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日军侵华历史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深挖掘、更理性、更长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反思,在面对日军侵华带来的“伤”和“痛”后,教师过多地在中学课堂上给孩子们、给未来在国家和民族大舞台上,甚至是世界舞台上担当主角的青少年们种下太多的“恨”,甚至是盲目的“恨”,而关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以史为鉴”、“怎样面向未来”等方面的分析远远不够……中、日两国对这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的拿捏、把握将直接影响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日军侵华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彰显爱国、爱和平的德性,更要注重理性分析、理性爱国。
关键词: 日军侵华史 中学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中日关系 和平教育
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日军侵华史”这一史实
2013年第七期《现代中小学教育》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杨晓亚老师的《让德性“敞亮”起来》一下子吸引了我,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杨老师以小学《德育与社会》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南京大屠杀”史料的合理应用和处理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和平的德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的灵魂是“德性”,中学历史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堂更大、更广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青年人“德性”的养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入人性的、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的眼光往往会决定学生看得多远,我们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德性”?作为一个从教17年的中学历史教师,每次我和我的学生面对那段历史时,都是在痛与恨中煎熬,那“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次比一次深,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希望自己能超越感性的“痛”与“恨”,能更加理性地讲述、分析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很多中学历史老师在讲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时,较多地侧重在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揭露上,目的是想“用惨痛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深深震撼”,注重展现灾难与罪行(大量的视频、图片),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将历史化作有形有色的、鲜活的东西,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在视听阅读中思考、体验、感受,使道德教育远离说教而有血有肉、具体生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而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极大地增加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日寇的暴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观,史实展示后,对于“大难兴邦,浴火重生”的伟大抗日战争,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培养和激发的责任,历史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必须以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目标。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日军侵华历史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深挖掘和更理性、更长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反思,在面对日军侵华带来的“伤”和“痛”时,我们过多地在中学课堂上给学生、给未来在国家和民族大舞台上,甚至是世界舞台上担当主角的青少年们种下了太多的“恨”,甚至是盲目的“恨”,而对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以史为鉴”、“怎样面向未来”等这方面的分析却远远不够……中、日两国对有关这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的拿捏、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德性敞亮的历史课同样要“走出形式主义、知识至上、表层教学的误区,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面对这段“残忍恐怖”的史实,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震撼中难过、在难过中愤怒、从愤怒转向“理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积极态度,思考如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理性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敢担当、有大局观的中国公民,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责任。
二、教学“日军侵华史”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抗战史时应该如何拿捏?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张斌平老师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给中学历史老师做了较好的指导。
“中国教师教学抗日战争时,既要充分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又要注意全面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既要注重中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贡献,又要客观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承认外在因素对战争结局的作用;既注重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又注重分析日本普通国民参与战争的心理;既看到日军残暴的魔鬼面孔,又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日军的精神世界;既关注日本是‘加害者’,又注重日本是‘受害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还历史一个真实,注重从普通人的角度认识中日战争,分析国民心理,注重从人性角度认识日军罪行的成因,注重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及战争给中国人民,给被侵略国家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的伤害,所有人都应该深知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教育,应该建立在直面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一定要建立在全面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是谁使侵略者做出这样反人类的事?
2.如何理解“牢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这句话?
3.你对“理性爱国”怎么理解?“牢记历史展望未来”,面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持续紧张,日本右翼政府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中日关系该向何处去……这是讲述日本侵华史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战争”还是要“和平”……我们要“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又不能惧怕战争……
要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就要认识我们的对手,既要学人优秀,努力自强,又要警惕“狼子野心”,做好战争准备。处理中日关系既要讲“文韬”,又要重“武略”。
“文韬”,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增强互信互利,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方争端,从本国利益出发,争取双赢互利,谨防掉入某些大国的“圈套”,对国际干涉势力的深层目的要有清醒认识,方能权衡利弊,争取用最恰当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维护亚太的稳定和平发展。
“武略”,不好战,但不忘战,不惧怕、不冲动,不偏激,不过激,必要时有坚决回击的信心和决心。做好战争准备,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防能力,提升民族国防素质。要让学生明白:国家有了实力才有魅力,以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乃至世界重要国家,在历史上,两国有过长期的真诚友谊,也有过残酷的战争,特别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过巨大伤害。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一方面在努力谋求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僵化和顽固,日本政府不但不深刻反思、那段侵华历史,反而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甚至指责中国的历史教育。中日两个国家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甚至敌意不断加剧,从而使各自对对方军力的增长充满疑惧,中日之间安全困境的危险性有加剧之势,陷入这种困境不仅对双方的战略利益造成直接伤害,还对区域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日两国“和”则双赢、利涉多方,“斗”则俱伤、殃及邻里。在新世纪中,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永不再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如何做到这一点,要靠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重视当前阻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各种摩擦和矛盾,又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认清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演变,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和客观地把握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历史教师在面对“日军侵华史”这段史实时,同样需要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理智地分析这场“悲剧”、面对这场“战争”,给学生以正确引导。通过历史教育,进而彰显德性,培养理性,推动东亚和解,推动反战和平教育,这是中日双方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大视野、大远见、大卓识。
参考文献:
[1]张斌平.让历史教育缩短心灵的距离——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0).
[2]杨晓亚.让德性“敞亮”起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
关键词: 日军侵华史 中学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中日关系 和平教育
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日军侵华史”这一史实
2013年第七期《现代中小学教育》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杨晓亚老师的《让德性“敞亮”起来》一下子吸引了我,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杨老师以小学《德育与社会》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南京大屠杀”史料的合理应用和处理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和平的德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的灵魂是“德性”,中学历史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堂更大、更广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青年人“德性”的养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入人性的、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的眼光往往会决定学生看得多远,我们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德性”?作为一个从教17年的中学历史教师,每次我和我的学生面对那段历史时,都是在痛与恨中煎熬,那“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次比一次深,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希望自己能超越感性的“痛”与“恨”,能更加理性地讲述、分析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很多中学历史老师在讲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时,较多地侧重在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揭露上,目的是想“用惨痛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深深震撼”,注重展现灾难与罪行(大量的视频、图片),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将历史化作有形有色的、鲜活的东西,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在视听阅读中思考、体验、感受,使道德教育远离说教而有血有肉、具体生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而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极大地增加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日寇的暴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观,史实展示后,对于“大难兴邦,浴火重生”的伟大抗日战争,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培养和激发的责任,历史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必须以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目标。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日军侵华历史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深挖掘和更理性、更长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反思,在面对日军侵华带来的“伤”和“痛”时,我们过多地在中学课堂上给学生、给未来在国家和民族大舞台上,甚至是世界舞台上担当主角的青少年们种下了太多的“恨”,甚至是盲目的“恨”,而对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以史为鉴”、“怎样面向未来”等这方面的分析却远远不够……中、日两国对有关这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的拿捏、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德性敞亮的历史课同样要“走出形式主义、知识至上、表层教学的误区,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面对这段“残忍恐怖”的史实,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震撼中难过、在难过中愤怒、从愤怒转向“理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积极态度,思考如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理性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敢担当、有大局观的中国公民,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责任。
二、教学“日军侵华史”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抗战史时应该如何拿捏?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张斌平老师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给中学历史老师做了较好的指导。
“中国教师教学抗日战争时,既要充分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又要注意全面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既要注重中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贡献,又要客观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承认外在因素对战争结局的作用;既注重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又注重分析日本普通国民参与战争的心理;既看到日军残暴的魔鬼面孔,又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日军的精神世界;既关注日本是‘加害者’,又注重日本是‘受害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还历史一个真实,注重从普通人的角度认识中日战争,分析国民心理,注重从人性角度认识日军罪行的成因,注重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及战争给中国人民,给被侵略国家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的伤害,所有人都应该深知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教育,应该建立在直面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一定要建立在全面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是谁使侵略者做出这样反人类的事?
2.如何理解“牢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这句话?
3.你对“理性爱国”怎么理解?“牢记历史展望未来”,面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持续紧张,日本右翼政府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中日关系该向何处去……这是讲述日本侵华史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战争”还是要“和平”……我们要“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又不能惧怕战争……
要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就要认识我们的对手,既要学人优秀,努力自强,又要警惕“狼子野心”,做好战争准备。处理中日关系既要讲“文韬”,又要重“武略”。
“文韬”,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增强互信互利,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方争端,从本国利益出发,争取双赢互利,谨防掉入某些大国的“圈套”,对国际干涉势力的深层目的要有清醒认识,方能权衡利弊,争取用最恰当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维护亚太的稳定和平发展。
“武略”,不好战,但不忘战,不惧怕、不冲动,不偏激,不过激,必要时有坚决回击的信心和决心。做好战争准备,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防能力,提升民族国防素质。要让学生明白:国家有了实力才有魅力,以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乃至世界重要国家,在历史上,两国有过长期的真诚友谊,也有过残酷的战争,特别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过巨大伤害。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一方面在努力谋求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僵化和顽固,日本政府不但不深刻反思、那段侵华历史,反而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甚至指责中国的历史教育。中日两个国家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甚至敌意不断加剧,从而使各自对对方军力的增长充满疑惧,中日之间安全困境的危险性有加剧之势,陷入这种困境不仅对双方的战略利益造成直接伤害,还对区域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日两国“和”则双赢、利涉多方,“斗”则俱伤、殃及邻里。在新世纪中,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永不再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如何做到这一点,要靠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重视当前阻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各种摩擦和矛盾,又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认清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演变,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和客观地把握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历史教师在面对“日军侵华史”这段史实时,同样需要超越情绪化倾向,更为冷静、理智地分析这场“悲剧”、面对这场“战争”,给学生以正确引导。通过历史教育,进而彰显德性,培养理性,推动东亚和解,推动反战和平教育,这是中日双方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大视野、大远见、大卓识。
参考文献:
[1]张斌平.让历史教育缩短心灵的距离——在中日韩历史教育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0).
[2]杨晓亚.让德性“敞亮”起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