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缤纷诗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IA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的智慧常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清幽淡远的秋天,有一个极具人文元素的节日被人们打上千年的烙印。农历九月九日,双九重逢,故称“重九”,九是阳数,又称“重阳”。高旷开阔,是秋天的感受;缤纷豪迈,是重阳的诗情;吟咏感喟,是人生的况味。
  ◎相携登高意味浓
  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想想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登上高处一览大自然之美,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烦恼尽消?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携壶上翠微,何等的雅兴;菊花插满头,又是何等的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七律《登高》,虽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意味却与众人迥然不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当时诗人在夔州,恰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他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道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撼和领悟。这首诗被人赞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头插茱萸寄深情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样的习俗在诗中有极佳的体现。
  最有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寄托了对兄弟的深情牵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包含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清代的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云:“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悲喜交织的心情。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且饮一杯菊花酒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慕其高洁傲岸,纷纷仿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三朝宰相韦安石的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将重阳时节的风物高度概括,用语清丽,美不胜收。孟浩然《过故人庄》有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在农庄里赏尽秀美田园风光,并与老朋友面场圃、话桑麻,意犹未尽,临走还要约定再访之期:重阳。
  好酒莫如李白,他在《九月十日即事》里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明明是自己爱酒,重阳已喝过,次日继续饮,于是叹道:这菊花太苦了,竟然遭遇了两个重阳。其诙谐调侃让人不禁莞尔。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才女李清照,在菊花的暗香与黄昏的清愁里,思念远行的夫君,一腔愁情,尽付与西风,人也憔悴如黄花,其间眷恋之深,令人感叹至今。
  ◎鸿雁高飞引愁思
  虽有登高之快、茱萸之乐、菊花之美、美酒之香,重阳时的人们,仍免不了会有些许苍凉惆怅之情,尤其那些流浪天涯的游子和思乡的旅人。鸿雁,是重阳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写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四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从“归心”“他乡”“同悲”等词,不难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极度思念。而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他席他乡,客中送客,尤其是“厌”字,使其思念之苦更深一层。像南朝诗人江总的“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明代诗人文森的“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都是将满怀愁思托付于雁字,留给后世不尽的回味。
  而在现代人眼中,古老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会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奔放。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庙里的僧人一起用的、吃的,因此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两大袋满满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
期刊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仕宦之后 家学渊源  梁家是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梁济官至内阁中书,其秉性笃实,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家学渊源,慈父训教对梁漱溟影响颇深。  梁漱溟八九岁时,有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铜钱,
期刊
近些日子以来,传出了韩国将汉服作为其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提交申请的消息。一时间,国人议论纷纷,愤慨不已。  近些年来,韩国剽窃中国文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先是将端午节作为“非遗”成功申请,而后又将“中医”改作“韩医”欲再次申遗,甚至是对甲骨文、汉字、活字印刷等等都不曾放弃过剽窃的念头。  那么在此类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又真正该做些什么呢?骂韩?批韩?以至于游行示威?有用吗?  韩国为何敢于大肆剽
期刊
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秋季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  ◎宜多吃“辛酸”果蔬  秋季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
期刊
上海城隍庙大殿门口的石柱上刻着一副著名的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会心底坦荡无私,与世无争,坦然面对世态炎凉,这样,你就会身体安康,延年益寿,吃得好,睡得香;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即使你不说,人不知道,天地会知道,就连鬼神也会对你钦敬有加。这副对联,言简意明,奉劝世人积德行善。  何为德?何为行?德是个人的高尚情操,但并不是“先天”
期刊
《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孔子所说的“礼经”是《仪礼》,“三礼”《仪礼》是孔子修订的。汉朝五经中的“礼”也是指的《仪礼》。唐朝以后的“礼”基本都是指的《礼记》。《礼经》指《周礼》的时代比较少,只有王莽、王安石等特定的时期。三礼中《周礼》讲天子礼,《仪礼》讲士大夫的礼,《礼记》是孔子以后到西汉前期儒生们作的与礼相关的各种论文的汇编。《周礼》又名“周官”,相传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从民
期刊
这是古代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短简,字微,充分发挥中国汉字的蕴籍和古典,有妙趣。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写信的母亲叫郑淑云,是明代女作家。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单从这一短简,倒也叫我生出三分钦佩。  信里,母亲是这样讲的: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
期刊
古人常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吏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者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今天读来,仍感一股正气扑面。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教益。  ◎“傻官”丙吉  西汉时有一位操守廉洁,被人们称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当初,皇帝刘询被贬为庶民时,曾受到他的特别保护,之后,又是他扶助
期刊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后人经常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表示遗憾,但两人相比,刘邦确实更适合做一个统治天下的皇帝,而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在战场中所向披靡的统帅。  作为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奠定者,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出身平凡的人并没有多少过人的才华,但他却具有几项与生俱来的出众能力: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所欲为的勇气、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抛弃一切的决断力。  刘
期刊
走过了22年的人生路,迄今为止,最无悔的时光就是大学期间身着汉服生活的三年。男子蓄发、把汉服作为生活的常服,这些行为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不被理解的大环境,这三年多的经历才让我学到不少,其中最为可贵的我想是一种信仰。  初识汉服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实说,开始我对汉服的喜爱既不是因为文化认同也不是因为民族情感。我仅仅是觉得汉服很美,加上那时自己对所谓“古代”的一些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