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教育价值的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顺序。当然,历史课程的开发和历史教材的更新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历史教材(统编教材)、地方课程历史教材和校本课程历史教材三个层次。在国家课程历史教材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指导下,地方课程历史教材和校本课程历史教材的积极作用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地方历史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各地的乡土史属于地方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如《福建乡土历史》、《上海乡土历史》、《四川乡土历史》等。
校本历史课程是相对于国家历史课程和地方历史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历史课程。
地方历史课程与校本历史课程共同构成了乡土历史课程的两个重要部分,而乡土历史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与之相对的乡土历史教材,没有乡土历史教材作为基本史实的载体,便没有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乡土历史教材是地方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凭证,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它包括乡土历史教科书、地方文化古迹和其他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地方历史教材和校本历史教材构成了它的两个层次。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把有关乡土教材的内容统统发掘出来,那将大大增强历史课程的乡土色彩;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好与热情。在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教学无疑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乡土教材是对统编历史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国家统编历史教材中,对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大的史实作了介绍,而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细节,则没有详加记载,没有记载的历史史实又太多了。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乡土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史实。这样,就可以使久远的历史近距离化。如在讲到我国民主制度的过渡与完善时,就可以引用乡土教材:从南充走出去的张澜先生。首先可以带领学生瞻仰位于北湖公园内的张澜先生塑像,然后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张澜先生的资料,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当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全国人民共同维护的结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其优越性。把这些乡土教材用于历史教学,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统编教材内容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乡土历史教材对统编历史教材的丰富与延伸。
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历史所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一般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史实,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从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找历史留下的足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统编历史教材的理解。
二、乡土历史教材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是一种内在的不竭的动力。乡土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关,这使得学生更感觉到历史教材就是贴近生活的,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讲到道教的发展时,即可引用乡土:《南充县志》中关于唐代时果州人谢自然“白日飞升”这一历史传说的记载。让学生回忆曾经到西山风景区见过的与道教有关的古迹,说明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做一次短途的探寻,到南充西山风景区寻找谢自然飞升的仙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的了解,更可以亲身参与,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
三、乡土历史教育易于向学生展现德育的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口号式教育,把德育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得益于乡土教材的优势。乡土教材中不仅有典型的历史史实,而且这些历史的痕迹就在学生周围。如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课时,就可以借用从广安走出去的伟人的丰功伟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在乡土教材中,简单介绍邓小平从小刻苦学习,并在家乡开展过反日斗争,后来留学法国,并一直从事革命活动,从而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卓越领导人,并成长为第二代领导核心,设计了改革开放。通过这样的乡土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感悟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无数共产党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共产党人为建设好社会主义中国而进行的探索。学生从从家乡走出去的伟人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树立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精神,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如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
四、乡土历史教材易于让学生深刻认识乡土文化
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美好的感情,从每个人小时起,就经常被问及:你姓什么?哪里人?……这正说明了家庭及社会对孩子的家乡观念的培养很早就开始了。进入学校以后,学校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家乡观念,并把这种观念扩大化,进而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些观念的培养,更主要从精神文化方面进行,使学生从热爱文化的角度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就可以引用乡土教材:南充的三国文化遗迹,让同学们回忆曾参观的位于嘉陵区玉屏公园内的陈寿故居——万卷楼,并简单介绍陈寿的经历和人品。把历史著作《三国志》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作比较,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开设选修课时,也可以加入乡土教材中的特色文化,如南充地区富有特色的以川北凉粉为主的饮食文化,可介绍川北凉粉产生的时间及有关制作材料,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从饮食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看川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阆中为中心的川北民居文化,可带领学生前往参观,简单介绍阆中的历史,可让学生自主选题,进行初步调查。并以小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调查成果,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开发乡土教材,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要求。我们要把书本与乡土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述,立足现实,贴近现实,从具体史实出发,借助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使其深刻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要运用乡土历史教学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自己的立足点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看待历史的影响,并对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史实发表见解,把历史教育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地方历史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各地的乡土史属于地方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如《福建乡土历史》、《上海乡土历史》、《四川乡土历史》等。
校本历史课程是相对于国家历史课程和地方历史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历史课程。
地方历史课程与校本历史课程共同构成了乡土历史课程的两个重要部分,而乡土历史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与之相对的乡土历史教材,没有乡土历史教材作为基本史实的载体,便没有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乡土历史教材是地方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凭证,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它包括乡土历史教科书、地方文化古迹和其他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地方历史教材和校本历史教材构成了它的两个层次。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把有关乡土教材的内容统统发掘出来,那将大大增强历史课程的乡土色彩;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好与热情。在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教学无疑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乡土教材是对统编历史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国家统编历史教材中,对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大的史实作了介绍,而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细节,则没有详加记载,没有记载的历史史实又太多了。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乡土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史实。这样,就可以使久远的历史近距离化。如在讲到我国民主制度的过渡与完善时,就可以引用乡土教材:从南充走出去的张澜先生。首先可以带领学生瞻仰位于北湖公园内的张澜先生塑像,然后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张澜先生的资料,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当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全国人民共同维护的结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其优越性。把这些乡土教材用于历史教学,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统编教材内容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乡土历史教材对统编历史教材的丰富与延伸。
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历史所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一般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史实,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从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找历史留下的足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统编历史教材的理解。
二、乡土历史教材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是一种内在的不竭的动力。乡土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关,这使得学生更感觉到历史教材就是贴近生活的,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讲到道教的发展时,即可引用乡土:《南充县志》中关于唐代时果州人谢自然“白日飞升”这一历史传说的记载。让学生回忆曾经到西山风景区见过的与道教有关的古迹,说明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做一次短途的探寻,到南充西山风景区寻找谢自然飞升的仙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的了解,更可以亲身参与,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
三、乡土历史教育易于向学生展现德育的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口号式教育,把德育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得益于乡土教材的优势。乡土教材中不仅有典型的历史史实,而且这些历史的痕迹就在学生周围。如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课时,就可以借用从广安走出去的伟人的丰功伟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在乡土教材中,简单介绍邓小平从小刻苦学习,并在家乡开展过反日斗争,后来留学法国,并一直从事革命活动,从而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卓越领导人,并成长为第二代领导核心,设计了改革开放。通过这样的乡土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感悟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无数共产党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共产党人为建设好社会主义中国而进行的探索。学生从从家乡走出去的伟人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树立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精神,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如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
四、乡土历史教材易于让学生深刻认识乡土文化
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美好的感情,从每个人小时起,就经常被问及:你姓什么?哪里人?……这正说明了家庭及社会对孩子的家乡观念的培养很早就开始了。进入学校以后,学校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家乡观念,并把这种观念扩大化,进而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些观念的培养,更主要从精神文化方面进行,使学生从热爱文化的角度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就可以引用乡土教材:南充的三国文化遗迹,让同学们回忆曾参观的位于嘉陵区玉屏公园内的陈寿故居——万卷楼,并简单介绍陈寿的经历和人品。把历史著作《三国志》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作比较,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开设选修课时,也可以加入乡土教材中的特色文化,如南充地区富有特色的以川北凉粉为主的饮食文化,可介绍川北凉粉产生的时间及有关制作材料,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从饮食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看川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阆中为中心的川北民居文化,可带领学生前往参观,简单介绍阆中的历史,可让学生自主选题,进行初步调查。并以小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调查成果,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开发乡土教材,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要求。我们要把书本与乡土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述,立足现实,贴近现实,从具体史实出发,借助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使其深刻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要运用乡土历史教学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自己的立足点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看待历史的影响,并对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史实发表见解,把历史教育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