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和指导下,同济大学与有关国际专家合作编制了针对管理部门、专业团队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和针对当地居民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导则针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传统民居院落的修缮、维护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建立传统民居修缮和环境整治的申报、设计和施工的管理机制。文章从制订背景、结构与内容、特色与意义等方面,对最新公布的《实用导则》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环境治理;实用导则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平遥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同发起了“保护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项目。项目旨在制订两部古城保护导则,分别为针对管理部门、专业团队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已经于2014年6月发布),和针对居民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以下简称《实用导则》)。项目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资助。2015年8月11日,同济大学负责编制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在北京正式发布并举办专家座谈会。下面从制订背景、结构与内容、特色与意义等方面,对《实用导则)》进行解读。
一、导则制订背景
平遥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是明清时期(14至20世纪)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并且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人类居住形式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多年以来,平遥民居仍面临着合院杂居带来的私搭乱建、建筑材料和结构的衰败、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当使用等各种问题。如何通过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的修缮和维护既保持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又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品质,并让居民积极参与遗产的保护、享受遗产保护带来的成果成为了新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和推动,同济大学以及国际专家合作编制了本套导则。导则针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传统民居院落的修缮、保养维护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建立传统民居修缮和环境整治的申报、设计和施工的管理机制。
导则作为已经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2012年)配套使用,旨在实现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双重目标,是落实<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两册导则的制订针对的是平遥古城保护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至今还有几万人在古城中生活、工作,承担着平遥县重要的城市功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博士在导则导言中提出的,“保护平遥古城的遗产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保存其历史建筑,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其社会文化功能”。如何整体考虑其社会、文化、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协调多种权益相关者诉求,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是这类“活态遗产”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平遥古城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完整的汉民族城市格局,保存完好的城墙,精彩的文庙、清虚观、票号等建筑,也体现在大量的街巷和传统民居中。这些街巷和传统民居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同时也还在不断地使用中,是平遥城的“底色”。而底色是否能妥当处置,既是遗产保护的问题,更是民生改善的问题。底色不变色,是平遥古城保护的关键。而对“底色”的处置,我们必须兼顾民生和保护,确保遗产地的活力和文化的真正传承,避免成为一座空城、博物馆城和纯粹的旅游城。
然而,每个到平遥的参观者,往往在惊叹于其完整格局和美轮美奂建筑的同时,也会发现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和环境景观正面临着如下威胁:
(1)日益发达的旅游业带来了院落功能的改变和环境景观的异化,居住人口的变迁也威胁到平遥城市特征的保持。
(2)家庭规模变小、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对当代生活模式的追求造成了院落居住模式及物质空间的转化,当下对于这种转化缺乏引导。
(3)产权多元、居住情况复杂造成了修缮责任主体不明、修缮行为难以落实、修缮水平低下的情况。
(4)缺乏旅游收入转化为修缮资金的机制,传统民居的保护缺乏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大量的传统民居长期缺乏保养维护,基础设施缺乏,居住条件恶劣。
(5)传统民居的修缮既需要传统工艺的支持,也需要当代保护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与指导。
基于以上原因,导则将指导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致力于保护平遥古城作为生活居住城市的自身特征及其作为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
三、导则的结构与内容
导则分为两册。《管理导则》供政府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专业团队参考使用,以清晰的条文对平遥传统民居修缮做出了制度描述和技术控制与引导。《实用导则》则是供传统民居院落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参考使用,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内容普及传统民居的价值、所面临的潜在破坏因素与风险及修缮方法,旨在为古城内居民提供更多关于改造传统民居的范围及约束的相关内容。两册导则都列出了关于世界遗产方面的现有法律法规、地方政策以及传统建筑保护标准、准则等。
《实用导则》整体结构分为六个章节,分述如下:
第一章是概述,内容包括导则制定的背景与法律依据,平遥的区位、历史和城市特色,并对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符合的标准以及民居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旨在让读者了解平遥古城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措施。 第二章是保护准则及程序,介绍了传统民居保护的基本准则和修缮申报的工作程序。在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可逆性等保护准则后,阐明了传统民居院落保护应符合《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9年)和《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年)的要求,并对规划中确定的三级保护院落的不同保护要求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对传统院落保护从申请到完成的完整工作程序、各阶段工作文件内容要求等进行了规定,并详细规定了在院落修缮维护中,居民可自行完成的部分和必须经由审批才能实施的内容。
第三章从平遥民居的影响因素、院落和建筑特征、传统材料几个部分对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内容不仅详述了平遥民居平面布局、院墙、大门、正房、厢房、倒座、铺地等元素的特征,还解析了平遥民居适应性演进所基于的文化、气候和材料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平遥民居所使用的材料特色,让居民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向古城居民普及民居价值所在。
第四章介绍了传统民居的格局、屋顶、墙体、木构件、院门、门窗、铺地、装饰和生活设施等建筑元素修缮的常见正确与错误做法和审批事项;同时针对常见周期性保养维护措施给出了建议维护周期和注意事项。与《管理导则》对条文逻辑性的追求不同,《实用导则》更加强调面向居民,用大量的案例说明问题,力求通俗直观。
第五章主题是功能提升。伴随着风俗习惯、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平遥传统民居院落的原有功能布局和空间划分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问题,如对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以及对空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需求。本章从功能布局调整、生活设施增设等方面对传统民居院落的性能提升提出建议,使传统民居院落在保留其传统特征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当代生活需求。
第六章为街景管理。街巷是构成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整治的主要部分。本章基于整体协调、特征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等准则,综合考虑各条街巷的功能、等级、风貌、界面、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分为商业型街巷和居住型街巷两种类型进行沿街立面、台阶、坡道、铺地与包台、商业店招、街巷照明、户外营业区、市政设施进行引导,从街景管理的角度介绍了环境整治的常见正确与错误做法和审批事项。
综上,《实用导则》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普及遗产知识、阐明修缮申报制度并从民居院落和街景管理两个方面对修缮方法、技术手段和功能提升加以控制和引导。
四、导则的特色与意义
导则制订的特色有三方面:
第一,平遥古城作为世界遗产,其保护需要遵循国际保护准则和各级法律法规,同时任何保护行为也必须从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两册导则最大的特色是兼顾了国际准则与地方情况、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价值保护与功能提升。
第二是机制建设,导则和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配套,通过申请并获得政府提供的修缮补贴的方式,鼓励居民按照导则所设定标准进行保护修缮,从而建立了一套长期的针对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资金机制。
第三是面向不同的使用者,设置了有针对性的不同内容。《实用导则》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普及世界遗产以及平遥古城保护的相关知识;而《管理导则》则使用专业的文字对修缮行为进行控制,供政府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专业团队参考使用。两册导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导则文本的完成和发布只是第一步,只有其付诸实施、并在其控制、引导下形成模范的案例,推进古城保护,才达到了导则预设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惠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其他历史城镇,真正起到典范的作用。(在导则编制的五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平遥县人民政府、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平遥县城乡规划局以及同济大学的诸位同仁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还要感谢在导则形成过程中王景慧、李锦生、黄继忠、黄克忠、付清远、吕舟、孙华、常青等多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关键词: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环境治理;实用导则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平遥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同发起了“保护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项目。项目旨在制订两部古城保护导则,分别为针对管理部门、专业团队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已经于2014年6月发布),和针对居民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以下简称《实用导则》)。项目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资助。2015年8月11日,同济大学负责编制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在北京正式发布并举办专家座谈会。下面从制订背景、结构与内容、特色与意义等方面,对《实用导则)》进行解读。
一、导则制订背景
平遥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是明清时期(14至20世纪)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并且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人类居住形式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多年以来,平遥民居仍面临着合院杂居带来的私搭乱建、建筑材料和结构的衰败、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当使用等各种问题。如何通过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的修缮和维护既保持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又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品质,并让居民积极参与遗产的保护、享受遗产保护带来的成果成为了新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和推动,同济大学以及国际专家合作编制了本套导则。导则针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传统民居院落的修缮、保养维护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建立传统民居修缮和环境整治的申报、设计和施工的管理机制。
导则作为已经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2012年)配套使用,旨在实现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双重目标,是落实<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两册导则的制订针对的是平遥古城保护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至今还有几万人在古城中生活、工作,承担着平遥县重要的城市功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博士在导则导言中提出的,“保护平遥古城的遗产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保存其历史建筑,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其社会文化功能”。如何整体考虑其社会、文化、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协调多种权益相关者诉求,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是这类“活态遗产”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平遥古城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完整的汉民族城市格局,保存完好的城墙,精彩的文庙、清虚观、票号等建筑,也体现在大量的街巷和传统民居中。这些街巷和传统民居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同时也还在不断地使用中,是平遥城的“底色”。而底色是否能妥当处置,既是遗产保护的问题,更是民生改善的问题。底色不变色,是平遥古城保护的关键。而对“底色”的处置,我们必须兼顾民生和保护,确保遗产地的活力和文化的真正传承,避免成为一座空城、博物馆城和纯粹的旅游城。
然而,每个到平遥的参观者,往往在惊叹于其完整格局和美轮美奂建筑的同时,也会发现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和环境景观正面临着如下威胁:
(1)日益发达的旅游业带来了院落功能的改变和环境景观的异化,居住人口的变迁也威胁到平遥城市特征的保持。
(2)家庭规模变小、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对当代生活模式的追求造成了院落居住模式及物质空间的转化,当下对于这种转化缺乏引导。
(3)产权多元、居住情况复杂造成了修缮责任主体不明、修缮行为难以落实、修缮水平低下的情况。
(4)缺乏旅游收入转化为修缮资金的机制,传统民居的保护缺乏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大量的传统民居长期缺乏保养维护,基础设施缺乏,居住条件恶劣。
(5)传统民居的修缮既需要传统工艺的支持,也需要当代保护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与指导。
基于以上原因,导则将指导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致力于保护平遥古城作为生活居住城市的自身特征及其作为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
三、导则的结构与内容
导则分为两册。《管理导则》供政府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专业团队参考使用,以清晰的条文对平遥传统民居修缮做出了制度描述和技术控制与引导。《实用导则》则是供传统民居院落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参考使用,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内容普及传统民居的价值、所面临的潜在破坏因素与风险及修缮方法,旨在为古城内居民提供更多关于改造传统民居的范围及约束的相关内容。两册导则都列出了关于世界遗产方面的现有法律法规、地方政策以及传统建筑保护标准、准则等。
《实用导则》整体结构分为六个章节,分述如下:
第一章是概述,内容包括导则制定的背景与法律依据,平遥的区位、历史和城市特色,并对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符合的标准以及民居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旨在让读者了解平遥古城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措施。 第二章是保护准则及程序,介绍了传统民居保护的基本准则和修缮申报的工作程序。在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可逆性等保护准则后,阐明了传统民居院落保护应符合《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9年)和《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年)的要求,并对规划中确定的三级保护院落的不同保护要求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对传统院落保护从申请到完成的完整工作程序、各阶段工作文件内容要求等进行了规定,并详细规定了在院落修缮维护中,居民可自行完成的部分和必须经由审批才能实施的内容。
第三章从平遥民居的影响因素、院落和建筑特征、传统材料几个部分对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本章内容不仅详述了平遥民居平面布局、院墙、大门、正房、厢房、倒座、铺地等元素的特征,还解析了平遥民居适应性演进所基于的文化、气候和材料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平遥民居所使用的材料特色,让居民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向古城居民普及民居价值所在。
第四章介绍了传统民居的格局、屋顶、墙体、木构件、院门、门窗、铺地、装饰和生活设施等建筑元素修缮的常见正确与错误做法和审批事项;同时针对常见周期性保养维护措施给出了建议维护周期和注意事项。与《管理导则》对条文逻辑性的追求不同,《实用导则》更加强调面向居民,用大量的案例说明问题,力求通俗直观。
第五章主题是功能提升。伴随着风俗习惯、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平遥传统民居院落的原有功能布局和空间划分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问题,如对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以及对空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需求。本章从功能布局调整、生活设施增设等方面对传统民居院落的性能提升提出建议,使传统民居院落在保留其传统特征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当代生活需求。
第六章为街景管理。街巷是构成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整治的主要部分。本章基于整体协调、特征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等准则,综合考虑各条街巷的功能、等级、风貌、界面、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分为商业型街巷和居住型街巷两种类型进行沿街立面、台阶、坡道、铺地与包台、商业店招、街巷照明、户外营业区、市政设施进行引导,从街景管理的角度介绍了环境整治的常见正确与错误做法和审批事项。
综上,《实用导则》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普及遗产知识、阐明修缮申报制度并从民居院落和街景管理两个方面对修缮方法、技术手段和功能提升加以控制和引导。
四、导则的特色与意义
导则制订的特色有三方面:
第一,平遥古城作为世界遗产,其保护需要遵循国际保护准则和各级法律法规,同时任何保护行为也必须从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两册导则最大的特色是兼顾了国际准则与地方情况、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价值保护与功能提升。
第二是机制建设,导则和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配套,通过申请并获得政府提供的修缮补贴的方式,鼓励居民按照导则所设定标准进行保护修缮,从而建立了一套长期的针对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资金机制。
第三是面向不同的使用者,设置了有针对性的不同内容。《实用导则》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普及世界遗产以及平遥古城保护的相关知识;而《管理导则》则使用专业的文字对修缮行为进行控制,供政府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专业团队参考使用。两册导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导则文本的完成和发布只是第一步,只有其付诸实施、并在其控制、引导下形成模范的案例,推进古城保护,才达到了导则预设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惠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其他历史城镇,真正起到典范的作用。(在导则编制的五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平遥县人民政府、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平遥县城乡规划局以及同济大学的诸位同仁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还要感谢在导则形成过程中王景慧、李锦生、黄继忠、黄克忠、付清远、吕舟、孙华、常青等多位专家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