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花海,体味真情

来源 :天津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
  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本文以《朝花夕拾》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文学史和名著教学的双重背景下研究,从结构、专题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学探索的思考。
  一、双重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一)文学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著作,旧题为《旧事重提》。全书共十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对我们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朝花夕拾》从1926年成书、1928年出版至今已90余年,对《朝花夕拾》的研究也有80余年。在这80余年中,各种研究性论文不胜枚举。
  2008年11月出版的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是第一本综合性研究专著,从思想内容、文体特色、艺术魅力等方面出发,在分类归纳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从总体上看,该书对《朝花夕拾》的研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是比较成熟和深入的,尤其是“童心”“回忆”“温情”“批判”等主题研究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名著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历经几次改版,最新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选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课本选入了《藤野先生》,共三篇文章。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将原本为九年级学生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纳入了名著阅读的范畴,主题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其后的导读部分从出版信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艺术特色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对学生了解《朝花夕拾》起到了引领作用。“读书方法指导”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丰富人生体验,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等。为了方便开展阅读,部编本还设置了专题研究以供参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以往的语文课本相比,部编本更重视学法指导,其专题阅读的形式也为我们开展《朝花夕拾》的导读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朝花夕拾》导读初探
  (一)结构探讨
  《朝花夕拾》一书,除去《小引》和《后记》,共十篇。第一篇到第六篇写童心,第七篇和第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的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篇和第十篇写怀念师友,回顾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经历。通篇来看,《朝花夕拾》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过渡,前五篇以叙述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生活为主,从三味书屋开始走向少年、走向社会,重点展现了几个人生的片段。如果说前六篇以记事为主的话,后四篇则以写人为主。同时,篇与篇之间也并非彼此孤立。
  可见,作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有比较完整的构思,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在引导学生阅读本书时,既要关注作者片段的回忆,也要从整体上去思考其意义、价值和特色。
  (二)专题探讨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2页,给出了三个专题以供参考:“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中,钱先生也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先后开展了十一个专题,涉及的鲁迅作品数量繁多,详略有致,以学生建立自己心中的鲁迅形象为目的,让学生认识鲁迅,表达自我的阅读感受。
  从课本中的指导和钱先生的教学可知,《朝花夕拾》以专题形式开展研究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在课本的三个专题外,还可以设置“批判与歌颂”“绍兴民俗”“死亡意识”“遗失的美好”“《朝花夕拾》中的动物世界”“白描手法的使用”“鲁迅与父亲”等。在开展专题研究时,既要关注单篇文章,也要关注整体。如长妈妈的形象,就要从《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的相关文字中去提取和分析。
  (三)方法探究
  1.激趣课堂。
  以话题导入:如“怀念童年时光”“难忘的庙会”“童年的乐园”等,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激趣,也可以通过作者的经历进行激趣,引导学生爱上读书。
  以图片导入:图片可以直接提示文章主要内容,请学生判断是哪篇文章,如文中的插图、鲁迅先生故址的照片等。
  以名言导入:可以借助名人评价类的名言,如以“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导入《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用鲁迅先生自己的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来导入《范爱农》;借用古今中外的相关名言,如用“有教无类”导入《藤野先生》,来学习他超越国界的伟大人格。
  2.比较阅读。
  《朝花夕拾》中篇目的比较:可以用《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中的长妈妈作比较,也可以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作比较。
  《朝花夕拾》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比较:中学语文课本中还选入了《少年闰土》《社戏》,可以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对比研究。从文章内容上说,都是少年时代清新的回忆;从语言上说,都是鲁迅作品中比较温暖的文字;从写作手法上说,描写都很生动。
  《朝花夕拾》与同类文学作品的比较:比如高尔基的《童年》与鲁迅的《朝花夕拾》进行比较,同样写少年经历,不同背景下的文章有何不同。
  《朝花夕拾》与其他作家回忆鲁迅先生作品的比较:如部编七年级语文課本中选入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其中回忆了与鲁迅先生相处的十四件小事,十分细腻感人。可以从这篇文章出发,鼓励学生阅读这本书,选择其中一点进行与《朝花夕拾》的比较阅读。
  3.鉴赏阅读。
  选择《朝花夕拾》中某一点来鉴赏,可以结合专题研究进行,如“品味《朝花夕拾》中的白描手法”。
  《藤野先生》中就有这样一段描摹:“……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采用的是一种速写式的勾勒人物方法,而人物的音容笑貌、个性特征却清晰可见。短短的几句白描中,活画出一个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学者形象。
  以鉴赏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4.以点带面。
  一方面,课本中选人的三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本身就是引领学生重新认识和了解鲁迅先生及《朝花夕拾》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事件,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鲁迅先生的人格。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用女性细腻的笔触将自己与先生一家人相处的点滴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动之余更形象地感知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在授课时不妨以此为契机,从课本中的“点”出发,铺开及《朝花夕拾》的“面”,不断在自己的认知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
  5.评价方式。
  教师的“导读”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中是否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这还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检测。具体的评价形式可以通过测试题、成果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等方式来实现推动阅读的目的。
  三、结语
  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了一节好的名著导读课对学生的阅读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课上交流互动活跃,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浸润,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名著教学中,笔者认为还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阅读时间,二是统一阅读版本,三是落实阅读成果。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层层筛选,从众多优秀文章中脱颖而出的示范性文章。其篇幅适中、语言凝练、文质兼美。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善与美的情感,提升
题目  “本色”的意思是“原来的面貌和不变的品质”。涓涓小溪的本色是  静静流淌的从容;破茧蝴蝶的本色是向往飞翔的信仰;葱郁大树的本色是脚踏实地的坚韧……每个人都应具备自我的本色,自然流露美好的品性、高尚的情操;每一种职业也必该保留其本色,彰显人性的光芒、传承珍贵的财富……請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叙述自己接触到的人物,以“本色”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题解  “本色”,意即原来的面貌和不
题目  飞泻而下,涛声如雷,这是壶口瀑布,是大自然的美;热情如火,舞动似风,这是安塞腰鼓,是民俗的美;坚定如钢,昂首前行,这是逆行的背影,是时代英雄的美……  请联系上文,自选角度,以“美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明确(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题解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有两个关键词“美”与“瞬间”,我们写文章应紧扣二者构思立意。  首先,“美”是什么
[摘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基础学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实施并不断推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话题。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并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主要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批判性
与我的学校相识,已经有两年半了。红瓦白墙,几千人汇集之地,好似一座小城;在这里生活,我自有我的眷恋之处———达人舞台上的三角钢琴。  悄然走近,细细端详:亮黑的漆,虽不复当年光亮,却仍很洁净;一块琴布,平铺在琴箱上,遮挡了若干年的灰尘;琴盖敞开,八十八键黑白,八十八条弦丝,时刻准备演奏———可路人匆匆,那琴愈发成了摆设。我跃跃欲试,只是多年未碰一键,心中没底,悻悻退下。  两年流逝,两年沉寂。一个
摘要:《断头台》是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发表于1986年的代表作。这篇带有魔幻色彩的小说描写了一场发生在中亚草原上的人间悲剧,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产生悲剧的成因,表达了作家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与忧虑。本文试图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角度探讨《断头台》的伦理思想内涵,进一步分析作家本人的生态观、宗教观。  关键词:《断头台》;艾特玛托夫;伦理思想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是苏联
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以下简称“天津市教育两委”)实施精准帮扶,集中力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组团支教、职教援助、网络扶智、消费扶贫等方面深度开展扶
客车向姥姥家的方向开动了。  我在车里坐立不安,耳边回荡着昨晚姐姐的话:“我们这边有庙会,你朝思暮想的那个糖画大叔会来哟!”电话那头儿的姐姐兴高采烈地说着。  那是去年,姐姐和我赶庙会。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我很快被一处卖糖画的小摊儿吸引了。只见一位四十多岁的叔叔手拿糖勺,熟练地在铁板上画出一条美丽的龙。他把糖龙用木棍粘起来,拿在手里,晶莹剔透,仿佛下一刻就要腾空而起。糖画小摊儿被前来购买的人们里
崇化中学物理教师李春凯,堪称天津市南开区物理教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他曾获全国实验课说课比赛一等奖、全国自制教具能手、天津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殊荣。2019年,李春凯积极响应助力西部脱贫攻坚的号召,加入到南开区支教队伍中,前往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城中学支教。李春凯充分发挥业务所长,精心授课,创新设计实验,将物理知识的奥秘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向西部学生展示了天津教师的风
编者的话  本期“跟名家學写作”栏目由武汉编委组稿。  当编辑得知武汉疫情严重,甚至已封城后,非常担心,与武汉编委协商,希望将这期组稿任务紧急转给其他地区的编委。令我们感动的是,武汉编委和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在多位师生及家属被感染,“硬核”隔离期间仍保质保量完成组稿任务,尽最大努力保证编辑工作顺利进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