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教学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到方法。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关键词:创新意识 思考教材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积极改革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从课堂创新教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教法创新
新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认为课堂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陈旧做法;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创造性教学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到方法。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行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思考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二、师生互动,应用创新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宽松 环境中学习 能思路开阔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充满创新的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形式,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促发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学习长度时,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填单位”的 问题:课本的单位、自己身高的单位、橡皮的单位、教学楼高度的单位。学生亲身体验,热情高涨,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学法创新
教师應该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时要捕捉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加工成为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适量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题,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课本、黑板、课桌等物品的角,看着角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毛雨. 探讨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4)
[2]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 新课程(小学). 2012(09)
关键词:创新意识 思考教材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积极改革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从课堂创新教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教法创新
新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认为课堂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陈旧做法;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创造性教学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到方法。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行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思考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二、师生互动,应用创新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宽松 环境中学习 能思路开阔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充满创新的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形式,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促发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学习长度时,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填单位”的 问题:课本的单位、自己身高的单位、橡皮的单位、教学楼高度的单位。学生亲身体验,热情高涨,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学法创新
教师應该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时要捕捉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加工成为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适量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题,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课本、黑板、课桌等物品的角,看着角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毛雨. 探讨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4)
[2]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 新课程(小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