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个性化官员”等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er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个性化官员可谓少矣!而此类官员的稀缺,实则彰显着官场的日益平庸和体制的老化。然而,2005年,中国大地却倏然出现了几位“勇毅前行、敢发狠话、敢出狠招”的官员,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于是,人皆耳目一新,争相追捧,成为鸡年一景。
  在我看来,所谓个性化官员,就是当怒则怒,当喜则喜;怒则拍案而起,义正词严;喜则“开怀大笑,声震四座”,喜怒哀乐均不藏于心而形之于色的性情中人。然而,在中国,平民里的性情中人或许还能见到,而官场里性情中人则几近绝迹矣!正如冼岱先生所言,“曾几何时,中国的官员们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标准产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规行矩步,言语乏味……”(见2006.2.《同舟共进》)然而再看发达国家,似乎并不鲜见个性化官员。例如,国人曾一再嘲笑的美国总统布什,虽时时口无遮拦,错话连篇,却确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全美国的“CEO”。也因此,2003年大选美国人民再次选择的是他,而不是辞令严谨却有些拘泥刻板的前律师克里。而中国的官员,或许很少出现布什那样的口误,但一出口就是满篇乏味“正确的废话”。中国因之而幸乎?不幸乎?有识之士当可自忖。从这个角度而言,李毅中等辈确还算是中国官场中不多见的有点个性的官员。
  然再深想,所谓个性化官员,对下级“个性化”尚可,对上级敢尽展其个性者又有几人!当代中国史上,彭德怀可算是真正的个性化官员,可自庐山会议后,已成绝品。而当今的几位“个性化官员”,除李金华对同级官员叫板,确实有一定难度外,其他人,都基本上是对下才“个性化”的,即便如此,张保庆副部长也是在他临退之前才“偶尔露峥嵘”的。对同级或下级批评尚且如此,亦可见中国官场无个性之积弊深矣久矣,精神矮化症固矣烈矣!
  事实上,审计、环保、教育等领域,都是问题成堆的地方。而“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又何况这些部门,政令怎能保证畅通?工作实在难以推动,这才有了雷霆震怒、疾言厉色的个性化官员尽展个性的舞台和空间。然而,虽收一时之效,却终究有限。报载,去年年底国家安监局来到湖南省耒阳市检查,一些点名必须关闭的小煤矿佯装“关闭”,但安监局的大员刚一走这些煤矿即马上开工(见2005.2.3《杂文报》)。
  一坚持真理,就鲜见个性化官员,一搞起腐败,则“个性化”纷呈,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花样繁多,品种各异,升级换代,创高刷新,一副十足的誓将腐败进行到底的嘴脸,亦令反腐部门头疼不已,反不胜反。
  因此,诚如冼岱先生所言,我们确实需要那种“有个性、有魅力、敢碰硬、敢担当”的个性化官员,且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盖因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础。然而僵化的体制却难以催生出大量个性化官员,李金华等人只是个异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什么时候官员的个性化现象不再稀缺而成为官场常态,中国的政治体制就算改革到位了呢?
  
  民主意识也应从娃娃抓起
  闵良臣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班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媒体以《娃娃们的民主评议》为题作了报道。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种“民主评议”,说不定若干年后,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民主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
  孩子们的“民主评议”搞得那么认真,大人们真是应该学一学。如果大人们的“民主评议”也这么认真,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就会快得多。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民主搞得好不好,只要看参与的人态度积极不积极,热情高不高,就知道了。报道中这个班63位同学,竟然有61名同学报名参选,这在许多大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孩子们为什么如此积极?这是因为他们都很单纯,只要自认为是“好学生”,就可以报名参选,而又有几个孩子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呢?此外,孩子们“民主评议”的那种认真劲儿,真令我这个大人感动,他们在民主评议中真是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嘴上也就怎么说。“有个班干部打人,我希望这次给他个改正的机会,不改,我们有权‘罢’他的‘官’!”你看这个孩子说得多好!“乐于帮助同学才是好干部,可有个当选的干部很小气,向他借个橡皮都难!”这个评议的孩子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大家选我是信任我,如果有一天大家不信任我了,当然可以‘罢’我的官!”这个班干部说得多坦荡。我们大人中有几个“干部”能做到这么坦荡呢?
  多年来,我们总爱说“要从娃娃抓起”。这“民主意识”就像“公民教育”一样,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作为一个现代人,首先就要有“民主意识”,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配称作现代人。而要自己的“血管”里流淌“民主意识”,就要像学艺术学技能一样,需要“训练”。一个不经过某种艺术或技能训练的人就掌握不了那门艺术或技能。同样,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现代“民主意识”的训练,就很难有现代民主意识。希望把“民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挪到重要位置上,不然,别的抓得再有成效,而唯独没有抓好“民主意识”的培育,我们社会的民主进程还是快不起来。
  
  民工专列咋成“受罪专列”?
  黄 波
  
  春运中的临客列车(多为运载民工而开)在春运前就曾引起争论,因为铁路部门声称,为体现对民工的关怀,在春运其他列车票价上浮的情况下,“临客不涨价”。这种“关怀”当时曾引来不少质疑。我想,不管怎么说,“临客不涨价”对民工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惠政,何必吹毛求疵?然而,读了《中国青年报》上《民工专列上的尴尬与幸福》的报道之后,我终于释然了。
  民工专列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本来只有1600个座位的列车,至少载了2000多名旅客”,这意味着许多乘客要站数十个小时,一直站到终点站。“车上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车厢中大人小孩挤在一块,3个人的座位硬塞进了5个人,两个人的座位也坐了3个人,过道上也是见缝就站人,甚至连洗漱台上也坐满了人”:“厕所没法用”,只好憋着不上厕所,有的甚至用上了“尿不湿”:“锅炉里的水早被喝完了,再没有水供应”;“车厢比工地还冷”,没人打扫,“脏兮兮的”,治安情况差,“坐一次民工专列要掉几斤肉”……说民工专列是“受罪专列”一点儿也不过分。
  了解民工专列的实际状况之后,回头再咂摸春运前铁路部门那句“临客不涨价”的宣示,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民工专列并不是免费专列,乘客掏钱坐车,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合同关系,可是你却连最基本的服务都不到位,怎么还敢拿涨价不涨价说 事儿?还好意思说这是对民工的“关怀”?
  为什么民工专列成了“受罪专列”?客流量过大,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客流量再大,付款买票上车的乘客有水喝,有厕所可用等等,这不是最低权利吗?且不说作为提供服务的合同一方本来就有这种义务,也不说铁路部门凭借垄断地位多年来得到了多少利益,单是说春运涨价部分的收入,“铁老大”就完全应该把民工专列办得稍微像样一些,毕竟,那是用来运人的专列。其实,民工专列成“受罪专列”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出于强势部门对公众尤其是民工一种天然的俯视的态度,这从“临客不涨价”的宣扬中已见端倪。在这种俯视的态度下,“春运不涨价”的“关怀”已经够开恩的了,还谈什么服务呢?
  不涨价不是“服务差”的理由,民工专列不应是“受罪专列”!但这呼吁之声谁去理会呢?
  
  平价病房只能算个小进步
  孙振军
  
  “作为上海首家实行民营企业托管的公立医院,闸北区北站医院开设了上海市首间‘平价病房’”。“平价病房”主要以特困病人为服务对象,“一共有三类人,上海本市的低保户、特困户以及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北站医院院长杨乃明告诉记者,“参加医保的特困病人第一次住院时,首付可优惠20%,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减免一半,而同一病人第二次及以后住院,个人自己承担部分的医疗费用全部予以减免。而作为自费病人,床位费只需支付14.5元,这相当于正常收费标准的一半”。这是《东方早报》报道的消息。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在当年的延安解放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句多么具有说服力也多么振奋、鼓舞人心的话啊。可是,在去年10月27日,在公众对高价医疗消费忍无可忍的怨声中,在众多媒体对平民百姓看不起病现象的穷追猛打中,浙江台州还是爆出将活人、将60多岁的公民尤国英直接送进了火葬场的惊天新闻。
  因此,上海市开设首家平价病房,为入院治疗的低保户、特困户、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包括减免部分医疗费在内的“平价”服务,就显得可圈可点了。
  但是,也不能太乐观或高兴得太早。跟过去铁板一块、雷打不动实际存在的高价医疗机构收费联盟相比较,上海首家平价病房只可算个微不足道的进步。为什么呢?第一,上海,一个偌大的国际大都会,富人多,穷人肯定更多,仅仅是闸北区北站一家医院开设且是由民企托管的首家“平价病房”,究竟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到它的恩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肯定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其次,既然有“平价病房”,显然还有“高价病房”;既然个体的“平价病房”出现成为新闻,显然就有众多的“高价病房”被社会与舆论无奈地承认。而且,还有虽然十分隐性但是最不能忽视的另一面: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伤害。面对“高价”与“平价”,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作为患者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者,一旦选择了“平价”,就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屈辱感,人格上的挫败感,经济上的贫困感;陪护的亲人还多一份道德的自责感。
  有朋友说过这样的经历:他陪老父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后,平易近人、彬彬有礼地似乎也是设身处地地向他建议:有三套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第一套用的是进口药,但价格很昂贵;第二套用的是新特药,价格适中;第三套用的是常规药,价格较低。朋友一咬牙选择了进口药。出院时一结算,每天的花费竟要一千多元。“没办法,不用最好的药过意不去啊。”因此,让患者尤其是患者家属步入稀有的“平价”病房,实在是无奈而心酸的举动。
  
  谁的素质差
  陈君佑
  
  《团结报》报道,中原有个“蕃茄市”,蕃茄多得卖不掉。有天,该市市长从外国举办蕃茄节的媒体信息中得到启发,遂心血来潮,脑袋一拍,决定依葫芦画瓢,也办个“蕃茄节”,以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打开蕃茄市场,提高城市名声。岂料此招事与愿违。“蕃茄节”开幕那天,早有准备的数千市民蜂拥而至,却没一个像“老外”那样举着蕃茄互相打闹,而是将几百吨蕃茄全哄抢装进口袋背回了家。面对如此尴尬场景,毫无防备的主办者连连感叹市民素质甚差。
  外国人办蕃茄节,是因为蕃茄多得自己吃不了,拿到市场没人要,不扔又烂了,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废物利用、互扔蕃茄打闹仗的“恶招”,一来吸引眼球,促进旅游经济;二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互相调侃一下心情,可谓两全其美。中原这个城市呢,固然也是蕃茄太多,市场饱和,但尚未多到吃不完要扔掉的程度,于是便出现了老百姓宁愿放弃娱乐也要背着“素质差”的黑锅上演哄抢蕃茄的闹剧。领导是屁股(交椅、政绩)指挥脑袋,老百姓是肚皮(温饱、生存)调配大脑,反差就这样形成了。这么一比,到底谁的素质差也就凸现了。老百姓不扔、不嬉、不闹而哄抢蕃茄,愚倒以为不仅不是素质差的反映,反而是值得称道的素质高的表现。市长不种蕃茄,自然没有“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会,难以理解老百姓“日当午,肌肠响如鼓”的滋味。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生存还存威胁时,人如何斯文、潇洒、幽默得起来?!
  披阅人间春秋,诸如此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市民素质差”的高调屡见不鲜。员工向上反映单位私设小金库,立马有人出来数落:“这小子吃里爬外,素质差”;拆迁户为强行拆迁、补偿又不到位而越级上访,当地官员指责:“没有发展观念,不体谅政府困难,素质差”;职工向老板讨要加班费,老板说:“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素质差”……自身素质不高的人,才爱用人家“素质不高”做挡箭牌掩饰自己。
  春秋末年,浙江诸暨有西施、东施两女。西施长得美若天仙,沉鱼落雁;东施则腰粗臀肥,丑陋不堪。东施先天不足,又无自知之明,偏要效仿西施的步履、笑靥,结果弄巧成拙,丑态百出,留下千古笑谈。我们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否则,想当然,不顾实情,不察民心,主观臆断,就难免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蠢举来。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
  祖丁远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这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副主委、高级经济师宋颂康在省两会上有根有据的话。宋委员说,“用我家三代大学生来做比较,就可以知道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不太成功”(据1月18日《现代快报》)。
  宋委员说:“我弟弟插队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南大天文系,入学后一分钱也没花,倒是学校给他每月14元的助学金。当时家里很困难,他除了吃饭,每月还给家里省下两块钱。到我儿子上大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也是考上南大,一个月我给他80块,最多也不超过100块。到了我姐姐的孙子上南大,从学费到生活费,一年没一万块下不来……”他又说,“我弟弟是‘百’,14块一个月,一年不到两百块;我儿子是‘千’,一年的费用包括吃住在内;外甥孙是‘万’。我一直在思考:从百到万是100倍,但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啊!”笔者在宋先生的启发下,也算了算,我国工薪阶层,从1977年至2005年28年间,工资满打满算只涨了50倍。怎么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呢?!现在不仅读大学费用涨了100倍,读小学和中学的高额费用老百姓也怨声载道,难道教育部门就不知道?
  在江苏省人大、政协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直言:“教育产业化”就是把学生当作商品盈利。“教育绝对不能作为一个商品来经营”,宋颂康委员还说,市场化也有误区,如教育产业化便是“泛市场化”的一个例子。政府的教育投入首先应该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而既然是义务教育,就应该由国家财政出钱,否则就是失信。当然在确保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兼顾高校的投入与发展。然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这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究竟应该怎么确定,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教育部门都没有明确规定。
  宋委员认为,恢复高考二三十年,读大学的费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了万元是极不正常的!他建议,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一定要健全助学机制,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至于因贫困而失学。
其他文献
喜见薛岳名列“抗日英雄谱”  黄 波(湖北·宜昌)    最近新华社连续推出“抗日英雄谱”,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大感意外的名字:薛岳。稍知现代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蒋介石手下“剿共”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部队号称国民党的王牌军,红军长征时,带领中央军穷追不舍给长征红军以很大麻烦的就是薛岳。薛岳在中国抗战史上有其地位,有学者称其为“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薛岳的抗日光荣史长期
期刊
在20世纪上半叶,说起“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慈善家”胡文虎,妇孺皆知。由于历史的误会,胡文虎背上了“汉奸”的罪名,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异乡郁郁而终。从各界敬重的爱国侨领到人人不齿的“汉奸”,再后终获平反,恢复名誉,胡文虎这段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与抗日事件紧密关联。    “情殷爱国,迥异寻常”    胡文虎是闽西永定籍的华侨巨商。在寇氛日炽、国运日危之时,胡文虎继原有的《星洲日报》等报刊之后
期刊
“没有什么反动学术权威”    1972年,我总算从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再去耀邦叔叔家时,就常讲一些科学方面和科学院里的事情。耀邦叔叔对科学非常关注,他常问去他家的年轻人,近来有什么新发明、新发现,他很愿意听。他说:我现在虽没工作,但我不能跟时代脱节。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人家,这些年差距更大。他对文盲下了新定义:“不懂科技,就是文盲。”年轻人爱说“小道消息”,他有时就引导大家不说这些,
期刊
遥想随州久,一直不曾去过。据说那里有大洪山、桐柏山,风光秀丽,距有名的神农架也不远。但到了我这把年纪,游山玩水的兴致早已淡薄,单是那崎岖的山路就有点望而生畏。那么,何以遥想?一半因为那里是神农氏的出生地,另一半因为那里有神奇的擂鼓墩。这次因熊召政、王春瑜诸君相邀,终于完了夙愿。    神农说     小时候学历史,讲到传说时的古史,只有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网罟,神农氏教民稼穑
期刊
我只能从我自己做起  梁从诫    若不是梁先生自己说起,我们简直不敢想象,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环保活动专家,竟如此“苛刻”地要求自己,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节约着能节约的一切。他是梁启超的长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子,但他从不以“名人之后”自居,他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先辈的“为民”思想。  我坚持不装空调,我和老伴在盛夏里都用蒲扇,电扇只在极热时才用。今年在好多人的要求下装了空调,他们害怕我俩的身体受不了
期刊
不少政协委员对某位干部的学历提出质疑,他们中流传着一副对联的上联:“研究生学历要研究”,下联尚在征集中……    今年一月号的《同舟共进》刊登了有关鲁迅学历的文章,读后深受启发。鲁迅当年在南京读水师学堂、矿业学堂,虽是毕业了,百分之百属中专学历;之后去日本官费留学,在仙台医专读了两年,这也只是大专学历,且未毕业。  但是鲁迅国学根底深厚,又肯读书,所以蔡元培先生识英才,重用了鲁迅,倘在今天他怕连一
期刊
广州城中村是底层小市民生活的中心,与北方的城中村差异较大。我对广州城中村总的印象,比一般记者朋友一些,而且不认为需要大规模的拆是城中村向外来人口提供住房的功能,比一般快速城市化中出现的贫民窟好得多,它的存在有独特的功能,当然也需要加强治安等管理。  ——李培林教授认为广州城中村不需大规模拆迁改造    现在的地成中村被一些城市政府部门视为“城市毒瘤”。与此对应的潜台词是:坏人大多住在城中村。城中村
期刊
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之际,重温史书,笔者提出两个假设,假如苏军不出兵东北、假如美国不向日本扔原子弹,仅仅在一九四五年对日本形成围而不攻之势。  在谨慎评估了中国军队自身在一九四五年的实力之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依靠中国军队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海空军甚至苏联空军的强力支持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中国军队最晚能在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换句话说,能够自己在一九四六年彻底迫使在中国
期刊
前苏联的档案解密,这对关心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来说,是走出迷雾,是云散日出,是历史的天空豁然开朗了。    面对档案的印象    这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选的文献档案。编者说: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重点、目标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脉络,而且还可以了解其领导人对中国各军事、政治集团和重要人物的态度和策略……  编者说: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档案材料,是我们
期刊
“双抢”是对抢劫和抢夺两种犯罪行为的合称。抢劫,指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指不采取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公然夺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与抢夺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方式不同。抢劫是通过对财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采取人身强制的方式公然劫取财物,因此,抢劫行为必然同时侵犯财产所有权和生命、健康权。抢夺行为不是采取人身强制的手段夺取财物,而是乘人不备公然地夺取财物。因此,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