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业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形成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单一性、内容的局限性和解答的封闭性,比如,教师往往是直接从教材与资料上选取题目,全班同做一份作业,数量和内容上没有合理安排,创意作业占的比例很少,单纯重复的作业太多。这样的作业无疑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会造成学生消极对待作业,失去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下,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合理设计作业、抓好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让作业成为学习、创造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以一种好奇而愉悦的心情去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一种包袱、一个枯燥机械的劳动呢?
笔者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作业要遵循两个原则
1、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不仅要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念。设置作业也应有差异性,决不可实行“一刀切”。
例如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要设置A.B两类题目, A类题每个学生只要努力都能解答,是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B类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的,这些往往是一些较难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和自卑心理,但也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因此这类题只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做。A.B两类题目是学生自愿选择去做的,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布置作业,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体现出内容的梯度性
在设置作业时,我会对每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使学生解每一道题都能亲身感受到其中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尝试,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置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积极思考,为学生设置有差异、有梯度的作业,就能够实现教师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
二、批改作业要做到两个必须
1、基础性内容必须当天解决
当天的教学内容中往往有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需要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运用。对于这一类问题设置的作业,我往往会控制好数量和难度,留给学生在当天自习课完成,当天交给我及时批改,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思维定式。
2、提升性内容必须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每天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还有一些灵活运用一些数学方法、综合考察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问题设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课下独立思考完成,这一类作业批改完毕之后,单纯的对与错已不能起到活跃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所以,我要在课堂上创设条件,或个人发言,或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讨论、推断最佳答案时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使个体素质得以提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从而学会求知。
三、作业形式和内容要有创新性
2007年第9期《青年博览》刊登了王悦的《一道数学题》一文,介绍了作者在美国的一次经历。
一个周末上午,作者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孩打来的电话。这个女孩名叫珍妮,正上小学五年级。原来是她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周末作业:向三位陌生人讲解一道数学题。征得作者同意后,珍妮开始一板一眼地讲起课来。最后作者说听懂了,问她怎么向老师证明作业完成了。她说:“我要写一个报告,详细记录我给每个人打电话的过程。结束之前,我还要问您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讲解满意吗?您认为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作者一听,不由得佩服起珍妮的数学老师来,这道作业题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全面而实际。
其实,一道数学作业确实是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内容的:不仅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口才,使学生身上的智力型因素和非智力型因素得到全面提升。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作业设置确实应具有创新性。
新課程改革提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我们在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或是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使学生通过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笔者在“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后留的作业是:
请设计一种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使他掷出后满足下列所有条件:(1)奇数点与偶数点朝上的概率相同;(2)大于2的点数与小于2的点数朝上的概率相同;(3)最大的数不超过10。请做好后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最后由课代表将选出的合格骰子和不合格骰子分别收集,上课讨论。
这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丰富起来,让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了作业之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要用新课标理念审视家庭作业的设计思想和形式,推陈出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下,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合理设计作业、抓好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让作业成为学习、创造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以一种好奇而愉悦的心情去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一种包袱、一个枯燥机械的劳动呢?
笔者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作业要遵循两个原则
1、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不仅要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念。设置作业也应有差异性,决不可实行“一刀切”。
例如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要设置A.B两类题目, A类题每个学生只要努力都能解答,是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B类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的,这些往往是一些较难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和自卑心理,但也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因此这类题只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做。A.B两类题目是学生自愿选择去做的,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布置作业,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体现出内容的梯度性
在设置作业时,我会对每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使学生解每一道题都能亲身感受到其中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尝试,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置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积极思考,为学生设置有差异、有梯度的作业,就能够实现教师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
二、批改作业要做到两个必须
1、基础性内容必须当天解决
当天的教学内容中往往有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需要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运用。对于这一类问题设置的作业,我往往会控制好数量和难度,留给学生在当天自习课完成,当天交给我及时批改,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思维定式。
2、提升性内容必须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每天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还有一些灵活运用一些数学方法、综合考察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问题设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课下独立思考完成,这一类作业批改完毕之后,单纯的对与错已不能起到活跃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所以,我要在课堂上创设条件,或个人发言,或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讨论、推断最佳答案时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使个体素质得以提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从而学会求知。
三、作业形式和内容要有创新性
2007年第9期《青年博览》刊登了王悦的《一道数学题》一文,介绍了作者在美国的一次经历。
一个周末上午,作者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孩打来的电话。这个女孩名叫珍妮,正上小学五年级。原来是她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周末作业:向三位陌生人讲解一道数学题。征得作者同意后,珍妮开始一板一眼地讲起课来。最后作者说听懂了,问她怎么向老师证明作业完成了。她说:“我要写一个报告,详细记录我给每个人打电话的过程。结束之前,我还要问您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讲解满意吗?您认为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作者一听,不由得佩服起珍妮的数学老师来,这道作业题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全面而实际。
其实,一道数学作业确实是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内容的:不仅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口才,使学生身上的智力型因素和非智力型因素得到全面提升。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作业设置确实应具有创新性。
新課程改革提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我们在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或是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使学生通过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笔者在“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后留的作业是:
请设计一种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使他掷出后满足下列所有条件:(1)奇数点与偶数点朝上的概率相同;(2)大于2的点数与小于2的点数朝上的概率相同;(3)最大的数不超过10。请做好后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最后由课代表将选出的合格骰子和不合格骰子分别收集,上课讨论。
这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丰富起来,让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了作业之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要用新课标理念审视家庭作业的设计思想和形式,推陈出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