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转型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一个困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哲学方面的解答,希望能够借此有效的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关键词:教育转型;职业倦怠;哲学解答
引言:在教育期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一项热点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就运用哲学界的观点,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一、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概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倦怠”一词,这是美国大众通常使用的一个词汇,用来描述歪曲的人职关系,197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第一次将其列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之下,在工作中疲劳过度,另外由于处于与人相处的矛盾当中,导致教师内心的挫败感加重,最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精神紧张状态,通常情况下,这种以症状包含三个方面:情绪方面的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的低成就感。
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不仅会导致教师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高发率,严重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和专业的成长,另外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教学的质量下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哲学界的“解”
上文我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运用哲学的视角,采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透视问题,对教育转型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求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解答。
2.1社会因素——宏观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里,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存在物。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得知,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占有首要地位的。在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高”期待,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2.2组织因素——微观条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也包括组织因素,这是一种微观的约束条件,由于学校的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校存在的竞争机制,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隐性压力和显性的压力。在这两种压力下,教师在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被束缚,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产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同时,在带有“淘汰”色彩的竞争机制中,教师也会由于缺少人文关怀,而在工作中失去兴趣,形成对职业倦怠的不良后果。
2.3职业因素——客观条件
职业因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的能力和职业的强度,随着当下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职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应对这一改变成为一项较大的挑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要求不仅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反而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阻碍,这样就引发了教师对职业能力的怀疑,同时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引发了职业倦怠感的问题出现。
2.4个人因素——主观条件
上文我们分析了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职业因素,下面我们就个人因素展开讨论,因为个人因素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主观现实条件。由于教师自身的高期望和自身能力方面存在的强烈反差,以及教师的身心健康上的亚健康状态,都构成了教师职业倦心理的影响因素。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挫败感,烦恼、困惑、焦虑等不良因素的频发,都导致了教师在心理上的负担,强烈的心理不满足感,都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三、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分析
3.1树立新的职业意识
马克思曾经有一段关于人学思想中对人精神属性的阐述,说道“人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社会化的动物,而且‘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精神属性”。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得知,教师树立新的职业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新的职业意识包括: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的教育信念、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等。
3.2培育一种新型的个人素养能力
关于培育新型和个人素养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在个人素养中形成一种“精神的指导”,同时也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的一种“主体性构建”和“主体性发展”,在个人素养的培育工作中一共包括四个方面:自我的认知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
3.3更新管理方式
更新管理模式,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包含对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的弘扬,希望能够借此提高教师的自主创新鞥努力,在主动发展和能动创造方面有一定的突出表现。
3.4构建新的制度保障
关于构建新的制度保障上,主要是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在这项改革工作的开展中,要对教育的主权进行下放,主要是为了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有效的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结论:本文对转型期教师职业的倦怠问题进行哲学方面的探究工作,希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良好解决,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孙鹤娟.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J].教育探索,2011,07:116-118.
[2]东波,颜宪源.增能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路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0,05:138-142.
[3]李世宗,李碧君,程鸣.高校转型期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41-43.
关键词:教育转型;职业倦怠;哲学解答
引言:在教育期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一项热点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就运用哲学界的观点,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一、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概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倦怠”一词,这是美国大众通常使用的一个词汇,用来描述歪曲的人职关系,197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第一次将其列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之下,在工作中疲劳过度,另外由于处于与人相处的矛盾当中,导致教师内心的挫败感加重,最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精神紧张状态,通常情况下,这种以症状包含三个方面:情绪方面的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的低成就感。
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不仅会导致教师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高发率,严重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和专业的成长,另外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教学的质量下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哲学界的“解”
上文我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运用哲学的视角,采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透视问题,对教育转型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求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解答。
2.1社会因素——宏观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里,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存在物。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得知,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占有首要地位的。在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高”期待,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2.2组织因素——微观条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也包括组织因素,这是一种微观的约束条件,由于学校的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校存在的竞争机制,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隐性压力和显性的压力。在这两种压力下,教师在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被束缚,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产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同时,在带有“淘汰”色彩的竞争机制中,教师也会由于缺少人文关怀,而在工作中失去兴趣,形成对职业倦怠的不良后果。
2.3职业因素——客观条件
职业因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的能力和职业的强度,随着当下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职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应对这一改变成为一项较大的挑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要求不仅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反而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阻碍,这样就引发了教师对职业能力的怀疑,同时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引发了职业倦怠感的问题出现。
2.4个人因素——主观条件
上文我们分析了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职业因素,下面我们就个人因素展开讨论,因为个人因素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主观现实条件。由于教师自身的高期望和自身能力方面存在的强烈反差,以及教师的身心健康上的亚健康状态,都构成了教师职业倦心理的影响因素。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挫败感,烦恼、困惑、焦虑等不良因素的频发,都导致了教师在心理上的负担,强烈的心理不满足感,都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三、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分析
3.1树立新的职业意识
马克思曾经有一段关于人学思想中对人精神属性的阐述,说道“人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社会化的动物,而且‘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精神属性”。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得知,教师树立新的职业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新的职业意识包括: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的教育信念、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等。
3.2培育一种新型的个人素养能力
关于培育新型和个人素养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在个人素养中形成一种“精神的指导”,同时也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的一种“主体性构建”和“主体性发展”,在个人素养的培育工作中一共包括四个方面:自我的认知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
3.3更新管理方式
更新管理模式,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包含对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的弘扬,希望能够借此提高教师的自主创新鞥努力,在主动发展和能动创造方面有一定的突出表现。
3.4构建新的制度保障
关于构建新的制度保障上,主要是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在这项改革工作的开展中,要对教育的主权进行下放,主要是为了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有效的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结论:本文对转型期教师职业的倦怠问题进行哲学方面的探究工作,希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良好解决,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孙鹤娟.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J].教育探索,2011,07:116-118.
[2]东波,颜宪源.增能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路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0,05:138-142.
[3]李世宗,李碧君,程鸣.高校转型期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