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精炼、含蓄、形象,魅力无穷。它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又以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诗人特定的感受融为一体。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亮”起来。
一、让导入先“迷住”学生
先入为主,在导入时就使学生“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苦也可能变成甜。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让朗诵“响”起來
1.读出诗的“韵”味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高度凝炼,往往一字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古诗讲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能读出诗的韵味。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文字,初步了解诗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读准诗的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让学生读出意蕴,诵读古诗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配乐朗读等都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形式。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本人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字义后,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句子节奏,然后让学生标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个个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当然,这只是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读出诗的“情”味。
情是诗人的驿动的心,情是古诗感人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果学生能透过文字,调动自己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情感实现和谐共振,也就读出了诗的“情味”。小学古诗中有很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凄清空旷的景色,用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压抑孤寂的愁情。这一轮近人的月影引起了诗人哪些愁情呢?是羁旅的惆怅,还是故乡的思念,是仕途的失意,还是理想的破灭,亦或是人生道路的坎坷……这些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在这凄清画面的衬托下,诗人的内心是多么不平静啊!如果学生能读出诗的情味,与诗人同悲同喜,同歌同泣,这就读出了诗的“情”味。
3.读出诗的“意”味。
中国古代诗歌短小、精练,往往借助一些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缠绵,或铿锵,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诵读、反复吟咏,才能体味得到,才能把这些方块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如《枫桥夜泊》的前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教师在教这两句诗时,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读完之后再用语言描绘,再现头脑中浮出的画面。一学生是这样描绘的:夜深时分,月亮渐渐西沉,惊得乌鸦啼叫了起来,这时霜气满天,刺人肌骨,江边的枫树飒飒作响,远处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现,诗人愁思满怀,怎么也睡不着。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也读出了诗的意境。
4.读出诗的“品”味。
即学生到了高年级,还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学一些“品头论足”的本领。它是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较好的途径。赏析品味的角度可以是字词的品味、情感的体味、意境的探求、画面的欣赏、风格的体认等。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可以任从一个角度去品评古诗,或品评诗中“铺”“瑟瑟”等词的妙处,或品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画面,或体会诗人对初秋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三、让想象“飞”起来
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领会了诗歌的主旨后,教师创设相关情境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相聚的时光美好而短暂,转眼就迎来了离别,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大屏幕上一叶扁舟停岸待发,耳边传来《送别》的悠远乐曲,大诗人李白与朋友汪伦相别依依……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小型表演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既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收益多多。
四、让诗兴“浓”起来
诗歌是美神的骄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浓浓的诗兴,就会有优美的意境。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
燃烧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语文课堂不可无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亮”起来。让学生走进诗,走进《诗经》《楚辞》,走进唐诗宋词,走进《鸟鸣涧》《浣溪沙》……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屈原、李杜……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与那些闪耀着个性光辉的大师进行心之交流。
因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亮”起来。
一、让导入先“迷住”学生
先入为主,在导入时就使学生“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苦也可能变成甜。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让朗诵“响”起來
1.读出诗的“韵”味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高度凝炼,往往一字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古诗讲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能读出诗的韵味。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文字,初步了解诗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读准诗的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让学生读出意蕴,诵读古诗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配乐朗读等都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形式。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本人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字义后,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句子节奏,然后让学生标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个个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当然,这只是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读出诗的“情”味。
情是诗人的驿动的心,情是古诗感人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果学生能透过文字,调动自己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情感实现和谐共振,也就读出了诗的“情味”。小学古诗中有很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凄清空旷的景色,用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压抑孤寂的愁情。这一轮近人的月影引起了诗人哪些愁情呢?是羁旅的惆怅,还是故乡的思念,是仕途的失意,还是理想的破灭,亦或是人生道路的坎坷……这些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在这凄清画面的衬托下,诗人的内心是多么不平静啊!如果学生能读出诗的情味,与诗人同悲同喜,同歌同泣,这就读出了诗的“情”味。
3.读出诗的“意”味。
中国古代诗歌短小、精练,往往借助一些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缠绵,或铿锵,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诵读、反复吟咏,才能体味得到,才能把这些方块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如《枫桥夜泊》的前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教师在教这两句诗时,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读完之后再用语言描绘,再现头脑中浮出的画面。一学生是这样描绘的:夜深时分,月亮渐渐西沉,惊得乌鸦啼叫了起来,这时霜气满天,刺人肌骨,江边的枫树飒飒作响,远处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现,诗人愁思满怀,怎么也睡不着。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也读出了诗的意境。
4.读出诗的“品”味。
即学生到了高年级,还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学一些“品头论足”的本领。它是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较好的途径。赏析品味的角度可以是字词的品味、情感的体味、意境的探求、画面的欣赏、风格的体认等。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可以任从一个角度去品评古诗,或品评诗中“铺”“瑟瑟”等词的妙处,或品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画面,或体会诗人对初秋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三、让想象“飞”起来
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领会了诗歌的主旨后,教师创设相关情境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相聚的时光美好而短暂,转眼就迎来了离别,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大屏幕上一叶扁舟停岸待发,耳边传来《送别》的悠远乐曲,大诗人李白与朋友汪伦相别依依……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小型表演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既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收益多多。
四、让诗兴“浓”起来
诗歌是美神的骄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浓浓的诗兴,就会有优美的意境。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
燃烧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语文课堂不可无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亮”起来。让学生走进诗,走进《诗经》《楚辞》,走进唐诗宋词,走进《鸟鸣涧》《浣溪沙》……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屈原、李杜……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与那些闪耀着个性光辉的大师进行心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