么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到底有哪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从创新的过程及其需求要素来进行分析,而创新的过程及其需求要素可借助图1来描述。
图1 产业集群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构架
图1中最上面是居于创新活动主导地位技术创新链,反映的是从创新需求产生到技术研发、试制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其中技术创新又可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与引进创新,针对创新活动的过程,可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交流与合作(如产学研合作对接、技术引进与交易服务等)服务、技术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产品试制与检测服务以及商务推广服务等来促进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因此,创新服务还需要针对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管理变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此外,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才与资金的支持,因此,人才服务和融资服务作为创新活动的支撑也必不可少。以上是从企业创新活动来分析的。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集群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整体规划和引导,离不开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3. 面向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重点
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和优化升级,而产业集群的成长同生物体一样存在一个生命周期,该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衰退后,集群有可能死亡,有可能进入二次成长,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促进因素都会有所不同,本文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如表1所示的需要重点提供的服务。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都是自下而上自发而形成的,在形成阶段,政府一般较少介入,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政府意识到集群发展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时,或集群产生衰退现象(即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虽然集群衰退多数发生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但是,集群形成期和发展期也同样伴随着集群衰退现象),地方政府才会参与,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集群的成长与创新。在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引导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则通常在形成阶段就开始提供并不断健全公共创新服务。
4.案例:来自湖北彭场和广东西樵的实例
湖北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与广东西樵纺织产业集群,虽然一个位于中部不太发达的湖北省仙桃市,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佛山市,但都属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且都属于乡镇一级的,因此有一定的可比性。
(1)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及其服务平台的促进
1)形成阶段:1990-2003年。
湖北仙桃彭场无纺布制品加工起源于1990年,由1家校办厂(彭场立新塑料厂)萌芽,鉴于彭场服装加工厂留下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从广州深圳等地的外贸企业开始在彭场通过订单方式培植无纺布加工企业,并在模仿效应带动下,产生一批创业者。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医用无纺布制品需求猛增,彭场无纺布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产业集群形成。此时集群主要靠出口带动,集中于无纺布制品加工,产业链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 在此阶段,创新服务还没真正介入,仅限于扶持企业成长、环境和产业链配套建设,例如龙头企业立新公司就是在彭场镇政府力排众议,租借厂房,垫付资金等强有力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此外,2002年规划建设彭场工业园,引导10多家企业承担包装箱、纽扣、拉链、橡筋等产品生产,为制品企业就近配套。
2)彭场无纺布发展阶段:2003-至今,是集群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期,尤其是2008年,国家颁布“禁塑令”,以及09年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的爆发,再次推动了无纺布产业的快速膨胀。但随着甲流的退却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出口的萎缩,再加上自身产品同质低端、创新缺失、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而陷入困顿,目前正处于政府推动下的转型阶段。
(2)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及其服务平台的促进
1)形成阶段: 1978-1994年
西樵纺织业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就成为广东最大的棉纺业中心。集群的形成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即随着国营纺织企业的衰败,私营企业迅速兴起,并且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政府的鼓励政策,农民积极发展纺织业,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集群的形成。在此阶段,创新服务基本没有介入。
特点:由于是卖方市场,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也没有研发的资金和实力,因此主要靠模仿港澳的新面料。
2)政府主导下的创新发展时期:1995-2008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纺织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市场反倾销的影响,纺织业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由于西樵镇纺织业设备老旧、规模小、档次低、家庭式经营、缺乏创新等问题使西樵纺织业集群出现衰落,发展面临困境。面对生存危机,1995年起,西樵镇政府开始了各项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服务平台也开始建立起来,具体措施如下:
①完善流通市场,通过大市场、大流通带动产业发展。如1997年投资6亿多建设轻纺城,为纺织产品的销售、流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
③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的鼓励与引导,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从纺织原料、织造、染整到成衣制造,以及由生产加工到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体系。
在政府主导下的创新发展时期,各项服务促进主要在于培育集群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技术服务组织设立之前,整个西樵镇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对R&D进行固定性投入,也几乎没有一项专利。而成立之后,不仅西樵镇有上百家企业设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每年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与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也都成倍地增长。并且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模式,打响了集群品牌,增强了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3)集群全面升级与完善时期:2009-至今
在南方创新中心的促进下,一批纺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已成为西樵纺织发展的“短板”。 因此,2009年初发布了《2009-2011年纺织产业提升实施方案》,启动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服务的重点转向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和引导产业向下游服装业延伸,具体措施如下:
① 加强融资服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西樵纺织业多年的传统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虽然减小了市场风险,但也制约了企业设备更新的力度和产能的扩张。因此,西樵纺织企业虽然具备创新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但没有旺季时的产能爆发力,而且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开发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无法用旧设备生产出来,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需要大量资金。
②延伸产业链。西樵虽然引进过几家大型的服装生产企业,但还未能形成服装厂商的集聚发展,服装企业需要的纽扣、拉链、衬布等辅料配套也不完善。
③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人才支持。依托有实力企业,实行政府、高校、技术支持机构、企业携手共建产学研基地,建设“纺织面料南方产学研基地”,并与全国范围内的几所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为西樵纺织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技术支持,并加快科研成果在西樵的落地转化。
3)比较和总结
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和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有相似之处,都经历了快速发展、遭遇发展瓶颈和升级转型时期,并且在转型升级阶段,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都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两者的发展以及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是有所不同的,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积累,而彭场无纺布的发展得益于市场机遇而实现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在遭遇发展瓶颈和创新不足时,西樵重点在于不遗余力的建设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创新服务撬动本地企业的创新意识,在本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时,进一步加强融资服务、人才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服务,以做强做大集群,西樵也因此走上了创新集群之路。而彭场的服务重点在于通过优惠政策、融资服务等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集群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在培养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力度上则明显不如西樵,因此,彭场除了龙头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彭产无纺布产业集群要实现整个集群的升级,必须在产品创新与研发服务上加大力度,提高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利华,陈钢,李颖明等.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7(5):
[2][4]黄速建等.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构筑集群创新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8
[3]李燕萍,吴绍棠.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1-44
[5]王岳,芳敏.技术服务组织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9(6):79-88
关键词::创新服务平台 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 案例研究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对产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基于湖北地区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1jytq17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引言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或行业组织为提升区域内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构筑的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1]。近年来,作为启动企业创新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在全国各省市——尤其是上海长三角、北京天津环渤海、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三角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出现。
另一方面,地区经济中的创新常常来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既是广大企业聚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各项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载体[2]。在集群经济明显,产业共性技术需求较旺盛的区域建立创新服务平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广东西樵纺织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都成功的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无论是实践领域还是研究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政府、行业以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服务功能、运行模式、典型案例、评价指标等问题上。而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研究不多。虽然张利华以纺织产业为例,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特征,但只是针对成熟阶段的产业的创新服务平台进行了分析。本文针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与服务需求,提出了不同阶段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并以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公共创新服务的促进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面向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体系
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是面向某一区域、某一产业、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平台。平台的组织构架可用图1来显示,即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省级)实验室、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产业规划部门都可作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的组成部分[3]。产业集群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集群内企业创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容易,创新的成本更低,创新的成功率更高[4]。那么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到底有哪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从创新的过程及其需求要素来进行分析,而创新的过程及其需求要素可借助图1来描述。
图1 产业集群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构架
图1中最上面是居于创新活动主导地位技术创新链,反映的是从创新需求产生到技术研发、试制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其中技术创新又可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与引进创新,针对创新活动的过程,可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交流与合作(如产学研合作对接、技术引进与交易服务等)服务、技术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产品试制与检测服务以及商务推广服务等来促进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因此,创新服务还需要针对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管理变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此外,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才与资金的支持,因此,人才服务和融资服务作为创新活动的支撑也必不可少。以上是从企业创新活动来分析的。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集群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整体规划和引导,离不开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3. 面向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重点
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和优化升级,而产业集群的成长同生物体一样存在一个生命周期,该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衰退后,集群有可能死亡,有可能进入二次成长,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促进因素都会有所不同,本文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如表1所示的需要重点提供的服务。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都是自下而上自发而形成的,在形成阶段,政府一般较少介入,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政府意识到集群发展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时,或集群产生衰退现象(即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虽然集群衰退多数发生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但是,集群形成期和发展期也同样伴随着集群衰退现象),地方政府才会参与,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集群的成长与创新。在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引导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则通常在形成阶段就开始提供并不断健全公共创新服务。
4.案例:来自湖北彭场和广东西樵的实例
湖北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与广东西樵纺织产业集群,虽然一个位于中部不太发达的湖北省仙桃市,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佛山市,但都属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且都属于乡镇一级的,因此有一定的可比性。
(1)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及其服务平台的促进
1)形成阶段:1990-2003年。
湖北仙桃彭场无纺布制品加工起源于1990年,由1家校办厂(彭场立新塑料厂)萌芽,鉴于彭场服装加工厂留下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从广州深圳等地的外贸企业开始在彭场通过订单方式培植无纺布加工企业,并在模仿效应带动下,产生一批创业者。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医用无纺布制品需求猛增,彭场无纺布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产业集群形成。此时集群主要靠出口带动,集中于无纺布制品加工,产业链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 在此阶段,创新服务还没真正介入,仅限于扶持企业成长、环境和产业链配套建设,例如龙头企业立新公司就是在彭场镇政府力排众议,租借厂房,垫付资金等强有力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此外,2002年规划建设彭场工业园,引导10多家企业承担包装箱、纽扣、拉链、橡筋等产品生产,为制品企业就近配套。
2)彭场无纺布发展阶段:2003-至今,是集群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期,尤其是2008年,国家颁布“禁塑令”,以及09年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的爆发,再次推动了无纺布产业的快速膨胀。但随着甲流的退却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出口的萎缩,再加上自身产品同质低端、创新缺失、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而陷入困顿,目前正处于政府推动下的转型阶段。
(2)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及其服务平台的促进
1)形成阶段: 1978-1994年
西樵纺织业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就成为广东最大的棉纺业中心。集群的形成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即随着国营纺织企业的衰败,私营企业迅速兴起,并且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政府的鼓励政策,农民积极发展纺织业,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集群的形成。在此阶段,创新服务基本没有介入。
特点:由于是卖方市场,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也没有研发的资金和实力,因此主要靠模仿港澳的新面料。
2)政府主导下的创新发展时期:1995-2008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纺织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市场反倾销的影响,纺织业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由于西樵镇纺织业设备老旧、规模小、档次低、家庭式经营、缺乏创新等问题使西樵纺织业集群出现衰落,发展面临困境。面对生存危机,1995年起,西樵镇政府开始了各项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服务平台也开始建立起来,具体措施如下:
①完善流通市场,通过大市场、大流通带动产业发展。如1997年投资6亿多建设轻纺城,为纺织产品的销售、流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
③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的鼓励与引导,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从纺织原料、织造、染整到成衣制造,以及由生产加工到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体系。
在政府主导下的创新发展时期,各项服务促进主要在于培育集群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技术服务组织设立之前,整个西樵镇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对R&D进行固定性投入,也几乎没有一项专利。而成立之后,不仅西樵镇有上百家企业设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每年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与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也都成倍地增长。并且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模式,打响了集群品牌,增强了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3)集群全面升级与完善时期:2009-至今
在南方创新中心的促进下,一批纺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已成为西樵纺织发展的“短板”。 因此,2009年初发布了《2009-2011年纺织产业提升实施方案》,启动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服务的重点转向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和引导产业向下游服装业延伸,具体措施如下:
① 加强融资服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西樵纺织业多年的传统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虽然减小了市场风险,但也制约了企业设备更新的力度和产能的扩张。因此,西樵纺织企业虽然具备创新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但没有旺季时的产能爆发力,而且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开发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无法用旧设备生产出来,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需要大量资金。
②延伸产业链。西樵虽然引进过几家大型的服装生产企业,但还未能形成服装厂商的集聚发展,服装企业需要的纽扣、拉链、衬布等辅料配套也不完善。
③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人才支持。依托有实力企业,实行政府、高校、技术支持机构、企业携手共建产学研基地,建设“纺织面料南方产学研基地”,并与全国范围内的几所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为西樵纺织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技术支持,并加快科研成果在西樵的落地转化。
3)比较和总结
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和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有相似之处,都经历了快速发展、遭遇发展瓶颈和升级转型时期,并且在转型升级阶段,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都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两者的发展以及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是有所不同的,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积累,而彭场无纺布的发展得益于市场机遇而实现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在遭遇发展瓶颈和创新不足时,西樵重点在于不遗余力的建设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创新服务撬动本地企业的创新意识,在本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时,进一步加强融资服务、人才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服务,以做强做大集群,西樵也因此走上了创新集群之路。而彭场的服务重点在于通过优惠政策、融资服务等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集群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在培养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力度上则明显不如西樵,因此,彭场除了龙头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彭产无纺布产业集群要实现整个集群的升级,必须在产品创新与研发服务上加大力度,提高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利华,陈钢,李颖明等.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7(5):
[2][4]黄速建等.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构筑集群创新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8
[3]李燕萍,吴绍棠.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1-44
[5]王岳,芳敏.技术服务组织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9(6):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