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汉中城固县桔园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乡村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应的感知问题。研究表明,乡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效应感知明显,但也存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消极效应感知。因此,乡村居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参与程度等,是影响其对旅游效应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乡村旅游;效应;影响因素;居民感知;汉中
中图分类号:F592.7;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5-03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空间环境,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与人文景观(包括生产生活形式、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文化与乡村聚落等)为对象,集观光、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1]。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乡村旅游的开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各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一部分乡村及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地,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如何?这些效应的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亟须了解的问题。本文拟以乡村居民感知层次的视角为切入点,并以汉中城固桔园景区所在桔园村为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该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独特。近几年,汉中旅游不断升温,乡村旅游持续发力。截至2013年,汉中市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青木川等2个镇、留坝县河口村等2个村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省上验收;有“农家乐”660余户,其中三星级及以下“农家乐”200余家,四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正加快推进。相继举办了“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樱桃节”、“柑橘节”等节庆活动。汉中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拉动了三产、刺激了消费。2013年10月,汉中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0亿元,成为乡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
汉中市桔园景区位于城固县桔园村,乡村旅游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汉中开展乡村旅游的排头兵,是西北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中国柑橘生态观光第一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28个行政村、11 458户、41 132人,柑橘面积35 055亩,年产优质柑桔7万吨,年产值达8 000多万元。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旅游影响也更加突出。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影响,并恰当地解决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变得尤为迫切。
二、研究方法
考虑到受访者大多为农民,参与性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的方式。对于辨识度高又利于理解的问题采用问卷法,对于难以量化统计的定性指标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补充。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70份,以受访者当场填写并提交的方式,回收问卷80份,剔除不合格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达97.5%。相关数据是在整理并分析调查问卷、受访者的描述和作者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
三、调查结果
1.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调查结果显示,桔园村发展乡村旅游十多年来,周边居民的年收入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超过92%的乡村居民对乡村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在访问中,约82%的被访问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3];有九成被访问者对发展乡村旅游持赞成态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惠。
2.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素质的提升
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农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当地居民的交谈能力增强,眼界更加开阔,各地也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的乡村居民的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3.乡村旅游引发了对环境的关注
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以优美的乡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提升了生活质量,美化了乡村环境,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调查中,有34人认为环境改善了,占调查人数的 43.6%;有42人认为环境受到影响,占调查总人数的53.8%;其余的人认为环境与之前没什么差别。
4.乡村旅游使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都有增长,但由于参与程度、从业水平、经济实力等的不同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并且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年人均收入低于4 00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43.6%,年人居收入高于6 000元的占33.3%,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一趋势还在扩大。过度发展乡村旅游也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引起当地物价的上涨。物价在短期内上下波动,影响物价的稳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5.乡村旅游使原有的当地文化受到冲击
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4]。由于汉中当地的语言和外地差异很大,外来游客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而本地居民大都只使用方言,但他们可以听懂普通话。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化为强势文化,本地文化为弱势文化,这就导致了主客双方接受和传播的不对等。久而久之,当地文化会被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化,当地文化可能会有部分逐渐缺失。同时,由于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冲突,给当地带来了不安定因素[5]。 6.乡村旅游造成了当地垃圾清理难、环境保护难
旅游者的不断进入留下大量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给当地垃圾清理造成困难;大量游客对植被的踩踏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难以修复或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修复。与此同时,旅游者驱车前来使得当地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
四、影响乡村旅游效应的因素分析
表1 影响乡村旅游效应的因素分析
1.老年人对旅游效应的感知弱于年轻人
在调查中发现,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多为中青年及中老年人,并且大多为留守老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居多。参与者的年龄不同,对旅游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较为模糊,总体感知为正面大于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及认知水平相对于年轻人比较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年轻居民则对旅游中的负面效应感知较年龄大的居民明显,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也有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旅游旺季出行不便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但总体感知也是正面效应多于负面效应。乡村旅游的开展使得当地居民从中受益,或者获益多于所承受的负面旅游影响时,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感知都会表现为正面。
2.学历越高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越明显
在乡村旅游开展地,参与者普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读到高中的很少。但可以发现,从业者学历越高,年收入也越高,拥有高中学历者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小学及以下学历从业者的几倍。同时,学历越高对旅游效应的感知也越明显,整体感知仍为正面。高学历者由于接受教育时间更长、有着更好的接受能力、对旅游效应更加敏感,因此,他们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要比较低学历的人更明显。
3.女性参与者对旅游效应的感知比男性强烈
在这些从业者中,总体上女性占比要高于男性。男性往往在家庭中承担支柱性作用,又由于旅游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难于维持家庭的庞大开销。于是,男性一般要外出打工,到旅游旺季时返乡。有些家庭的子女也是平时外出打工,忙时回家帮忙,从事乡村旅游一直是作为家庭副业。当地人口流量变化明显,呈现出淡季外出打工,旅游旺季返乡经营乡村旅游的趋势。女性参与者投入到乡村旅游中的时间长于男性参与者,从而对乡村旅游效应的感知比男性更明显,更深入。
4.居民参与度和乡村旅游发展度影响居民的旅游效应感知
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事业中所获收益的多少与在乡村旅游中参与程度的高低相关,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程度越高,旅游收入也越高,从而对旅游效应的正面感知也越多。这部分居民由于更加熟悉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对乡村旅游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从而抱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期待,对旅游效应的感知也比较明显。乡村旅游越发展,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正面感知也越多。
五、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效应感知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参与程度等。这些因素还影响着他们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类型、时间长短、收入水平和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等。当地留守老人和部分旺季返乡的中年夫妻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不高,参与层次低,没有组织、散兵游勇式的参与,以贩卖当地旅游产品为主,价格低廉、收益微薄。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参与性不高,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难以有所突破,起不到应有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虽然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破坏、噪声污染等,但是居民们依旧对乡村旅游持积极的态度。应该重视对居民感知的态度并及早做出回应,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乡村旅游进入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协调旅游公司和乡村旅游所在地居民的利益和矛盾,在旅游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农民争取更多福利,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旅游公司应加大对本地区居民的培训力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为旅游企业的壮大奠定基础。本地区居民只有成立自己的团体和组织,才能更好保障自身群体的利益,也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 小米.汉中市信息办.汉中市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开发[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shaanxi.gov.cn/0/1/9/42/162010.htm,
2013-10-20/2015-3-15.
[3] 任媛媛.中国旅游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 苑晓赫,杨辉.关于旅游效应之——对社会文化正负影响问题的探究[J].长春大学旅游学报,2013,(14):71.
[5] 孟娜.旅游效应两面性之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63.
[责任编辑 王 佳]
关键词:乡村旅游;效应;影响因素;居民感知;汉中
中图分类号:F592.7;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5-03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空间环境,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与人文景观(包括生产生活形式、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文化与乡村聚落等)为对象,集观光、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1]。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乡村旅游的开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各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一部分乡村及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地,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如何?这些效应的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亟须了解的问题。本文拟以乡村居民感知层次的视角为切入点,并以汉中城固桔园景区所在桔园村为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该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独特。近几年,汉中旅游不断升温,乡村旅游持续发力。截至2013年,汉中市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青木川等2个镇、留坝县河口村等2个村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省上验收;有“农家乐”660余户,其中三星级及以下“农家乐”200余家,四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正加快推进。相继举办了“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樱桃节”、“柑橘节”等节庆活动。汉中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拉动了三产、刺激了消费。2013年10月,汉中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0亿元,成为乡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
汉中市桔园景区位于城固县桔园村,乡村旅游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汉中开展乡村旅游的排头兵,是西北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中国柑橘生态观光第一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28个行政村、11 458户、41 132人,柑橘面积35 055亩,年产优质柑桔7万吨,年产值达8 000多万元。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旅游影响也更加突出。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影响,并恰当地解决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变得尤为迫切。
二、研究方法
考虑到受访者大多为农民,参与性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的方式。对于辨识度高又利于理解的问题采用问卷法,对于难以量化统计的定性指标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补充。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70份,以受访者当场填写并提交的方式,回收问卷80份,剔除不合格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达97.5%。相关数据是在整理并分析调查问卷、受访者的描述和作者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
三、调查结果
1.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调查结果显示,桔园村发展乡村旅游十多年来,周边居民的年收入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超过92%的乡村居民对乡村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在访问中,约82%的被访问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3];有九成被访问者对发展乡村旅游持赞成态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惠。
2.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素质的提升
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农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当地居民的交谈能力增强,眼界更加开阔,各地也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的乡村居民的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3.乡村旅游引发了对环境的关注
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以优美的乡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提升了生活质量,美化了乡村环境,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调查中,有34人认为环境改善了,占调查人数的 43.6%;有42人认为环境受到影响,占调查总人数的53.8%;其余的人认为环境与之前没什么差别。
4.乡村旅游使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都有增长,但由于参与程度、从业水平、经济实力等的不同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并且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年人均收入低于4 00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43.6%,年人居收入高于6 000元的占33.3%,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一趋势还在扩大。过度发展乡村旅游也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引起当地物价的上涨。物价在短期内上下波动,影响物价的稳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5.乡村旅游使原有的当地文化受到冲击
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4]。由于汉中当地的语言和外地差异很大,外来游客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而本地居民大都只使用方言,但他们可以听懂普通话。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化为强势文化,本地文化为弱势文化,这就导致了主客双方接受和传播的不对等。久而久之,当地文化会被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化,当地文化可能会有部分逐渐缺失。同时,由于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冲突,给当地带来了不安定因素[5]。 6.乡村旅游造成了当地垃圾清理难、环境保护难
旅游者的不断进入留下大量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给当地垃圾清理造成困难;大量游客对植被的踩踏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难以修复或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修复。与此同时,旅游者驱车前来使得当地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
四、影响乡村旅游效应的因素分析
表1 影响乡村旅游效应的因素分析
1.老年人对旅游效应的感知弱于年轻人
在调查中发现,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多为中青年及中老年人,并且大多为留守老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居多。参与者的年龄不同,对旅游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较为模糊,总体感知为正面大于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及认知水平相对于年轻人比较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年轻居民则对旅游中的负面效应感知较年龄大的居民明显,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也有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旅游旺季出行不便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但总体感知也是正面效应多于负面效应。乡村旅游的开展使得当地居民从中受益,或者获益多于所承受的负面旅游影响时,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感知都会表现为正面。
2.学历越高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越明显
在乡村旅游开展地,参与者普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读到高中的很少。但可以发现,从业者学历越高,年收入也越高,拥有高中学历者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小学及以下学历从业者的几倍。同时,学历越高对旅游效应的感知也越明显,整体感知仍为正面。高学历者由于接受教育时间更长、有着更好的接受能力、对旅游效应更加敏感,因此,他们对旅游效应的感知要比较低学历的人更明显。
3.女性参与者对旅游效应的感知比男性强烈
在这些从业者中,总体上女性占比要高于男性。男性往往在家庭中承担支柱性作用,又由于旅游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难于维持家庭的庞大开销。于是,男性一般要外出打工,到旅游旺季时返乡。有些家庭的子女也是平时外出打工,忙时回家帮忙,从事乡村旅游一直是作为家庭副业。当地人口流量变化明显,呈现出淡季外出打工,旅游旺季返乡经营乡村旅游的趋势。女性参与者投入到乡村旅游中的时间长于男性参与者,从而对乡村旅游效应的感知比男性更明显,更深入。
4.居民参与度和乡村旅游发展度影响居民的旅游效应感知
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事业中所获收益的多少与在乡村旅游中参与程度的高低相关,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程度越高,旅游收入也越高,从而对旅游效应的正面感知也越多。这部分居民由于更加熟悉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对乡村旅游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从而抱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期待,对旅游效应的感知也比较明显。乡村旅游越发展,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正面感知也越多。
五、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效应感知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参与程度等。这些因素还影响着他们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类型、时间长短、收入水平和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等。当地留守老人和部分旺季返乡的中年夫妻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不高,参与层次低,没有组织、散兵游勇式的参与,以贩卖当地旅游产品为主,价格低廉、收益微薄。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参与性不高,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难以有所突破,起不到应有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虽然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破坏、噪声污染等,但是居民们依旧对乡村旅游持积极的态度。应该重视对居民感知的态度并及早做出回应,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乡村旅游进入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协调旅游公司和乡村旅游所在地居民的利益和矛盾,在旅游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农民争取更多福利,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旅游公司应加大对本地区居民的培训力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为旅游企业的壮大奠定基础。本地区居民只有成立自己的团体和组织,才能更好保障自身群体的利益,也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 小米.汉中市信息办.汉中市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开发[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shaanxi.gov.cn/0/1/9/42/162010.htm,
2013-10-20/2015-3-15.
[3] 任媛媛.中国旅游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 苑晓赫,杨辉.关于旅游效应之——对社会文化正负影响问题的探究[J].长春大学旅游学报,2013,(14):71.
[5] 孟娜.旅游效应两面性之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63.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