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教育的本质被涵、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新要求,对“成功”以及“成功素质”的涵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探讨了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教育 成功素质 优势素质 培养模式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加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重新界定“成功素质”的涵义,并科学探讨实现大学成功教育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最后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成功涵义的再定义
不同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虽然对成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在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功的标准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尺度。(1)感性精神层面,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这种观点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体现为对个体、群体或投射于其他客观对象的情感、评价(道德评价、社会比较评价、地位、尊严),成功的人具有更深刻的、更高层次的尊严,更快乐,也受到更大的尊重,更懂得自我尊重。(2)理性精神层面,体现为对于客观规律、对客观现象(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本身)的正确把握与理解,成功的人能够充分而科学地认识蕴藏在大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有着科学而严谨的评价,成功的人更有知识,更有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知识的人更容易成功。(3)物质层面,体现为人对于物(如金钱、房产等)的占有关系,以及被“物化”的人的占有与控制,并依此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成功的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般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成功的人具有健康的理财观念,在字典中,成功包括两个解释:(1)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2)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我们认为成功是平衡地实现优势目标,具体而言,成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目标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一方面个体目标对于个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提供一种激励,并由此产生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等,另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对于个体的行为提供一种评价体系,并给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主客观条件的结合才可以判断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2)成功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投入一产出原则,只有引进优势目标的含义,才能理解“成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对于成功的追求中,必须考虑自身的优质资源与社会预定目标的关系。(3)动态化平衡原则。平衡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成功,并且目标的实现就是现实连续不断地以某种方式接近目标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目标也有可能不断修正。
二、成功素质的构成
1 成功素质的结构。成功素质是为达到目标而必备的素质。一般所讲的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美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但这种素质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性缺乏直接性和可操作性。国内有学者指出,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思想政治体系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方法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我们认为,成功素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优势素质是与实现优势目标相对应的素质,是在每个个体中存在的生理素质、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等的最佳组合,这种组合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最为接近,平衡素质是为促进优势素质的发展及平衡所需要的素质,是在个体的整体素质集合中,处于优势素质之外的补集。
2 优势素质和平衡素质的作用机制。(1)优势素质是在促进成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平衡素质在促进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2)优势素质可以在对于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个体迅速寻找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素质在个体素质集合中所占比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目标实现的概率。(3)平衡素质是在优势素质之外的部分,并不意味这些素质都与优势素质相对抗,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没有进入优势素质结构中的与优势素质的构成因素相同的部分因素。这些素质是对于优势素质是一种重要补充。(4)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的动态平衡。一般而言,优势素质的比重影响着目标的实现,但人生的成功是一个多面体,是事业、家庭、个体感受等的综合统一,无论古代的“立德、立言、立功”,还是现代的“四有新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对于某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的优势素质就可能成为另一目标追求的平衡素质,反之亦然。(5)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不断更新其因素与结构。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的,“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对其充当的角色能应付自如。他们懂得为了应对目前的任务与环境,其工作方式必将有所改变,然后,他们分析出这些必要的改变会是什么,并执行它们。”
3 对于成功所要求的素质,不同的人形成了各自的观念体系。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项条件:相应社会环境、机遇、成功素质。凡成功者必具成功素质,这就是成功定律。我们认为:优势素质+平衡素质+不可控因素=成功。一份由研究机构所进行的万人调查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要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意志力等;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知识和能力。7%属于运气、机遇等因素,在知识经济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经济的基础,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成为依托。出生的社会阶层、运气等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比重不断下降,成功素质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在成功素质中,优势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平衡素质起着基础性和支持性作用。
三、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大学的一次具体化,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成功素质”教育就是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所创立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以优势素质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成功教育, 是使未来的公民能够胜任社会的要求,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素质的数量——具备的素质越多越好、越全而越好,而且更要重视素质与成功的关系——有利于成功的素质结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发展优势素质上,现代社会不需要只会学习的“学习机器”,需要的是能将知识转化为新思想,将新思想转化为行动然后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由陈述性知识转向程序性知识教育。依据成功智力理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发展学生成功智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鉴于成功智力与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优质教育应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优势素质。只有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监控和反馈,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促进成功智力水平的提高。
第三,利用学生经验发展学生成功智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容易获得和使用“未明言知识”,经验是未明言知识及成功智力的重要影响源。这种经验已经内化为一种结构,深深锁定于个体素质的某些领域。个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能与此有极大的关联。鉴于此,素质教育应充分关注经验对学生成功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学生经验作为促进其成功智力发展的有效资源,在通过经验发展学生成功智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进入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既可能与素质教育目的和内容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悖离。其二,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中获取的经验多是间接经验,但成功智力中的实践性智力及创造性智力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有效利用学生的间接经验来发展其成功智力的基础上,学校课程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做到这一点,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利用文化情景发展成功智力。斯腾伯格智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社会文化情境对发展个体智力的影响,他在其二元智力理论中就曾指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文化情境去理解智力,智力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而言可能不同。因此,学校课程应重视学生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文化情境因素,既把对文化情境的适应、选择与塑造作为成功智力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又积极利用文化情境本身来促进学生成功智力的发展。具体方式是通过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自在文化情境发展其成功智力。如在学习的现实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的成功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实现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结合。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不高,首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从而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方向性。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自我生涯设计,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未来,学生的自我生涯设计可以分为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个方面。这种学业生涯设计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划和设计,包括个人理想、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职业生涯设计则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包括职业目标、成功目标、职业发展计划等。这就要求高校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摆脱原来固有的“三层楼”(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式的专业培养方案,而应该围绕学生的成功素质为主轴心,将专业设计作为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制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者,高校要明确围绕培养“成功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
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中国特色的成功学探索》(项目批准号05SJD71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教育 成功素质 优势素质 培养模式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加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重新界定“成功素质”的涵义,并科学探讨实现大学成功教育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最后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成功涵义的再定义
不同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虽然对成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在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功的标准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尺度。(1)感性精神层面,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这种观点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体现为对个体、群体或投射于其他客观对象的情感、评价(道德评价、社会比较评价、地位、尊严),成功的人具有更深刻的、更高层次的尊严,更快乐,也受到更大的尊重,更懂得自我尊重。(2)理性精神层面,体现为对于客观规律、对客观现象(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本身)的正确把握与理解,成功的人能够充分而科学地认识蕴藏在大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有着科学而严谨的评价,成功的人更有知识,更有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知识的人更容易成功。(3)物质层面,体现为人对于物(如金钱、房产等)的占有关系,以及被“物化”的人的占有与控制,并依此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成功的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般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成功的人具有健康的理财观念,在字典中,成功包括两个解释:(1)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2)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我们认为成功是平衡地实现优势目标,具体而言,成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目标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一方面个体目标对于个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提供一种激励,并由此产生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等,另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对于个体的行为提供一种评价体系,并给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主客观条件的结合才可以判断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2)成功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投入一产出原则,只有引进优势目标的含义,才能理解“成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对于成功的追求中,必须考虑自身的优质资源与社会预定目标的关系。(3)动态化平衡原则。平衡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成功,并且目标的实现就是现实连续不断地以某种方式接近目标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目标也有可能不断修正。
二、成功素质的构成
1 成功素质的结构。成功素质是为达到目标而必备的素质。一般所讲的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美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但这种素质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性缺乏直接性和可操作性。国内有学者指出,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思想政治体系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方法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我们认为,成功素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优势素质是与实现优势目标相对应的素质,是在每个个体中存在的生理素质、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等的最佳组合,这种组合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最为接近,平衡素质是为促进优势素质的发展及平衡所需要的素质,是在个体的整体素质集合中,处于优势素质之外的补集。
2 优势素质和平衡素质的作用机制。(1)优势素质是在促进成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平衡素质在促进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2)优势素质可以在对于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个体迅速寻找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素质在个体素质集合中所占比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目标实现的概率。(3)平衡素质是在优势素质之外的部分,并不意味这些素质都与优势素质相对抗,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没有进入优势素质结构中的与优势素质的构成因素相同的部分因素。这些素质是对于优势素质是一种重要补充。(4)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的动态平衡。一般而言,优势素质的比重影响着目标的实现,但人生的成功是一个多面体,是事业、家庭、个体感受等的综合统一,无论古代的“立德、立言、立功”,还是现代的“四有新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对于某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的优势素质就可能成为另一目标追求的平衡素质,反之亦然。(5)优势素质与平衡素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不断更新其因素与结构。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的,“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对其充当的角色能应付自如。他们懂得为了应对目前的任务与环境,其工作方式必将有所改变,然后,他们分析出这些必要的改变会是什么,并执行它们。”
3 对于成功所要求的素质,不同的人形成了各自的观念体系。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项条件:相应社会环境、机遇、成功素质。凡成功者必具成功素质,这就是成功定律。我们认为:优势素质+平衡素质+不可控因素=成功。一份由研究机构所进行的万人调查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要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意志力等;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知识和能力。7%属于运气、机遇等因素,在知识经济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经济的基础,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成为依托。出生的社会阶层、运气等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比重不断下降,成功素质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在成功素质中,优势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平衡素质起着基础性和支持性作用。
三、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大学的一次具体化,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成功素质”教育就是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所创立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以优势素质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成功教育, 是使未来的公民能够胜任社会的要求,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素质的数量——具备的素质越多越好、越全而越好,而且更要重视素质与成功的关系——有利于成功的素质结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发展优势素质上,现代社会不需要只会学习的“学习机器”,需要的是能将知识转化为新思想,将新思想转化为行动然后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由陈述性知识转向程序性知识教育。依据成功智力理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发展学生成功智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鉴于成功智力与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优质教育应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优势素质。只有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监控和反馈,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促进成功智力水平的提高。
第三,利用学生经验发展学生成功智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容易获得和使用“未明言知识”,经验是未明言知识及成功智力的重要影响源。这种经验已经内化为一种结构,深深锁定于个体素质的某些领域。个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能与此有极大的关联。鉴于此,素质教育应充分关注经验对学生成功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学生经验作为促进其成功智力发展的有效资源,在通过经验发展学生成功智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进入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既可能与素质教育目的和内容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悖离。其二,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中获取的经验多是间接经验,但成功智力中的实践性智力及创造性智力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有效利用学生的间接经验来发展其成功智力的基础上,学校课程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做到这一点,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利用文化情景发展成功智力。斯腾伯格智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社会文化情境对发展个体智力的影响,他在其二元智力理论中就曾指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文化情境去理解智力,智力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而言可能不同。因此,学校课程应重视学生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文化情境因素,既把对文化情境的适应、选择与塑造作为成功智力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又积极利用文化情境本身来促进学生成功智力的发展。具体方式是通过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自在文化情境发展其成功智力。如在学习的现实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的成功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实现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结合。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不高,首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从而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方向性。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自我生涯设计,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未来,学生的自我生涯设计可以分为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个方面。这种学业生涯设计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划和设计,包括个人理想、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职业生涯设计则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包括职业目标、成功目标、职业发展计划等。这就要求高校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摆脱原来固有的“三层楼”(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式的专业培养方案,而应该围绕学生的成功素质为主轴心,将专业设计作为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制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者,高校要明确围绕培养“成功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
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中国特色的成功学探索》(项目批准号05SJD71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