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任务引领,开展探究性学习,开辟項目化的教学路径;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提供多元交流的互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培养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能力。
【关键词】网络课程;贴近生活;任务引领;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94-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环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源 起
我校构建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实现了师生在线共建课程资源的目标,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素材。笔者以高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为基础,开设了网络课程——特色选修课《爱杭州,爱专业,我们从这里启航》,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向全市的学生开放选课,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该课程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内容,通过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以学生的探究、体验、参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等学习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人文景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分为七个单元(见下表),包含知识点讲解、文学家及作品介绍、实例分析与鉴赏、模拟练习、学习测评等内容。
1. 教学辅导
包含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两部分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音乐、图片等形式,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相关理论,讲解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以“单元”为单位,分成活动目的、活动流程、活动评价三大部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提高语文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 实践环节
包含在线讨论、社会调查和模拟练习三个步骤。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开设讨论区专供师生对话,提供自测练习、网上考试、网上查分的强大功能。教师在后台能监控学生访问网络课件的情况,并能给每位注册学生配发考题。
3. 学生作品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现学习成果,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4. 教学资源
提供相关资料、课程说明等,可以随时下载,及时更新。
特色与成效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学会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主评价,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尊重和肯定别人,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信息技术对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贴近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1)海量信息,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在空间上是“海量”的,在时间上是“无终点”的,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本课程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声像文相结合,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动态地活跃起来,打破时空限制,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贴近专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处理、调查走访、表达交流、评价检测等步骤,学生既学习了有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了诸如朗读、讲解、赏析、文字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又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了职业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有了大大提高,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课程支持学生“实践”想象和创造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学生在虚拟时空中,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或不可能实现的意愿,“实践”自己的认识判断,培养、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创造。
2. 任务引领,开展探究性学习,开辟项目化的教学路径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程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力,以项目化的形式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围绕着相关任务进行研究、探索,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第六单元《诵读诗词》教学中,我们结合杭州西湖的诗词、楹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通过《忆江南》可以看出白居易怎样的心理世界、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之我见等,利用问题敲打学生的思维。又设置了杭州《钱江晚报》就灵隐御碑亭、伍公庙、吴山东岳庙向社会广泛征集楹联的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景点为其拟一副楹联,作为“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
3. 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提供多元交流的互动空间
自主学习是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立足点。课程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习导航便捷化
课程设计了折叠菜单式的网络课程结构图,界面统一,便于浏览,跳转灵活,操作简单。既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点,又能支持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结构图可以全部或部分展开,也可以折叠,便于学生检索有关的学习资源,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浏览网络课程的内容、访问互联网资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交流互动多元化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向双向(或多向)交互式的方式转变,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由过去的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导航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内容,甚至可以获得一部分教师不曾掌握的知识。换句话说,信息不再是从教师那里“拿”来的,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找”来的。
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发送等功能,设立了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借助网站的BBS、聊天室、博客、邮件或在线QQ等渠道,教师可以实时关注个体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时做好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修正工作。
(3)检测评价全面化
课程还提供了在线测试、网上查分的强大功能,随机生成填空、选择及判断等题型的考题。客观题类型,可以立即反馈,标明对错,并且可以提供再试的机会;主观题则只提供问题,在“解答”按钮中提供参考答案,实现了人机对话的交互式特点。学生可在线查分,及时得到检验,以便调节自己学习的方向和进度,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衡量每一名学生。
问题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前景美好,但要注意整合的有效性。它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和处理。网络课程《爱杭州,爱专业,我们从这里启航》虽然已经在我校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上运行,并作为我校的特色选修课对全市学生开放,但这还只是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
(1)大量的多媒体资料、网络技术容易造成表面热闹而相关知识点和能力训练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信息技术要始终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和调控。
(2)学生在利用网络探究文本时,很容易会对这种既得性的知识产生依赖,从而丧失了自己主观判断和思考的能力。网络世界信息纷繁芜杂,学生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教师要注意及时关注,引导学生辨别、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扩展、探究。在实践操作中,也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升华语文素养,为学生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而又不迷信信息技术,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取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是作为资源、环境、内容等融入语文教学中,我们将构建出更加精彩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范克勤.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语文. 2006(10).
张庆山.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3).
李忠梅.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J]. 现代语文. 2007(2).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0.
李如密,井维华. 教育学教程[M]. 济南: 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 410.
兰静. 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J]. 读与写. 2007(1).
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8.
施茂枝. 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7.
【关键词】网络课程;贴近生活;任务引领;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94-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环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源 起
我校构建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实现了师生在线共建课程资源的目标,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素材。笔者以高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为基础,开设了网络课程——特色选修课《爱杭州,爱专业,我们从这里启航》,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向全市的学生开放选课,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该课程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内容,通过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以学生的探究、体验、参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等学习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人文景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分为七个单元(见下表),包含知识点讲解、文学家及作品介绍、实例分析与鉴赏、模拟练习、学习测评等内容。
1. 教学辅导
包含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两部分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音乐、图片等形式,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相关理论,讲解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以“单元”为单位,分成活动目的、活动流程、活动评价三大部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提高语文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 实践环节
包含在线讨论、社会调查和模拟练习三个步骤。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开设讨论区专供师生对话,提供自测练习、网上考试、网上查分的强大功能。教师在后台能监控学生访问网络课件的情况,并能给每位注册学生配发考题。
3. 学生作品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现学习成果,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4. 教学资源
提供相关资料、课程说明等,可以随时下载,及时更新。
特色与成效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学会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主评价,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尊重和肯定别人,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信息技术对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贴近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1)海量信息,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在空间上是“海量”的,在时间上是“无终点”的,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本课程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声像文相结合,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动态地活跃起来,打破时空限制,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贴近专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处理、调查走访、表达交流、评价检测等步骤,学生既学习了有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了诸如朗读、讲解、赏析、文字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又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了职业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有了大大提高,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课程支持学生“实践”想象和创造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学生在虚拟时空中,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或不可能实现的意愿,“实践”自己的认识判断,培养、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创造。
2. 任务引领,开展探究性学习,开辟项目化的教学路径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程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力,以项目化的形式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围绕着相关任务进行研究、探索,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第六单元《诵读诗词》教学中,我们结合杭州西湖的诗词、楹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通过《忆江南》可以看出白居易怎样的心理世界、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之我见等,利用问题敲打学生的思维。又设置了杭州《钱江晚报》就灵隐御碑亭、伍公庙、吴山东岳庙向社会广泛征集楹联的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景点为其拟一副楹联,作为“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
3. 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提供多元交流的互动空间
自主学习是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立足点。课程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习导航便捷化
课程设计了折叠菜单式的网络课程结构图,界面统一,便于浏览,跳转灵活,操作简单。既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点,又能支持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结构图可以全部或部分展开,也可以折叠,便于学生检索有关的学习资源,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浏览网络课程的内容、访问互联网资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交流互动多元化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向双向(或多向)交互式的方式转变,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由过去的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导航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内容,甚至可以获得一部分教师不曾掌握的知识。换句话说,信息不再是从教师那里“拿”来的,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找”来的。
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发送等功能,设立了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借助网站的BBS、聊天室、博客、邮件或在线QQ等渠道,教师可以实时关注个体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时做好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修正工作。
(3)检测评价全面化
课程还提供了在线测试、网上查分的强大功能,随机生成填空、选择及判断等题型的考题。客观题类型,可以立即反馈,标明对错,并且可以提供再试的机会;主观题则只提供问题,在“解答”按钮中提供参考答案,实现了人机对话的交互式特点。学生可在线查分,及时得到检验,以便调节自己学习的方向和进度,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衡量每一名学生。
问题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前景美好,但要注意整合的有效性。它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和处理。网络课程《爱杭州,爱专业,我们从这里启航》虽然已经在我校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上运行,并作为我校的特色选修课对全市学生开放,但这还只是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
(1)大量的多媒体资料、网络技术容易造成表面热闹而相关知识点和能力训练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信息技术要始终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和调控。
(2)学生在利用网络探究文本时,很容易会对这种既得性的知识产生依赖,从而丧失了自己主观判断和思考的能力。网络世界信息纷繁芜杂,学生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教师要注意及时关注,引导学生辨别、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扩展、探究。在实践操作中,也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升华语文素养,为学生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而又不迷信信息技术,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取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是作为资源、环境、内容等融入语文教学中,我们将构建出更加精彩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范克勤.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语文. 2006(10).
张庆山.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3).
李忠梅.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J]. 现代语文. 2007(2).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0.
李如密,井维华. 教育学教程[M]. 济南: 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 410.
兰静. 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J]. 读与写. 2007(1).
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8.
施茂枝. 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