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仕宦之后 家学渊源
梁家是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梁济官至内阁中书,其秉性笃实,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家学渊源,慈父训教对梁漱溟影响颇深。
梁漱溟八九岁时,有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铜钱,遍寻不见,便在家中大吵大闹。隔日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玩意,心知是爱儿遗失,既不声张,也不斥责,只是悄然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放在桌子上。
梁漱溟看见后,跑去一探即得,随后十分自愧,追悔自己的行为。这件事给梁漱溟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在其父循循善诱,不加干涉的管教中,梁漱溟逐步成就了他一生自学、自进、自强、自尊、自信、自负的性格。
◎自信自负 性格独特
在顺天中学时,梁漱溟就表现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性格。他总是一反常人所为,老作翻案文章,不肯落俗套,常常出奇制胜。这种文章深得一位姓范的国文老师的赏识,曾在他的文章上批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语;而另一位姓王的老师很讨厌他,对他写的翻案文章常嗤之以鼻,有次曾写过“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的批语。
14岁的时候,梁漱溟开始探寻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激发起求学问的劲头。1916年他写的哲学论文《究之决疑论》排斥中国孔孟之道,推崇佛教是学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引起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随即特邀请只有中学学历的24岁的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舆论大哗,轰动一时。
◎中学学历 任教北大
五四运动前后,梁漱溟面对全盘西化的思潮,勇于背潮流而动,倡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当是中国儒学的复兴,遭到革新派的批判,而梁漱溟不为所动,致使陈独秀在批判了他的东方文化观后,不得不说“梁漱溟为人的品格更是我所钦佩的”。
梁漱溟从教北大后,与当时北大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多有交往,尤与李大钊交情特深。梁每次到北大讲课,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必定去李大钊办公室逗留十几分钟。因为彼此很熟,梁进门离去,均不与李大钊招呼,没有什么客气俗套。有时,他们相约一同游憩,至今中国革命博物馆还保存有李大钊、梁漱溟、张申府和雷国能四人在北京中山公园合照的相片。
◎印度诗人 深为佩服
梁漱溟在北大主讲印度哲学,后又讲儒家哲学,并推出了《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等书,一时知名学者闻讯而至,他的课得到广泛的好评。
梁漱溟的成就令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深为佩服。泰戈尔曾获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夏来游中国时,对孔孟哲学兴趣很大,经由诗人徐志摩的介绍,得以与梁漱溟一晤。梁在交谈中纵论儒家真精神,深入浅出,论述精当,言简意赅。泰戈尔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说:“我对儒家所知粗浅,聆听梁先生这样当面解说儒家道理,是第一次,使我心里明白了许多。”
◎心系乡村 科技发展
梁漱溟留给知识界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尽心竭力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1929年—1936年期间,他先后在河南、山东开始乡村自治试验。他想通过教育全民,创造新文化,改造思想。梁漱溟认为:旧中国传下来很多弊病,比如政治生活中歪风邪气盛行,是因为旧思想作祟。改造中国,思想是阻碍,不是枪、不是政权。所以他把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定为八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他要把散漫的、只顾自家的农民组织起来搞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
梁漱溟一生历经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那刚直不阿的性格,招来人生巨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恢复名誉,重新以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回归公众面前,而此时的他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1988年,95岁的梁漱溟在北京辞世,这样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够以高寿、善终的方式走完人生的历程,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下半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编辑/王洪丽
◎仕宦之后 家学渊源
梁家是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梁济官至内阁中书,其秉性笃实,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家学渊源,慈父训教对梁漱溟影响颇深。
梁漱溟八九岁时,有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铜钱,遍寻不见,便在家中大吵大闹。隔日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玩意,心知是爱儿遗失,既不声张,也不斥责,只是悄然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放在桌子上。
梁漱溟看见后,跑去一探即得,随后十分自愧,追悔自己的行为。这件事给梁漱溟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在其父循循善诱,不加干涉的管教中,梁漱溟逐步成就了他一生自学、自进、自强、自尊、自信、自负的性格。
◎自信自负 性格独特
在顺天中学时,梁漱溟就表现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性格。他总是一反常人所为,老作翻案文章,不肯落俗套,常常出奇制胜。这种文章深得一位姓范的国文老师的赏识,曾在他的文章上批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语;而另一位姓王的老师很讨厌他,对他写的翻案文章常嗤之以鼻,有次曾写过“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的批语。
14岁的时候,梁漱溟开始探寻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激发起求学问的劲头。1916年他写的哲学论文《究之决疑论》排斥中国孔孟之道,推崇佛教是学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引起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随即特邀请只有中学学历的24岁的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舆论大哗,轰动一时。
◎中学学历 任教北大
五四运动前后,梁漱溟面对全盘西化的思潮,勇于背潮流而动,倡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当是中国儒学的复兴,遭到革新派的批判,而梁漱溟不为所动,致使陈独秀在批判了他的东方文化观后,不得不说“梁漱溟为人的品格更是我所钦佩的”。
梁漱溟从教北大后,与当时北大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多有交往,尤与李大钊交情特深。梁每次到北大讲课,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必定去李大钊办公室逗留十几分钟。因为彼此很熟,梁进门离去,均不与李大钊招呼,没有什么客气俗套。有时,他们相约一同游憩,至今中国革命博物馆还保存有李大钊、梁漱溟、张申府和雷国能四人在北京中山公园合照的相片。
◎印度诗人 深为佩服
梁漱溟在北大主讲印度哲学,后又讲儒家哲学,并推出了《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等书,一时知名学者闻讯而至,他的课得到广泛的好评。
梁漱溟的成就令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深为佩服。泰戈尔曾获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夏来游中国时,对孔孟哲学兴趣很大,经由诗人徐志摩的介绍,得以与梁漱溟一晤。梁在交谈中纵论儒家真精神,深入浅出,论述精当,言简意赅。泰戈尔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说:“我对儒家所知粗浅,聆听梁先生这样当面解说儒家道理,是第一次,使我心里明白了许多。”
◎心系乡村 科技发展
梁漱溟留给知识界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尽心竭力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1929年—1936年期间,他先后在河南、山东开始乡村自治试验。他想通过教育全民,创造新文化,改造思想。梁漱溟认为:旧中国传下来很多弊病,比如政治生活中歪风邪气盛行,是因为旧思想作祟。改造中国,思想是阻碍,不是枪、不是政权。所以他把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定为八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他要把散漫的、只顾自家的农民组织起来搞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
梁漱溟一生历经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那刚直不阿的性格,招来人生巨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恢复名誉,重新以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回归公众面前,而此时的他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1988年,95岁的梁漱溟在北京辞世,这样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够以高寿、善终的方式走完人生的历程,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下半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编辑/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