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火到生命之火的燃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和梁遇春一起《观火》,看小小的火苗里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火在生活中惯常得很,特别是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见几次,但许是年龄原因,从未在意过,更没细致地观察过。我所知道的它的作用无外乎取暖和烧饭,好像还可以给爸爸点烟。《观火》真是别有洞天,让我看见了火的不同形态。
  文章先从眼前的火炉起笔,又是“独自”,恰为“我”对火的神思营造了一种氛围。而文中的“静静地凝视”“细听”“痴痴地望着”,足见我对火的痴迷,由火而生发的零碎思想一一迸发。
  首先火是可爱的,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不论是“一炉活火”,还是“壁炉”,亦或“铁炉”,甚而“红泥小火炉”,都能为人驱走寂寞,赶去荒凉。也许这生活中的火,可爱在于与我们相伴,即使很多人背弃你,但它都能带给你温暖。
  接着生活之火在抽烟人的指尖,甚或烟斗里。在作者看来,这不是因为“烟瘾”,而是“火瘾”,因为实在没烟时哪怕擦燃一根根洋火也是可以解这“火瘾”的。突然想到,在暗夜里,那燃着的烟上的火光似乎可以让我感到不那么孤寂。停电的夜晚,擦燃火柴就是找到光亮的所在。
  生活之火还是壮观的。文中描述的“火烧屋”的情形很是奇特,作者没有说火烧屋带给人们的灾难,而只写“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小时候看见过夜晚别人家“火烧屋”,在那样的时候只觉害怕而发抖,不知道是不是火的壮观带给我的独特感受呢。作者甚至觉得尼罗王为看大火而故意放火烧城,是知道享福,是不是因为尼罗王懂得欣赏火的生命之美呢?
  火不只在生活中,更在精神和生命里。在作者眼中,火与书相较,“火是最易点着轻梦的”。“它是一部活书,是一部无始无终,百读不厌的书。”这不就是生命的延续之火吗?波斯人之所以是智者,是因为懂得“拜火”,是不是就是懂得对生命的礼赞呢?关于希腊哲学家死法的痛快也是因于作者对火的情有独钟。
  生活当如火焰狂奔,生命才会“有生气”“有趣味”。精神真该如恣意的火焰,迸出火花,让生命呈现五彩。现实是“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这样的境况,作者唯望我们以“火”为生命的象征,活出一种火火的人生。
  作者行文中并没有将生活之火和生命之火截然分开来写,而是起于生活,展开于生命,最后收于生活。大部分文字在生命之火中穿行,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作者的思绪随着火而游走于每一处有火的地方。火就这样绽放生命的光彩,读到这里有一种生命沸腾之感。这源于作者对火的喜爱,对生命的热爱。文章在收束时又回到眼前之火,从而引发对北方之火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似乎在火热之时又有那么一丝冷意,更让“我”对火有了一些距离。
  作者以《观火》为题,记录了零碎的关于“火”的思想,我们看见的是火之瞬息万变,何尝不是人生的不同形态呢?火也好,人生也好,作者更希望我们冲倒种种藩篱,呈现生命的炽热状态,呼唤生命之火燃烧更旺。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
每一篇成功的诗作,总有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长恨歌》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诗作,影响相当深远。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做。“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诗以传说作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作者创作此诗的目的则又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垂做历史教训。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材中的重头戏,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读不懂,也觉得“很耐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正因为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真阅读的大环境中,教学鲁迅作品,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更深入,设计更精细。  以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找重点,然后带领学生学句式、品修辞、找出各种感观、划分景物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
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中学生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呢?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升学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升学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甚至是中考、小考),压力都很大,在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课外孩子们都忙着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小的琴棋书画舞蹈班,大的英数理化补习班,学生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少。  二、因升学负担过重而急功近利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人们的意料,依然是材料作文称霸天下。今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学生不仅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下面笔者就2013年全国各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一词有三个义项:①阅读理解;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在生活中,对一篇文章、一种现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也能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过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诗歌除外,任选文体。  一、结构出彩  考试作文属于“急就章”,讲究的是明白清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最难提高的。因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不少良策,遇到现实却往往又收效不大。很多一线教师对作文就是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上作文课,随随便便改作文,随随便便评作文,造成学生也随随便便写作文,初中作文像小学生,高中作文还像小学生,除了字数的增加,没有多大的长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要想作文教学有效,以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