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及西方视角下的改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地球》是出自导演郭帆之手的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其中出现的大量中国元素成功地向海外观众传达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改编影片有助于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一)家庭观念
  不同于西方人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家庭和亲情。整部电影以一幅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拉开序幕,刘培强带着儿子刘启在海边嬉戏玩闹,而姥爷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在开头便体现出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筆。
  1.亲情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中国农历新年之际,嘈杂喧闹的地下城,喜气洋洋的《春节序曲》,饺子、串儿、麻将、舞狮等等元素都透露出浓浓的中国味儿。“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后,刘启在地下城被姥爷抚养长大。由于母亲的缘故,刘启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因此他选择了在父亲即将退休回家之际带着妹妹韩朵朵离家出走。但从他在临走前给姥爷留下了一张字条作为告别而不是一走了之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对家是有着深深的依恋和牵挂的,甚至离家出走的决定一开始可能只不过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他说的“再也不回来了”也只是一时的气话,他给姥爷留下字条更多的是希望姥爷和回到家的父亲看到字条后能去找他,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使他更渴望得到亲人的认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幢大楼运送火石,最先上来的朵朵一直在担心刘启和爷爷,刘启上来后更是拼尽全力赶紧帮忙拉姥爷上来。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并没有只顾着自己的安危,从小相依为命的祖孙三人早已是一个牢牢的小集体,根深蒂固的家庭观使得他们在危难来临之际谁也没有放弃谁。正因如此,在姥爷牺牲后,两个孩子的情绪瞬间崩溃并迁怒于王磊,从而退出了救援队,这些足可见亲情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影片中吴京扮演的宇航员刘培强更是将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身为一名宇航员,忍受了丧妻之痛,骨肉分离,远赴伴飞地球的空间站开始执行任务,除了肩负起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之外,也为家人获得了优先进入地下城生活的特权。而即便是身在遥远的空间站,他也是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人。同事老马为他庆祝退休时说的是“回去和儿子好好处处”,侧面反映出平时的他一定是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家人并经常和同事们提起自己的儿子。受到木星引力的作用,“流浪地球”计划面临着自开始以来最大的失败风险,地球上发生地震后,他选择第一时间和亲人进行通话,甚至动用自己作为宇航员的特权请求机器人莫斯帮助家人避难。在他被要求进入休眠仓之前发现家人被强制征召进了救援队,也是第一时间与王磊上尉进行通话,试图将家人撤出救援队,远离危险。地球上发生二次地震后,他更是使用了非法唤醒,强行打破休眠仓,从而开始了与地球上相互配合的救援之路。刘培强最初的救援动力是源于对于家人安危的担忧,但最终却为了全人类的存活放弃了与儿子的团聚而选择了自我牺牲,这是一种由对家庭的小爱到对全人类的大爱的转变。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家三口的合影也是中国人浓重的家庭观的体现。刘培强在即将前往空间站执行任务前,哄刘启入睡后,反复摩挲着三个人的合影并将这张合影放在钱夹里带去了空间站,退休当天他从柜子中取出照片注视了一会儿后放进了自己贴身的衣兜里。最后一次是在他决定牺牲自己的时候,他从衣兜里掏出照片并放在了身边易于看到的显示屏上,就这样一直看着家人的照片一边毅然决然地驾驶着总控室奔赴向那根“巨大的火柴”。从刘培强一直将合影带在身边到人生中最后的时刻也在凝视着合影,无一不体现出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灾难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对妻子的治疗和与儿子的朝夕相伴,但家人始终是他心中的羁绊,在遥远而冰冷的空间站里,便只能通过这张照片寄托他对家人全部的爱。刘启在离家前也看了看家中墙上的那张照片,虽然合影中父亲的面部被他用笔重重地涂掉,但这一不经意间的举动却同样反映出他的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的想念。即便父母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在离家之际他们仍然是刘启心里的牵挂。此外,救援队的老何在拔跳线时,烟夹里妈妈的字条;在大家以为地球即将毁灭时,刘培强希望使用紧急通信权限与儿子通最后一次话;以及刘启虽然对父亲心有埋怨,也不禁在最后的时刻诘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等情节都萦绕着浓浓的亲情。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家为统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更是视亲情为至关重要的媒介。电影中所刻画的爷爷对孙子,爸爸对儿子,哥哥对妹妹的亲情是原小说中没有的,但正是这种对亲情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使整部电影的内涵变得深厚而丰富,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2.家文化
  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有效地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冯友兰先生说:“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即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即有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影片中对于中国人深厚的家庭观念最直接的反映莫过于多次出现的“回家”二字。刘启的回忆中,姥爷在世时告诉他要护着妹妹,带朵朵回家;姥爷牺牲后,刘启对朵朵说:“我们回家”;老马在从休眠仓去往总控室的过程中遭遇危险,大喊“我想回家”;被冰封住的大鲸鱼,游了很远,是为了回家;莫斯在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呼吁“大家回家吧”,在地球坠入木星的最后七天里,好好与家人团聚,朵朵也对着刘启说“我想回家”;在听到全球播报的救援信息后,画面切到一辆运载车里的韩国人说“我想回家”;和刘启一起执行运送火石到反应堆点火闸任务的蒂姆也在运载车里大喊“我想回家”;刘培强在决定牺牲自己后看着家人的照片说了一句“回家”。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却都在灾难来临前不约而同地想回到家里,只因为家是最温馨的港湾。直到今天,无论传统文化和人的精神层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家”依旧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家”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   (二)中国精神
  1.舍己为人
  通过大楼运送火石时,刚子在千钧一发之际将韩子昂推向了一边的安全地带,牺牲了自己;老马在帮助刘培强进入总控室的过程中遭到莫斯的袭击,关键时刻将刘培强推向总控室而自己则消失在了无边的宇宙中;周倩为了救朵朵和李一一身负重伤,却还是让李一一继续执行任务,让朵朵别管她,赶紧撤到安全地带;刘培强在决定牺牲自己助燃木星后,也不忘将总控室与尚有众多宇航员的休眠仓分离,为了全人类的存活选择孤身一人奔赴火海。这是一场道阻且长的救援,能否成功尚不能得知,但所有人都为了这个未知的结果拼尽全力,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本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但危险来临之前,他们都选择了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留给地球上的所有人。每个人都为了这场拯救地球的行动竭尽所能,自己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地球的生命就是他们的最大的希望。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经典论断。影片中整个救援计划的核心更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在大楼运送火石时,王磊的本意是先将火石拉上去,却被刘启阻止,坚持要让人先上去;莫斯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联合政府打算实施“火种”计划也遭到了刘培强的强烈反对:“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所有人努力的目的都是想让地球上实实在在的人活下来而不是让空间站里冷冰冰毫无生命力的受精卵和种子DNA去延续人类的文明,正如联合政府所说:“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是要更多的人活下来。人,才是一切延续的根本。
  3.人定胜天
  中国生态灾难片中,在人与灾难的对抗时,更多的不是表现灾难奇观而是展现救助精神,“人定胜天”的思想或明示或暗含:面对莫斯早已推算出的结果,联合政府选择了放弃努力,根本不愿尝试刘启提出的可能的方案而是坚持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回家与家人享受最后的团聚时光,但刘启的想法却得到了身边人的支持,即便莫斯推算出该方案的成功概率为0,他们也还是想要放手一搏,王磊更是直接反驳提出异议的人:“同归于尽总好过坐以待毙。”救援队在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计划能成功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冒险尝试,这也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不确定性规避的一种体现。救援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求援遭拒,程序破解不了,手动解锁任务力量不够,等等,但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始终没有放弃,而是竭尽全力去改变全人类的命运。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早已诠释了人定胜天的中国精神。同样是描绘人类对于洪水的记忆,西方人的版本是诺亚方舟,在神的帮助下幸存下来,而中国人的版本却是大禹治水,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付出的汗水血水战胜灾难,绝不认命。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正是强调了这种精神。
  (三)集体主义
  整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集体合作的力量。灾难面前,同声传译机的使用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救援行动的合作中语言障碍不再是问题,无论国籍和肤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拯救地球。不同于西方强调个人隐私和空间,地下城拥挤嘈杂的聚居生活是中国人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体现之一;发生地震后,祖孙三人在逃亡过程中被以王磊为总指挥的CN171-11救援队强行征用,加入救援,是全片救援行动中的第一次合作,一路上其他车辆纷纷为运送“火石”的车辆让路,更是说明所有人在拯救地球的计划中是一个目的高度一致的大集体,每一个人都在为计划的成功而努力;之后由于姥爷的牺牲,刘启和韩朵朵退出了救援队,再次相遇后刘启邀请对方协助,共同救援苏拉威西;刘培强在老马的帮助下才成功进入了总控室;三号紧急预案启动后,各个国家合力维修世界各地的转向发动机;莫斯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众人开始了自救计划,李一一在运载车内陈述计划的实施步骤并明确分工到每一个人,即便是每一个子任务的执行也并非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老何在周倩的帮助下进入控制室拔跳线,助力李一一成功将程序破解;刘启和蒂姆合作将火石运送到反应堆点火闸,命悬一线的时刻两人利用自身重力成功完成了任务并双双获救;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手动解锁任务遇到困难时,在全球广播的号召下,各国救援队纷纷回头,加入了救援行动,众人合力将任务的最后一步成功解锁。影片从头至尾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集体合作的力量,小至行动的每一步,大至整个计划的成功,皆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少了任何一个人的付出计划都不会成功。当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遭遇毁灭的危险时,全世界的人便团结为了一个巨大的集体,统一服从联合政府的安排,共同對抗未知的未来。这部电影没有真正的主角,因为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英雄。
  (四)过去时间取向
  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这种时间取向的文化中的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他们崇拜祖先,强调密切的家庭关系。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去”,他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年龄和经验,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有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片中有多段回忆的情节足以说明中国人骨子里的“恋旧”:韩子昂在驾驶运载车运送火石的途中路过已经毁灭的上海,看着被冰山包围的东方明珠、校车、上海奥运大厦,感慨万千,不禁开始追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牺牲前回忆起多年前收养朵朵的事并嘱咐刘启要带朵朵回家;刘启虽然表面上对父亲心怀怨恨,却也忍不住多次回忆起小时候和父亲相处的时光,并由此想到了可以通过点燃木星产生动能推动地球的方案;刘培强牺牲前与刘启的对话同样想起了多年前父子俩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和曾经对儿子许下的承诺。正如中国的经典影视作品大多数是根据过去的历史改编的古装剧一样,我们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并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借鉴宝贵的经验。也正因如此,中国的科幻片市场一直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鲜有质量上乘的作品出现。《流浪地球》的上映说明中国人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敬畏中而是同时开始积极地展望未来,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由单一的过去时间取向到开始涉足未来时间取向的转变。   二、西方视角下的《流浪地球》
  纵观西方的电影市场,《超人》系列,《蝙蝠侠》《蜘蛛侠》等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科幻影片占据了主流,且大多数影片的背景完全架空,这些情节在过去和现实生活中都从未出现过,全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因此,西方导演手下的《流浪地球》,也许又是一部超能力拯救世界的软科幻。
  (一)环境背景
  和热热闹闹的中国新年一样,西方版的《流浪地球》应该是一个发生在圣诞节的故事,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可以和接下来即将发生的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且为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离的情节做铺垫。故事的地点也应从北京、上海转移到纽约、旧金山。不同于中国人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春节的风俗,西方人更倾向于每家每户在各自的房子里围着火炉烤着火鸡度过圣诞。灾难将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时代广场毁于一旦,一切都被冰山包围。而由于西方影片一贯的架空风格和高高在上的霸权姿态,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地下城也会变为“地上城”,所有人都逃离到建造在空中的房屋中,俯瞰着地面上被毁灭的一切。
  (二)情节设定
  面对灾难,不同于贯穿原版电影始终的集体主义,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主义。西方版的《流浪地球》应当不再是依靠全球团结的力量执行任务,而是在众人都对灾难一筹莫展的时候,某个超级英雄及时出现,运用超能力化解一切危机。而电影中的人类的形象会被塑造得非常渺小,在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都是依靠超级英雄的从天而降得到解救。根据西方人通常具有未来时间取向的特点,影片中也不再有大量的回忆情节,更多的是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例如:两个人正讨论着如何自救以及采取行动后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其中一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并不可行,失败的概率很大,而另一人则坚持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两人争执不下,继而分道扬镳,各自行动,但最终双双遇到危险,超级英雄出现使两人获救。
  导演郭帆在访谈中提到:“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实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许多西方同类型的片子里,当地球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时,通常的思维是放弃地球离开……而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因此,西方導演手中的《流浪地球》也许根本不存在,像众多西方大片里的情节一样,灾难后所有人都登上了“诺亚方舟”,逃离地球,寻找新的家园。
  三、结语
  《流浪地球》中的多重中国文化元素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而这部电影在国际上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更是说明中国文化价值观输出的成功,中国对于全球性问题的立场被用一种现代化的方式从容不迫地表达出来,更为大众所接受。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消除各国之间经济合作的障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科幻片的大突破,更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其他文献
在我的少年时代,父亲是家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一则因为父亲是上门女婿,在当地农村,上门女婿的地位本就不高;二则母亲初中毕业,本来考取了高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就读,学识要
期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哪里,儿女们的家就在哪里.无论父母年寿多高,距离多远,只要活着,对儿女的爱永远不变,电话中每次重复的叮咛总是说不完.
期刊
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将归隐与政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王维的诗歌将归隐的含义提高到主客体存在的哲学高度。通过精练的意象、创新的图像建构和与佛教义理的结合,王维在诗作中开创了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归隐书写。  一、王维之前的归隐书写概述  最早解释“归隐”概念的文本出现在《周易·蛊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期刊
跨入新世纪,父母日渐衰老.rn父亲像只旋转不停的陀螺,辛苦一生,劳而不辍.踏着新世纪的年轮,依然保持着正常旋转的状态.不是拿着铁铲点瓜,就是握着锄头种菜;不是拿着扫帚扫院,
期刊
每逢清明,中国人即便琐事缠身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怀着深深的哀思,带着自己的儿孙去祭奠仙逝的长辈,这是中国人对仙逝的长辈悼念、缅怀的传统仪式,也是弘扬从古至今的传统美
期刊
爸爸,我想您。  您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可是,多少次,多少次我在梦里与您相见。您依旧那样亲切,那样慈祥!我不舍得,不舍得离开您!  我记得那是1985年,我刚刚新婚。天近暮色时,我去三十里外的县城接下班的妻子。我们回来却不见您的身影,母亲说您去接我了。此时外面万家灯火,屋内温馨而祥和,崭新的家具闪着鲜艳的色彩。可我的心中却泛起一股酸酸的味道,直沖咽喉。爸呀!我已经成人,已经五尺五高。可您,却忘了自己
期刊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独到的题材选择和如诗如画的语言运用,表达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审美倾向,探讨陈
期刊
母亲做的饭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饭,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声音!   ——题记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街里玩耍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到了学龄期,可能是每天在学校憋得太久的原因,一回到家,就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扔,跟小伙伴们到街上疯玩去了。往往是一玩就玩到天黑,直到母亲在整条街上喊着我的名字,叫我回家吃饭,我才带着一身土和一身臭汗跟着母亲往回走。每次往回走时,母亲总是
期刊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并且在《论语》二十篇中均有出现.可以说君子的思想贯穿《论语》全文.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现的频率也不难看出孔子对于“君子”
期刊
那个女人,其实和我缘分很短,短到在我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仿佛昙花一现.然而,她却影响着我的婚姻和家庭,影响着我的后半生,让我感念她一辈子.她,就是我的婆婆.rn一语定姻缘rn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