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特岗和新招教师的融入,农村学校年龄结构“断层”有所好转。但如何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热爱岗位,整体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当前农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二元”结合的指导思想,做到“训、研、思、践”有机融合,尝试采取了一些校本研训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有效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案例启示”,诱发机智,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相长
⒈策略界定
案例启示,即从优秀课例或课堂教学中,截取某个特例教学场景或突发事件作为案例,提出研讨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深入剖析,研讨反思,使教师从中得到启示,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启迪教育智慧。
⒉主要做法
(1)研讨式。其基本步骤是:出示优秀课例—自主学习课例—交流学习成果—自主内化反思—主持人点评反思。
(2)提问式 。其基本步骤是:出示案例情境(视频)—提出研讨问题—教师各抒己见—点出执教教师做法—主持人点评反思—评选“教育能手”。
(3)介绍式。其基本步骤是:教师自我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场景或突发问题案例情境—提出研讨问题—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案例—由介绍教师点出当时自己做法—由介绍人主持共同反思—评选“教育能手”。
⒊作用与效果
“教无定法”“教又有法”。根据教育教学案例中的特例场景或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剖析,能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充分讨论,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启迪教育智慧,进而达到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有时,也能发现许多教师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或曾经同样遇到过但没有解决的问题,使教师在案例研讨中受到很大启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三种案例启示方式,在角色转换方面实现了教师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内容更迭;在案例研讨形式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案例启示,针对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符合教师需要,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实现了教研创新;同时,构建了交流合作平台,锻炼了教研能力,促进了同伴互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二、“专题研讨”,面向实际,充分“吸引”教师参与教研
⒈策略界定
专题研讨,即主要是根据“资源库”里的教学研究主题,开展相应对策的专题研究活动。对“经验与方法”主题组织进一步推介推广,对“困惑与问题”主题组织进一步研究讨论。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选取一定的教学专题组织研究与讨论。
⒉主要做法
(1)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了解教师在爱岗敬业、关注健康、专业学习、关注学生等方面的情况。
(2)进行征询,在全镇中小学教师中,征询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方法”,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
(3)整理归纳,形成教学研究主题,建立资源库。其内容主要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涉及某个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第二类是某一学科内的教学策略问题。第三类是多门学科内的教学策略问题。
(4)选取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经验与方法”主题采取的专题研讨形式为:①专题讲座: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与方法”;②示范观摩:教师上示范观摩课;③研究讨论:组织相关主题研讨,形成课例;④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指导引领;⑤分校推广:组织推介小组,进一步进行实践;⑥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开展研究,形成科研成果。
针对“困惑与问题”主题采取的专题研讨形式为:①搜集主题资料,开始自我探究;②组织集中研讨,实现资源共享;③名师名课观摩,从中深刻感悟;④安排集体备课,形成典型课例;⑤邀请专家引领,提升认识层面;⑥成立课题小组,形成科研成果。
⒊作用与效果
对教师形成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提升与推广,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讨,启导教师去发现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集体备课”,新型传帮,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
⒈策略界定
集体备课,是指同一任教学科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互相切磋讨论,形成较为可行的教学预案、最终形成教学课例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⒉主要做法
集体备课有两种组织形式:
(1)课例比较式。
其主要模式为:上比较课(集体听二名普通教师或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乡村“名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或听某个教师上课,并观摩同一教学内容的名师授课录像)—授课教师说课、反思—集体比较、研讨—交流、碰撞,形成共识—专家引领、讲座—形成该教学内容的“最优教法”课例。
(2)循环授课式。
其操作流程是:指定某一教学内容,集体分析教材—确定一名教师备课、授课—集体听课—授课教师说课和反思教学过程—教师集体评课—由第二位教师根据评课意见备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再授课—教师集体再次听课—第二位授课教师说课和反思教学过程—集体第二次评课……直到同年级每位教师都授完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形成该教学内容的“最优教法”课例。
⒊作用与效果
集体备课是目前较普遍的校本教研方法,但传统的集体备课着重于“备”。改进中的集体备课集“备、授、研”于一体,课例的形成才是最终的集体备课成果,是一种新型的“传、帮、带”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资源,推广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集体备课能博采众家之长,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涌现出教书育人的创新灵感;凝聚集体智慧,培养出具有个性魅力的课堂之花。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交流、反思、互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创新展示”,学践结合,教育理论有效联系实践
⒈策略界定
创新展示,即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示范观摩、同行互助等先行学教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学习方式、课教模式、实验操作等方面有切实创新体验的一种展示活动。
⒉主要做法
(1)创新教学比武。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理念、学习方式、课教模式、新教材分析等基础上,为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这种教学比武对传统的教学比武既有传承,又有摒弃。
(2)片段教学(或创新实验)比武。截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或某个操作实验,让教师进行十至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或实验创新演示。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或实验)目标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
(3)教学风格展示。在教师完成《中小学教学艺术培训丛书》培训后,为检测培训成果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教师借此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⒊作用与效果
传统的教学比武活动随意性强,纯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研活动次数。以前,学校和教研组首先想到的教研活动就是教学比武和上公开课。上课的都是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上了一两次后的“老”教师都不愿接受这“挨批斗”的任务,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自然就成了主要“攻击”对象,大家评一评、说一说,未深入反思,发言者寥寥无几,结果是“你好,我好,他也好”,最后评出个一、二、三等奖完事。大中专院校招生并轨后,极少补充新教师,教研活动就成了学校和教研组的“头痛病”。 “创新展示”,在传统教学比武的形式上进行转变、创新,以培训学习为前提,以比武展示为成果检测手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学比武不会被架空而流于形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
同时,我们还采取“享受教育”“叙事演讲”、 QQ群“聊”、“抽签上课”等策略。
通过实施有效的研训策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实现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支基本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
一、“案例启示”,诱发机智,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相长
⒈策略界定
案例启示,即从优秀课例或课堂教学中,截取某个特例教学场景或突发事件作为案例,提出研讨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深入剖析,研讨反思,使教师从中得到启示,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启迪教育智慧。
⒉主要做法
(1)研讨式。其基本步骤是:出示优秀课例—自主学习课例—交流学习成果—自主内化反思—主持人点评反思。
(2)提问式 。其基本步骤是:出示案例情境(视频)—提出研讨问题—教师各抒己见—点出执教教师做法—主持人点评反思—评选“教育能手”。
(3)介绍式。其基本步骤是:教师自我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场景或突发问题案例情境—提出研讨问题—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案例—由介绍教师点出当时自己做法—由介绍人主持共同反思—评选“教育能手”。
⒊作用与效果
“教无定法”“教又有法”。根据教育教学案例中的特例场景或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剖析,能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充分讨论,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启迪教育智慧,进而达到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有时,也能发现许多教师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或曾经同样遇到过但没有解决的问题,使教师在案例研讨中受到很大启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三种案例启示方式,在角色转换方面实现了教师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内容更迭;在案例研讨形式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案例启示,针对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符合教师需要,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实现了教研创新;同时,构建了交流合作平台,锻炼了教研能力,促进了同伴互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二、“专题研讨”,面向实际,充分“吸引”教师参与教研
⒈策略界定
专题研讨,即主要是根据“资源库”里的教学研究主题,开展相应对策的专题研究活动。对“经验与方法”主题组织进一步推介推广,对“困惑与问题”主题组织进一步研究讨论。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选取一定的教学专题组织研究与讨论。
⒉主要做法
(1)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了解教师在爱岗敬业、关注健康、专业学习、关注学生等方面的情况。
(2)进行征询,在全镇中小学教师中,征询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方法”,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
(3)整理归纳,形成教学研究主题,建立资源库。其内容主要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涉及某个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第二类是某一学科内的教学策略问题。第三类是多门学科内的教学策略问题。
(4)选取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经验与方法”主题采取的专题研讨形式为:①专题讲座: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与方法”;②示范观摩:教师上示范观摩课;③研究讨论:组织相关主题研讨,形成课例;④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指导引领;⑤分校推广:组织推介小组,进一步进行实践;⑥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开展研究,形成科研成果。
针对“困惑与问题”主题采取的专题研讨形式为:①搜集主题资料,开始自我探究;②组织集中研讨,实现资源共享;③名师名课观摩,从中深刻感悟;④安排集体备课,形成典型课例;⑤邀请专家引领,提升认识层面;⑥成立课题小组,形成科研成果。
⒊作用与效果
对教师形成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提升与推广,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讨,启导教师去发现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集体备课”,新型传帮,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
⒈策略界定
集体备课,是指同一任教学科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互相切磋讨论,形成较为可行的教学预案、最终形成教学课例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⒉主要做法
集体备课有两种组织形式:
(1)课例比较式。
其主要模式为:上比较课(集体听二名普通教师或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乡村“名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或听某个教师上课,并观摩同一教学内容的名师授课录像)—授课教师说课、反思—集体比较、研讨—交流、碰撞,形成共识—专家引领、讲座—形成该教学内容的“最优教法”课例。
(2)循环授课式。
其操作流程是:指定某一教学内容,集体分析教材—确定一名教师备课、授课—集体听课—授课教师说课和反思教学过程—教师集体评课—由第二位教师根据评课意见备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再授课—教师集体再次听课—第二位授课教师说课和反思教学过程—集体第二次评课……直到同年级每位教师都授完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形成该教学内容的“最优教法”课例。
⒊作用与效果
集体备课是目前较普遍的校本教研方法,但传统的集体备课着重于“备”。改进中的集体备课集“备、授、研”于一体,课例的形成才是最终的集体备课成果,是一种新型的“传、帮、带”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资源,推广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集体备课能博采众家之长,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涌现出教书育人的创新灵感;凝聚集体智慧,培养出具有个性魅力的课堂之花。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交流、反思、互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创新展示”,学践结合,教育理论有效联系实践
⒈策略界定
创新展示,即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示范观摩、同行互助等先行学教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学习方式、课教模式、实验操作等方面有切实创新体验的一种展示活动。
⒉主要做法
(1)创新教学比武。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理念、学习方式、课教模式、新教材分析等基础上,为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这种教学比武对传统的教学比武既有传承,又有摒弃。
(2)片段教学(或创新实验)比武。截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或某个操作实验,让教师进行十至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或实验创新演示。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或实验)目标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
(3)教学风格展示。在教师完成《中小学教学艺术培训丛书》培训后,为检测培训成果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教师借此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⒊作用与效果
传统的教学比武活动随意性强,纯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研活动次数。以前,学校和教研组首先想到的教研活动就是教学比武和上公开课。上课的都是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上了一两次后的“老”教师都不愿接受这“挨批斗”的任务,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自然就成了主要“攻击”对象,大家评一评、说一说,未深入反思,发言者寥寥无几,结果是“你好,我好,他也好”,最后评出个一、二、三等奖完事。大中专院校招生并轨后,极少补充新教师,教研活动就成了学校和教研组的“头痛病”。 “创新展示”,在传统教学比武的形式上进行转变、创新,以培训学习为前提,以比武展示为成果检测手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学比武不会被架空而流于形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
同时,我们还采取“享受教育”“叙事演讲”、 QQ群“聊”、“抽签上课”等策略。
通过实施有效的研训策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实现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支基本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