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年,世人想起正值新诗百年之际,于是坊间多有回顾与纪念。追溯新文学的开端,在小说界,引人瞩目的是文体上短篇的兴起,这虽以初生不久的现代汉语尚难驾驭长篇为前提,但实际上也使日常生活的横截面,通过再现与想象,成为可供盘旋的语义空间,而在相去未远的古典中国,小说的面相大不同:章回体的长篇总随时间的流动,或演义历史的迁变,或敷衍人事的离合;文言笔记式的短篇则着迷于收集传奇与秘闻。同样需要重新构想自身的白话诗,所面对的传统,是古诗本就擅长文简而意远,从诗经时代开始,寥寥几句的名篇构成辉煌的短诗史,那些即逝的瞬息,诸如一片月光、一次别离、一片山水或一闪念,经省练的平仄转换,便能凝固为后人咏诵的永恒。以往的实绩,提醒操持现代汉语的诗家:短诗不仅是形式,更是可供仿效的写作意识,是众声喧哗和雾霾蔽日的状况下,人心直接对接万物与世态的契机,是时空运转中个体对灵魂的探勘。现代生活的复杂、晦暗,确实对新诗构成压力,似乎只有让自身繁复起来,或竭力铺排细节丰富的家长里短,方才能对我们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讲述,但这并不意味着短诗已无可作为。这一卷以“生命”为主题的作品便显示出短诗的活力。
短诗善于聚焦转瞬的体验与易逝的情景,并常能借突然的妙想为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和风景赋予新鲜的意味。如在宋志刚笔下,早已被习惯低头前行的都市人忽视的避雷针,成为文本的中心,是能够“喊着生死”的崇高存在(《避雷针》),而在龙小龙眼中,秋日的蚂蚁正“手持秋天的羽毛”化身换季间“最后的王者”(《落叶纷飞》)。被各个时代的诗人歌咏过的月亮,进入何生的《对月》,也有了新意:“说什么阴晴圆缺/用月光雕塑生命/找回人类迷失的本真/谁挡得住日月旋转/华西之梦不会沉沦”,月,不再是可供观看与品评的风景,而成为写作者反思人类命运的契机。在短诗的限度内,何生的《芙蓉》、《缘》对事物保持贴切的温情,调动诗人想象力的无边,由看似不经意的一撇走向最集中的沉思,都能使平淡的世界重新充满魅力。对生命的开端,这一卷的短诗亦有精湛的纪念,如大树在《出生》中写道:“医生从她的痛里抠下我,记作出生。/我浑身镀了她的血,镀了她日后的岁月/自出生开始,她期待由我哭掉她的疼痛”。时间对生命持久的塑造,则为钦丽群所记录:“她已风化成村口/那棵老枞树。额头上粘着菜花/掌纹里能抠出泥土/我牵着她,牵着一个衰老乡村/像小时候被她牵着”(《牵》)既是短章,便要舍弃前因后果,不论个中情节是壮阔还是平凡,两位诗人都遵循这一形式原则,写母亲时,将诗心倾注在最富包孕性的瞬间,于是,女性生产之痛,以及母性的承担,都被温柔的目光所雕刻,成为微型的纪念碑,写作者从中体味生命的形态和意向。
除了捕捉瞬息,与万物相对,那些状态极佳的短诗还可以直面生命的本质,而不必做更多的铺垫、说明,也不需要旁敲侧击。简言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发出以文见事的洞见力,这是写作者所要思虑的。龙小龙在《遍地荒草》中写道:“渐渐长高的草淹没了树,淹没了人/蝈蝈和蝉声萦绕的童年。那块青石板也不见了/它们光滑干净/可能被搬去做了墓碑”,草木的疯长与童年的远去,都是时间消逝的烙印,而当彼时的“青石板”被臆想为此刻的“墓碑”,个人的慨叹便随之扩容为对世世代代生命易老的悲悯。在甄长城的《刀鱼》中,菜市场恍然生死场,引发诗人对自身宿命的认领:“不像我,常把命攥在别人手里/人们以数百元一斤的价码/买走它/买走自己的软肋”,随波逐流而不由自主,这背后总有隐秘的存在,用难以抗拒的力量左右生命的走向。生命终究难免陷入空虚,毕竟“去者日以疏”才是日常情形,这一点被诗雨写入《苦楝树》:“现在,它被挖掘机连根拔起/挖掘机一路挖过去/竹林没有了,菜地没有了/稻田也没有了/这下好了,我想描述的已空无一物” 这些短诗显示出内心在向万物突然敞开时,对生命真实的醒悟,而人与世界,也以直接的方式紧紧关联。
短诗善于聚焦转瞬的体验与易逝的情景,并常能借突然的妙想为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和风景赋予新鲜的意味。如在宋志刚笔下,早已被习惯低头前行的都市人忽视的避雷针,成为文本的中心,是能够“喊着生死”的崇高存在(《避雷针》),而在龙小龙眼中,秋日的蚂蚁正“手持秋天的羽毛”化身换季间“最后的王者”(《落叶纷飞》)。被各个时代的诗人歌咏过的月亮,进入何生的《对月》,也有了新意:“说什么阴晴圆缺/用月光雕塑生命/找回人类迷失的本真/谁挡得住日月旋转/华西之梦不会沉沦”,月,不再是可供观看与品评的风景,而成为写作者反思人类命运的契机。在短诗的限度内,何生的《芙蓉》、《缘》对事物保持贴切的温情,调动诗人想象力的无边,由看似不经意的一撇走向最集中的沉思,都能使平淡的世界重新充满魅力。对生命的开端,这一卷的短诗亦有精湛的纪念,如大树在《出生》中写道:“医生从她的痛里抠下我,记作出生。/我浑身镀了她的血,镀了她日后的岁月/自出生开始,她期待由我哭掉她的疼痛”。时间对生命持久的塑造,则为钦丽群所记录:“她已风化成村口/那棵老枞树。额头上粘着菜花/掌纹里能抠出泥土/我牵着她,牵着一个衰老乡村/像小时候被她牵着”(《牵》)既是短章,便要舍弃前因后果,不论个中情节是壮阔还是平凡,两位诗人都遵循这一形式原则,写母亲时,将诗心倾注在最富包孕性的瞬间,于是,女性生产之痛,以及母性的承担,都被温柔的目光所雕刻,成为微型的纪念碑,写作者从中体味生命的形态和意向。
除了捕捉瞬息,与万物相对,那些状态极佳的短诗还可以直面生命的本质,而不必做更多的铺垫、说明,也不需要旁敲侧击。简言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发出以文见事的洞见力,这是写作者所要思虑的。龙小龙在《遍地荒草》中写道:“渐渐长高的草淹没了树,淹没了人/蝈蝈和蝉声萦绕的童年。那块青石板也不见了/它们光滑干净/可能被搬去做了墓碑”,草木的疯长与童年的远去,都是时间消逝的烙印,而当彼时的“青石板”被臆想为此刻的“墓碑”,个人的慨叹便随之扩容为对世世代代生命易老的悲悯。在甄长城的《刀鱼》中,菜市场恍然生死场,引发诗人对自身宿命的认领:“不像我,常把命攥在别人手里/人们以数百元一斤的价码/买走它/买走自己的软肋”,随波逐流而不由自主,这背后总有隐秘的存在,用难以抗拒的力量左右生命的走向。生命终究难免陷入空虚,毕竟“去者日以疏”才是日常情形,这一点被诗雨写入《苦楝树》:“现在,它被挖掘机连根拔起/挖掘机一路挖过去/竹林没有了,菜地没有了/稻田也没有了/这下好了,我想描述的已空无一物” 这些短诗显示出内心在向万物突然敞开时,对生命真实的醒悟,而人与世界,也以直接的方式紧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