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明确目的 指导方法 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观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因素,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观察能力,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丰富的生活如实地反映出来,不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写好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活动,色彩鲜艳、形式独特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一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和作文训练重点,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社会生活。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小伙伴课间的嬉戏追逐,日出日落的美丽奇观,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夏日突变的雷雨天气,冬日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硕果累累的果园,郁郁葱葱的庄稼......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和喜欢从事的活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比如同学们喜欢鸟,有位老师便捕了一只麻雀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麻雀的头部、翅膀、尾巴、腿脚、羽毛的形状、颜色,然后放飞麻雀,让学生观察麻雀飞行的姿态。观察结束,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描写麻雀。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片断练习写得条理清楚,内容充实。
二、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明确可以在诸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反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什么也看不仔细。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确定的目标上,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例如,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墙壁上的爬山虎的根、蔓、叶的颜色、形状各有什么特点。观察时你联想到了什么?思考一下爬山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做好记录,回来后,我们以’爬山虎’为题进行片断练习。"由于同学们明白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认真仔细,因此观察的效果很好。再比如,春天到了,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去,明确地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是寻找"春天的脚步"。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着力观察地上的小草、枝头的新芽、河边的嫩柳、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对那些与初春特点无关的事物(如:耕田的拖拉机、河中的石头、农民的房舍、过路的行人......)就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以免分散观察的注意力。
三、指导观察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还不具备一定的观察技能,观察往往笼统不细致。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小学生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作文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种喇叭花》,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按照"下种、浇水、开花"的过程;组织学生游览公园,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进行观察。基本的观察顺序还有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这样学生观察有顺序,作文也能做到有一定的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学生的作文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例如写眼睛,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双不同的眼睛。场合不同,同一双眼睛表现出的神情也不同。动物的眼睛更是千差万别。同是猫的眼睛,中午时由于光的照射眯成了一道缝,而它晚上捉老鼠时则像两只绿色的小灯泡,炯炯有神。再比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能抓住"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
(三)要带着感情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作文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憎恶爱好以及心理活动,还要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更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四)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
(五)观察要"五官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嘴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手摸,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程度;通过舌头,尝一尝苹果的滋味;通过鼻子,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的相貌、动作、语言和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逼真,具体细腻。
四、培养观察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遇事多问,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研究的好习惯。在教室里养花,让学生观察发芽、长叶、爬蔓、开花的过程;遇到一个陌生人,注意他的外貌、语言、行动;同学们冒雪到校上课,及时让学生写下刮风下雪的情景,谈自己身处雪中的感受;举行完校运动会,让学生描写运动员奋力拼搏的飒爽英姿;自己受到了表扬后的激动神态,做错事后的懊悔心情......如果学生能够随时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则说明学生已养成了观察的习惯,能够自觉地分析研究事物了,这样便会自觉地积累作文素材,作文时就能做到有内容可写了。
【关键词】激发兴趣 明确目的 指导方法 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观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因素,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观察能力,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丰富的生活如实地反映出来,不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写好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活动,色彩鲜艳、形式独特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一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和作文训练重点,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社会生活。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小伙伴课间的嬉戏追逐,日出日落的美丽奇观,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夏日突变的雷雨天气,冬日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硕果累累的果园,郁郁葱葱的庄稼......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和喜欢从事的活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比如同学们喜欢鸟,有位老师便捕了一只麻雀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麻雀的头部、翅膀、尾巴、腿脚、羽毛的形状、颜色,然后放飞麻雀,让学生观察麻雀飞行的姿态。观察结束,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描写麻雀。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片断练习写得条理清楚,内容充实。
二、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明确可以在诸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反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什么也看不仔细。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确定的目标上,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例如,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墙壁上的爬山虎的根、蔓、叶的颜色、形状各有什么特点。观察时你联想到了什么?思考一下爬山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做好记录,回来后,我们以’爬山虎’为题进行片断练习。"由于同学们明白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认真仔细,因此观察的效果很好。再比如,春天到了,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去,明确地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是寻找"春天的脚步"。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着力观察地上的小草、枝头的新芽、河边的嫩柳、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对那些与初春特点无关的事物(如:耕田的拖拉机、河中的石头、农民的房舍、过路的行人......)就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以免分散观察的注意力。
三、指导观察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还不具备一定的观察技能,观察往往笼统不细致。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小学生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作文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种喇叭花》,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按照"下种、浇水、开花"的过程;组织学生游览公园,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进行观察。基本的观察顺序还有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这样学生观察有顺序,作文也能做到有一定的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学生的作文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例如写眼睛,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双不同的眼睛。场合不同,同一双眼睛表现出的神情也不同。动物的眼睛更是千差万别。同是猫的眼睛,中午时由于光的照射眯成了一道缝,而它晚上捉老鼠时则像两只绿色的小灯泡,炯炯有神。再比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能抓住"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
(三)要带着感情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作文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憎恶爱好以及心理活动,还要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更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四)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
(五)观察要"五官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嘴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手摸,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程度;通过舌头,尝一尝苹果的滋味;通过鼻子,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的相貌、动作、语言和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逼真,具体细腻。
四、培养观察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遇事多问,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研究的好习惯。在教室里养花,让学生观察发芽、长叶、爬蔓、开花的过程;遇到一个陌生人,注意他的外貌、语言、行动;同学们冒雪到校上课,及时让学生写下刮风下雪的情景,谈自己身处雪中的感受;举行完校运动会,让学生描写运动员奋力拼搏的飒爽英姿;自己受到了表扬后的激动神态,做错事后的懊悔心情......如果学生能够随时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则说明学生已养成了观察的习惯,能够自觉地分析研究事物了,这样便会自觉地积累作文素材,作文时就能做到有内容可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