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从容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辈子跟头发打交道,77年中,他为形形色色的人剃头,有达官,有显贵,有名角,也有穷汉。93岁的老剃头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这门手艺,在现代的繁华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这位老人,也正如他在获奖电影《剃头匠》中演得那样,寂寞而又从容地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
  靖奎一辈子都在打扮别人。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他日复一日地同各式各样的头发打交道。无论是梳理还是剃刮,无论是遗老的半刷子还是民国的中分头,无论是名流权贵还是孤寡老人,他都一视同仁地修剪一新。只是,如今只能在电影里展示这门手艺了。随着老主顾的逐渐离去,他“做活”的机会越来越少,正如他在电影《剃头匠》中演得那样,寂寞地看着同代人的故去和老手艺的失传。
  因此,当得知该电影在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时,他小声嘟囔着:“徒弟死光了,老主顾也没了。剩我一个出什么名啊?”
  日军侵华时,20来岁的靖奎拿出当学徒和工人时攒下的千元联合票,在地安门盘下一栋二层楼。再雇上十幾个伙计,做起了掌柜的。当时,店铺附近有一堵墙。按照老北京“牵着城”的讲究,他给自己的第一家理发店取名“谦城顺”。来来往往的主顾里,不乏达官贵人,比如名角尚小云、将领傅作义。靖奎坦言,自己胆子大,不怕给大官做活,秘诀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少人还因此成为朋友。刚解放时,有位唐部长常来。给前门烟就抽,倒花茶就喝,“一点也不跟你客气”,急得警卫直捅他。“你甭管,这是我的老朋友。”部长说。
  但靖奎并没有因此嫌贫爱富。他常交待徒弟:“穷人来了一样应酬。都是人,都是十月怀胎,都是一辈子,不就差点钱么?”
  至今,他仍然恪守当年的规矩。一位拉三轮的老汉,孤身一人且半身不遂。几年前,80多岁的靖大爷依旧每月去他家两趟。除了免费理发,还帮着撮炉灰、搬煤炭。邻居们议论纷纷:“您这是理发呢,还是干活呢?”
  当年的靖大老板,此时早已成了“劳动人民”。上世纪50年代,在公私合营的潮流中,他位于地安门和清华园的两处店面,都以数百元的价格充了公。家中惟一的工人名额让给了妻子。没了店铺,也没了营业执照,靖奎只好放下身段,到老城区里挨家挨户地问有没有活儿。“给姓张的做活,姓张的给引荐几家;到姓李的家呢,又给引荐几家。各户引各户,忙得都做不过来”。
  当问及为何不转行时,他反问道:“我就会剃头,不干这个干嘛?”解放前,有人愿意给他个县长当当,结果被拒绝了。
  “总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身份。”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何况“你今天当官了,没准明天下野了。国民党当司令的,‘文化大革命’里一样也跪着。有什么区别呀!”
  起初,他把价格定为孩子一毛五,大人两毛。虽然不高,他却十分知足:“一毛二能吃碗炸酱面,给一小孩儿剃完头还能剩三分钱。”现在价格虽然涨到了五块,可他还是老样子,不愿意直接要钱,而是“看着给,不给也行”。
  为此他没少吃亏,也没少被家人埋怨。几天前,一位老人慕名来剃头。完事儿了要掏钱,靖大爷随口说了句“不要钱”,那人竟当了真,甩甩手走了。
  “老人都特实诚。”他说起来就乐,“我们干手艺的,不讲多要钱,讲的是质量。”说话时,他从临窗的单人木床下,拉出一个勉强扣上拉链的黑皮包。里面整齐地放着用了20多年的剃头工具:五把红柄剃刀、一把裹着红塑料布的推子、两只锃亮的银色剪刀、一红一黑两把木梳。
  他熟络地摆弄着:剃头的、刮脸的、磨刀的,干瘪皱巴的手在阳光下泛着亮光。据说,老北京的理发包括剃头、刮脸、铰鼻须、掏耳朵、放睡(按摩)等数个步骤。而每一步,都需要实打实的真功夫。
  靖大爷拿剃头举例,说:“这人颧骨高,就给他头发留厚…点。那人歪脑袋,你不能再随着歪,一边头发要厚一点,一边头发要薄一点。就跟那化妆似的,这人要不好看,能给这人推得好看喽!”
  “现在的发廊哪会这个?”74岁的张耀兴摇了摇头说。他既是老字号“爆肚张”的掌门人,也是靖大爷8年的老主顾。
  在靖大爷剃头的手艺中,张耀兴最爱享受刮脸。刷子在肥皂上蹭几回,蘸几下热水,涂抹在脸上。伴随着嗞嗞拉拉的声音,一把锋利的剃刀上下“行走”,五六十下之后,胡须落地。
  “舒服,真舒服。”坐在位于什刹海的店铺前,他摩挲着下巴回味?
  不过,老哥俩更爱共同怀念旧时光。“现在什么都变了。”望着后海沿岸各色装修豪华的酒吧,张耀兴叹了口气,“过去都是做小买卖的,古香古色啊!”
  靖奎也觉得自己这一行不比过去了。自己当年12岁出来当学徒,18岁才正式出师。如今大多数人三个月就能出来单干。“那洗头哎,过去得坐那儿洗十几分钟,现在揉巴揉巴就完了”。
  客人也变得追求时髦,“头上留几根毛什么的”,“要这怪型儿,你瞅瞅电视里,哪个首长留这个?”提起这个,他就不满。
  不过,就连自己的孩子,也不乐意让他动手。除了怕累着老爷子,还是觉得那老一套“不时髦”,“也不好看”。
  跟着老手艺一起消失的,还有老主顾们。数十年中,数百人去世。有时候,还能赶得上给他们剃最后一次头。有时候,连个面都没见上。
  “等他们都走了,我也该走了。”靖大爷穿着外孙女结婚时做的对襟棉袄,异常平静地说起死亡。
  这种淡然从容的心态深深吸引了导演哈斯朝鲁。两年前,他在酒吧里先是看到有关靖大爷的纪录片,于是,从什刹海到景山,他翻腾了两天才找到靖奎本人。出乎意料,老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你说人家张一口多难,我再让人家碰了钉子,不合适。”靖大爷一如既往地好脾气。为了记下50多场台词,失眠的他不得不偷吃女儿保管的安眠药。最终,原定40天的戏一个月就拍完了,他身为主演最多NG过三次。
  这部耗资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得到了学院派的赞誉。正如哈斯朝鲁所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尽管我们有那么多的眷恋,也免不去无尽的忧思和遗憾”。
  清华大学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评价为“难得从容”。他在影评中写道:“面对这样的电影,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态去慢慢玩味,就像在秋天的阳光下看那满地的落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才会从这种从容中体验到幸福。”
  而哈斯朝鲁眼下正为影片的公映发行等现实问题发愁。这位蒙古族新锐导演但心,平淡的故事难敌商业的冲击。
  这一切,靖大爷无从知道。近百年起起落落的经历,使他深深懂得:“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
  他仍然固守在旧世界中,不爱看电视,“过去人哪有那样的,都是瞎编”。心爱的戏曲也不看了,因为“青衣嘴唇抹得像个紫茄子似的,花脸比过去的三流角色都不如”。
  那辆陪伴他走街串巷的三轮车,停在狭小的院子里,堆满了废弃的水果纸箱、书籍、塑料盆等物品。虽然已经一年多没外出剃头,他依然嘱咐老伴花13块钱买来姗拉娜牌去屑洗发水,为可能上门找来的主顾们准备着。
  这个一辈子打扮别人的剃头匠,留着花白的背头。那是到胡同里或者天桥下,花3块钱随便找人理的。虽然不尽满意,但他觉得也比发廊好。
  他难忘《剃头匠》在北京大学放映的情景。坐在小轿车上,靖奎眼瞅着奔向海淀方向,急忙喊住司机:“不对呀,这儿不是燕京大学么?”数十年前,他和这里修鞋的、修车的、食堂的……各种各样做买卖的人玩麻将,还和学生们打篮球。
  “这说话间多少年了!”故地重游的他,望着台下新人感慨道,“都变了!”
其他文献
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合上演讲,原因之一,令天在座的人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的;方帽子拨穗才是真正的期盼,所以对演讲者很容易心生厌恶。原因之二,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一个演讲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深刻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原因之三,场合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处理这种场合的手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土狗突然窜上台来对着演讲的人汪汪叫,让他手
期刊
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镇初中时,校长亲自把通知书送到我家,他点头哈腰地迎了出去,说,怎么能劳校长大驾啊,然后谦卑地又是泡茶又是递烟……我就更瞧不起了,他一个堂堂大男人,竟然靠沾我的光,拉拢校长。  一直以来,我跟他的关系并不好,他虽然是镇初中的语文老师,可是,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土得掉渣的农民,他对土地的兴趣远远大过教书。只要一有空闲,就钻到庄稼地里去。他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我遇到难
期刊
刚去那个城市的时候,时间紧,随便租了一间平房。屋子里很潮,又暗,门前一株香椿树遮住了窗口的阳光,好在我很少在屋子里闲呆,回来倒头就睡,睡醒了锁门上班,住处的好坏,也就无所谓了。  那天醒得早,去墙角挪动一个花盆,竟发现那里长出一棵小香椿树!地面是红砖铺就,香椿树从砖缝里钻出来,树高已达膝盖,叶片绿中带红,长得蓬蓬勃勃。我盯着那棵树,感觉不可思议。很明显,是门口那棵大香椿树的根须伸到这间屋子的地下深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最可爱的人、五年计划、和平共处、多快好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穷二白、纸老虎、抗美援朝……  20世纪60年代:四化、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三座大山、忆苦思甜、廣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上山下乡、老三届、修理地球、大炼钢铁……  20世纪70年代:农转非、样板戏、传帮带、计划生育、开后门、拨乱反正、集体婚礼、喇叭裤、铁饭碗、暴发户、独生子女、四项基本原则、向前看、马大哈  20世
期刊
敬爱的罗格先生:  您好!  我认为,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正在进入一个误区,具体说来,就是越来越重视体能上的“更快、更高、更强”,这种导向,势必把人类朝“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潮流上引,这是极不利于历史发展的,而适当引入智力竞技项目,已是当务之急了。  在引进的范围中,国际象棋、桥牌、围棋等因其普及面小、群众基础不广、可视性差而不能作为首选,遍观当今天下,最能担此大任的,只有中国的国粹之一:麻将!  
期刊
去年年底,我听说了一个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最近我又听说了一个99岁的老人的生活。比较两位老人的命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关于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是她的大孙子讲给我听的。她是个农民,一直到70多岁也下地干活,90多岁了,她还一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直到最近一两年她才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作为一个农民,她当然没有退休金,晚年就完全要靠儿子赡养。据她的大孙子说,她先是靠大儿子生活,日子还过
期刊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可两天后回来就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似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
期刊
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
期刊
有次看美国某地方选举的电视辩论,主持人问几个候选人:你们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想:好大的问题。  这问题貌似简单,似乎所有人都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但对它的回答及争论,实际上构成一部2000多年的政治哲学史。比如,一个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就是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法律的保障;比如,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会认为,政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道德的教化;比如,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保
期刊
江南花草尽愁根,  惹的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  暮烟疏雨过阊门。    折得黄花赠阿娇,  暗抬星眼谢王乔。  轻车肥犊金铃响,  深院何人弄碧箫?    心灵的哀艳、悸动,情感的奔涌、突击,我们不难从纤巧清新的诗句中感受到;可是不容易想到的是,这么忧怨情愁、风流妩媚的诗句竟由一位出世的和尚写出。  苏曼殊以才气、灵性和浪漫,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襟怀潇洒,磊落不羁,遗世独立,成为一道亮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