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的专门人才。时代的发展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产生变化。本文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为背景,客观分析社会需求,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高校教育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也是一直被探讨的话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以期得出适应教育体制并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1.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集中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逐年递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小幅度提高,近年来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改以及教学模式革新,社会各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关注度普遍提升。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正稳步向前,与时代接轨。
1.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2.1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积极性不高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绝对的讲授者,机械的将汉语言文学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里,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习以为常,缺乏对知识的探索与消化,这与当今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实用型教育均不相符,易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偏低,思维创造力不高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受阻,难以取得重大进步。
1.2.2课堂活动少,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其学科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进一步拉低了课堂活跃度,讲授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从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课堂活动少,单纯的课本知识以及课件讲述难以吸引注意力,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素质得不到锻炼,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要,缺乏动手能力,这种情况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1.2.3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标准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要放在体制内才更容易实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也不例外。科学的教学标准是学科发展的航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与教育改革相关的措施,但是并不具有针对性,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尽快出台适合自身发展情况且与时俱进的教学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学生。改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促使教师调整原有教学模式,寻找汉语言教学创新点,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晰教学目标,带动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听课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师生互动、课堂交流更为顺畅,教学效率在无形中提高。
2.2有利于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使得主客体角色发生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学生将占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客体角色转换,直接影响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学生多发问、多动脑、多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这种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开拓者”,教学方法改革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人才。
2.3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古今文学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虽然当今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但是实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仍然寥寥无几,真正能够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变这种局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并生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起到积极作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相呼应,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2.4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地位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属于“冷门专业”的范畴。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存在偏差,片面的认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前景不明朗,就业方向模糊。事实上,这种认知偏差的出现,除了客观因素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大多数人提到汉语言文学想到的仍然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不高的就业率。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彻底改变人们以往的认知。教学方法改革,使社会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知,才会有越来越多人投入到该领域,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关注度以及地位。
3、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3.1革新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
教學观念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明确的教学观念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指导原则,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有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观念模糊,教师自主发挥,缺乏科学的指导原则。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更为自由和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有绝对的自由权,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与现实状况相匹配,高校人才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对国家出台的教育教学标准加以理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创造力,帮助其转变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将自身的课程体系纳入到整个高校教学标准中,做到“自由”与“有度”相结合,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朝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3.2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课程体系调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整。随着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通语言学以及古典文献学这些课程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如何用“旧瓶”装“新酒”,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在课改进程中,必须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再设计,剔除一些相对落后、保守的课程,选用新的教材版本,融入时代元素和地方特色;其次,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养需求,课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最后,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要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追踪该领域的学术前沿,为学生日后考研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打好基础。
3.3创新教学手段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此同时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革新。创新教学手段过去几年被人们看好的PPT课件教学模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日渐黯淡,该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教师往往由于课件教学而对备课过程敷衍了事,上课过程中“念课件”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势在必行。素质教育浪潮中“个性化教育”逐渐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普众教育,高校培养的是更具特色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手段,使得课堂富有趣味,将部分晦涩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合理转化,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走出独具特色的学术之路。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感,关注汉语言文学教育动态发展。
3.4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不能居于“象牙塔”之中,要走出课堂,走进实践。语言文学教授过程中,易脱离实际,空谈学术,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这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首先,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内,教师应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将经典的理论知识与时代背景糅合,做到推陈出新;其次,教學方法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增加教学实践的次数,带领学生实地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安排短期实习,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是如此。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亟待提高,转变要从自身做起,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3.5制定科学、灵活的评价机制
分数是评价学生专业知识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学方法改革必然会使得教学机制、管理方法、评价体系发生变化,除了分数,还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用分数一概而论,评价机制灵活,学生的积极性高,积极配合教师授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素质教育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有所体现。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立至今,稳中求变,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性。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汉语言文学就业率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以及文学修养被社会认可。也是在这种基础上,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持续推进,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更多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更是为了宣传和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事业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乔芸.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03-104.
[2]张旭东.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写作(上旬),2017,43(06):14-15
[3]施秀娟,席战强.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J].河池学院学报,2015,35(03):78-82.
[4]李宏伟,沈开石.高校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尝试[J].华中人文论丛,2013,4(03):159-161.
关键词: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高校教育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也是一直被探讨的话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以期得出适应教育体制并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1.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集中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逐年递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小幅度提高,近年来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改以及教学模式革新,社会各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关注度普遍提升。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正稳步向前,与时代接轨。
1.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2.1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积极性不高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绝对的讲授者,机械的将汉语言文学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里,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习以为常,缺乏对知识的探索与消化,这与当今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实用型教育均不相符,易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偏低,思维创造力不高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受阻,难以取得重大进步。
1.2.2课堂活动少,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其学科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进一步拉低了课堂活跃度,讲授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从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课堂活动少,单纯的课本知识以及课件讲述难以吸引注意力,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素质得不到锻炼,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要,缺乏动手能力,这种情况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1.2.3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标准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要放在体制内才更容易实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也不例外。科学的教学标准是学科发展的航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与教育改革相关的措施,但是并不具有针对性,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尽快出台适合自身发展情况且与时俱进的教学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学生。改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促使教师调整原有教学模式,寻找汉语言教学创新点,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晰教学目标,带动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听课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师生互动、课堂交流更为顺畅,教学效率在无形中提高。
2.2有利于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使得主客体角色发生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学生将占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客体角色转换,直接影响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学生多发问、多动脑、多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这种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开拓者”,教学方法改革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人才。
2.3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古今文学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虽然当今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但是实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仍然寥寥无几,真正能够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变这种局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并生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起到积极作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相呼应,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2.4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地位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属于“冷门专业”的范畴。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存在偏差,片面的认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前景不明朗,就业方向模糊。事实上,这种认知偏差的出现,除了客观因素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大多数人提到汉语言文学想到的仍然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不高的就业率。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彻底改变人们以往的认知。教学方法改革,使社会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知,才会有越来越多人投入到该领域,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关注度以及地位。
3、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3.1革新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
教學观念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明确的教学观念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指导原则,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有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观念模糊,教师自主发挥,缺乏科学的指导原则。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更为自由和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有绝对的自由权,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与现实状况相匹配,高校人才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对国家出台的教育教学标准加以理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创造力,帮助其转变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将自身的课程体系纳入到整个高校教学标准中,做到“自由”与“有度”相结合,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朝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3.2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课程体系调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整。随着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通语言学以及古典文献学这些课程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如何用“旧瓶”装“新酒”,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在课改进程中,必须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再设计,剔除一些相对落后、保守的课程,选用新的教材版本,融入时代元素和地方特色;其次,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养需求,课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最后,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要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追踪该领域的学术前沿,为学生日后考研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打好基础。
3.3创新教学手段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此同时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革新。创新教学手段过去几年被人们看好的PPT课件教学模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日渐黯淡,该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教师往往由于课件教学而对备课过程敷衍了事,上课过程中“念课件”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势在必行。素质教育浪潮中“个性化教育”逐渐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普众教育,高校培养的是更具特色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手段,使得课堂富有趣味,将部分晦涩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合理转化,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走出独具特色的学术之路。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感,关注汉语言文学教育动态发展。
3.4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不能居于“象牙塔”之中,要走出课堂,走进实践。语言文学教授过程中,易脱离实际,空谈学术,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这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首先,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内,教师应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将经典的理论知识与时代背景糅合,做到推陈出新;其次,教學方法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增加教学实践的次数,带领学生实地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安排短期实习,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是如此。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亟待提高,转变要从自身做起,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3.5制定科学、灵活的评价机制
分数是评价学生专业知识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学方法改革必然会使得教学机制、管理方法、评价体系发生变化,除了分数,还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用分数一概而论,评价机制灵活,学生的积极性高,积极配合教师授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素质教育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有所体现。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立至今,稳中求变,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性。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汉语言文学就业率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以及文学修养被社会认可。也是在这种基础上,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持续推进,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更多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更是为了宣传和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事业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乔芸.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03-104.
[2]张旭东.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写作(上旬),2017,43(06):14-15
[3]施秀娟,席战强.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J].河池学院学报,2015,35(03):78-82.
[4]李宏伟,沈开石.高校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尝试[J].华中人文论丛,2013,4(0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