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德性,培养理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v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日军侵华历史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深挖掘、更理性、更长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反思,在面对日军侵华带来的“伤”和“痛”后,教师过多地在中学课堂上给孩子们、给未来在国家和民族大舞台上,甚至是世界舞台上担当主角的青少年们种下太多的“恨”,甚至是盲目的“恨”,而关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以史为鉴”、“怎样面向未来”等方面的分析远远不够……中、日两国对这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的拿捏、把握将直接影响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日军侵华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彰显爱国、爱和平的德性,更要注重理性分析、理性爱国。
  关键词: 日军侵华史 中学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中日关系 和平教育
  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日军侵华史”这一史实
  2013年第七期《现代中小学教育》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杨晓亚老师的《让德性“敞亮”起来》一下子吸引了我,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杨老师以小学《德育与社会》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南京大屠杀”史料的合理应用和处理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和平的德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的灵魂是“德性”,中学历史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堂更大、更广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青年人“德性”的养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入人性的、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的眼光往往会决定学生看得多远,我们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德性”?作为一个从教17年的中学历史教师,每次我和我的学生面对那段历史时,都是在痛与恨中煎熬,那“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次比一次深,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希望自己能超越感性的“痛”与“恨”,能更加理性地讲述、分析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很多中学历史老师在讲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时,较多地侧重在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揭露上,目的是想“用惨痛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深深震撼”,注重展现灾难与罪行(大量的视频、图片),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将历史化作有形有色的、鲜活的东西,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在视听阅读中思考、体验、感受,使道德教育远离说教而有血有肉、具体生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而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极大地增加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日寇的暴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观,史实展示后,对于“大难兴邦,浴火重生”的伟大抗日战争,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培养和激发的责任,历史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必须以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目标。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日军侵华历史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深挖掘和更理性、更长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反思,在面对日军侵华带来的“伤”和“痛”时,我们过多地在中学课堂上给学生、给未来在国家和民族大舞台上,甚至是世界舞台上担当主角的青少年们种下了太多的“恨”,甚至是盲目的“恨”,而对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以史为鉴”、“怎样面向未来”等这方面的分析却远远不够……中、日两国对有关这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的拿捏、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德性敞亮的历史课同样要“走出形式主义、知识至上、表层教学的误区,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面对这段“残忍恐怖”的史实,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震撼中难过、在难过中愤怒、从愤怒转向“理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积极态度,思考如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理性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敢担当、有大局观的中国公民,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责任。
  二、教学“日军侵华史”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抗战史时应该如何拿捏?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张斌平老师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给中学历史老师做了较好的指导。
  “中国教师教学抗日战争时,既要充分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又要注意全面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既要注重中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贡献,又要客观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承认外在因素对战争结局的作用;既注重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又注重分析日本普通国民参与战争的心理;既看到日军残暴的魔鬼面孔,又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日军的精神世界;既关注日本是‘加害者’,又注重日本是‘受害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还历史一个真实,注重从普通人的角度认识中日战争,分析国民心理,注重从人性角度认识日军罪行的成因,注重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及战争给中国人民,给被侵略国家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的伤害,所有人都应该深知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教育,应该建立在直面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一定要建立在全面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是谁使侵略者做出这样反人类的事?
  2.如何理解“牢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这句话?
  3.你对“理性爱国”怎么理解?“牢记历史展望未来”,面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持续紧张,日本右翼政府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中日关系该向何处去……这是讲述日本侵华史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战争”还是要“和平”……我们要“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又不能惧怕战争……
  要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就要认识我们的对手,既要学人优秀,努力自强,又要警惕“狼子野心”,做好战争准备。处理中日关系既要讲“文韬”,又要重“武略”。
  “文韬”,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增强互信互利,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方争端,从本国利益出发,争取双赢互利,谨防掉入某些大国的“圈套”,对国际干涉势力的深层目的要有清醒认识,方能权衡利弊,争取用最恰当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维护亚太的稳定和平发展。
  “武略”,不好战,但不忘战,不惧怕、不冲动,不偏激,不过激,必要时有坚决回击的信心和决心。做好战争准备,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防能力,提升民族国防素质。要让学生明白:国家有了实力才有魅力,以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乃至世界重要国家,在历史上,两国有过长期的真诚友谊,也有过残酷的战争,特别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过巨大伤害。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一方面在努力谋求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僵化和顽固,日本政府不但不深刻反思、那段侵华历史,反而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甚至指责中国的历史教育。中日两个国家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甚至敌意不断加剧,从而使各自对对方军力的增长充满疑惧,中日之间安全困境的危险性有加剧之势,陷入这种困境不仅对双方的战略利益造成直接伤害,还对区域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日两国“和”则双赢、利涉多方,“斗”则俱伤、殃及邻里。在新世纪中,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永不再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如何做到这一点,要靠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重视当前阻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各种摩擦和矛盾,又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认清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演变,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和客观地把握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历史教师在面对“日军侵华史”这段史实时,同样需要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理智地分析这场“悲剧”、面对这场“战争”,给学生以正确引导。通过历史教育,进而彰显德性,培养理性,推动东亚和解,推动反战和平教育,这是中日双方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大视野、大远见、大卓识。
  参考文献:
  [1]张斌平.让历史教育缩短心灵的距离——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0).
  [2]杨晓亚.让德性“敞亮”起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整合是教学的新视点,可以增强直观印象,突出形象,渲染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整合  通过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教学效果;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
肖像画专指描绘人物形象的画作,有“传神”也有“写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肖像画多是写意的,初中生的美术肖像画大多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迁想妙得,或涂鸦或传情,用得最多的是剪法,总是试图在最小的空间内呈现最多的述说,表达初中生的独特情感。  一、三幅画,一片情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关人物肖像画的教学内容很多,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关注你、我、他》、《动感生活》
摘 要: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现代音乐教学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探讨了主体性音乐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音乐课 学生主体性 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在的音乐课堂经常是“我介绍你欣赏,我分析你听讲”的形式,这样的情况往往导致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那么怎
所谓幼儿园园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它是以幼儿园现实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题建构的课程。《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因此利用本地可用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需要。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挖掘、拓展、整合,探索出真正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一、挖掘资源,充实园本课程  我园地处江南水乡,有着极为丰
摘 要: 为了有效推动数值分析教改进程,首先分析数值分析与MATLAB有机融合的必要性,然后介绍MATLAB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教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编程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值分析 MATLAB软件 教改实践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继实验方法、理论方法之后,科学计算已经成为科学实践的第三种手段。它在力学、冶金、机
摘 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从内容编排、学习方法、情感教育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欣赏古人,理解古人,学习古人,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传承文明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古文教学 内容编排 学习方法 情感教育    一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很重要的部分。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
摘 要: 不管是“红色6月”还是“黑色6月”,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是每个高三生所梦想的。学生在经过联考后,会有各种心理感受,有些学生考得挺不错,情绪很好,可是往往影响学生的不是学生考得很不理想的分数,而是学生对这个分数的消极看法,悲观失望,没有勇气努力拼搏,可以说学生联考后的心态决定了高考命运。其实,失败是一所最磨炼人的大学,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更可贵。  关键词: 高三学生 联系成绩 心理素质  尽
你幸福吗?童谣里唱道:“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快乐你就跺跺脚……”所以小孩总是又唱又跳,这是孩童的幸福;流行歌曲中有:“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它近在心灵却远在天涯”,长大了,却寻寻觅觅,感觉幸福遥不可及。年轻人说:“每天都充满挑战,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中年人说:“父母康健,孩子听话,领导赏识,对我就是幸福……”老人们说:“子女工作顺利,常回家看看,我们就知足。”一位妇产科大夫说
摘 要: 为了有效扭转中学生被动作文的局面,使之轻松而快捷地步入作文殿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会发现的慧眼,即“善于观察”;要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即“敏于感悟”;要帮助学生建筑内容丰富的材料库,即“勤于积累”;要为学生配置强大的动力牵引,即让学生“乐于表达”。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观察 感悟 积累 表达  通过观察调查,笔者发现作文课上学生即使搜肠刮肚,咬着笔头发呆,也写不出
摘 要: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艺术。他们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我们应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享受零负担的开放式音乐欣赏集体活动,让音乐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