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大没小的母女
大家都说妞妞和我不大像一对母女,因为我俩都有点“没大没小”。我出书,洪晃对我的责任编辑说:“我妈的书,最好先交给我加点工。我给她加点糖、醋、胡椒面,就好看了。”她打电话来求我办事,我说:“你也有求我的时候,谈一下条件吧!起码请我吃意大利餐,麻烦的事就请我乘一次地中海游船吧!”当然,结果是我的书从未让她“加工”,我帮了忙也没能乘地中海游船,意大利餐倒是吃过几次。
一次,她要我为她的书写一篇文章。我得意地问她:“你就不怕我发泄积怨,在文章里骂你?”她说:“不怕!反正你不敢骂我‘王八蛋’,也不敢骂我娘。”她又赢了,我当然不敢!
我和妞妞更像是朋友。平时,我很少见到她,她永远在忙!我不愿让一个“老妈”成为她的羁绊,但是我們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牵挂,当然是我对她的牵挂更多一些。我们都知道,在需要时,我们会在彼此身边。
我和洪晃的“朋友”基础大概是“求同存异”吧,许多方面我们都有共同点。譬如,她办的两本刊物我就很喜欢,这反映了我们在生活情趣、时尚爱好方面的共同点。她的《世界都市》虽然面对的是年轻女性白领阶层,但是对于生活格调的欣赏和追求,我想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后来,洪晃又办了一本小小的刊物《乐》,我也特喜欢。邀朋友共餐,我常常从《乐》上寻找适当的饭店。不知不觉,我成了妞妞所办刊物的忠实读者。
随心所欲小折腾
洪晃初办刊物时,我却持疑虑态度。她十多年来不断变换工作和职业,我一直很担心,也不理解她的“随心所欲”。洪晃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是一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大公司的中国总裁,拿着不菲的年薪,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那时,她还不到三十岁,真是“前途无量”。谁知她突然厌倦了这种高级打工仔的生活,毅然决然辞去职务,另辟自己的小径。
她做过猎头公司,又同朋友参股投资咨询公司至今。后来,她开始办刊物。当“.com”公司兴起时,她又同在美国的投资合伙人一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网络公司,招募了一批网络精英。她谈起网络来,头头是道,好像她原来学的专业就是IT。这一点,我真的挺服她的。洪晃学什么会什么,还很快。作为一个外行,她居然能领导一批网络精英。这不仅仅靠资金,她能很快进入并适应一个崭新的领域。
好景不长!“.com”的泡沫到来时,洪晃当机立断,开始缩小规模,大批裁员。那些精英被她一个个辞退。我问她怎么好这样天天裁员,他们找不到新工作怎么办。她说我的观念太陈旧了,市场竞争就是残酷的。网络公司收缩后,洪晃专心致志办她的刊物。我又不满意,告诫她,这刊物的事很难办。
出身名门有点烦
正如我所料,办刊物的艰辛显而易见,这两年洪晃常显疲惫。我很心疼她,却又帮不上忙,只能弄点上等西洋参给她。
洪晃的成功超出我意料。今年年初,我在上海与当地一家知名刊物的社长、主编一起吃饭。其间,主编说“洪晃现在在出版界挺有名气的”。我很吃惊,问:“你认识洪晃?她办的不过是一本时尚刊物,哪能同你们这样的相比,她怎么会出名?”主编认真地说:“真的,洪晃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挺有名的。她自己还写文章。刊物不在大小,看它的成功,是很多方面的。洪晃现在是出版人。她把刊物办成现在这样,真的挺不容易的。”我回到北京,赶紧查《世界都市》,果然,洪晃的名字在“出版人”名下。平时,她总对我说:“别听别人瞎说。你女儿没多大出息,不过是个广告推销员,整天去求爷爷告奶奶拉广告。”我当然不相信,但在当前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刊物中,我也没想到洪晃居然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跻身于出版行业中,并占有一席之地了。
我之所以不太了解她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她不大愿意把她的事业与我和她的关系相连。这大概是她从12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的成果。早在为德国公司工作时,她就向我抱怨说,她在与中国同行谈判时,第一天一切正常,第二天,中国同行不知从何处得知她是“章含之的女儿”,于是转而问她妈现在如何。堂堂德国公司的中国CEO,老要回答关于她妈的问题,这使洪晃有点烦。我说,好多人都觉得爹妈是名人,对自己有好处,你怎么这样?她说,她不希望这种关系介入到工作中去。所以,多年来,她的事业是完全独立的。我很少有机会见到她的工作同行、合作伙伴,也很少知道她的成就。
求同存异两代人
后来,同事告诉我,网上关于洪晃的条款很多。我大吃一惊,说她有什么好值得上网的。据说,网上有别人写她的,也有她自己写的文章。在别人写她的文章中,我读到过一篇,题目中给她冠的头衔是“名门痞女”。初看时,我很恼火。但看完全文,我又无法辩驳。洪晃出身名门不假,而她“离经叛道”,走上非传统的生活道路也确确实实是事实。洪晃写的一些文章,虽然我不得不承认都有她的独特风格和灵气,但对我的传统观念冲击太大,接受就很难了。洪晃从12岁起就在国外受教育,从来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汉语,我想,她看过的中国作品也不会太多,而她竟敢用汉语写文章,近来又要出书,似有进军作家行列之嫌。她的这种勇气,大有向我这代人挑战的意思,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真的不能太低估她这一代人的挑战。
我同洪晃之间的“存异”是很实质的。这些“异”涵盖了我们许多观念上的区别。尽管我们有共同的生活爱好和相投的志趣,但观念上大概是很难融合的。我曾为此烦恼,但现在我想,这种差异是两个时代、两代人的差异,难以沟通,更不必试图去融合。
我们的人生观也颇为不同。她对我所经历的时代没有多少兴趣。我心中的恩恩怨怨,我经历的坎坷和不公,她认为都应当抛之脑后,不值得去回顾。照她的话说,人的价值靠自己来体现,谁愿说三道四,由他们说去。生活总是向前的,完全没有必要生活在过去。
我很欣赏洪晃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准则,只是我办不到。我和她的文章截然不同。我的文章里有太多让人透不过气的凝重的历史,有太深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情感,它们总是带着一种凄美与伤感。洪晃的文章却超凡脱俗、嬉笑怒骂、调侃揶揄。我并不完全苟同她的原则,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也不应当完全摒弃那种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情感,即使这种情感会折磨人的一生。同时,我也终于认识到,我必须接纳洪晃和她这一代人。这使我感到一些轻松,毕竟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一样背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去生活。我也从洪晃身上看到我们这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我与洪晃之间的“异”,就让它存在下去吧。它的产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我希望它的包容也是两个时代交汇的结合点。
(摘自《我的非正常生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图/薰衣草)
大家都说妞妞和我不大像一对母女,因为我俩都有点“没大没小”。我出书,洪晃对我的责任编辑说:“我妈的书,最好先交给我加点工。我给她加点糖、醋、胡椒面,就好看了。”她打电话来求我办事,我说:“你也有求我的时候,谈一下条件吧!起码请我吃意大利餐,麻烦的事就请我乘一次地中海游船吧!”当然,结果是我的书从未让她“加工”,我帮了忙也没能乘地中海游船,意大利餐倒是吃过几次。
一次,她要我为她的书写一篇文章。我得意地问她:“你就不怕我发泄积怨,在文章里骂你?”她说:“不怕!反正你不敢骂我‘王八蛋’,也不敢骂我娘。”她又赢了,我当然不敢!
我和妞妞更像是朋友。平时,我很少见到她,她永远在忙!我不愿让一个“老妈”成为她的羁绊,但是我們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牵挂,当然是我对她的牵挂更多一些。我们都知道,在需要时,我们会在彼此身边。
我和洪晃的“朋友”基础大概是“求同存异”吧,许多方面我们都有共同点。譬如,她办的两本刊物我就很喜欢,这反映了我们在生活情趣、时尚爱好方面的共同点。她的《世界都市》虽然面对的是年轻女性白领阶层,但是对于生活格调的欣赏和追求,我想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后来,洪晃又办了一本小小的刊物《乐》,我也特喜欢。邀朋友共餐,我常常从《乐》上寻找适当的饭店。不知不觉,我成了妞妞所办刊物的忠实读者。
随心所欲小折腾
洪晃初办刊物时,我却持疑虑态度。她十多年来不断变换工作和职业,我一直很担心,也不理解她的“随心所欲”。洪晃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是一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大公司的中国总裁,拿着不菲的年薪,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那时,她还不到三十岁,真是“前途无量”。谁知她突然厌倦了这种高级打工仔的生活,毅然决然辞去职务,另辟自己的小径。
她做过猎头公司,又同朋友参股投资咨询公司至今。后来,她开始办刊物。当“.com”公司兴起时,她又同在美国的投资合伙人一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网络公司,招募了一批网络精英。她谈起网络来,头头是道,好像她原来学的专业就是IT。这一点,我真的挺服她的。洪晃学什么会什么,还很快。作为一个外行,她居然能领导一批网络精英。这不仅仅靠资金,她能很快进入并适应一个崭新的领域。
好景不长!“.com”的泡沫到来时,洪晃当机立断,开始缩小规模,大批裁员。那些精英被她一个个辞退。我问她怎么好这样天天裁员,他们找不到新工作怎么办。她说我的观念太陈旧了,市场竞争就是残酷的。网络公司收缩后,洪晃专心致志办她的刊物。我又不满意,告诫她,这刊物的事很难办。
出身名门有点烦
正如我所料,办刊物的艰辛显而易见,这两年洪晃常显疲惫。我很心疼她,却又帮不上忙,只能弄点上等西洋参给她。
洪晃的成功超出我意料。今年年初,我在上海与当地一家知名刊物的社长、主编一起吃饭。其间,主编说“洪晃现在在出版界挺有名气的”。我很吃惊,问:“你认识洪晃?她办的不过是一本时尚刊物,哪能同你们这样的相比,她怎么会出名?”主编认真地说:“真的,洪晃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挺有名的。她自己还写文章。刊物不在大小,看它的成功,是很多方面的。洪晃现在是出版人。她把刊物办成现在这样,真的挺不容易的。”我回到北京,赶紧查《世界都市》,果然,洪晃的名字在“出版人”名下。平时,她总对我说:“别听别人瞎说。你女儿没多大出息,不过是个广告推销员,整天去求爷爷告奶奶拉广告。”我当然不相信,但在当前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刊物中,我也没想到洪晃居然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跻身于出版行业中,并占有一席之地了。
我之所以不太了解她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她不大愿意把她的事业与我和她的关系相连。这大概是她从12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的成果。早在为德国公司工作时,她就向我抱怨说,她在与中国同行谈判时,第一天一切正常,第二天,中国同行不知从何处得知她是“章含之的女儿”,于是转而问她妈现在如何。堂堂德国公司的中国CEO,老要回答关于她妈的问题,这使洪晃有点烦。我说,好多人都觉得爹妈是名人,对自己有好处,你怎么这样?她说,她不希望这种关系介入到工作中去。所以,多年来,她的事业是完全独立的。我很少有机会见到她的工作同行、合作伙伴,也很少知道她的成就。
求同存异两代人
后来,同事告诉我,网上关于洪晃的条款很多。我大吃一惊,说她有什么好值得上网的。据说,网上有别人写她的,也有她自己写的文章。在别人写她的文章中,我读到过一篇,题目中给她冠的头衔是“名门痞女”。初看时,我很恼火。但看完全文,我又无法辩驳。洪晃出身名门不假,而她“离经叛道”,走上非传统的生活道路也确确实实是事实。洪晃写的一些文章,虽然我不得不承认都有她的独特风格和灵气,但对我的传统观念冲击太大,接受就很难了。洪晃从12岁起就在国外受教育,从来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汉语,我想,她看过的中国作品也不会太多,而她竟敢用汉语写文章,近来又要出书,似有进军作家行列之嫌。她的这种勇气,大有向我这代人挑战的意思,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真的不能太低估她这一代人的挑战。
我同洪晃之间的“存异”是很实质的。这些“异”涵盖了我们许多观念上的区别。尽管我们有共同的生活爱好和相投的志趣,但观念上大概是很难融合的。我曾为此烦恼,但现在我想,这种差异是两个时代、两代人的差异,难以沟通,更不必试图去融合。
我们的人生观也颇为不同。她对我所经历的时代没有多少兴趣。我心中的恩恩怨怨,我经历的坎坷和不公,她认为都应当抛之脑后,不值得去回顾。照她的话说,人的价值靠自己来体现,谁愿说三道四,由他们说去。生活总是向前的,完全没有必要生活在过去。
我很欣赏洪晃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准则,只是我办不到。我和她的文章截然不同。我的文章里有太多让人透不过气的凝重的历史,有太深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情感,它们总是带着一种凄美与伤感。洪晃的文章却超凡脱俗、嬉笑怒骂、调侃揶揄。我并不完全苟同她的原则,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也不应当完全摒弃那种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情感,即使这种情感会折磨人的一生。同时,我也终于认识到,我必须接纳洪晃和她这一代人。这使我感到一些轻松,毕竟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一样背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去生活。我也从洪晃身上看到我们这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我与洪晃之间的“异”,就让它存在下去吧。它的产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我希望它的包容也是两个时代交汇的结合点。
(摘自《我的非正常生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图/薰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