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远藤周作的《深河》讲述了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四人,怀揣着各自心中隐藏的秘密,作为旅客前往印度旅行的故事。先行研究一般认为,此部作品的人物成功地踏上了洗刷罪孽、自我解脱之路,标志着作品人物各自找到了精神解脱和灵魂安宁的主题。然而经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这仍然是一部人物解脱尚未成功的小说,作品在美津子询问大津的病情中落下了帷幕,结尾显得仓促而突兀。本文将从“河”这一意象切入,结合人物经历,剖析小说中解脱状态的实态。
关键词:远藤周作;深河;解脱状态;河;人物经历
《深河》(1993)是远藤周作获奖的重要作品之一。讲述了四个目标一致的人——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前往印度寻求各自心灵解脱的故事。矶边的妻子因癌症去世,矶边前往印度是为寻找妻子的转世。沼田认为在手术中他的心脏有数秒停止跳动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是因为八哥代他而死,沼田决定前往印度购买一只八哥将其放生。木口的战友塚田为了救他违心地吃了人肉,木口去往印度则是为了给塚田和其他战友做法事。美津子认为自己做任何善事都在伪装,她前往印度是为寻找大学时代的大津。大津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名基督徒,具有泛神信仰的他对基督教的一神信仰不能认同,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坚定信仰而四处奔走、不懈努力。
先行研究一般认为《深河》具有宗教多元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人物直面内心深层的恐惧,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在恒河边各自找到了精神的救赎与解脱。英国宗教学者约翰·希克提出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他认为:“宗教多元主义,即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人类对超越的同一终极实在的不同反应。实在者既超越了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又是我们存在的普遍根基。在与我们人类宗教本性的交合中,产生了作为崇拜的信仰对象——─诸神和作为默观对象的非位格的绝对者,它们都存在于实在者与人类心灵的交会处。因此,可以把各大宗教传统看作可供选择的救赎论的‘空间’或‘道路’,在这些‘空间’里或沿着这些‘道路’,人人能获得拯救或解脱或觉悟或圆满1。”
普遍认为,《深河》是远藤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的特征,远藤晚年的宗教思想深受希克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深河》中的人物成功地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与救赎。而实际上,它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部试图解脱而始终未能如愿的小说。前往印度旅行的每一个人,各自怀揣忧虑,欲通过自己的方式尋求心灵的救赎,那也只是一种“实现解脱状态”的尝试,成不了“实现解脱状态”的保证。
为了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将选取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河”作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经历,对《深河》中解脱状态的实态展开剖析。之所以选择“河”这一切入点,是因为它在《深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整篇作品的关键词之一。如果在《深河》中,“河”确实承担着“解脱状态”的部分意指,而且这种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那么作品人物实现解脱的愿望就仍未完成。
1 河的隐喻
首先要理清楚“河”在小说中的隐喻。一行人乘坐空调车准备前往母亲河恒河。他们对印度这一神奇的母亲河充满期待。
他们经过那里时,河流突然出现。
广阔的河流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划出平缓曲线。水面浑浊,呈灰色,水量丰沛不见河床。石阶上有行人和小贩。从漂浮在河面上的灰色浮游物移动的情形可以看出河流的速度。起初以为是小小的浮游物,但当它逐渐接近时,才发现原来是肿胀的灰狗尸体。然而,没有人注意它。不只是人,这条圣河,它还包容、搬运所有的生物。
这是恒河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描述,此段描写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广阔的河流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划出平缓的曲线,河流的曲折流动象征着人物寻求自我解脱过程的曲折,而不是一帆风顺的。清澈的河水能净化内心的罪恶,洗去原罪,迎接新生,然而水面不是清澈,而是浑浊,浑浊的河水则意味着人物内心的罪恶尚未获得洗涤。因此,从河的形态和样态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寻求解脱的过程,是曲折而艰难的,而且描写河流弯曲、缓缓流动的情节,全篇作品里一共出现了三次,可见解脱过程的困难与艰辛,这样一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文章末尾,突兀性的结局,也未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过程艰辛,却也未果,因此,不能说作品中的人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河流依旧默默地流着。
(中略)
“或许是因为恒河的关系吧这条河流让我们感觉到它包容了人间的一切。”
(中略)
等候室里有电视,这里更是乱成一团,正播放从今天下午开始的英迪拉·甘地总理葬礼的实况直播。在许多鲜花装饰下的遗体,由炮车运送,正要往亚穆纳河畔的火葬场出发,沿途各要处有许多士兵警戒,聚在路边的群众里有人挥舞国旗,也有女人用纱丽的袖子擦拭眼泪。
“她努力过了”。
江波朝着小小的画面,轻声说。沼田听到了。
“她怎么会被杀了呢?是因为锡克教徒的宗教憎恨吗?”
“直接的原因是这样的,不过最主要是七亿居住在语言和宗教都不统一的世界中而引发的矛盾,还有各位亲眼目睹的贫穷以及种姓制度。她希望能够调和,结果还是失败了。”
河流的意象,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生命的象征,纯洁而美好。沈从文的《边城》有这样的描述:“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以水为邻的茶峒人用清澈透明的山泉水滋养着他们不息的生命。生命的自在从容,人类与河水和谐相处,水进我退,水退我进,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顺其自然的安排,是人类与河流互为调和的结果2。《深河》中谈及的世界宗教之间不可调和且日渐激化的宗教民族矛盾,与神圣的母亲河恒河包容世间万物、调和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四人对各自心灵解脱的渴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甘地对世界宗教民族矛盾调和渴求的映射,世界宗教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会长期处于矛盾之中。从这一层面看,与之相应的,作品里的人物寻求心灵的解脱也尚未实现,并将长期处于实现解脱的尝试之中。 2 寻求解脱的经历
恢复清醒的矶边向沉默着的两个人道歉,声音半似哭泣。他还握着还剩三分之一左右的威士忌瓶子站起来。“祈求根本不存在的转世,我真失败”.......矶边注视着对方的脸,算命师脸颊上淡淡的狡猾微笑像蒸汽般消失了。那一瞬间,矶边明白了,愤怒的同时他也死心了!算命师紧接着说:“一百卢比”......他对自己说:这样就可以死心了,这样就可以死心了!
很明显,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矶边去印度寻妻的转世,自然也就相信了生命的轮回,可他却对自己的做法心存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很失败,故事最终也是寻妻未果。如果说付钱让算命师算出妻子的下落,却被算命师骗财,通过自己甘愿被骗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解脱,未免太过草率。真正的解脱是要摆脱烦恼,得身心自在。不难看出,矶边的这一做法并不能让他摆脱掉烦恼,这一做法至多能算作是心灵的慰藉,或者说,为了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解脱。
他用手指轻敲鸟笼外侧。八哥理所当然地跑了出来——在草丛里跑,跳,拍拍翅膀,又跳了几下,很快地跑走了。沼田看着它滑稽的背影......突然,感到自己好愚蠢。现在,他觉得自己在人的世界中毫无用处,尽管早已明白,自己仍执迷不悟,这是多么愚蠢。
沼田认为在进行大手术的过程中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数秒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是因为八哥代他而死。决定踏上印度之旅购买一只八哥将其放生是他寻求心灵解脱的方式,然而,放生结束之后,他却觉得自己愚蠢。如若真正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与救赎,又怎会有突觉自己愚蠢的烦恼。最大程度上,也只能说是完成了一个内在的心愿,心中多了些许宽慰罢了。因此,小说人物沼田也并未实现自己的解脱,解脱状态仍未实现。
“那么,”木口或许是累了,在码头的石阶上坐下,望着微暗的风景说,“这次印度之旅对我来说就是游行期之旅。什么时候年纪大了,再去一次缅甸或者印度悼念死去的伙伴是我能够继续活下去的愿望。成濑小姐,我一直忙于工作,这件事到了去年才算找到时间。没想到,来到印度却生了病......”
不难看出,由于在印度生了病,木口不能在恒河实现为战友做法事的心愿,后文最终写到木口在恒河边为战友诵经,但这不足以构成木口实现心灵解脱的证据,至多可以视为短暂性的心灵慰藉。或许正如引文所说,要等到第二次去缅甸或者印度的时候,他的心灵才能实现解脱。因此,人物木口其实也未能实现自身的解脱。
美津子转向水流的方向。
“我不是真心祈祷,只是模仿。”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在心中辩解,“跟模仿爱一样,我在做模仿的祈祷。”视线的前方,河流缓缓弯曲,那儿波光粼粼,就像永恒的东西。“我知道存在人间之河。我还不清楚那条河的前方有什么,可历经过去许多过错,我稍微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中略)洋葱老早就死了,但是,他转生到他人内部。将近两千年之后,转世到眼前的修女之间,转生到大津体内。像他被担架抬到医院那样,这些修女也会消失在人间之河。
“江波先生。”
美津子跑到江波身旁求他。
“能帮我联络一下瓦拉纳西的大学附属医院的那个医生吗?”
(中略)
“受伤的日本人是你的朋友吗?”
他吞了一下唾液,说:“听说他目前陷于危笃,大约一小时之前病情發生了急剧变化。”
美津子前往印度,为了找寻大学时代的大津,但她找到大津之后,却仍处于迷茫矛盾的情绪中,未能替自己的心灵找寻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恒河边的祈祷,她认为不是出于真心的祈祷,而是模仿,如同模仿爱一般的模仿。如前文所说,美津子不知道爱为何物,她甚至觉得自己做的任何善事都是在伪装,面对大津和修女们无私地救助濒死的老人们,她在感到震撼的同时又萌生了一种“滑稽感”。与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模仿,他模仿的是耶稣,但他的模仿没有丝毫虚伪的成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美津子其实并未实现自己的心灵救赎,她那所谓爱的模仿披有伪装的外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自然也就谈不上心灵的解脱了。
作品在美津子得知大津病危的消息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虎岩正纯认为美津子的灵魂已经得到拯救,她将会留下来成为大津的转世3。宫野光男认为大津的死意味着他会在美津子的灵魂之中重生,美津子的形象与相信耶稣复活的抹大拉的马利亚重叠4。众所周知,《深河》是远藤深受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影响所写的作品,在《深河创作日记》中,远藤谈及他对宗教的理解:“个体并不是通过理解教义进入宗教,而是在生长的环境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信仰世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在他看来,信仰是灵魂的渴求,最终与灵魂相呼应5。然而,美津子却并非如此,引文中可以看出,她只是突然发现并理解到洋葱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可能转世为某一人、某一物,并附着在其体内,通过作用于人或事的形式予以示现,有信仰或无信仰的状态,都能对此予以理解,因此,美津子是否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信仰世界,无从得知。美津子有无进入到信仰世界,尚且未知,也就不能上升到灵魂的层面,更不能说信仰与灵魂相呼应了。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美津子一直在矛盾的情绪中挣扎,直到小说最后,她也未能实现自身的心灵解脱。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M].间濑启充,译.东京:法藏馆,1985.
[2]笠井秋生.远藤周作的文学世界[M].东京:国研出版,1997:70.
[3]远藤周作.深河创作日记[M].林永福,译.立绪,1997.
[4]吴桐.论《深河》的核心思想——宗教多元主义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72-73.
[5]吴桐.管窥天主教文学作品《深河》中的泛神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86.
[6]曹秀兰.解读《边城》中的水意象[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02):52-56.
[7]史军. 冲突、和解、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关键词:远藤周作;深河;解脱状态;河;人物经历
《深河》(1993)是远藤周作获奖的重要作品之一。讲述了四个目标一致的人——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前往印度寻求各自心灵解脱的故事。矶边的妻子因癌症去世,矶边前往印度是为寻找妻子的转世。沼田认为在手术中他的心脏有数秒停止跳动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是因为八哥代他而死,沼田决定前往印度购买一只八哥将其放生。木口的战友塚田为了救他违心地吃了人肉,木口去往印度则是为了给塚田和其他战友做法事。美津子认为自己做任何善事都在伪装,她前往印度是为寻找大学时代的大津。大津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名基督徒,具有泛神信仰的他对基督教的一神信仰不能认同,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坚定信仰而四处奔走、不懈努力。
先行研究一般认为《深河》具有宗教多元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人物直面内心深层的恐惧,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在恒河边各自找到了精神的救赎与解脱。英国宗教学者约翰·希克提出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他认为:“宗教多元主义,即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人类对超越的同一终极实在的不同反应。实在者既超越了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又是我们存在的普遍根基。在与我们人类宗教本性的交合中,产生了作为崇拜的信仰对象——─诸神和作为默观对象的非位格的绝对者,它们都存在于实在者与人类心灵的交会处。因此,可以把各大宗教传统看作可供选择的救赎论的‘空间’或‘道路’,在这些‘空间’里或沿着这些‘道路’,人人能获得拯救或解脱或觉悟或圆满1。”
普遍认为,《深河》是远藤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的特征,远藤晚年的宗教思想深受希克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深河》中的人物成功地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与救赎。而实际上,它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部试图解脱而始终未能如愿的小说。前往印度旅行的每一个人,各自怀揣忧虑,欲通过自己的方式尋求心灵的救赎,那也只是一种“实现解脱状态”的尝试,成不了“实现解脱状态”的保证。
为了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将选取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河”作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经历,对《深河》中解脱状态的实态展开剖析。之所以选择“河”这一切入点,是因为它在《深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整篇作品的关键词之一。如果在《深河》中,“河”确实承担着“解脱状态”的部分意指,而且这种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那么作品人物实现解脱的愿望就仍未完成。
1 河的隐喻
首先要理清楚“河”在小说中的隐喻。一行人乘坐空调车准备前往母亲河恒河。他们对印度这一神奇的母亲河充满期待。
他们经过那里时,河流突然出现。
广阔的河流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划出平缓曲线。水面浑浊,呈灰色,水量丰沛不见河床。石阶上有行人和小贩。从漂浮在河面上的灰色浮游物移动的情形可以看出河流的速度。起初以为是小小的浮游物,但当它逐渐接近时,才发现原来是肿胀的灰狗尸体。然而,没有人注意它。不只是人,这条圣河,它还包容、搬运所有的生物。
这是恒河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描述,此段描写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广阔的河流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划出平缓的曲线,河流的曲折流动象征着人物寻求自我解脱过程的曲折,而不是一帆风顺的。清澈的河水能净化内心的罪恶,洗去原罪,迎接新生,然而水面不是清澈,而是浑浊,浑浊的河水则意味着人物内心的罪恶尚未获得洗涤。因此,从河的形态和样态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寻求解脱的过程,是曲折而艰难的,而且描写河流弯曲、缓缓流动的情节,全篇作品里一共出现了三次,可见解脱过程的困难与艰辛,这样一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文章末尾,突兀性的结局,也未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过程艰辛,却也未果,因此,不能说作品中的人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河流依旧默默地流着。
(中略)
“或许是因为恒河的关系吧这条河流让我们感觉到它包容了人间的一切。”
(中略)
等候室里有电视,这里更是乱成一团,正播放从今天下午开始的英迪拉·甘地总理葬礼的实况直播。在许多鲜花装饰下的遗体,由炮车运送,正要往亚穆纳河畔的火葬场出发,沿途各要处有许多士兵警戒,聚在路边的群众里有人挥舞国旗,也有女人用纱丽的袖子擦拭眼泪。
“她努力过了”。
江波朝着小小的画面,轻声说。沼田听到了。
“她怎么会被杀了呢?是因为锡克教徒的宗教憎恨吗?”
“直接的原因是这样的,不过最主要是七亿居住在语言和宗教都不统一的世界中而引发的矛盾,还有各位亲眼目睹的贫穷以及种姓制度。她希望能够调和,结果还是失败了。”
河流的意象,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生命的象征,纯洁而美好。沈从文的《边城》有这样的描述:“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以水为邻的茶峒人用清澈透明的山泉水滋养着他们不息的生命。生命的自在从容,人类与河水和谐相处,水进我退,水退我进,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顺其自然的安排,是人类与河流互为调和的结果2。《深河》中谈及的世界宗教之间不可调和且日渐激化的宗教民族矛盾,与神圣的母亲河恒河包容世间万物、调和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四人对各自心灵解脱的渴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甘地对世界宗教民族矛盾调和渴求的映射,世界宗教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会长期处于矛盾之中。从这一层面看,与之相应的,作品里的人物寻求心灵的解脱也尚未实现,并将长期处于实现解脱的尝试之中。 2 寻求解脱的经历
恢复清醒的矶边向沉默着的两个人道歉,声音半似哭泣。他还握着还剩三分之一左右的威士忌瓶子站起来。“祈求根本不存在的转世,我真失败”.......矶边注视着对方的脸,算命师脸颊上淡淡的狡猾微笑像蒸汽般消失了。那一瞬间,矶边明白了,愤怒的同时他也死心了!算命师紧接着说:“一百卢比”......他对自己说:这样就可以死心了,这样就可以死心了!
很明显,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矶边去印度寻妻的转世,自然也就相信了生命的轮回,可他却对自己的做法心存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很失败,故事最终也是寻妻未果。如果说付钱让算命师算出妻子的下落,却被算命师骗财,通过自己甘愿被骗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解脱,未免太过草率。真正的解脱是要摆脱烦恼,得身心自在。不难看出,矶边的这一做法并不能让他摆脱掉烦恼,这一做法至多能算作是心灵的慰藉,或者说,为了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解脱。
他用手指轻敲鸟笼外侧。八哥理所当然地跑了出来——在草丛里跑,跳,拍拍翅膀,又跳了几下,很快地跑走了。沼田看着它滑稽的背影......突然,感到自己好愚蠢。现在,他觉得自己在人的世界中毫无用处,尽管早已明白,自己仍执迷不悟,这是多么愚蠢。
沼田认为在进行大手术的过程中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数秒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是因为八哥代他而死。决定踏上印度之旅购买一只八哥将其放生是他寻求心灵解脱的方式,然而,放生结束之后,他却觉得自己愚蠢。如若真正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与救赎,又怎会有突觉自己愚蠢的烦恼。最大程度上,也只能说是完成了一个内在的心愿,心中多了些许宽慰罢了。因此,小说人物沼田也并未实现自己的解脱,解脱状态仍未实现。
“那么,”木口或许是累了,在码头的石阶上坐下,望着微暗的风景说,“这次印度之旅对我来说就是游行期之旅。什么时候年纪大了,再去一次缅甸或者印度悼念死去的伙伴是我能够继续活下去的愿望。成濑小姐,我一直忙于工作,这件事到了去年才算找到时间。没想到,来到印度却生了病......”
不难看出,由于在印度生了病,木口不能在恒河实现为战友做法事的心愿,后文最终写到木口在恒河边为战友诵经,但这不足以构成木口实现心灵解脱的证据,至多可以视为短暂性的心灵慰藉。或许正如引文所说,要等到第二次去缅甸或者印度的时候,他的心灵才能实现解脱。因此,人物木口其实也未能实现自身的解脱。
美津子转向水流的方向。
“我不是真心祈祷,只是模仿。”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在心中辩解,“跟模仿爱一样,我在做模仿的祈祷。”视线的前方,河流缓缓弯曲,那儿波光粼粼,就像永恒的东西。“我知道存在人间之河。我还不清楚那条河的前方有什么,可历经过去许多过错,我稍微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中略)洋葱老早就死了,但是,他转生到他人内部。将近两千年之后,转世到眼前的修女之间,转生到大津体内。像他被担架抬到医院那样,这些修女也会消失在人间之河。
“江波先生。”
美津子跑到江波身旁求他。
“能帮我联络一下瓦拉纳西的大学附属医院的那个医生吗?”
(中略)
“受伤的日本人是你的朋友吗?”
他吞了一下唾液,说:“听说他目前陷于危笃,大约一小时之前病情發生了急剧变化。”
美津子前往印度,为了找寻大学时代的大津,但她找到大津之后,却仍处于迷茫矛盾的情绪中,未能替自己的心灵找寻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恒河边的祈祷,她认为不是出于真心的祈祷,而是模仿,如同模仿爱一般的模仿。如前文所说,美津子不知道爱为何物,她甚至觉得自己做的任何善事都是在伪装,面对大津和修女们无私地救助濒死的老人们,她在感到震撼的同时又萌生了一种“滑稽感”。与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模仿,他模仿的是耶稣,但他的模仿没有丝毫虚伪的成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美津子其实并未实现自己的心灵救赎,她那所谓爱的模仿披有伪装的外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自然也就谈不上心灵的解脱了。
作品在美津子得知大津病危的消息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虎岩正纯认为美津子的灵魂已经得到拯救,她将会留下来成为大津的转世3。宫野光男认为大津的死意味着他会在美津子的灵魂之中重生,美津子的形象与相信耶稣复活的抹大拉的马利亚重叠4。众所周知,《深河》是远藤深受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影响所写的作品,在《深河创作日记》中,远藤谈及他对宗教的理解:“个体并不是通过理解教义进入宗教,而是在生长的环境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信仰世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在他看来,信仰是灵魂的渴求,最终与灵魂相呼应5。然而,美津子却并非如此,引文中可以看出,她只是突然发现并理解到洋葱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可能转世为某一人、某一物,并附着在其体内,通过作用于人或事的形式予以示现,有信仰或无信仰的状态,都能对此予以理解,因此,美津子是否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信仰世界,无从得知。美津子有无进入到信仰世界,尚且未知,也就不能上升到灵魂的层面,更不能说信仰与灵魂相呼应了。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美津子一直在矛盾的情绪中挣扎,直到小说最后,她也未能实现自身的心灵解脱。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M].间濑启充,译.东京:法藏馆,1985.
[2]笠井秋生.远藤周作的文学世界[M].东京:国研出版,1997:70.
[3]远藤周作.深河创作日记[M].林永福,译.立绪,1997.
[4]吴桐.论《深河》的核心思想——宗教多元主义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72-73.
[5]吴桐.管窥天主教文学作品《深河》中的泛神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86.
[6]曹秀兰.解读《边城》中的水意象[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02):52-56.
[7]史军. 冲突、和解、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