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吕蓓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形象——吕蓓卡。在男权社会的主导统治下,吕蓓卡被塑造成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并一直被误读着。但事实上,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的女人。
  关键词:吕蓓卡 误读 离经叛道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吕蓓卡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以任何完整正式的形象出现过,但是她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小说通过书中另一女性“我”,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的人物的所见所闻,以及吕蓓卡忠实的仆人丹佛斯太太、情夫和其他做客曼陀丽庄园的客人,甚至是她的前夫马克西姆等人对于吕蓓卡生前片段的点滴描述,将一个聪明狡黠、美丽出众、放荡不羁的“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中,虽然“我”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但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通过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将男权统治社会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给读者。“我”符合男权统治社会下的传统女性形象——顺从善良,而作为“我”的对立面的吕蓓卡——狂放不羁,虽然她的容貌和才能符合男权统治社会的要求,但是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却不被其所接受,在他们看来,吕蓓卡就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虽然小说中表面上看来似乎通过“我”与吕蓓卡鲜明的形象对比,以及众人的口中评价,达到了对以吕蓓卡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但实质却是作者通过对吕蓓卡这一隐形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讲述了在男权统治社会下女性寻求自主独立的解放之路的坎坷。吕蓓卡希望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才能获得夫权统治社会下与男人平等的地位,然而她不断地努力,却不断地失望,最终发现在这个男权统治社会下自己永远无法摆脱男人的附属品——仅仅是属于他们的财产的卑微地位。于是她通过自己的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男权统治社会的强烈不满。
  一 离经叛道的吕蓓卡
  所谓离经叛道,是指吕蓓卡敢于挑战传统文化,与男权统治社会下传统的妇女形象大相径庭。吕蓓卡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叛逆倾向,即使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也对她无可奈何,甚至是无计可施。譬如,她的父亲有一匹撒野的烈马,无人敢去驯服,小小年纪的她竟然毫无畏惧,不顾众人的拦阻去驯服,直到马儿服服帖帖地回到圈里,她才肯罢休。她在跟自己的表兄杰克——她后来的情夫,一起玩耍争抢马车时,她能在成功地抢到马车之后还将杰克用鞭子甩下车,然后驾驶着马车胜利离去。即使在成为曼陀丽庄园的女主人后,她也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怕”,“说什么就干什么”。她永远也不会扮演男权社会所期待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角色。她的这些行为均与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格格不入,大家在赞赏与钦佩她的勇气时,却无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因为在吕蓓卡生活的年代,男子不仅是社会的核心,更是家庭的中心,他们是主宰女人命运的一家之主,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性。而吕蓓卡对于其父亲和表兄的行为,则表现出其对于男权社会的权力核心的质疑和挑战,也彰显着其离经叛道行为的深层原因。
  如果说对于男权社会的权威性的挑战和质疑,仅是吕蓓卡离经叛道的初探,那么接下来她离经叛道的挑战行为则触碰了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底线。吕蓓卡通过争取女性的性自由来与男权社会相抗争。在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中,男人感情出轨是可以获得原谅、认可,甚至是默许的,而对女人的要求则是忠贞不渝,从一而终。但是,吕蓓卡却偏偏要挑战这个不可逾越的极限,争取掌握自己身体自由的权利。她大胆地与自己的表哥通奸,“她在伦敦胡作非为……把自己的一帮狐朋狗友请到这儿来……周末宴会时让他们混在宾客当中”,“她跟六七个朋友在海滩小屋鬼混,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人”,她的这些行为均是通过小说中的男性口中所表述出来的,也折射出她的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被男权社会认可和原谅的,他们将她定义为“轻浮的女人”,为她贴上“荡妇”的标签,享受着与她交往的乐趣,同时又深深地鄙视她。然而,吕蓓卡就是吕蓓卡,即使不被世人理解和认可,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她甚至和丈夫制定了一个“婚姻协议”:只要丈夫不干涉她的私生活,她可以做他的“好妻子”,用她精明的头脑为他料理事务,借她机敏的处世能力帮他维护家族的好名声,以她无与伦比的美貌助他在社交中显露风采,而爱慕虚荣的马克西姆竟然答应了她的条件。凭着这纸“协议”,吕蓓卡可以光明正大地挑战不被这个男权社会所容忍的道德底线。她用合理的方式摆脱了婚姻和家庭对于自己身体的束缚,同时,也成为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她摆脱了丈夫对于自己堂而皇之的束缚,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尽情地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吕蓓卡通过发泄情欲,放纵欲望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男权社会权威的挑战。虽然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但她理性的头脑却不受任何男人的支配,她在心灵上是自由的。她委身于许多男人,却不属于任何男人。当男人在想把她占为己有的欲火中煎熬时,她却在快乐中获得了令人生畏的独立。
  在当时的男权制占绝对权威的社会制度下,吕蓓卡的这种行为是对男权制度和权威的彻底颠覆。她试图通过放纵自己身体的这种方式来与男权社会进行抗争和对决。虽然她与自己的丈夫达成了所谓的君子协议,可是她鄙视以自己丈夫为代表的男人的虚伪和无耻。她希望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尊重,可是她发现这一切是徒劳的,他们仅仅将她看作一件物品,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利益。于是,吕蓓卡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与他们来抗争,她可以在身体上属于他们,但是她在心灵上从来都是独立而自由的,正如她忠实的奴仆丹佛斯太太所说,“除了她自己,她谁都不爱”。其实,这句话是不确切的,她也试图去爱这些男人,可是她发现自己的丈夫竟然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誉和利益而接受自己的协议,那些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们眼里只有想占有她的欲望时,她不再期冀任何男人的爱。因为她知道这些男人的爱都是建立在条件的基础上的,自己永远不肯能得到。所以,离经叛道的吕蓓卡走上了一条与男权社会抗争的特殊的妇女解放之路,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 才能出众的吕蓓卡
  吕蓓卡的才能首先体现在她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上。通过书中众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吕蓓卡是一个办事雷厉风行、说话干脆利落的人。她成功地将曼陀丽庄园打造为一流的社交场所,并让所有能够成为该庄园座上宾的人深深以此为荣。而庄园里大到房间的布置、园林的种植,小到房间饰品的选择,全部都融进了吕蓓卡的心血。在她自己生前居住的西厢房,那“精致的壁炉架”、“窗帷的流苏”、“雕花的床架”无不流露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和情趣。她的衣着打扮更是无人能够与之匹敌,通过书中“我”对于她卧室衣柜的描述,“里面挂满了衣服……礼服用白布袋包着,布袋的袋口上方闪着银光,是件金黄色的织锦缎礼服。旁边是件颜色淡黄、质地柔软的丝绒外衣,另外还有条白缎子长裙……”,这些都让从未经历过这种生活的“我”感到是那么的不真实。在丹佛斯太太的别有用心的安排之下,“我”还穿上了吕蓓卡生前曾经穿过的样式一样的衣服,并被她取笑为“即使穿上一样的衣服,我也永远不是吕蓓卡”。在丹佛斯太太的眼里,或者是以丹佛斯太太为代表的曼陀丽庄园的仆人和随从们眼里,吕蓓卡就是他们眼里的女神,她拥有对这个庄园的绝对话语权和统治权,即便是这个庄园的主人——马克西姆,也深深地活在她的阴影和光环之下。若想摆脱掉她的控制,这座庄园只能被焚毁。所以,小说的结尾以丹佛斯太太将整个庄园烧毁为结局。
  吕蓓卡另一项卓越的才能便是其非凡的社交能力。在那个年代能够成功地将自己的庄园打造成为顶级的上流社会聚会的社交场所,除了庄园本身的魅力,更需要庄园主人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那些曾经参加过庄园舞会的绅士名媛的口述,“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些人对吕蓓卡个人能力的赞赏和钦佩。丹佛斯太太更是在“我”耳边不断地重复着“她每次舞会都搞得有声有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客人的需求她都能照顾到”。吕蓓卡善于在细节中把握每个人的嗜好,洞察每个人的好恶。她非凡的社交能力更体现在她成功地博取了马克西姆奶奶的欢心,甚至在她去世后,仍让这位素称难以相处的老太太念念不忘。当马克西姆把“我”带到奶奶面前时,她所说的话却是:“你是哪家的姑娘,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为什么马克西姆不把吕蓓卡带来?我喜欢吕蓓卡。我的宝贝吕蓓卡哪儿去了?”
  这些描写均展现了吕蓓卡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非凡的社交能力。
  才能出众的吕蓓卡举止落落大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将曼陀丽庄园打造成为顶级的上流社会聚会场所,并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她的才能使很多男人都望尘莫及,也是对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歧视的有力反击。
  三 勇敢无畏的吕蓓卡
  之所以说吕蓓卡是勇敢无畏的吕蓓卡,是因为当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所表现出的镇静和冷静几乎连男人都不能做到。她坚持让医生告诉自己真相,并且说道:“我想知道真情,我不要听不痛不痒的话,也别和颜悦色地给我打气,要是我不行了,尽可以直截了当的明说。”当她得知一切后,接下来想的是自己将死在何处。最终,她依照自己的性格,听从命运的召唤,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也许,在她看来,只有大海才能成为自己心灵可以寄托的所在,也只有大海才能洗去人间的丑陋与肮脏,还她真正的清白。这一点倒与与“质本洁来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精神相吻合。吕蓓卡是生活的斗士,她一生都在跟男权社会统治下的权威作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她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她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四 结语
  在男权主义批评中,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对文学中传统文章中的妇女形象进行重新界定时,发现其中充斥着贬损、抑制和不真实。因此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大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与恶魔。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恶魔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心理。对于后者,两人指出男性实际上是以恶魔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和恐惧。这些女性气质主要有: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私、强悍、有头脑和自恋等。而吕蓓卡无疑是正好符合了这些特质。
  强大的吕蓓卡、富有魅力的吕蓓卡、充满斗志的吕蓓卡永远地沉默了。她对人们的影响和控制随着曼陀丽庄园的烧毁而结束。对于她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我们实在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定义。既可以说她充满心机和权术,又可以说她颠覆传统和挑战。作者通过对吕蓓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格设置,实际上折射出男权社会下对于女性的矛盾态度。对于男人来说,她既是梦想,又是梦魇;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她以自我放纵这种极端的对抗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怒和反抗。作为一直被误读的女性形象,吕蓓卡一直保持着沉默。当她明白自己以极其惨烈的代价并未赢得战争的胜利时,沉默或许是更为有力的反抗。
  
   参考文献:
   [1] [英]达夫妮·杜穆里埃,林智玲、程德萍译:《蝴蝶梦》(《吕蓓卡》),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2] 张岩冰:《女权主义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 曹晓东:《〈蝴蝶梦〉中女性形象评析》,《社会纵横》,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雷云杉,女,1983—,河北晋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赵珊珊,女,1982—,河北唐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棉花垛》和《笨花》都是铁凝以棉花种植为创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给铁凝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中“棉花”的丰富意涵。  关键词:铁凝 棉花 意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作家铁凝推出了自己潜心六年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被深刻反映出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生动深刻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象征艺术加以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艺术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小说《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厄内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女性文学”、“女性气质”、“身体写作”三个基本概念的语境变异,以思维和行为主体的方式,给予其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宽容。揭示了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主义疏离情境,在追求与困惑中隐现着作家自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气质 身体写作 比较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文艺学界,西方文学理论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主题,由于彼此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需求、思维模式
期刊
摘要黄佩华《杀牛坪》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把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意识。小说表面上叙述了村民对自然的破坏、漠视,实际上揭示了当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小说的生态主题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动物深切的关怀、同情与尊重,突出了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 生态关怀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黄
期刊
摘要历来的都市文学史研究对女性作家创作的评价都不高或不够关注。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都市题材文学创作进行梳理后发现,都市文学的兴起和女性作家创作的兴起是同步的,而且关系密切。女性作家都市题材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的贡献不容忽视,她们在都市文学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都市文学 女性创作 女性意识 文学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历来的都市文学
期刊
摘要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用不寻常的语言模式来对文学语言进行改变,使得文章充满活力而不显呆板,但是对于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各个作家的运用和表现都各有不同。本文试从英美文学典型作品出发,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特点的精华,并得出结论:语言陌生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文中文字所表达意蕴的充分注意,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 《尤利西斯》 陌生化语言 特点 赏析  中
期刊
摘要对文学作品叙事的分析、解读与阐释,可以引入语料分析的方法。本文探讨了该种方法在分析叙事视角多变、结构复杂、表现形式非传统性的文学作品,以及理解作者在作品外衣包裹下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语料分析 小说叙事 叙事视角 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学作品叙事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常规的定性分析中的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对文学
期刊
摘要辛克莱·刘易斯凭借小说《大街》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本文试从刘易斯对美国社会问题敏锐的批判和深沉的思考两个方面,浅析他的代表作《大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 讽刺 颠覆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远离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经济在20年代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美国迅速超越了欧
期刊
摘要毕飞宇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并没有仅仅停滞于对都市生活的平面化展示,他秉持文学由来已久的启蒙主义理想,坚守文学的诗性品质,坚持清醒的理性立场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在对人之本能的种种展示中,始终凸现精神维度,在关注现代人让欲望操纵的精神失落和被毫无节制的欲望折磨压迫的生存状态中,不断深掘着对被异化的人性的邃密的思虑,完成对都市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毕飞宇 小说 城乡人 物欲 困境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虽然是其作品中不太起眼的一篇,但是文中所展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却是很值得文学界称道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格斯拉兄弟一生执着追求的描述,用对比的方式突出展现了格斯拉兄弟和其他鞋匠们的不同品质,进而引发读者对社会信誉的思考。  关键词:悲剧 格斯拉兄弟 品质 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在浩翰的西方文学世界中,193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