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推进打好“算盘”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经销商较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促使经销商主动将产品推向终端,这是很多厂家采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只靠“利益驱动”,这种方法就会产生很大的弊端:
  1.产品被经销商当成毛利产品,去追求最大化的毛利率,而对其基本不做投入,销量自然一直上不去——经销商也没有指望它的销量上去,因为销量大了价格也就透明了,毛利就要降低。一些厂家的产品就在充当这种补充经销商毛利的角色。
  2.产品推广中品项极为不全,甚至是自然销售,尤其是新品推广更有较大的滞后性。经销商代理的产品很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性推广,而不是按厂家的希望做全品项分销。况且限于大多数经销商目前的能力现状,即使他们想及时推广新品、做全产品线,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3.在终端管理的专业性上存在较大问题,以至于经常出现断货或压货。由于不同厂家的产品销售情况千差万别,在经销商粗线条的终端管理下,断货与压货不可避免。
  4.在终端促销活动的执行上移花接木,致使效果打折。如果由经销商一手操办促销活动,没有几个经销商会不走样,要么把费用挪用到其他产品上,要么以少报多……
  经销商和厂家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取向,经销商首先考虑的会是更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操作方式。因此,要解决这些弊端,根本方法是“以我为主”——主要由厂家自己掌握的销售队伍去掌控终端,而由经销商负责送货、收款等服务性工作。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拓展市场、掌控终端、加快产品流转和新品上市速度,同时有效发挥出经销商的作用。
  但是“以我为主”要切实达到目的,一线操作实务上必须把握好一些“分寸”,其核心是人员、分工和团队关系。
  
  人员——角色清晰不分心
  
  厂家与经销商要达成业务拓展的共识,这是必要的前提,厂方的业务模式是什么、打算怎么投入、人员怎么配备、怎么分工,都要及时通报给经销商以寻求支持。一般而言,目前经销商都比较容易理解这种合作模式,甚至欢迎厂家派人来拓展市场、覆盖终端,毕竟这可以降低经销商的人员成本,并且在提升销量上很有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经销商会打厂家派驻人员的主意,总想让派驻人员除了厂家的工作外,还能为他们做一些其他产品的工作,尤其是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的经销商更是常有这种打算。在他们眼里,厂家的投入就是给他们的“福利”,解决了自己本来要付的人员工资问题而已。但果真如此,厂家的人员投入就难以保证相应的回报。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一是厂家要提前对派驻人员的职责明确沟通;二是有效的人员管理,厂方人员每天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已经排满,经销商自然无法安排或要求做其他的事情;三是厂家招聘人员时不要选择经销商的业务人员,甚至也不接受经销商推荐的人选,这可以从根源上避免身为厂家人员却被经销商左右的被动结果。
  在笔者接管的一位经销商那里,曾有一个我们派驻的业务代表,给他安排工作时似乎总是面露难色,说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只能“尽量完成”。笔者暗中了解其背景和来历,原来他是经销商的亲戚介绍来的,于是找个理由果断辞掉了他并向该经销商做了通报,不想后来他居然在该经销商处上班了。这样的人怎么会卖命为厂家做事?分工——分类覆盖“抓七寸”
  终端不同,销量回报也有很大不同,虽然我们要掌控终端,但还要看投资回报和厂家资源情况。
  一般来说,终端可以按面积予以分类,比如A+类:8000平方米以上;A类:2000~8000平方米}B类:800~2000平方米;C类:150~800平方米;D类:80~1 50平方米;CVS:80平方米以下。
  对不同的产品,以及在不同的地区,需要直接覆盖的终端标准是不同的,简单说,就是看直接覆盖的终端的产出能否养活一个业务员。因此,对不同的终端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掌控模式,比如:
  1.对于A+、A、B类店,由于其产出较高,在当地市场地位较重要,必须抓在厂家自己手上,直接覆盖。厂家的专业程度一般会比经销商高,而这些大店的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厂家直接掌控可以有效保证销售实现和策略贯彻。同时,这些大店必然面临很多进场、促销等问题,这都会牵涉到费用使用。费用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使用比较有效,还是放手让经销商使用比较有效?相信大家都非常明白。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厂家春节档期要在某卖场做堆头,经销商业务人员谈回的结果是5000元,并且强调了一大堆谈判的困难,厂家看看差不多就同意了,殊不知卖场还同时答应给经销商一个端架。于是,经销商窃笑着把自己高毛利的白酒摆了上去。
  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这些大店是跟经销商签订的供货合同,因此经销商才是其法律上的业务伙伴,而与厂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会有一些店只认经销商人员,不愿和厂方人员打交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通过经销商人员和这些店建立良好的客情关系,或者和经销商人员共同拜访这些店;二是以厂家的专业水平带给这些店附加的价值;三是把促销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这些大店认识到真正的决定权在厂家。
  2.C类店产生的销售有限,但又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对这类门店厂家可以与经销商合作进行掌控:经销商出专人,基本工资由厂家支付,奖金由经销商支付,人员的业务管理由厂家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发挥经销商的作用,又能比较有效地掌控终端,因为人员的管理权在厂家手里。笔者所在的公司针对C类店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被称为“联合生意计划”,是我们正在推广的一种补充分销模式),销售增长明显,半年下来月销量翻了两番——有专人负责的终端投入效果大大不同。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对经销商所派专人的使用与管理,因为从根上说他是经销商的人,因此在管理上就容易复杂化与矛盾化,甚至造成该销售人员无所适从。解决的方法是:之前就要在针对此人的管理上,与经销商达成一致的规矩,而不是各施号令。
  3.对于D类及其以下的零店,可以根据经销商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经销商有分销的能力,可以让其兼做,但主要力量还是应该放在下面的二批商、三批商身上。这部分零店多而分散,需要充分发动渠道内所有具备分销能力的客户的力量。
  
  
  团队关系——经销商团队不放手
  
  经销商也有自己的业务团队,厂家“以我为主”进行业务拓展,是否就意味着将经销商的团队弃之不用了呢?不,他们有自身的优势,厂家还是要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
  他们的优势在于:一方面由于手里有多个厂家的产品或资源,与很多终端的客情关系会比较好,对新品卖入等工作比较有利;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经销商内部员工,使用经销商的资源比较顺利、高效。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呢?
  1.对经销商奖金制度的设置予以重视和渗透,千万不能让经销商以厂家已有独立的销售队伍为由,而取消此部分工作的奖金考核。这是经销商业务团队的工作指针和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2.经常和经销商的业务团队进行沟通,尽量对其进行产品知识、销售方法的培训和灌输。业务人员总喜欢卖自己比较熟悉、有把握的产品,既然熟悉了产品和销售方法,也就会多推销。
  3.单独设置一些小奖励,争取经销商业务人员的重视和精力投入。笔者曾在本公司的一次新品推广活动中,提出只要卖进终端一个单品就奖励3元,月底兑现奖励,结果不到一个月时间,经销商业务团队就帮我们卖进了43个单品,使我们赶在广告前达到了铺货率目标。不过,采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与经销商达成一致,否则有可能被视为破坏其考核体系而带来负面作用。
其他文献
第三届杰出中国营销人“金鼎奖”暨中国营销论坛,于2003年10月25日在杭州浙江人民会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营销精英,对于中国企业普遍的粗放式营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次大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路一鸣主持。  众多中国企业在市场压力下经历了长期的广告战、价格战,以及渠道网络大量的重复建设之后,陆续出现了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的问题。面对进一步开放的市场,不少企业的
期刊
营销模式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选择,才能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营销模式关系到企业战略能否实现的核心能力。所以,能否建立实效的营销模式,取决于企业能否清晰地确定自己的营销战略,能否清晰认识到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必须关注的关键业务,进而持续强化在关键业务上的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实效的营销模式。    做对事比什么都重要——战略选择是提炼营销模式的起点    以基础案例中的A、B两家企业为例,如何才能打造出实效
期刊
什么是营销模式?直白地说,当一种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或策略得到大面积推广时,这种运作手段和策略就成为了一种模式。因此,营销模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它在局部曾经成功;第二,它适合大面积推广。  模式有大有小。小到铺货模式、终端导购模式、促销模式、定价模式、广告模式、新品推广模式;中到区域市场运作模式、业务员管理模式、根据地市场运作模式;大到新业务拓展模式、多元化发展模式、企业整体运作模式。只要是成
期刊
碳酸饮料市场历来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均分天下的局面,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2004年3月,地处西北的某省,乍暖还寒,饮料的销售旺季即将到来,照常理此时的饮料厂家仅仅是做一些旺季到来前的准备,对于市场一般不会有太大动作。  在众多的饮料厂商尚未从冬歇期中完全苏醒的时候,刚刚进入该省的百事可乐悄悄推出了一项针对传统渠道的促销政策:凡一次进货5箱600mL产品的客户,赠送1箱600mL的百事可乐。这种大
期刊
对营销模式的正确理解,是成功挖掘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的起点。  那么,什么是营销模式?它有什么特性?以基础案例中这两家企业为例,它们的营销模式分别是什么?    企业营销活动的规律    无论你能否说得出来,每家企业的营销模式都实际存在着,并且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只不过,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模式并善加判断和运用的企业,往往能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处于持续成长状态;而不能清晰认识它的企业,只会“头痛医头
期刊
抬眼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实际中,更是“英雄不问出处,一问皆是传奇”。    一大批营销老总在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掀起了中国市场营销的风云。实际上,每一位初进市场的“田舍郎”都梦想有朝一日“上朝堂”,成为叱咤风云。业界瞩目、众人景仰的营销老总:每一位渴望做大做强的企业老总都梦想有朝一日“才”从天降,帐前有优秀的营销总监保驾护航,并能为企业赚得盆满钵盈。  于是
期刊
目标战场:终端小店    本文所指终端,是遍布各地的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小型零售店。如常见的各类小型商店、商亭、夫妻店及各种货摊等。虽然这些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零售终端与新兴的现代渠道相比,规模小、销售环境差,但因其数量庞大,经营日常生活品类齐全,对快销品企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大部分乳品企业的销售额都来源于零售终端(除典型的送奶上户为主的乳品企业外)。  小型零售渠道多是企业利用社会的零售网
期刊
在我们的研究资料中,多数的资料都是以理性为主的,尤其是那些高级销售顾问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对客户决策层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判断,都是基于逻辑的分析和研究。  资料中虽然有大量的严谨的分析和论证,也有一些经典的玩笑,要知道,我们面谈的这100位销售顶尖高手也都是在一线奋斗过的,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也有着笑谈客户时的谈谐与幽默。一个来自通用电器医疗设备事业部的中国区高级销售顾问在访谈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句
期刊
案例提供:范武林多年知名企业市场工作经验,历任推广经理、市场经理、销售经理和营销咨询顾问,在渠道管理和品牌推广方面有丰富经验。  案例破解:刘建恒:曾在联合利华、黛安芬等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在市场拓展、维护、客情等方面经验丰富。首倡“最基础的是最重要的”理念与执行。  潘文富:上海英昂企业咨询公司、中国经销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森潘纺织品贸易公司总经理。    案例陈述:    赵老板,A公司所有
期刊
产品常新,企业常青。新产品是企业的未来,这道理已经不用再费口舌解释了,但当我们看到总部样品陈列架上产品那么丰富,而市场却在为产品青黄不接发愁时,就知道专家所说的“80%的新产品推广是失败的”并非空穴来风。    谁在给新产品“判死刑”    典型现象:新产品推广过程中遭遇“层层否决”。  诊断:很多新产品还没有与消费者见面,就已经“死定”了。给新产品“判死刑”的不是消费者,而是销售部门的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