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个性化官员可谓少矣!而此类官员的稀缺,实则彰显着官场的日益平庸和体制的老化。然而,2005年,中国大地却倏然出现了几位“勇毅前行、敢发狠话、敢出狠招”的官员,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于是,人皆耳目一新,争相追捧,成为鸡年一景。
在我看来,所谓个性化官员,就是当怒则怒,当喜则喜;怒则拍案而起,义正词严;喜则“开怀大笑,声震四座”,喜怒哀乐均不藏于心而形之于色的性情中人。然而,在中国,平民里的性情中人或许还能见到,而官场里性情中人则几近绝迹矣!正如冼岱先生所言,“曾几何时,中国的官员们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标准产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规行矩步,言语乏味……”(见2006.2.《同舟共进》)然而再看发达国家,似乎并不鲜见个性化官员。例如,国人曾一再嘲笑的美国总统布什,虽时时口无遮拦,错话连篇,却确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全美国的“CEO”。也因此,2003年大选美国人民再次选择的是他,而不是辞令严谨却有些拘泥刻板的前律师克里。而中国的官员,或许很少出现布什那样的口误,但一出口就是满篇乏味“正确的废话”。中国因之而幸乎?不幸乎?有识之士当可自忖。从这个角度而言,李毅中等辈确还算是中国官场中不多见的有点个性的官员。
然再深想,所谓个性化官员,对下级“个性化”尚可,对上级敢尽展其个性者又有几人!当代中国史上,彭德怀可算是真正的个性化官员,可自庐山会议后,已成绝品。而当今的几位“个性化官员”,除李金华对同级官员叫板,确实有一定难度外,其他人,都基本上是对下才“个性化”的,即便如此,张保庆副部长也是在他临退之前才“偶尔露峥嵘”的。对同级或下级批评尚且如此,亦可见中国官场无个性之积弊深矣久矣,精神矮化症固矣烈矣!
事实上,审计、环保、教育等领域,都是问题成堆的地方。而“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又何况这些部门,政令怎能保证畅通?工作实在难以推动,这才有了雷霆震怒、疾言厉色的个性化官员尽展个性的舞台和空间。然而,虽收一时之效,却终究有限。报载,去年年底国家安监局来到湖南省耒阳市检查,一些点名必须关闭的小煤矿佯装“关闭”,但安监局的大员刚一走这些煤矿即马上开工(见2005.2.3《杂文报》)。
一坚持真理,就鲜见个性化官员,一搞起腐败,则“个性化”纷呈,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花样繁多,品种各异,升级换代,创高刷新,一副十足的誓将腐败进行到底的嘴脸,亦令反腐部门头疼不已,反不胜反。
因此,诚如冼岱先生所言,我们确实需要那种“有个性、有魅力、敢碰硬、敢担当”的个性化官员,且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盖因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础。然而僵化的体制却难以催生出大量个性化官员,李金华等人只是个异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什么时候官员的个性化现象不再稀缺而成为官场常态,中国的政治体制就算改革到位了呢?
民主意识也应从娃娃抓起
闵良臣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班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媒体以《娃娃们的民主评议》为题作了报道。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种“民主评议”,说不定若干年后,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民主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
孩子们的“民主评议”搞得那么认真,大人们真是应该学一学。如果大人们的“民主评议”也这么认真,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就会快得多。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民主搞得好不好,只要看参与的人态度积极不积极,热情高不高,就知道了。报道中这个班63位同学,竟然有61名同学报名参选,这在许多大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孩子们为什么如此积极?这是因为他们都很单纯,只要自认为是“好学生”,就可以报名参选,而又有几个孩子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呢?此外,孩子们“民主评议”的那种认真劲儿,真令我这个大人感动,他们在民主评议中真是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嘴上也就怎么说。“有个班干部打人,我希望这次给他个改正的机会,不改,我们有权‘罢’他的‘官’!”你看这个孩子说得多好!“乐于帮助同学才是好干部,可有个当选的干部很小气,向他借个橡皮都难!”这个评议的孩子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大家选我是信任我,如果有一天大家不信任我了,当然可以‘罢’我的官!”这个班干部说得多坦荡。我们大人中有几个“干部”能做到这么坦荡呢?
多年来,我们总爱说“要从娃娃抓起”。这“民主意识”就像“公民教育”一样,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作为一个现代人,首先就要有“民主意识”,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配称作现代人。而要自己的“血管”里流淌“民主意识”,就要像学艺术学技能一样,需要“训练”。一个不经过某种艺术或技能训练的人就掌握不了那门艺术或技能。同样,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现代“民主意识”的训练,就很难有现代民主意识。希望把“民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挪到重要位置上,不然,别的抓得再有成效,而唯独没有抓好“民主意识”的培育,我们社会的民主进程还是快不起来。
民工专列咋成“受罪专列”?
黄 波
春运中的临客列车(多为运载民工而开)在春运前就曾引起争论,因为铁路部门声称,为体现对民工的关怀,在春运其他列车票价上浮的情况下,“临客不涨价”。这种“关怀”当时曾引来不少质疑。我想,不管怎么说,“临客不涨价”对民工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惠政,何必吹毛求疵?然而,读了《中国青年报》上《民工专列上的尴尬与幸福》的报道之后,我终于释然了。
民工专列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本来只有1600个座位的列车,至少载了2000多名旅客”,这意味着许多乘客要站数十个小时,一直站到终点站。“车上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车厢中大人小孩挤在一块,3个人的座位硬塞进了5个人,两个人的座位也坐了3个人,过道上也是见缝就站人,甚至连洗漱台上也坐满了人”:“厕所没法用”,只好憋着不上厕所,有的甚至用上了“尿不湿”:“锅炉里的水早被喝完了,再没有水供应”;“车厢比工地还冷”,没人打扫,“脏兮兮的”,治安情况差,“坐一次民工专列要掉几斤肉”……说民工专列是“受罪专列”一点儿也不过分。
了解民工专列的实际状况之后,回头再咂摸春运前铁路部门那句“临客不涨价”的宣示,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民工专列并不是免费专列,乘客掏钱坐车,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合同关系,可是你却连最基本的服务都不到位,怎么还敢拿涨价不涨价说 事儿?还好意思说这是对民工的“关怀”?
为什么民工专列成了“受罪专列”?客流量过大,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客流量再大,付款买票上车的乘客有水喝,有厕所可用等等,这不是最低权利吗?且不说作为提供服务的合同一方本来就有这种义务,也不说铁路部门凭借垄断地位多年来得到了多少利益,单是说春运涨价部分的收入,“铁老大”就完全应该把民工专列办得稍微像样一些,毕竟,那是用来运人的专列。其实,民工专列成“受罪专列”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出于强势部门对公众尤其是民工一种天然的俯视的态度,这从“临客不涨价”的宣扬中已见端倪。在这种俯视的态度下,“春运不涨价”的“关怀”已经够开恩的了,还谈什么服务呢?
不涨价不是“服务差”的理由,民工专列不应是“受罪专列”!但这呼吁之声谁去理会呢?
平价病房只能算个小进步
孙振军
“作为上海首家实行民营企业托管的公立医院,闸北区北站医院开设了上海市首间‘平价病房’”。“平价病房”主要以特困病人为服务对象,“一共有三类人,上海本市的低保户、特困户以及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北站医院院长杨乃明告诉记者,“参加医保的特困病人第一次住院时,首付可优惠20%,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减免一半,而同一病人第二次及以后住院,个人自己承担部分的医疗费用全部予以减免。而作为自费病人,床位费只需支付14.5元,这相当于正常收费标准的一半”。这是《东方早报》报道的消息。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在当年的延安解放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句多么具有说服力也多么振奋、鼓舞人心的话啊。可是,在去年10月27日,在公众对高价医疗消费忍无可忍的怨声中,在众多媒体对平民百姓看不起病现象的穷追猛打中,浙江台州还是爆出将活人、将60多岁的公民尤国英直接送进了火葬场的惊天新闻。
因此,上海市开设首家平价病房,为入院治疗的低保户、特困户、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包括减免部分医疗费在内的“平价”服务,就显得可圈可点了。
但是,也不能太乐观或高兴得太早。跟过去铁板一块、雷打不动实际存在的高价医疗机构收费联盟相比较,上海首家平价病房只可算个微不足道的进步。为什么呢?第一,上海,一个偌大的国际大都会,富人多,穷人肯定更多,仅仅是闸北区北站一家医院开设且是由民企托管的首家“平价病房”,究竟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到它的恩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肯定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其次,既然有“平价病房”,显然还有“高价病房”;既然个体的“平价病房”出现成为新闻,显然就有众多的“高价病房”被社会与舆论无奈地承认。而且,还有虽然十分隐性但是最不能忽视的另一面: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伤害。面对“高价”与“平价”,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作为患者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者,一旦选择了“平价”,就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屈辱感,人格上的挫败感,经济上的贫困感;陪护的亲人还多一份道德的自责感。
有朋友说过这样的经历:他陪老父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后,平易近人、彬彬有礼地似乎也是设身处地地向他建议:有三套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第一套用的是进口药,但价格很昂贵;第二套用的是新特药,价格适中;第三套用的是常规药,价格较低。朋友一咬牙选择了进口药。出院时一结算,每天的花费竟要一千多元。“没办法,不用最好的药过意不去啊。”因此,让患者尤其是患者家属步入稀有的“平价”病房,实在是无奈而心酸的举动。
谁的素质差
陈君佑
《团结报》报道,中原有个“蕃茄市”,蕃茄多得卖不掉。有天,该市市长从外国举办蕃茄节的媒体信息中得到启发,遂心血来潮,脑袋一拍,决定依葫芦画瓢,也办个“蕃茄节”,以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打开蕃茄市场,提高城市名声。岂料此招事与愿违。“蕃茄节”开幕那天,早有准备的数千市民蜂拥而至,却没一个像“老外”那样举着蕃茄互相打闹,而是将几百吨蕃茄全哄抢装进口袋背回了家。面对如此尴尬场景,毫无防备的主办者连连感叹市民素质甚差。
外国人办蕃茄节,是因为蕃茄多得自己吃不了,拿到市场没人要,不扔又烂了,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废物利用、互扔蕃茄打闹仗的“恶招”,一来吸引眼球,促进旅游经济;二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互相调侃一下心情,可谓两全其美。中原这个城市呢,固然也是蕃茄太多,市场饱和,但尚未多到吃不完要扔掉的程度,于是便出现了老百姓宁愿放弃娱乐也要背着“素质差”的黑锅上演哄抢蕃茄的闹剧。领导是屁股(交椅、政绩)指挥脑袋,老百姓是肚皮(温饱、生存)调配大脑,反差就这样形成了。这么一比,到底谁的素质差也就凸现了。老百姓不扔、不嬉、不闹而哄抢蕃茄,愚倒以为不仅不是素质差的反映,反而是值得称道的素质高的表现。市长不种蕃茄,自然没有“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会,难以理解老百姓“日当午,肌肠响如鼓”的滋味。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生存还存威胁时,人如何斯文、潇洒、幽默得起来?!
披阅人间春秋,诸如此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市民素质差”的高调屡见不鲜。员工向上反映单位私设小金库,立马有人出来数落:“这小子吃里爬外,素质差”;拆迁户为强行拆迁、补偿又不到位而越级上访,当地官员指责:“没有发展观念,不体谅政府困难,素质差”;职工向老板讨要加班费,老板说:“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素质差”……自身素质不高的人,才爱用人家“素质不高”做挡箭牌掩饰自己。
春秋末年,浙江诸暨有西施、东施两女。西施长得美若天仙,沉鱼落雁;东施则腰粗臀肥,丑陋不堪。东施先天不足,又无自知之明,偏要效仿西施的步履、笑靥,结果弄巧成拙,丑态百出,留下千古笑谈。我们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否则,想当然,不顾实情,不察民心,主观臆断,就难免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蠢举来。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
祖丁远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这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副主委、高级经济师宋颂康在省两会上有根有据的话。宋委员说,“用我家三代大学生来做比较,就可以知道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不太成功”(据1月18日《现代快报》)。
宋委员说:“我弟弟插队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南大天文系,入学后一分钱也没花,倒是学校给他每月14元的助学金。当时家里很困难,他除了吃饭,每月还给家里省下两块钱。到我儿子上大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也是考上南大,一个月我给他80块,最多也不超过100块。到了我姐姐的孙子上南大,从学费到生活费,一年没一万块下不来……”他又说,“我弟弟是‘百’,14块一个月,一年不到两百块;我儿子是‘千’,一年的费用包括吃住在内;外甥孙是‘万’。我一直在思考:从百到万是100倍,但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啊!”笔者在宋先生的启发下,也算了算,我国工薪阶层,从1977年至2005年28年间,工资满打满算只涨了50倍。怎么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呢?!现在不仅读大学费用涨了100倍,读小学和中学的高额费用老百姓也怨声载道,难道教育部门就不知道?
在江苏省人大、政协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直言:“教育产业化”就是把学生当作商品盈利。“教育绝对不能作为一个商品来经营”,宋颂康委员还说,市场化也有误区,如教育产业化便是“泛市场化”的一个例子。政府的教育投入首先应该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而既然是义务教育,就应该由国家财政出钱,否则就是失信。当然在确保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兼顾高校的投入与发展。然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这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究竟应该怎么确定,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教育部门都没有明确规定。
宋委员认为,恢复高考二三十年,读大学的费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了万元是极不正常的!他建议,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一定要健全助学机制,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至于因贫困而失学。
在我看来,所谓个性化官员,就是当怒则怒,当喜则喜;怒则拍案而起,义正词严;喜则“开怀大笑,声震四座”,喜怒哀乐均不藏于心而形之于色的性情中人。然而,在中国,平民里的性情中人或许还能见到,而官场里性情中人则几近绝迹矣!正如冼岱先生所言,“曾几何时,中国的官员们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标准产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规行矩步,言语乏味……”(见2006.2.《同舟共进》)然而再看发达国家,似乎并不鲜见个性化官员。例如,国人曾一再嘲笑的美国总统布什,虽时时口无遮拦,错话连篇,却确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全美国的“CEO”。也因此,2003年大选美国人民再次选择的是他,而不是辞令严谨却有些拘泥刻板的前律师克里。而中国的官员,或许很少出现布什那样的口误,但一出口就是满篇乏味“正确的废话”。中国因之而幸乎?不幸乎?有识之士当可自忖。从这个角度而言,李毅中等辈确还算是中国官场中不多见的有点个性的官员。
然再深想,所谓个性化官员,对下级“个性化”尚可,对上级敢尽展其个性者又有几人!当代中国史上,彭德怀可算是真正的个性化官员,可自庐山会议后,已成绝品。而当今的几位“个性化官员”,除李金华对同级官员叫板,确实有一定难度外,其他人,都基本上是对下才“个性化”的,即便如此,张保庆副部长也是在他临退之前才“偶尔露峥嵘”的。对同级或下级批评尚且如此,亦可见中国官场无个性之积弊深矣久矣,精神矮化症固矣烈矣!
事实上,审计、环保、教育等领域,都是问题成堆的地方。而“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又何况这些部门,政令怎能保证畅通?工作实在难以推动,这才有了雷霆震怒、疾言厉色的个性化官员尽展个性的舞台和空间。然而,虽收一时之效,却终究有限。报载,去年年底国家安监局来到湖南省耒阳市检查,一些点名必须关闭的小煤矿佯装“关闭”,但安监局的大员刚一走这些煤矿即马上开工(见2005.2.3《杂文报》)。
一坚持真理,就鲜见个性化官员,一搞起腐败,则“个性化”纷呈,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花样繁多,品种各异,升级换代,创高刷新,一副十足的誓将腐败进行到底的嘴脸,亦令反腐部门头疼不已,反不胜反。
因此,诚如冼岱先生所言,我们确实需要那种“有个性、有魅力、敢碰硬、敢担当”的个性化官员,且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盖因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础。然而僵化的体制却难以催生出大量个性化官员,李金华等人只是个异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什么时候官员的个性化现象不再稀缺而成为官场常态,中国的政治体制就算改革到位了呢?
民主意识也应从娃娃抓起
闵良臣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班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媒体以《娃娃们的民主评议》为题作了报道。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种“民主评议”,说不定若干年后,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民主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
孩子们的“民主评议”搞得那么认真,大人们真是应该学一学。如果大人们的“民主评议”也这么认真,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就会快得多。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民主搞得好不好,只要看参与的人态度积极不积极,热情高不高,就知道了。报道中这个班63位同学,竟然有61名同学报名参选,这在许多大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孩子们为什么如此积极?这是因为他们都很单纯,只要自认为是“好学生”,就可以报名参选,而又有几个孩子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呢?此外,孩子们“民主评议”的那种认真劲儿,真令我这个大人感动,他们在民主评议中真是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嘴上也就怎么说。“有个班干部打人,我希望这次给他个改正的机会,不改,我们有权‘罢’他的‘官’!”你看这个孩子说得多好!“乐于帮助同学才是好干部,可有个当选的干部很小气,向他借个橡皮都难!”这个评议的孩子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大家选我是信任我,如果有一天大家不信任我了,当然可以‘罢’我的官!”这个班干部说得多坦荡。我们大人中有几个“干部”能做到这么坦荡呢?
多年来,我们总爱说“要从娃娃抓起”。这“民主意识”就像“公民教育”一样,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作为一个现代人,首先就要有“民主意识”,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配称作现代人。而要自己的“血管”里流淌“民主意识”,就要像学艺术学技能一样,需要“训练”。一个不经过某种艺术或技能训练的人就掌握不了那门艺术或技能。同样,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现代“民主意识”的训练,就很难有现代民主意识。希望把“民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挪到重要位置上,不然,别的抓得再有成效,而唯独没有抓好“民主意识”的培育,我们社会的民主进程还是快不起来。
民工专列咋成“受罪专列”?
黄 波
春运中的临客列车(多为运载民工而开)在春运前就曾引起争论,因为铁路部门声称,为体现对民工的关怀,在春运其他列车票价上浮的情况下,“临客不涨价”。这种“关怀”当时曾引来不少质疑。我想,不管怎么说,“临客不涨价”对民工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惠政,何必吹毛求疵?然而,读了《中国青年报》上《民工专列上的尴尬与幸福》的报道之后,我终于释然了。
民工专列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本来只有1600个座位的列车,至少载了2000多名旅客”,这意味着许多乘客要站数十个小时,一直站到终点站。“车上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车厢中大人小孩挤在一块,3个人的座位硬塞进了5个人,两个人的座位也坐了3个人,过道上也是见缝就站人,甚至连洗漱台上也坐满了人”:“厕所没法用”,只好憋着不上厕所,有的甚至用上了“尿不湿”:“锅炉里的水早被喝完了,再没有水供应”;“车厢比工地还冷”,没人打扫,“脏兮兮的”,治安情况差,“坐一次民工专列要掉几斤肉”……说民工专列是“受罪专列”一点儿也不过分。
了解民工专列的实际状况之后,回头再咂摸春运前铁路部门那句“临客不涨价”的宣示,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民工专列并不是免费专列,乘客掏钱坐车,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合同关系,可是你却连最基本的服务都不到位,怎么还敢拿涨价不涨价说 事儿?还好意思说这是对民工的“关怀”?
为什么民工专列成了“受罪专列”?客流量过大,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客流量再大,付款买票上车的乘客有水喝,有厕所可用等等,这不是最低权利吗?且不说作为提供服务的合同一方本来就有这种义务,也不说铁路部门凭借垄断地位多年来得到了多少利益,单是说春运涨价部分的收入,“铁老大”就完全应该把民工专列办得稍微像样一些,毕竟,那是用来运人的专列。其实,民工专列成“受罪专列”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出于强势部门对公众尤其是民工一种天然的俯视的态度,这从“临客不涨价”的宣扬中已见端倪。在这种俯视的态度下,“春运不涨价”的“关怀”已经够开恩的了,还谈什么服务呢?
不涨价不是“服务差”的理由,民工专列不应是“受罪专列”!但这呼吁之声谁去理会呢?
平价病房只能算个小进步
孙振军
“作为上海首家实行民营企业托管的公立医院,闸北区北站医院开设了上海市首间‘平价病房’”。“平价病房”主要以特困病人为服务对象,“一共有三类人,上海本市的低保户、特困户以及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北站医院院长杨乃明告诉记者,“参加医保的特困病人第一次住院时,首付可优惠20%,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减免一半,而同一病人第二次及以后住院,个人自己承担部分的医疗费用全部予以减免。而作为自费病人,床位费只需支付14.5元,这相当于正常收费标准的一半”。这是《东方早报》报道的消息。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在当年的延安解放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句多么具有说服力也多么振奋、鼓舞人心的话啊。可是,在去年10月27日,在公众对高价医疗消费忍无可忍的怨声中,在众多媒体对平民百姓看不起病现象的穷追猛打中,浙江台州还是爆出将活人、将60多岁的公民尤国英直接送进了火葬场的惊天新闻。
因此,上海市开设首家平价病房,为入院治疗的低保户、特困户、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包括减免部分医疗费在内的“平价”服务,就显得可圈可点了。
但是,也不能太乐观或高兴得太早。跟过去铁板一块、雷打不动实际存在的高价医疗机构收费联盟相比较,上海首家平价病房只可算个微不足道的进步。为什么呢?第一,上海,一个偌大的国际大都会,富人多,穷人肯定更多,仅仅是闸北区北站一家医院开设且是由民企托管的首家“平价病房”,究竟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到它的恩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肯定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其次,既然有“平价病房”,显然还有“高价病房”;既然个体的“平价病房”出现成为新闻,显然就有众多的“高价病房”被社会与舆论无奈地承认。而且,还有虽然十分隐性但是最不能忽视的另一面: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伤害。面对“高价”与“平价”,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作为患者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者,一旦选择了“平价”,就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屈辱感,人格上的挫败感,经济上的贫困感;陪护的亲人还多一份道德的自责感。
有朋友说过这样的经历:他陪老父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后,平易近人、彬彬有礼地似乎也是设身处地地向他建议:有三套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第一套用的是进口药,但价格很昂贵;第二套用的是新特药,价格适中;第三套用的是常规药,价格较低。朋友一咬牙选择了进口药。出院时一结算,每天的花费竟要一千多元。“没办法,不用最好的药过意不去啊。”因此,让患者尤其是患者家属步入稀有的“平价”病房,实在是无奈而心酸的举动。
谁的素质差
陈君佑
《团结报》报道,中原有个“蕃茄市”,蕃茄多得卖不掉。有天,该市市长从外国举办蕃茄节的媒体信息中得到启发,遂心血来潮,脑袋一拍,决定依葫芦画瓢,也办个“蕃茄节”,以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打开蕃茄市场,提高城市名声。岂料此招事与愿违。“蕃茄节”开幕那天,早有准备的数千市民蜂拥而至,却没一个像“老外”那样举着蕃茄互相打闹,而是将几百吨蕃茄全哄抢装进口袋背回了家。面对如此尴尬场景,毫无防备的主办者连连感叹市民素质甚差。
外国人办蕃茄节,是因为蕃茄多得自己吃不了,拿到市场没人要,不扔又烂了,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废物利用、互扔蕃茄打闹仗的“恶招”,一来吸引眼球,促进旅游经济;二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互相调侃一下心情,可谓两全其美。中原这个城市呢,固然也是蕃茄太多,市场饱和,但尚未多到吃不完要扔掉的程度,于是便出现了老百姓宁愿放弃娱乐也要背着“素质差”的黑锅上演哄抢蕃茄的闹剧。领导是屁股(交椅、政绩)指挥脑袋,老百姓是肚皮(温饱、生存)调配大脑,反差就这样形成了。这么一比,到底谁的素质差也就凸现了。老百姓不扔、不嬉、不闹而哄抢蕃茄,愚倒以为不仅不是素质差的反映,反而是值得称道的素质高的表现。市长不种蕃茄,自然没有“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会,难以理解老百姓“日当午,肌肠响如鼓”的滋味。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生存还存威胁时,人如何斯文、潇洒、幽默得起来?!
披阅人间春秋,诸如此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市民素质差”的高调屡见不鲜。员工向上反映单位私设小金库,立马有人出来数落:“这小子吃里爬外,素质差”;拆迁户为强行拆迁、补偿又不到位而越级上访,当地官员指责:“没有发展观念,不体谅政府困难,素质差”;职工向老板讨要加班费,老板说:“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素质差”……自身素质不高的人,才爱用人家“素质不高”做挡箭牌掩饰自己。
春秋末年,浙江诸暨有西施、东施两女。西施长得美若天仙,沉鱼落雁;东施则腰粗臀肥,丑陋不堪。东施先天不足,又无自知之明,偏要效仿西施的步履、笑靥,结果弄巧成拙,丑态百出,留下千古笑谈。我们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否则,想当然,不顾实情,不察民心,主观臆断,就难免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蠢举来。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
祖丁远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这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副主委、高级经济师宋颂康在省两会上有根有据的话。宋委员说,“用我家三代大学生来做比较,就可以知道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不太成功”(据1月18日《现代快报》)。
宋委员说:“我弟弟插队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南大天文系,入学后一分钱也没花,倒是学校给他每月14元的助学金。当时家里很困难,他除了吃饭,每月还给家里省下两块钱。到我儿子上大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也是考上南大,一个月我给他80块,最多也不超过100块。到了我姐姐的孙子上南大,从学费到生活费,一年没一万块下不来……”他又说,“我弟弟是‘百’,14块一个月,一年不到两百块;我儿子是‘千’,一年的费用包括吃住在内;外甥孙是‘万’。我一直在思考:从百到万是100倍,但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啊!”笔者在宋先生的启发下,也算了算,我国工薪阶层,从1977年至2005年28年间,工资满打满算只涨了50倍。怎么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呢?!现在不仅读大学费用涨了100倍,读小学和中学的高额费用老百姓也怨声载道,难道教育部门就不知道?
在江苏省人大、政协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直言:“教育产业化”就是把学生当作商品盈利。“教育绝对不能作为一个商品来经营”,宋颂康委员还说,市场化也有误区,如教育产业化便是“泛市场化”的一个例子。政府的教育投入首先应该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而既然是义务教育,就应该由国家财政出钱,否则就是失信。当然在确保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兼顾高校的投入与发展。然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这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究竟应该怎么确定,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教育部门都没有明确规定。
宋委员认为,恢复高考二三十年,读大学的费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了万元是极不正常的!他建议,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一定要健全助学机制,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至于因贫困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