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
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内外格外关注。但是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国内外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大。在多数国人看来,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此,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一些国外专家的看法则截然不同。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据笔者所知,持有此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受到的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果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既然信用是一种观念,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程度。如果欧美国家的信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可以说是政府权力的隐性担保。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以欧美国家的情况及数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潜在风险。
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成本让政府或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缓慢。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设法无限扩张信用。特别是当政府金融管制少许放松时,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实际上,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此,周小川行长最近的讲话也提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担,而收益归自己,这就必然会激励当事人尽可能地无限扩张信用,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于是金融市场投机炒作盛行。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会过度地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扩大放贷规模不仅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因此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可风险最后由政府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格炒上天去。他们明白,房地产泡沫果真破灭,最后买单的是银行及政府。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不少人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其实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笔者以为,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
总之,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就可能显露出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笔者相信,若能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内外格外关注。但是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国内外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大。在多数国人看来,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此,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一些国外专家的看法则截然不同。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据笔者所知,持有此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受到的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果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既然信用是一种观念,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程度。如果欧美国家的信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可以说是政府权力的隐性担保。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以欧美国家的情况及数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潜在风险。
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成本让政府或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缓慢。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设法无限扩张信用。特别是当政府金融管制少许放松时,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实际上,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此,周小川行长最近的讲话也提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担,而收益归自己,这就必然会激励当事人尽可能地无限扩张信用,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于是金融市场投机炒作盛行。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会过度地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扩大放贷规模不仅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因此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可风险最后由政府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格炒上天去。他们明白,房地产泡沫果真破灭,最后买单的是银行及政府。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不少人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其实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笔者以为,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
总之,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就可能显露出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笔者相信,若能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