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贷超卡债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媒体反复讨论同一个话题:上大学值得吗?一些教育专家也劝学子们三思大学教育的价值。这种集体反思大行其道,说到底是因为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起了变化。
随着经济衰退,美国各州政府赤字攀升,州立大学经费锐减,只能通过提高学费,对付经费削减带来的财政危机。
CNN讲过一个“30万美元”的故事。Ebay网某分公司项目经理韦德有三个成绩优异的女儿,大女儿2011年入读加州大学。接下来九年,他要陆续为三个女儿总共缴付31.5万美元的学费,韦德年薪13.5万美元,支出教育费用后,他只剩6000美元存款,公司股票分红是他仅余的应急储备。可想而知,今后韦德面临的家庭财政风险有多高。
即便如此,韦德也不准备像大多数美国家庭那样让孩子申请贷款。美国教育贷款不同于房贷和卡债,还不起可以退房或宣布破产。大学贷款是终身债务,即使申领人靠领失业救济过日子,联邦政府也会按月扣款。逾期不还将会给自己带来就业、买房等一系列信用灾难。
尽管有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教育保障制度,2011年全美教育贷款总额依然达到一万亿美元,平均每名学生负债25250美元。2010年,学贷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卡债,成为美国人的第二大债务。
大学溃败?
大学学位不再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保证,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与高中毕业生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25岁以下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9.3%,一半毕业生在从事无需大学学位的工作:美国1.8万名泊车员,31万名侍应生,36.5万名收银员,都有大学学位。
“上大学的风险在于你不知道能否收回成本。”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政策分析专家桑迪?鲍姆说。根据鲍姆发明的一个公式测算,即使毕业后年收入4.6万美元,还掉6.5万美元的贷款也相当吃力。有人说,大学的溃败是美国梦终结的一部分。
大学自身的魅力在褪色。“大学学不到什么,除了证明你SAT能考到500分以上,证明你父母出得起学费,让你拥有四年逃避现实的光阴,大学就像是洗脑,到处是僵化又不实用的课程。”“大学是一个昂贵的玩笑。”这些话出自美国各路精英的专栏,他们的博士学位在一种集体挫败感面前极具说服力。
在这里不能不提美国高校的扩招潮,大学教育大众化固然符合自由派消除教育鸿沟的理念,但带来的负效应之一是学生质量的下降。一些原本在高中毕业后应该接受职业训练的年轻人,在大学热的裹挟下报考大学,却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甚至根本坚持不到毕业。有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最终不能毕业。
不上大学更难
风投专家、贝宝创始人彼得?泰尔在阐述其“辍学创业”计划时毫不留情地说,高等教育就是一个泡沫。泰尔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却不让儿子上大学。
“辍学创业”计划是指这位脸谱网站的大股东拿出200万美元,挑选20个年轻人,给他们每人两年共10万美元用以自修、游历,寻找创业方向,条件是两年内不得在任何一家高校就读。
19岁的戴尔?斯蒂芬斯是20个受益者之一。他从小学五年级以后就开始在家自修中学课程,后来去了法国,成为一名摄影师,还曾在美国最大的留学信息平台Zinch工作。2011年春,斯蒂芬斯从学习了不到一年的美国汉德里克斯大学退学,创立了“不上大学运动”,同名网站吸纳了约1.1万名会员。
这些会员被称为“自学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己设计课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其课程包括环游世界、掌握外语、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实习,学费每月只要100美元。
斯蒂芬斯的网站上罗列了大量的线上和线下学术资源,他们依托脸谱网站等平台,依靠远程网络资源创建在线学习社区。“在大学花15万美元买到的课程,其实在公共图书馆用一个零头就能搞定。” “大学文凭是敲门砖而不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当今全球新兴企业家层出不穷,大学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创造性成为其中一员。”
不少美国人对这个年轻人发起的运动并不买账,有人讥讽说斯蒂芬斯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大学退学。斯蒂芬斯也承认,他的运动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方案。但是这不妨碍一些大学内部人士对斯蒂芬斯的关注,一位始终支持斯蒂芬斯的大学教授说,至少他提出了问题,虽然还没有提供标准答案。
知识不再是力量?
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上大学仍然是目前美国人最为认同的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皮尤中心调查显示,86%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该上大学。但为什么这些还不能让大学生们停止对大学价值的怀疑呢?这是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已经告别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时代。没有人能依靠垄断知识和信息获得比较优势。信息飞在云端,给每个人带来平等的机会。通过网络,我们能浏览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把学术资源放在网上分享,名校公开课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究竟什么才能帮助我们建构竞争优势呢?不是知识,不是教育,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能力,任何一个级别的学位教育都无法教给我们突破定式的思维。一个参与大学价值辩论的美国作家将教育比作“打中飞靶”。分辨事实的能力,基于相关情报做出决断的能力,才是这个数字化时代更为可贵的素质。
现代教育课程如果不能走出过去的模式,认为依靠比拼人无我有的师资力量,依靠文献资料贮藏丰富的优势,把尽可能多的信息装进学生的头脑,就能使之出类拔萃,那么大学还将继续遭受指责。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还得看自己怎么读。(摘编自《世界新闻报》)
编辑 陈陟 [email protected]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媒体反复讨论同一个话题:上大学值得吗?一些教育专家也劝学子们三思大学教育的价值。这种集体反思大行其道,说到底是因为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起了变化。
随着经济衰退,美国各州政府赤字攀升,州立大学经费锐减,只能通过提高学费,对付经费削减带来的财政危机。
CNN讲过一个“30万美元”的故事。Ebay网某分公司项目经理韦德有三个成绩优异的女儿,大女儿2011年入读加州大学。接下来九年,他要陆续为三个女儿总共缴付31.5万美元的学费,韦德年薪13.5万美元,支出教育费用后,他只剩6000美元存款,公司股票分红是他仅余的应急储备。可想而知,今后韦德面临的家庭财政风险有多高。
即便如此,韦德也不准备像大多数美国家庭那样让孩子申请贷款。美国教育贷款不同于房贷和卡债,还不起可以退房或宣布破产。大学贷款是终身债务,即使申领人靠领失业救济过日子,联邦政府也会按月扣款。逾期不还将会给自己带来就业、买房等一系列信用灾难。
尽管有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教育保障制度,2011年全美教育贷款总额依然达到一万亿美元,平均每名学生负债25250美元。2010年,学贷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卡债,成为美国人的第二大债务。
大学溃败?
大学学位不再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保证,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与高中毕业生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25岁以下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9.3%,一半毕业生在从事无需大学学位的工作:美国1.8万名泊车员,31万名侍应生,36.5万名收银员,都有大学学位。
“上大学的风险在于你不知道能否收回成本。”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政策分析专家桑迪?鲍姆说。根据鲍姆发明的一个公式测算,即使毕业后年收入4.6万美元,还掉6.5万美元的贷款也相当吃力。有人说,大学的溃败是美国梦终结的一部分。
大学自身的魅力在褪色。“大学学不到什么,除了证明你SAT能考到500分以上,证明你父母出得起学费,让你拥有四年逃避现实的光阴,大学就像是洗脑,到处是僵化又不实用的课程。”“大学是一个昂贵的玩笑。”这些话出自美国各路精英的专栏,他们的博士学位在一种集体挫败感面前极具说服力。
在这里不能不提美国高校的扩招潮,大学教育大众化固然符合自由派消除教育鸿沟的理念,但带来的负效应之一是学生质量的下降。一些原本在高中毕业后应该接受职业训练的年轻人,在大学热的裹挟下报考大学,却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甚至根本坚持不到毕业。有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最终不能毕业。
不上大学更难
风投专家、贝宝创始人彼得?泰尔在阐述其“辍学创业”计划时毫不留情地说,高等教育就是一个泡沫。泰尔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却不让儿子上大学。
“辍学创业”计划是指这位脸谱网站的大股东拿出200万美元,挑选20个年轻人,给他们每人两年共10万美元用以自修、游历,寻找创业方向,条件是两年内不得在任何一家高校就读。
19岁的戴尔?斯蒂芬斯是20个受益者之一。他从小学五年级以后就开始在家自修中学课程,后来去了法国,成为一名摄影师,还曾在美国最大的留学信息平台Zinch工作。2011年春,斯蒂芬斯从学习了不到一年的美国汉德里克斯大学退学,创立了“不上大学运动”,同名网站吸纳了约1.1万名会员。
这些会员被称为“自学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己设计课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其课程包括环游世界、掌握外语、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实习,学费每月只要100美元。
斯蒂芬斯的网站上罗列了大量的线上和线下学术资源,他们依托脸谱网站等平台,依靠远程网络资源创建在线学习社区。“在大学花15万美元买到的课程,其实在公共图书馆用一个零头就能搞定。” “大学文凭是敲门砖而不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当今全球新兴企业家层出不穷,大学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创造性成为其中一员。”
不少美国人对这个年轻人发起的运动并不买账,有人讥讽说斯蒂芬斯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大学退学。斯蒂芬斯也承认,他的运动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方案。但是这不妨碍一些大学内部人士对斯蒂芬斯的关注,一位始终支持斯蒂芬斯的大学教授说,至少他提出了问题,虽然还没有提供标准答案。
知识不再是力量?
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上大学仍然是目前美国人最为认同的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皮尤中心调查显示,86%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该上大学。但为什么这些还不能让大学生们停止对大学价值的怀疑呢?这是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已经告别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时代。没有人能依靠垄断知识和信息获得比较优势。信息飞在云端,给每个人带来平等的机会。通过网络,我们能浏览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把学术资源放在网上分享,名校公开课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究竟什么才能帮助我们建构竞争优势呢?不是知识,不是教育,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能力,任何一个级别的学位教育都无法教给我们突破定式的思维。一个参与大学价值辩论的美国作家将教育比作“打中飞靶”。分辨事实的能力,基于相关情报做出决断的能力,才是这个数字化时代更为可贵的素质。
现代教育课程如果不能走出过去的模式,认为依靠比拼人无我有的师资力量,依靠文献资料贮藏丰富的优势,把尽可能多的信息装进学生的头脑,就能使之出类拔萃,那么大学还将继续遭受指责。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还得看自己怎么读。(摘编自《世界新闻报》)
编辑 陈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