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ru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币兑换、投资回报、分期付款、保险补偿……当生活中陌生的或熟悉的事物向你涌来时,你是否能应付自如呢?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们势必更重视个人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其中自然包括数感。今后的社会信息倍增,数感强的人会对生活中的信息快速而有成效地汲取,因为信息经常以数字(利用其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的形式交流,数感强的人也会对错误的信息有更强的免疫力,因为他们对数据的合理性更有洞察力。
  但一个小学生,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却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有多大,不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的知识,不知道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不理解打折、利润,看不懂报纸上的数据报表,不能根据数学现象加以推测,这能说学生的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成功的数学教育吗?当然不能,而这些恰恰也是学生缺乏数感的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有效地调控。
  一.丰富感官感受,体验数感
  学生对数的直感是以丰富的感官感受为依托,因此储备大量的具体形象和感官体验相当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平时多看多听多动手,借助活生生的事物初步理解数学语言和数字背后的内涵。
  1.看一看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其大小有数量上的概念,如知道三年级学生身高都超过1米,一间教室的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电动车的速度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多样又直观的感官体验充实了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的数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地经常锻炼学生的眼力,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先让学生看圆圈内一堆含有10粒的珠子,然后指着其他的几堆珠子,让学生立即说出:哪一堆少于10粒,哪一堆多于10粒,哪一堆接近10粒。
  教师平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在看中思,边想边看,如看一看自己平时得的小红花,谁的多,谁的少,统计一下有多少同学得的小红花一样多,相互比一比,谁比谁多(少),有的同学小红花得的多,说明了什么问题?得的少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再请同学说一说他所得的红花中的“第2朵”是指什么?“2朵”是指什么?学生们逐渐体会到数数的需要,知道数有大小、多少,可比较,有基数和序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也可以再合成一个数等数学现象。在这些感受不断被巩固发展后,就可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
  2.摸一摸
  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动手总是他们的最爱,就像小婴儿探索这个世界,到哪里都想摸一摸,教师嘴里说的再生动形象还是抽象的,只有摸在手里才会感到实在、踏实,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物,潜意识里就会链接到以前对此的感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许多教具,或者借用日用品,对学生渗透观察其数、量、质的思想,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大脑中建立重量的概念最好的途径是依赖手,掂一掂,体味一下50克、500克、1000克……在手中的感觉,不断地触觉刺激,让学生积累经验,自然而然就不会说出“一个苹果重50千克”这样离谱的话了。
  3.动一动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8个苹果或16块糖,学生一边动手一边会提出各种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们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二.夯实基础技能, 建立数感
  作为高级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基础技能是其他一切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石,因此学生的基础技能必须扎实,学生心中应建立典型的基础模型,随着心智技能要求的相应提高,基本技能被更自动地运用,为学生相对高效的思维运动提供保证,在尝试更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时,基础技能甚至演化成一种新本能,建立数感,形成一定的方向感,使尝试不是任意盲目的,而是有指导的尝试。
  基础技能包括各种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空间想象、工具运用等。
  其中,在算的过程中,学生达到手、脑、眼的协调,对数在运算中的变化做到心中了然,对数的运算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感悟,例如48差不多是100的一半;做加法时会感到增大,做减法时会感到数减少……教师指导学生在计算中应做个有心人,能经常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式子22×49=2087一定是错的,因为两个因数的个位相乘,2×9的积的个位是偶数是8,不可能是奇数7;从估算的角度看22×49≈20×50=1000,不可能是2000多,经常这样运用,能较大地增强学生的数感,增加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三.析解生活问题, 发展数感
  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最终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的数感敏锐度高,就能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充满疑问的、没有确定答案的、有时貌似和数学无关的生活问题中析解出蕴含的数学内容,并产生对数的大小、多少及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生发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并形成决策,最后解决问题。但在学生此方面的数学意识还不强时,教师应多方提供生活素材,指导学生析解生活问题。
  例如,生活中到朋友家作客,6个人分着吃几串香蕉(共14根),每个人应明白自己吃的不能超过2根,否则就不太礼貌了。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与其说考查学生的行为处事,不如说是让学生体味数感的微妙,闪念之间,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运算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法更适合,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联系,应引导学生将算法合理地运用到现实问题中。例如:星期天全班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于是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大数学的存在,把数学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数感。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数感的建立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去真正感受“数”的大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数”,用“数”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通联: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理科综合”考试的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化学、生物、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综合”不搞学科知识的“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理科综合的命题思想来研究化学的命题思想及复习方
期刊
在初中教材里,大多数是针对课文讲如何写好文章,提高写作素养,然而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人们有不同的感受或体会,所以还有待于挖掘主观潜力,练好作文基本功。  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情感素质、想象能力的一般方法做如下陈述。  一.提高感受能力,增强生活体验  感受是作者摄取信息,积累材料,积蓄情感,诱发写作灵感,获得写作契机的有效途径。因而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满足每个学生
期刊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
期刊
本学期,我们学科组所有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初探”,每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课后,我们及时地进行了研讨。下面就我执教的《两只鸟蛋》一课,谈谈我们对识字课,教师是如何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适当地引导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点点认识。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一
期刊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艺术的新课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艺术地设计课堂导入呢?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过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总结出来与各位
期刊
在大力推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情势下,政治中考乃至高考命题原则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纵观近几年大考试题可见,命题者加大了对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力度,而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往往由于社会体验不足,感性认识压倒理性认知,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现象严重。种种迹象表明,政治教学如果不加强以下四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更会影响一代或几代人的命运,培养学生以下
期刊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式,主要体现在:  一.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都是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更有甚者是对课文进行一句句,一段段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一种长期的,固定的模式慢慢地消磨掉了,学习语文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
期刊
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而进行的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的。  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当前语文课上的讨论现状是许多教师爱用但不善于用,讨论设计粗糙,效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获得语言,同时还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所以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
期刊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初学物理时,被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奇妙的现象所吸引,但这一兴趣很快被学习过程中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所取代时,这些学生随即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在物理检测中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笔者调查整理后,归纳出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并探索一些相应对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