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科学启蒙课,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师资问题和教学方法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围绕小学科学教学和科学教材进行了各种研讨活动,畅谈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状;新课程;互动
一、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挖掘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对广大教职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性提供建议。
二、重视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适应社会发展的21世纪的人才。21世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各国纷纷改革学校教育:美国提出了“2061计划”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以色列提出在幼儿园小学实施“1998明天”的五年科学教育计划;日本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科技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一场科学教育普及活动在中小学顺利开展起来,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心剂。采用课程改革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顺利衔接,对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突出意义。但是,国民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刚迈入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距离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总体水平。要提升科学教育质量,需要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
(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声光电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涉及面广泛,门类多样。小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能够拓宽科学视野,初步形成关键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探究科学原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手、眼、口的协调能力,释放创新激情,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中能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反复实验、总结、归纳中形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科学观教育,使学生形成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三、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观察实践、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能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用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室、科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是保障科学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科学实验室的数量不多、科学仪器较为陈旧、各种类别的摆法缺乏科学性、相应的教材配套不够完善以及缺乏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等问题。虽然学校为科学课程教学准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是小学科学课任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足,为了兼顾其他课程的教学,疏于设计科学实验,很少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得很多用于科学实验的挂图、科学仪器、网络资源等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很多学生对科学仪器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尚短。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科学课教学中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英语、数学、语文这类主科受到较多重视,而科学课程受重视度不足。很多学校科学课程的课时数不足,而且经常存在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需求。家长和学校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虽然很多学校为科学课程准备了教室和实验仪器,但是这些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学校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科学课程顺利实施。在课外,家长会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很少为孩子报科学类的辅导班,也很少订阅相关的科学书籍,几乎不会给孩子准备科学类的小实验材料,很少过问孩子科学课程的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小学科学教师所借鉴,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科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没有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和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验,也很少走出教室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降低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科学课程师资队伍是保证科学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师身兼数职,同时担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学精力和时间被分散。并且教师流动大,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并没有科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具有科学专业、理化生、地理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数量极少。科学课教师的入职要求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师较低,学校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学科课时数少的教师来兼任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不多,有些科学教师甚至从未接受过相关内容的职后培训,加上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方式单一等,科学教师参加科学课程培训的收获不大,无法保证科学教学的质量。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小学科学教师基本上能完成每学期的課时任务,但是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学和PPT演示的方式,科学实验以让学生听实验、看实验为主,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发挥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很难在科学课堂中保持持续专注度。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一般只有三分钟热度,很少在课下主动阅读科学书籍和动手制作各种科学小作品。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都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四、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方合作,转变观念,提升对科学课的重视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先要转变“主副课”教学观念。学校、社会、家长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改变重语数外、轻实践和创新的观念,提升科学学科的地位。学校在落实科学课程教学之余要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工作,多方探究家校合作的新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各种科学讲座活动、线上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科学作品展览活动,推送科学领域最新动态等,让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注意营造科学教育氛围,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配足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硬件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科学知识宣传活动等,为科学课程教育活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科学课需要进行各种操作演示和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只有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具备驾驭课程资源的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各种教学仪器。科学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课程开发者,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跟学生生活有效链接,提升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加强科学课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命科学、物质、工程等各领域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科学教师掌握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科学教师才能把握科学教学框架,领悟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学校在对在职教师展开培训时,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丰富培训内容,让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另外,学校还要拓宽科学教师的教育渠道,将网络培训、现场面授和校外参观培训相结合,让教师在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如微课比赛、同课异构、科学观摩课等交流中增强提升自我的动力,在集体备课或互听互评中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带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演示小实验、分组实验活动和课下探究实验等。对于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搜集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明确实验仪器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流程,在分组实验活动中大胆猜想,勇于质疑,细心观察记录,发挥主体作用。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观察、多触摸、多闻、多做中自主设计实验,整理相关的資源,在趣味学习中形成科学探究兴趣。
五、结语
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重视科学教育,转变教学理念,联系教学实践,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潜心修学,不断调整再出发。
【参考文献】
章文沁.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以“给冷水加热”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33.
吴枫.指向科学素养养成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以《点亮小灯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69-74.
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10.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状;新课程;互动
一、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挖掘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对广大教职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性提供建议。
二、重视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适应社会发展的21世纪的人才。21世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各国纷纷改革学校教育:美国提出了“2061计划”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以色列提出在幼儿园小学实施“1998明天”的五年科学教育计划;日本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科技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一场科学教育普及活动在中小学顺利开展起来,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心剂。采用课程改革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顺利衔接,对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突出意义。但是,国民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刚迈入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距离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总体水平。要提升科学教育质量,需要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
(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声光电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涉及面广泛,门类多样。小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能够拓宽科学视野,初步形成关键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探究科学原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手、眼、口的协调能力,释放创新激情,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中能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反复实验、总结、归纳中形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科学观教育,使学生形成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三、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观察实践、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能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用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室、科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是保障科学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科学实验室的数量不多、科学仪器较为陈旧、各种类别的摆法缺乏科学性、相应的教材配套不够完善以及缺乏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等问题。虽然学校为科学课程教学准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是小学科学课任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足,为了兼顾其他课程的教学,疏于设计科学实验,很少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得很多用于科学实验的挂图、科学仪器、网络资源等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很多学生对科学仪器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尚短。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科学课教学中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英语、数学、语文这类主科受到较多重视,而科学课程受重视度不足。很多学校科学课程的课时数不足,而且经常存在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需求。家长和学校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虽然很多学校为科学课程准备了教室和实验仪器,但是这些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学校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科学课程顺利实施。在课外,家长会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很少为孩子报科学类的辅导班,也很少订阅相关的科学书籍,几乎不会给孩子准备科学类的小实验材料,很少过问孩子科学课程的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小学科学教师所借鉴,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科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没有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和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验,也很少走出教室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降低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科学课程师资队伍是保证科学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师身兼数职,同时担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学精力和时间被分散。并且教师流动大,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并没有科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具有科学专业、理化生、地理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数量极少。科学课教师的入职要求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师较低,学校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学科课时数少的教师来兼任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不多,有些科学教师甚至从未接受过相关内容的职后培训,加上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方式单一等,科学教师参加科学课程培训的收获不大,无法保证科学教学的质量。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小学科学教师基本上能完成每学期的課时任务,但是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学和PPT演示的方式,科学实验以让学生听实验、看实验为主,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发挥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很难在科学课堂中保持持续专注度。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一般只有三分钟热度,很少在课下主动阅读科学书籍和动手制作各种科学小作品。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都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四、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方合作,转变观念,提升对科学课的重视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先要转变“主副课”教学观念。学校、社会、家长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改变重语数外、轻实践和创新的观念,提升科学学科的地位。学校在落实科学课程教学之余要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工作,多方探究家校合作的新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各种科学讲座活动、线上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科学作品展览活动,推送科学领域最新动态等,让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注意营造科学教育氛围,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配足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硬件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科学知识宣传活动等,为科学课程教育活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科学课需要进行各种操作演示和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只有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具备驾驭课程资源的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各种教学仪器。科学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课程开发者,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跟学生生活有效链接,提升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加强科学课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命科学、物质、工程等各领域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科学教师掌握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科学教师才能把握科学教学框架,领悟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学校在对在职教师展开培训时,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丰富培训内容,让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另外,学校还要拓宽科学教师的教育渠道,将网络培训、现场面授和校外参观培训相结合,让教师在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如微课比赛、同课异构、科学观摩课等交流中增强提升自我的动力,在集体备课或互听互评中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带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演示小实验、分组实验活动和课下探究实验等。对于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搜集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明确实验仪器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流程,在分组实验活动中大胆猜想,勇于质疑,细心观察记录,发挥主体作用。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观察、多触摸、多闻、多做中自主设计实验,整理相关的資源,在趣味学习中形成科学探究兴趣。
五、结语
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重视科学教育,转变教学理念,联系教学实践,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潜心修学,不断调整再出发。
【参考文献】
章文沁.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以“给冷水加热”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33.
吴枫.指向科学素养养成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以《点亮小灯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69-74.
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