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之际,重温史书,笔者提出两个假设,假如苏军不出兵东北、假如美国不向日本扔原子弹,仅仅在一九四五年对日本形成围而不攻之势。
在谨慎评估了中国军队自身在一九四五年的实力之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依靠中国军队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海空军甚至苏联空军的强力支持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中国军队最晚能在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换句话说,能够自己在一九四六年彻底迫使在中国本土作战的日本军队最后投降。
本文命题是:中国军队能够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中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必须定义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在中日战场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库尔斯克”战役(转折性战役)应该是一九四五年三月的湘西会战。这次战役中,中国第三、第四方面军最后获得对日作战的彻底胜利,以歼灭敌人两万人以上、收复所有湘西地区失地而结束,从此日军在中国战场不再发动战略性进攻,完全转入了消极防御。
为什么笔者认为中国军队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总体的战略力量对比从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制空权的取得。换句话说,中国战场的制空权从一九四四年下半年之后,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关空军手中。笔者认为,在现代化战争中,取得制空权,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导权。
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会师,日军第十八、五十六师团遭到彻底击溃,第二、三十三师团遭到重创,进而云南全境得到光复!
云南的解放,还意味着中国军队的五大主力正式形成,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五十三军、七十一军。其中新六军为全笑械军,在摩托化、火力等方面远远好过日本关东军,全军由大学生组成!十三军也是全关械师,五十二军为半美械师。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军队已经有三十九个旅实现了关械化,军队总人数超过四百万,与日、伪军在中国战场的兵源对比为四比一。
后期中国军队的作战斗志与前期相比完全判若两人。谁都知道日本的大限越来越近,崩溃是迟早的问题。日军斗志降到极点。全面丢失了东南亚,与本土的联系几乎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如何获得稳固的石油资源?失败的恐怖在侵华日军中蔓延。这一点后来在日本不断公开的老兵日记可以看出。此外,中国军队在作战手段、战术、指挥艺术方面开始超越日军。
中国能够自己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之说,还从另一方面得到印证。根据已经公开的史料记载,在一九四四年进行“湘桂会战”的时候,日本曾经派遣密使与中国和谈,显然是已经明白战争的最终结局!日本人的性格是绝对不会理睬看不起的人的!
笔者认为:战争后期,在一九四五年,国民党军队犯下的重大战略性错误是忽视了东北!抗战胜利之后,中共首先派遣了两万名干部,不带武器进入东北发展势力。如果一九四五年五月以后,中国军队以三十万五大主力为基础,在美国空军、海军的全力支持下,首先挺进东北,以强大的机械化作战力量,拿出一九四六年在东北打共产党人的高昂士气,同已经垂头丧气的关东军决一死战,那么中国的历史就完全可能重新改写。
关东军仅仅名字可怕而已。即使在战争初期,以欧美苏军的标准来看,关东军也只是一支三流的封建军队,机械化、火力远落苏军之后,因此才有一九三九年的蒙古Nomonha大败之耻辱。关东军之所以能够长期盘踞东北,不是因为其战斗力举世无双,而是因为中国军队在初期作战中实在太弱!一九四五年五月以后的关东军,大半为新兵,十六个师团已经被歼灭在南太平洋。具有与苏军、中国军队作战经验的精锐几乎抽调到了南方战线,而且兵源分散。面对苏军五千五百辆装甲车辆,关东军的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五十辆,几乎没有有效的空军。由此可见其可怜的机动性与火力。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军队以三十万精锐美械师,如在一九四五年取得湘西会战胜利之后,就不再在广西一带与日军逐一争夺地盘,以至磨磨蹭蹭丧失宝贵的战略反攻时机,而是即刻组织北上东北,完全可以以绝对的空中、地面火力优势赢得东北战场的胜利,这样全国规模的胜利就在眼前。
战争结束六十年过去,日本再度从废墟上爬起来,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与公认的民主国家。得益于教育的成功,今日日本的年轻一代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与战前日本人存在天壤之别。新的一代大多数深知和平的可贵。笔者认为:和平的思想在日本是主流,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懂礼貌、工作勤劳,创造了亚洲的奇迹,完全值得尊重。
对中国而言,“以史为鉴”的提法没有错,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才可以为“鉴”。同时,没有必要凡事把极少数的日本右翼与“日本”的名字联系起来。反对右翼,我坚决赞成。反对日本,或反对中国,我都不赞成。
(原载香港《亚洲周刊》2005年9月18日,全文可以“平可夫谈抗战”为关键词上网搜索)
在谨慎评估了中国军队自身在一九四五年的实力之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依靠中国军队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海空军甚至苏联空军的强力支持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中国军队最晚能在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换句话说,能够自己在一九四六年彻底迫使在中国本土作战的日本军队最后投降。
本文命题是:中国军队能够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中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必须定义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在中日战场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库尔斯克”战役(转折性战役)应该是一九四五年三月的湘西会战。这次战役中,中国第三、第四方面军最后获得对日作战的彻底胜利,以歼灭敌人两万人以上、收复所有湘西地区失地而结束,从此日军在中国战场不再发动战略性进攻,完全转入了消极防御。
为什么笔者认为中国军队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总体的战略力量对比从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制空权的取得。换句话说,中国战场的制空权从一九四四年下半年之后,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关空军手中。笔者认为,在现代化战争中,取得制空权,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导权。
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会师,日军第十八、五十六师团遭到彻底击溃,第二、三十三师团遭到重创,进而云南全境得到光复!
云南的解放,还意味着中国军队的五大主力正式形成,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五十三军、七十一军。其中新六军为全笑械军,在摩托化、火力等方面远远好过日本关东军,全军由大学生组成!十三军也是全关械师,五十二军为半美械师。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军队已经有三十九个旅实现了关械化,军队总人数超过四百万,与日、伪军在中国战场的兵源对比为四比一。
后期中国军队的作战斗志与前期相比完全判若两人。谁都知道日本的大限越来越近,崩溃是迟早的问题。日军斗志降到极点。全面丢失了东南亚,与本土的联系几乎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如何获得稳固的石油资源?失败的恐怖在侵华日军中蔓延。这一点后来在日本不断公开的老兵日记可以看出。此外,中国军队在作战手段、战术、指挥艺术方面开始超越日军。
中国能够自己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之说,还从另一方面得到印证。根据已经公开的史料记载,在一九四四年进行“湘桂会战”的时候,日本曾经派遣密使与中国和谈,显然是已经明白战争的最终结局!日本人的性格是绝对不会理睬看不起的人的!
笔者认为:战争后期,在一九四五年,国民党军队犯下的重大战略性错误是忽视了东北!抗战胜利之后,中共首先派遣了两万名干部,不带武器进入东北发展势力。如果一九四五年五月以后,中国军队以三十万五大主力为基础,在美国空军、海军的全力支持下,首先挺进东北,以强大的机械化作战力量,拿出一九四六年在东北打共产党人的高昂士气,同已经垂头丧气的关东军决一死战,那么中国的历史就完全可能重新改写。
关东军仅仅名字可怕而已。即使在战争初期,以欧美苏军的标准来看,关东军也只是一支三流的封建军队,机械化、火力远落苏军之后,因此才有一九三九年的蒙古Nomonha大败之耻辱。关东军之所以能够长期盘踞东北,不是因为其战斗力举世无双,而是因为中国军队在初期作战中实在太弱!一九四五年五月以后的关东军,大半为新兵,十六个师团已经被歼灭在南太平洋。具有与苏军、中国军队作战经验的精锐几乎抽调到了南方战线,而且兵源分散。面对苏军五千五百辆装甲车辆,关东军的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五十辆,几乎没有有效的空军。由此可见其可怜的机动性与火力。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军队以三十万精锐美械师,如在一九四五年取得湘西会战胜利之后,就不再在广西一带与日军逐一争夺地盘,以至磨磨蹭蹭丧失宝贵的战略反攻时机,而是即刻组织北上东北,完全可以以绝对的空中、地面火力优势赢得东北战场的胜利,这样全国规模的胜利就在眼前。
战争结束六十年过去,日本再度从废墟上爬起来,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与公认的民主国家。得益于教育的成功,今日日本的年轻一代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与战前日本人存在天壤之别。新的一代大多数深知和平的可贵。笔者认为:和平的思想在日本是主流,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懂礼貌、工作勤劳,创造了亚洲的奇迹,完全值得尊重。
对中国而言,“以史为鉴”的提法没有错,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才可以为“鉴”。同时,没有必要凡事把极少数的日本右翼与“日本”的名字联系起来。反对右翼,我坚决赞成。反对日本,或反对中国,我都不赞成。
(原载香港《亚洲周刊》2005年9月18日,全文可以“平可夫谈抗战”为关键词上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