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棉花垛》和《笨花》都是铁凝以棉花种植为创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给铁凝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中“棉花”的丰富意涵。
关键词:铁凝 棉花 意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作家铁凝推出了自己潜心六年、三易其稿的长篇小说《笨花》。这部作品一改铁凝以往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以冀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子的生活为蓝本,将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其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在必然中的偶然,均被作者精巧地糅为一体。这部小说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艰涩,扎实而不冗赘,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这是发表于《河北日报》2006 年1月6日对铁凝的《笨花》一书的评价,也是对铁凝的创作功力的评价。而发表于1989年《人民文学》二期上的中篇小说《棉花垛》,也是一篇以棉花种植为写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篇给铁凝带来巨大影响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把棉花田和棉花的深加工作为其故事展开的主要背景,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里“棉花”的丰富意涵。
一 棉花的植物学意涵和生存意涵
很显然,生长于棉花之乡里的铁凝对棉花这种植物是极其熟悉的,对于棉花的植物学特性,铁凝在小说中描写得十分在行。她在《棉花垛》的开头就一口气列举了冀中平原上的三大品种的棉花的特性:“洋花是美国种,一朵四大瓣,绒长,适于纺织;笨花是本地种,三瓣,绒短,人们拿它絮被褥,经蹬踹……紫花不是紫,是土黄,和这里的土地颜色一样。土黄是本色,就不再染,织出来的布叫紫花布。”在《笨花》中写道:“摘棉花讲‘喷’,头喷花摘花有限,二喷三喷是棉花最应时的时候,摘下的花纯净饱满,四喷的棉花不及二喷三喷,五喷的花干瘪瘦弱,白里透着黄红,叫红花,红花卖不上价,织出来的布也属于次布,只能撕着零用。”铁凝在这里写的既是棉花的植物学特征,也是棉花的个性,棉花有“洋”有“笨”,大朵的“洋花”虽然外形招摇,但“洋花”并不能完全取代古拙的“笨花”,也不能取代连染色都不用的本色的“紫花”的地位,这就是“洋”与“笨”的棉花的个性之争。铁凝显然还很熟悉棉花的种植过程,她在《笨花》里写到:“春天枣树发了芽,他们就站在当街喊:‘种花呀!’夏天,枣树上的青枣有扣子大了,他们站在当街喊:‘掐花尖打花杈呀!’处暑节气一过,遍地白花花,他们站在当街喊:‘拾花呀!’”在这种描写之下,棉花就和土地、气候、节令、人类有了紧密的关联,成了大自然万物布德泽之下的一个种类,也成了与枣树等植物共存共荣的团队中的一分子。这时的棉花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它植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节令的形象特征,更是整个故事的基础,也形成了铁凝小说里“棉花”的其它意涵的基础。
除此之外,棉花不仅是人类的蔽体之物,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更是笨花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致富希望,它不仅养活着笨花村的村民,致富了如佟法年一样的大家族,使佟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花主”,同时棉花也滋生出与笨花村邻近的村庄人们的生存欲望,滋生出外村的女人们来笨花村“拾花”的风俗。所以笨花村“每到秋天都有外乡人来笨花村拾花”,“其实拾花人并不重视拾花,霜降过后捡拾花主们遗忘在地里的一星半点花瓣本不是她们的目的,她们的目的是钻窝棚”。比如冯小妮子她爹冯车子,就是相信钻窝棚可以得到意外收获,才不惜让小小年纪的冯小妮子去像成年女人那样钻看花地的男人的窝棚。在《笨花》及《棉花垛》里,棉花似乎还有了如同货币一样的流通功能:花主们对与自己有暖昧关系的女人默许她可以多“拾花”,流动于棉花地里的“糖担儿”以“一把花”“两把花”来与花主交换着食物和香烟,钻窝棚的女人们也以“两把花”“半包袱花”来标价出售着自己的身体,拾花的女人可以“从花包里捏出相应的笨花、洋花交与房东作为房东的‘抽头’”,当女人们想象着自己未来的财富时,她们幻想的是“一大车一大车的花”。由此看来,维系在“棉花”上的生存意义就更加强烈,更加鲜明。
二 棉花的地域特征与民俗学意涵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台恩·本尼迪特所言:“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正因为铁凝的祖居地在冀中平原,大片的棉花种植是冀中平原上特有的田园风光,铁凝对于自己祖居地的记忆就和成片的棉花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的人种植着棉花、买卖着棉花、加工着棉花、盘算着棉花,整个乡村便笼罩在由棉花所产生的特有风情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棉花文化”。而表现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时,铁凝正是抓住了“棉花文化”这一点,描述着这种独特的“棉花文化”的魅力和风情:比如这里的人穿着一种叫“紫花布”的衣服,这种“紫花布”其实是土黄色,可以与村庄里的土墙浑然一色,所以“冬天,闲人穿起紫花袄倚住墙晒太阳,远远看去,墙根没有人,走近,才发现墙上有眼睛。”(《棉花垛》)因为“棉花文化”,当地人的名字也与棉花有关,比如“大花瓣”、“小袄子”等;女人们开玩笑时,也都会与棉花相关,会指着对方挂在腰间鼓鼓的大棉花包说:“肚子几个月了,该吃把酸枣了吧!”(《笨花》)而在两部小说中被铁凝大肆渲染着的,是当地的钻窝棚风俗和由钻窝棚产生出来“糖担儿”的行当:“花地里起了窝棚,就像庙上起了戏,笨花的夜变得悠闲而忙碌。夜又像是被糖担儿的糖锣敲响的——有一种专做窝棚生意的买卖人叫糖担儿,糖担儿在花地里游走着卖货,手持一面小锣打着喑哑的花点儿。这小锣叫糖锣,糖锣提醒着你,提醒你对这夜的注意;提醒着你不要轻易放弃夜里的一切。”(《笨花》)冀中平原古属燕赵之地,燕赵文化悠久的“放荡冶游”习俗形成了冀中平原上女人们敢于大胆地钻窝棚的文化基础,也形成了当地百姓对此种风俗适度的宽容心理。笨花村的钻窝棚风俗可以使女人们冲破道德的束缚,有了展示女性天然本性的机会,也使男人们有了展示自己富有和豪放的可能。此风俗是那么地令人迷醉,连日后离开笨花村成为大人物的向喜和向桂都是热心于钻窝棚的人,连从日本留学归来、整天读着日文报纸的佟继臣也抵不住钻窝棚的诱惑而“就范”。正如《汉书·王吉传》所云“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钻窝棚”和“糖担儿”就是冀中平原上“棉花文化”的核心内容,就像本地产的“笨花”和“紫花”一样,其中所呈现的正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学意涵。正如郭晓伟所言:“这些穿梭于月光下、游走于花棚中的年轻女性,既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也是本能欲望的一种展现,它丰富着规范严整的世俗生活,使日常生活更多了些灵动的气息。棉花地成为了村民们的狂欢之所。也正是在日落以后的窝棚里,人们可以卸下平时的伪装,摘下平时的面具,肆意狂欢,表现真正的‘自我’。”
三 棉花的性别意涵
棉花具有软绵绵、绒乎乎、轻盈洁白的特质,具有“以柔克刚”的性格特征,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女性的特征。在《笨花》和《棉花垛》里,的确有着许多像棉花一样的女性。如《笨花》里的大花瓣、小袄子和《棉花垛》里的米子、小臭子,都是举止放荡却对男性有着不可抵抗的魅力的女性。大花瓣“因为她长得好看”,就可以“不种花,不摘花,可家里有花”;她用她的“像绸缎一样”的、“格外光滑”的肌肤去诱惑男人,和男人们做着以身体换取棉花的买卖,也使她的征服男性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样,《棉花垛》里的米子也凭借着身体上的优势,进入了以身体征服男人、以身体换取生活物质的行列:“米子不愿意人家看她的花,她自知那花色杂,来路不正,可那花来得易,花碗不再刺她的手,她愿意让男人看到她的手嫩。”而米子的女儿小臭子少年时期就开始学着她娘的样子,“每天后半夜小臭子扛着花包回来,卖的时候也一定有人说‘杂’”。长相一般的冯小妮子,“她的小脸黄白色,尖下巴上有个小疤拉,像个瓜子;头发又细又软,剪过的刘海儿很不规矩。她的眼球不黑,像是发灰,又像发黄”,却凭借着一条朴素的小花棉裤,在一定程度上折服了老于世故的向桂,使向桂放弃了对她身体的欲望,心里充满了真诚的怜惜和关爱,这就是棉花的“以柔克刚”特性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而《棉花垛》里美丽的乔,虽然是小臭子的童年伙伴,却与放荡的小臭子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乔投身于抗日活动中,成为当地知名的女战士。而当乔惨死于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铁凝在对乔的最后描写中突出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乔握在手里的一支钢笔,这是共产党人国送给乔的一个纪念物,乔把它当成了爱情的信物而珍藏胸前。如同圣女般的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守着她心中纯洁的爱情,于是乔就成了另一类以柔克刚的女性。
《笨花》里向喜的结发妻子同艾,也是一位以柔克刚的女性。同艾为人温婉贤惠、灵巧自尊,她通情达理,勤劳朴实,成为向家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新婚后丈夫要去棉花地里搭窝棚守夜时,同艾表现出的是温存的默许;而后向喜又要放弃家中舒适的生活应征入伍时,同艾仍是默默地支持丈夫,又坚强地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一切家庭负担。而当她终于盼到和丈夫团聚的日子,千里迢迢去汉口探望向喜时,向喜早已瞒着她娶了二房顺容,并有了文麒和文麟两个孩子,同艾又是“不卑不亢地对待二丫头,她待文麒和文麟也如同亲生”。同艾这种棉花般包容与宽厚的态度,换来的是丈夫向喜由衷的佩服和感激,也换来了向家全家甚至笨花村全村人的尊重,所以向家的所有大事情都必须征得同艾同意后才能施行,而同艾也利用大家对她的尊重做了更多高尚的事情,如支持小姑梅阁“受洗”和排演文明戏,支持向文成和取灯参加革命,支持在向家院子里办夜校、办医院等。同艾用她平凡而真诚的心,像棉花那样轻灵地、温暖地成全了一切,因此同艾成了铁凝笔下最具有完美的棉花般性格的人物。
正如铁凝所言:“‘笨’和‘花’这两个字让我觉得非常奇妙,我认为它们是非常凡俗的,也是最简单的两个字,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意蕴无穷。如果‘花’是带着一种轻盈的想象力的话,那么‘笨’则有一种沉重的劳动基础和本分的意思在里面。我认为,在人类的日子里,这一轻一重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笨’和‘花’的组合里面,人们还能看到人类生活连绵不断的延续性,这是一种积极的、顽强不屈的、永恒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由此看来,在铁凝的小说里,棉花还具有坚毅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外来侵略者抗争的刚性,铁凝从“笨”与“洋”的冲突一直延伸到国家大事和时代风云上,辐射出更重大更深远的人生课题,因此,“棉花”最终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存精神,以及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种种顽强而坚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 崔志远:《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5] 郭晓伟:《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地缘文化特征》,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王慧,女,1967—,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开封教育学院。
关键词:铁凝 棉花 意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作家铁凝推出了自己潜心六年、三易其稿的长篇小说《笨花》。这部作品一改铁凝以往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以冀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子的生活为蓝本,将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其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在必然中的偶然,均被作者精巧地糅为一体。这部小说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艰涩,扎实而不冗赘,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这是发表于《河北日报》2006 年1月6日对铁凝的《笨花》一书的评价,也是对铁凝的创作功力的评价。而发表于1989年《人民文学》二期上的中篇小说《棉花垛》,也是一篇以棉花种植为写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篇给铁凝带来巨大影响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把棉花田和棉花的深加工作为其故事展开的主要背景,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里“棉花”的丰富意涵。
一 棉花的植物学意涵和生存意涵
很显然,生长于棉花之乡里的铁凝对棉花这种植物是极其熟悉的,对于棉花的植物学特性,铁凝在小说中描写得十分在行。她在《棉花垛》的开头就一口气列举了冀中平原上的三大品种的棉花的特性:“洋花是美国种,一朵四大瓣,绒长,适于纺织;笨花是本地种,三瓣,绒短,人们拿它絮被褥,经蹬踹……紫花不是紫,是土黄,和这里的土地颜色一样。土黄是本色,就不再染,织出来的布叫紫花布。”在《笨花》中写道:“摘棉花讲‘喷’,头喷花摘花有限,二喷三喷是棉花最应时的时候,摘下的花纯净饱满,四喷的棉花不及二喷三喷,五喷的花干瘪瘦弱,白里透着黄红,叫红花,红花卖不上价,织出来的布也属于次布,只能撕着零用。”铁凝在这里写的既是棉花的植物学特征,也是棉花的个性,棉花有“洋”有“笨”,大朵的“洋花”虽然外形招摇,但“洋花”并不能完全取代古拙的“笨花”,也不能取代连染色都不用的本色的“紫花”的地位,这就是“洋”与“笨”的棉花的个性之争。铁凝显然还很熟悉棉花的种植过程,她在《笨花》里写到:“春天枣树发了芽,他们就站在当街喊:‘种花呀!’夏天,枣树上的青枣有扣子大了,他们站在当街喊:‘掐花尖打花杈呀!’处暑节气一过,遍地白花花,他们站在当街喊:‘拾花呀!’”在这种描写之下,棉花就和土地、气候、节令、人类有了紧密的关联,成了大自然万物布德泽之下的一个种类,也成了与枣树等植物共存共荣的团队中的一分子。这时的棉花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它植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节令的形象特征,更是整个故事的基础,也形成了铁凝小说里“棉花”的其它意涵的基础。
除此之外,棉花不仅是人类的蔽体之物,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更是笨花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致富希望,它不仅养活着笨花村的村民,致富了如佟法年一样的大家族,使佟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花主”,同时棉花也滋生出与笨花村邻近的村庄人们的生存欲望,滋生出外村的女人们来笨花村“拾花”的风俗。所以笨花村“每到秋天都有外乡人来笨花村拾花”,“其实拾花人并不重视拾花,霜降过后捡拾花主们遗忘在地里的一星半点花瓣本不是她们的目的,她们的目的是钻窝棚”。比如冯小妮子她爹冯车子,就是相信钻窝棚可以得到意外收获,才不惜让小小年纪的冯小妮子去像成年女人那样钻看花地的男人的窝棚。在《笨花》及《棉花垛》里,棉花似乎还有了如同货币一样的流通功能:花主们对与自己有暖昧关系的女人默许她可以多“拾花”,流动于棉花地里的“糖担儿”以“一把花”“两把花”来与花主交换着食物和香烟,钻窝棚的女人们也以“两把花”“半包袱花”来标价出售着自己的身体,拾花的女人可以“从花包里捏出相应的笨花、洋花交与房东作为房东的‘抽头’”,当女人们想象着自己未来的财富时,她们幻想的是“一大车一大车的花”。由此看来,维系在“棉花”上的生存意义就更加强烈,更加鲜明。
二 棉花的地域特征与民俗学意涵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台恩·本尼迪特所言:“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正因为铁凝的祖居地在冀中平原,大片的棉花种植是冀中平原上特有的田园风光,铁凝对于自己祖居地的记忆就和成片的棉花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的人种植着棉花、买卖着棉花、加工着棉花、盘算着棉花,整个乡村便笼罩在由棉花所产生的特有风情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棉花文化”。而表现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时,铁凝正是抓住了“棉花文化”这一点,描述着这种独特的“棉花文化”的魅力和风情:比如这里的人穿着一种叫“紫花布”的衣服,这种“紫花布”其实是土黄色,可以与村庄里的土墙浑然一色,所以“冬天,闲人穿起紫花袄倚住墙晒太阳,远远看去,墙根没有人,走近,才发现墙上有眼睛。”(《棉花垛》)因为“棉花文化”,当地人的名字也与棉花有关,比如“大花瓣”、“小袄子”等;女人们开玩笑时,也都会与棉花相关,会指着对方挂在腰间鼓鼓的大棉花包说:“肚子几个月了,该吃把酸枣了吧!”(《笨花》)而在两部小说中被铁凝大肆渲染着的,是当地的钻窝棚风俗和由钻窝棚产生出来“糖担儿”的行当:“花地里起了窝棚,就像庙上起了戏,笨花的夜变得悠闲而忙碌。夜又像是被糖担儿的糖锣敲响的——有一种专做窝棚生意的买卖人叫糖担儿,糖担儿在花地里游走着卖货,手持一面小锣打着喑哑的花点儿。这小锣叫糖锣,糖锣提醒着你,提醒你对这夜的注意;提醒着你不要轻易放弃夜里的一切。”(《笨花》)冀中平原古属燕赵之地,燕赵文化悠久的“放荡冶游”习俗形成了冀中平原上女人们敢于大胆地钻窝棚的文化基础,也形成了当地百姓对此种风俗适度的宽容心理。笨花村的钻窝棚风俗可以使女人们冲破道德的束缚,有了展示女性天然本性的机会,也使男人们有了展示自己富有和豪放的可能。此风俗是那么地令人迷醉,连日后离开笨花村成为大人物的向喜和向桂都是热心于钻窝棚的人,连从日本留学归来、整天读着日文报纸的佟继臣也抵不住钻窝棚的诱惑而“就范”。正如《汉书·王吉传》所云“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钻窝棚”和“糖担儿”就是冀中平原上“棉花文化”的核心内容,就像本地产的“笨花”和“紫花”一样,其中所呈现的正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俗学意涵。正如郭晓伟所言:“这些穿梭于月光下、游走于花棚中的年轻女性,既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也是本能欲望的一种展现,它丰富着规范严整的世俗生活,使日常生活更多了些灵动的气息。棉花地成为了村民们的狂欢之所。也正是在日落以后的窝棚里,人们可以卸下平时的伪装,摘下平时的面具,肆意狂欢,表现真正的‘自我’。”
三 棉花的性别意涵
棉花具有软绵绵、绒乎乎、轻盈洁白的特质,具有“以柔克刚”的性格特征,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女性的特征。在《笨花》和《棉花垛》里,的确有着许多像棉花一样的女性。如《笨花》里的大花瓣、小袄子和《棉花垛》里的米子、小臭子,都是举止放荡却对男性有着不可抵抗的魅力的女性。大花瓣“因为她长得好看”,就可以“不种花,不摘花,可家里有花”;她用她的“像绸缎一样”的、“格外光滑”的肌肤去诱惑男人,和男人们做着以身体换取棉花的买卖,也使她的征服男性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样,《棉花垛》里的米子也凭借着身体上的优势,进入了以身体征服男人、以身体换取生活物质的行列:“米子不愿意人家看她的花,她自知那花色杂,来路不正,可那花来得易,花碗不再刺她的手,她愿意让男人看到她的手嫩。”而米子的女儿小臭子少年时期就开始学着她娘的样子,“每天后半夜小臭子扛着花包回来,卖的时候也一定有人说‘杂’”。长相一般的冯小妮子,“她的小脸黄白色,尖下巴上有个小疤拉,像个瓜子;头发又细又软,剪过的刘海儿很不规矩。她的眼球不黑,像是发灰,又像发黄”,却凭借着一条朴素的小花棉裤,在一定程度上折服了老于世故的向桂,使向桂放弃了对她身体的欲望,心里充满了真诚的怜惜和关爱,这就是棉花的“以柔克刚”特性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而《棉花垛》里美丽的乔,虽然是小臭子的童年伙伴,却与放荡的小臭子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乔投身于抗日活动中,成为当地知名的女战士。而当乔惨死于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铁凝在对乔的最后描写中突出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乔握在手里的一支钢笔,这是共产党人国送给乔的一个纪念物,乔把它当成了爱情的信物而珍藏胸前。如同圣女般的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守着她心中纯洁的爱情,于是乔就成了另一类以柔克刚的女性。
《笨花》里向喜的结发妻子同艾,也是一位以柔克刚的女性。同艾为人温婉贤惠、灵巧自尊,她通情达理,勤劳朴实,成为向家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新婚后丈夫要去棉花地里搭窝棚守夜时,同艾表现出的是温存的默许;而后向喜又要放弃家中舒适的生活应征入伍时,同艾仍是默默地支持丈夫,又坚强地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一切家庭负担。而当她终于盼到和丈夫团聚的日子,千里迢迢去汉口探望向喜时,向喜早已瞒着她娶了二房顺容,并有了文麒和文麟两个孩子,同艾又是“不卑不亢地对待二丫头,她待文麒和文麟也如同亲生”。同艾这种棉花般包容与宽厚的态度,换来的是丈夫向喜由衷的佩服和感激,也换来了向家全家甚至笨花村全村人的尊重,所以向家的所有大事情都必须征得同艾同意后才能施行,而同艾也利用大家对她的尊重做了更多高尚的事情,如支持小姑梅阁“受洗”和排演文明戏,支持向文成和取灯参加革命,支持在向家院子里办夜校、办医院等。同艾用她平凡而真诚的心,像棉花那样轻灵地、温暖地成全了一切,因此同艾成了铁凝笔下最具有完美的棉花般性格的人物。
正如铁凝所言:“‘笨’和‘花’这两个字让我觉得非常奇妙,我认为它们是非常凡俗的,也是最简单的两个字,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意蕴无穷。如果‘花’是带着一种轻盈的想象力的话,那么‘笨’则有一种沉重的劳动基础和本分的意思在里面。我认为,在人类的日子里,这一轻一重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笨’和‘花’的组合里面,人们还能看到人类生活连绵不断的延续性,这是一种积极的、顽强不屈的、永恒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由此看来,在铁凝的小说里,棉花还具有坚毅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外来侵略者抗争的刚性,铁凝从“笨”与“洋”的冲突一直延伸到国家大事和时代风云上,辐射出更重大更深远的人生课题,因此,“棉花”最终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存精神,以及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种种顽强而坚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 崔志远:《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5] 郭晓伟:《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地缘文化特征》,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王慧,女,1967—,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开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