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和审计目标的演变,从逐条解构“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和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入手,分别阐述高素质专业化内审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目标;价值取向;工作思路;成果检验;理论研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是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全面、审计工作及时连续等特点,有利于缓解国家审计在监督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监督周期长、时效性不强等难题,避免监督盲区和监督死角,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目标定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审队伍,更有效地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笔者想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内审工作的目标定位
自1983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审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规定了完善审计制度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
2018 年更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是党中央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二是审计署颁布新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审法发〔2018〕2号)对加强内审工作、建立健全内审制度、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审作用作出新的规范。三是对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做出新部署。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六个坚持”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将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有效落实作为首要职责,坚持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则和规律,坚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和工作模式,坚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坚持充分发挥内审协会的作用。四是内部审计指导监督成立新机构。2018年9月底,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成立,其重要的职责就是推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内部审计业务质量。
对于内审工作而言,要取得新发展、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其根本在于把握大局、明辨方向、找准路子、扎实工作:积极促进本单位的工作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有机统一,将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与单位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制定内审计划,统筹内审工作,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基础上,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构建“综合治理、审改闭环”的内审工作机制,为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提供保障,以促进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夯实基础,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回答的问题,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其实现程度是检验审计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
发挥内审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审队伍。如何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内审规律,转变内审方式,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我们不妨从逐条解构这“三立”入手,分别阐述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工作思路和审计成果的检验:
(一)以审计精神立身
《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认为,“工作本身不会让内部审计师成为专业人士,而是工作中的职业精神”。审计精神是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独立的职业精神和法制精神。
由于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为本单位员工,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領导,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是有限的,是相对独立。而独立的职业精神和法制精神,又要求内审人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其审计行为应始终围绕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重大政策措施,同时又要紧扣单位的战略主题,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又要有先进的审计理念及查看整个企业运作的职业胜任能力,同时又要担当变革的推动者。一旦有什么事情不对的时候,你必须是那个愿意独自站出来,及时进行沟通的人--通过灵活的沟通技巧,传达清晰、简洁、有见地的信息,塑造客观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审计人常说的,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
(二)以创新规范立业
内部审计服务于单位管理层,同时接受国家审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如果我们把内审的服务对象比作客户的话,那么内审最基本的工作思路无疑是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展示内审带来的价值,从而推高客户对内审的“需求”。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在单位党组织的领导下正确把握政策,又要着眼于单位治理中的现实问题、结构调整的创新问题和单位发展的战略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实现价值创造。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1.加强日常监督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基础。日常监督是内审工作的主要抓手,一般包括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控评价审计。绩效审计要掌握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原始数据;经济责任审计要了解关键岗位权利运行的真实情况;内控评价审计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单位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扎实做好日常的基础工作,才能摸清家底、揭示隐患、促进发展,实现价值创造;在遇到上级交办的专项审计实战时才不至于盲人摸象、蜻蜓点水,及时将单位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置于党委的视线内。 2.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是内审工作的关键。内部审计要解决的是基层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目的在于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查出问题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促进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就审计发现问题形成共识,使制度机制缺陷或漏洞得到完善和修补,使同类问题和风险从源头上得到治理,使全员的风险合规意识得到提升才有价值。因此,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守住风险底线,更多地在服务、指导、推动、提示和警醒等附加价值上下功夫,才能减少博弈和对立,以审促管,更好地为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服务。
3.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审模式,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内审日常监督的资产量和管理半径往往与审计资源是严重不匹配的。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内审模式:在工作方式上,突出重点、注重合力、预判预警③;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保障内审工作的有序运行。
工作方式上突出重点,就是围绕单位的工作重点、领导的关注点、风险的暴露点,守住“业务依法合规、资产不出风险,干部不出问题”这条底线。注重合力就是要全力推动联合监督,弥补内审自身力量的不足。预判预警就是对日常监督中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风险或问题,及时提示关注或整改。
严格合理的制度是开展内审工作、保障内审质量的前提。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一方面要明晰质量标准,完善内审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制度安排理顺工作流程,保证内审工作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促成这套内审制度能得到认可和推行,并逐步内化成渗透到全员意识的一种企业文化。这些都是内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自身建设立信
无数成功的内审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再庞大的企业也可以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以规范和控制,但前提是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企业管理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兼具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审部门作为组织基础,在制度的约束和各部门的配合下,推进内部审计从监督到为企业管理服务,才能实现审计价值,促进企业实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不断提升。
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投入产出的核心“产品”,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展示内审价值,检验审计目标完成程度的重要标志。想要实现审计价值,就必须牢固树立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内审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只有取得丰富的成果,才能谈得上价值创造、成果运用和整改问责,以提升独立、权威的审计形象,促进内部审计向专家型审计的方向发展。审计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以发现审计问题、出具审计报告为终点,而是以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整改为标志。因此,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责任机制是巩固审计成果的关键一步。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加强与专业管理部门的互动,厘清审计发现问题,细化整改标准。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专业管理部门的配合,仅靠内审的力量是很难建立或有效运行相应的整改机制的。而且,如果涉及制度、流程的顶层设计问题,专业管理部门也是问题的整改责任部门之一。加强与专业管理部门的沟通,让专业管理部门参与督导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有助于内审在鉴定和评价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审计标准,更加全面地审视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客观环境,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更好地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出审慎、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能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厘清问题的性质,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问题,对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要求,建立可检验的整改标准。这不仅便于被审计单位制定有效地整改措施,科学、实事求是地推动整改落实,还能更好地提升审计成果的产品附加值,真正达到以审促管的目的,塑造独立、权威的审计形象。
善于借力,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审计队伍在实战中的快速成长。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一蹴而就。对尚未全部完成或需要逐步解决的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规划,建立督导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持续跟蹤整改情况,直至整改完毕。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力,在获得上级领导支持的同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人才队伍的打造。通过与党委、监察、财务、法律、人事、信息技术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用、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在协作配合中,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作风、纪律建设,加强政策措施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打造内部审计的党建团队、法制团队、政策团队、理论研究团队、治理专家团队、信息化审计团队,促进内部审计向专家型审计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每一个内部审计的单位情况都千差万别,这既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也是需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现实源泉。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审计规律,提出科学的指导原则,更好地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审计,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每一位内审人员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才能在中国审计奋进的新时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适应新时代要求 推进内部审计发展——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李凤雏 2019 年 3 月 15 日》
[2]《2020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
[3]《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尹维劼.中信出版社2011
关键词:审计目标;价值取向;工作思路;成果检验;理论研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是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全面、审计工作及时连续等特点,有利于缓解国家审计在监督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监督周期长、时效性不强等难题,避免监督盲区和监督死角,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目标定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审队伍,更有效地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笔者想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内审工作的目标定位
自1983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审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规定了完善审计制度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
2018 年更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是党中央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二是审计署颁布新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审法发〔2018〕2号)对加强内审工作、建立健全内审制度、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审作用作出新的规范。三是对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做出新部署。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六个坚持”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将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有效落实作为首要职责,坚持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则和规律,坚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和工作模式,坚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坚持充分发挥内审协会的作用。四是内部审计指导监督成立新机构。2018年9月底,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成立,其重要的职责就是推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内部审计业务质量。
对于内审工作而言,要取得新发展、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其根本在于把握大局、明辨方向、找准路子、扎实工作:积极促进本单位的工作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有机统一,将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与单位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制定内审计划,统筹内审工作,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基础上,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构建“综合治理、审改闭环”的内审工作机制,为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提供保障,以促进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夯实基础,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回答的问题,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其实现程度是检验审计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
发挥内审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审队伍。如何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内审规律,转变内审方式,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我们不妨从逐条解构这“三立”入手,分别阐述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工作思路和审计成果的检验:
(一)以审计精神立身
《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认为,“工作本身不会让内部审计师成为专业人士,而是工作中的职业精神”。审计精神是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独立的职业精神和法制精神。
由于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为本单位员工,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領导,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是有限的,是相对独立。而独立的职业精神和法制精神,又要求内审人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其审计行为应始终围绕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重大政策措施,同时又要紧扣单位的战略主题,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又要有先进的审计理念及查看整个企业运作的职业胜任能力,同时又要担当变革的推动者。一旦有什么事情不对的时候,你必须是那个愿意独自站出来,及时进行沟通的人--通过灵活的沟通技巧,传达清晰、简洁、有见地的信息,塑造客观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审计人常说的,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
(二)以创新规范立业
内部审计服务于单位管理层,同时接受国家审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如果我们把内审的服务对象比作客户的话,那么内审最基本的工作思路无疑是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展示内审带来的价值,从而推高客户对内审的“需求”。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在单位党组织的领导下正确把握政策,又要着眼于单位治理中的现实问题、结构调整的创新问题和单位发展的战略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实现价值创造。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1.加强日常监督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基础。日常监督是内审工作的主要抓手,一般包括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控评价审计。绩效审计要掌握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原始数据;经济责任审计要了解关键岗位权利运行的真实情况;内控评价审计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单位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扎实做好日常的基础工作,才能摸清家底、揭示隐患、促进发展,实现价值创造;在遇到上级交办的专项审计实战时才不至于盲人摸象、蜻蜓点水,及时将单位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置于党委的视线内。 2.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是内审工作的关键。内部审计要解决的是基层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目的在于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查出问题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促进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就审计发现问题形成共识,使制度机制缺陷或漏洞得到完善和修补,使同类问题和风险从源头上得到治理,使全员的风险合规意识得到提升才有价值。因此,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守住风险底线,更多地在服务、指导、推动、提示和警醒等附加价值上下功夫,才能减少博弈和对立,以审促管,更好地为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运行服务。
3.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审模式,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内审日常监督的资产量和管理半径往往与审计资源是严重不匹配的。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内审模式:在工作方式上,突出重点、注重合力、预判预警③;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保障内审工作的有序运行。
工作方式上突出重点,就是围绕单位的工作重点、领导的关注点、风险的暴露点,守住“业务依法合规、资产不出风险,干部不出问题”这条底线。注重合力就是要全力推动联合监督,弥补内审自身力量的不足。预判预警就是对日常监督中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风险或问题,及时提示关注或整改。
严格合理的制度是开展内审工作、保障内审质量的前提。营造积极的内审环境,一方面要明晰质量标准,完善内审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制度安排理顺工作流程,保证内审工作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促成这套内审制度能得到认可和推行,并逐步内化成渗透到全员意识的一种企业文化。这些都是内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自身建设立信
无数成功的内审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再庞大的企业也可以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以规范和控制,但前提是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企业管理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兼具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审部门作为组织基础,在制度的约束和各部门的配合下,推进内部审计从监督到为企业管理服务,才能实现审计价值,促进企业实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不断提升。
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投入产出的核心“产品”,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展示内审价值,检验审计目标完成程度的重要标志。想要实现审计价值,就必须牢固树立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内审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只有取得丰富的成果,才能谈得上价值创造、成果运用和整改问责,以提升独立、权威的审计形象,促进内部审计向专家型审计的方向发展。审计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以发现审计问题、出具审计报告为终点,而是以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整改为标志。因此,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责任机制是巩固审计成果的关键一步。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加强与专业管理部门的互动,厘清审计发现问题,细化整改标准。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专业管理部门的配合,仅靠内审的力量是很难建立或有效运行相应的整改机制的。而且,如果涉及制度、流程的顶层设计问题,专业管理部门也是问题的整改责任部门之一。加强与专业管理部门的沟通,让专业管理部门参与督导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有助于内审在鉴定和评价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审计标准,更加全面地审视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客观环境,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更好地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出审慎、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能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厘清问题的性质,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问题,对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要求,建立可检验的整改标准。这不仅便于被审计单位制定有效地整改措施,科学、实事求是地推动整改落实,还能更好地提升审计成果的产品附加值,真正达到以审促管的目的,塑造独立、权威的审计形象。
善于借力,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审计队伍在实战中的快速成长。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一蹴而就。对尚未全部完成或需要逐步解决的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规划,建立督导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持续跟蹤整改情况,直至整改完毕。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力,在获得上级领导支持的同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人才队伍的打造。通过与党委、监察、财务、法律、人事、信息技术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用、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在协作配合中,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作风、纪律建设,加强政策措施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打造内部审计的党建团队、法制团队、政策团队、理论研究团队、治理专家团队、信息化审计团队,促进内部审计向专家型审计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每一个内部审计的单位情况都千差万别,这既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也是需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现实源泉。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审计规律,提出科学的指导原则,更好地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审计,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每一位内审人员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才能在中国审计奋进的新时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适应新时代要求 推进内部审计发展——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李凤雏 2019 年 3 月 15 日》
[2]《2020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
[3]《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尹维劼.中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