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one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丝给阿姬看了一眼这只老鼠,然后把它放到铲子上,拿到楼下去。老鼠尾巴沿着铲子边缘耷拉下来,头部血肉模糊。干得漂亮极了。
  “真搞不懂这家伙为什么要窜到我们这儿来,”贝丝说,“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已经揭不开锅了。要不它就只能啃小孩子了。”
  “这害人精,”阿姬一边恶狠狠地说,一边往自己屋里走,“到处传播一些乱七八糟的怪病。得把老鼠夹拿出来。”
  “或者老鼠药也行。”贝丝说。
  她拉开洗涤室门上的插销,打开门往里走,喉咙被扑面而来的霉味呛得刺痛。室内墙面被刷成白色,上面坑坑洼洼,布满了黑色小洞。污水从地上的石缝里渗出来,肮脏不堪。
  “臭水坑,”乔治总这样说,“我们住的地方简直就是个臭水坑。”
  贝丝也这样认为。可不住在这里,就只能住到济贫院去。而一旦住进去,就很难再出来,即便出来了,身体和意志也会垮掉。
  她走到后院,把老鼠扔进臭气熏天的阴沟里。她屏住呼吸,提起裙子,从盛满泔水的槽沟上走过。她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比现在更糟糕的了。每逢下雨,地面都布满乌七八糟的脏东西,像一条秽物横流的小河。倘若天晴,污物结成硬壳,就像疮口化脓后的结痂,蝇虫肆虐。
  她回到楼上,打发孩子们上床。他们嗷嗷待哺,吵着要吃面包,她却置之不理,因为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乔治会带些吃的回来吗?还是仅仅就披着身上的衣服回来?大家谁都说不准。
  她继续做针线活,倚在窗户边,就着微弱惨白的烛光,全然不顾刺骨的寒凉。
  她听到靴子踏在楼梯上的声音,是他回来了。她仔细聆听,想从步子的快慢和轻重来判断他是醉还是醒。
  他进来了,浑身被雨水淋湿,两手空空。看到他这个样子,她竭力掩饰住脸上的失望之情。他把东西全都自己吃了吧,她暗自忖度。他是不是在灌了一杯啤酒之后,把一块烫嘴的咸馅饼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或者津津有味地咀嚼一根滑嫩的羊腿?
  她语气平静,淡淡地说道:“我要去弄点面包来吗?”
  他盯着她,想看清她眼神里含着的是抱怨还是责备。而她却按捺住自己,只透露出隐约的好奇之情,仿佛他作何回答已不那么重要了。
  他摸了摸口袋,掏出一枚硬币。
  “还得买牛奶,”她说,“难道只买杯茶吗?”
  有個孩子咳嗽了一声,乔治猛地转过身去。只见他们都躺着,一动不动,就像一尊尊蜡像。她差点笑出声来,又感到一阵反胃,几乎要吐出来,但强忍住自己,说道:“还是只买面包?”像往常一样把决定权交给他,就像把皮鞭交给他一样。
  “阿瑟!”他咆哮道。
  阿瑟从床上一跃而起。
  “去买4便士的面包和1吉耳的牛奶。”
  “好的,爸爸。”
  阿瑟拿着罐子去买牛奶。他们以前都是用的瓷器罐子,是贝丝的母亲传下来的,但那个瓷罐子因为上次乔治失业而被拿去交了房租。
  阿瑟一阵风似的跑下楼梯。
  乔治挪动着身体,慢慢坐下,身上散发出一股皮革厂作坊的味道。贝丝一阵作呕,接着又把酸水咽了下去。“我整天都泡在啤酒里,”乔治醉醺醺地说,“有多少我就要喝多少。”
  他们一起吃了面包,喝了茶。随后,她点燃蜡烛,继续干活,顺便告诉他那只老鼠的事。他要她明早去一趟惠特克斯药房,他可不想让该死的老鼠在他睡觉的时候啃他的靴子。
  第二天,贝丝从惠特克斯药房回来,路上遇见了阿姬。她告诉阿姬乔治有些反常,告诉她乔治出现了腹泻,病恹恹的脸色如牛奶般惨白,还告诉她自己为他担心不已。然而,乔治还是如往常一样去皮革作坊上班了,看来也并无大碍,不是吗?
  听贝丝这么一说,阿姬吓得直往后退。看来,阿姬肯定会把这个消息传出去。用不了多久,这栋楼里的每家每户,街坊邻里,都会知道这事。他们到时就会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愿意痢疾或霍乱找上门来。
  为了引起乔治的注意,贝丝把大部分老鼠药撒在一个角落里,因为那里的地板都已烂掉。然后,她静静地等待时机。
  三天后,他给了她一些钱。她从市场上买了一个羊头,准备炖汤,又讨得一些已经发芽、干瘪发绿的土豆。
  他放下碗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随着阵阵抽搐向他袭来,他的哀号很快平静下来。
  她把孩子们打发出去。
  她把碗清洗干净。
  她独自一人去找殡葬师,向他们解释这病传染性有多强。他们很快处理了乔治,什么也没有多问。
  没了乔治,他们的生活会很艰难,同时也会少很多艰辛。阿瑟很快就能工作了,如果有必要,小一些的孩子们也一样可以去打工。除了靠她做针线活有些微薄的收入以外,他们都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再也不会有乔治这样的人拿着每一分钱去买醉街头了。
  家里没了乔治,就不再有孩子出生,也就不再有打骂。
  谁又会知道,她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碰巧在运河边抓到一只老鼠,打死之后拿给阿姬看。乔治错就错在踢小孩子,还弄折了她的胳膊。也正是在那一刻,贝丝才坚定了要置他于死地的想法。
  她拾起针线活,笑了笑,心中泛起一阵奇异的欢愉,就像啤酒泡沫一样轻盈。
  (王闻: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443002)
其他文献
对于出版首部小说的作家来说,每单预订都是可贵的嘉奖。最近发现,1811年,在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公开发行的前两天,当时的摄政王,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通过中间商预订了这本價值十五先令的书。对三十六岁的作家简·奥斯丁来讲,这单预订的出现显得尤为珍贵。作为一名作家,她没有得天独厚的写作条件,相反,她需要在乡下家里的客厅大声给家人朗读散文,以此来打磨自己的文笔。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在得到
托比·海斯把轿车停在碎石路面上,按了按喇叭。像往常一样,一分钟后,迪沃德·杰克逊打开活动板房的破门出来,手里拎着一个大号筒状帆布包。看到眼前的车,他不禁张大了嘴巴。  托比忍不住笑了。能让迪沃德·杰克逊感到惊讶倒是真不容易。  迪沃德没有笑,径直走过来,爬进车后座,把帆布包放在膝盖上。他眯缝着眼睛,用低沉的声音问道:“托比,你从哪里搞到这辆车的?”  托比在来的路上就预想过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例如从
1900年。  她独自来到酒店,除了一个小化妆品收纳箱,其他什么也没有带。她年轻貌美,穿着打扮也很入时,浑身上下洋溢着少女之美,无可挑剔。没有人觉得这样的尤物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她穿着一件齐腰紧身羊皮上衣,袖子是宽松的羊腿袖。脸上罩着一块印有丝绒圆点花纹的网眼面纱,细腻紧致,恰好垂到鼻尖。面纱非但没有掩盖她的容颜,反而让她的脸庞显得愈加端庄优雅,娇美动人。  她20岁左右,最多不过22岁。身
【摘要】听力与口语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向来有学英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之说。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轻听说、重读写”的不良现象,导致听力、口语教学滞后。而听力、口语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听说这块绿地荒不得。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课堂 听力 口语  英语教学素有“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之说。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现阶段听力、
亲爱的智者博士:  我丈夫哈米什近来的举动十分古怪。他开始一个人出门散步好久。至少我以为他在独自散步。有时,他一出门就是两个多小时,等到他夜深归来,我俩关灯上床,他也不怎么碰我——希望你懂得我在指什么。我要不要担心呢?  你真诚的,  利特尔汉普顿的遭忽视者  又及:我们家没有养狗。  亲爱的遭忽视者:  就我的观察而言,没什么值得担心的情况。就算家里未养狗,男人夜晚出门散步也并非罕见之事,而如果
一哥:  虽然我正躺在沙发上抱着西瓜大快朵颐,实际上我的心一直是悬着的,那9篇作文简直像大石块,压得我呼吸困难,其他暑假作业就算再多,我也能点灯熬油一一消灭,就是这作文,我对它有阴影!  不瞒你说,我也有过辉煌的战绩。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还在年级评比中得过优秀奖呢,四年级下学期我还尝试过创作小说呢。就在我觉得作文是强项的时候,五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我的作文居然被扣了20分!老师给的批语是“跑题”
姆里蒂卡·萨谢蒂里夫人的家里传出女仆刺耳的尖叫声,随即陷入沉寂。邻居们赶过来时,发现门是开着的。他们走进去,看见女仆躺在主人卧室门口的地板上,不省人事。一个邻居偷偷看了一眼卧室里面,发现姆里蒂卡躺在血泊中,旁边的床沾满了血迹。  邻居们吓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个恢复镇静后报了警。  邻居们往女仆脸上洒了些水让她清醒过来,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但她似乎除了现场能看到的,其他的也一无所知。报警电话打出后不久
星期五下午,伊迪丝·史迪威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桌前,气呼呼地望着窗外。这一次,卡塔利纳山的景色并没有让她冷静下来。她愤怒地瞪着一个正在邻居桑德拉·特里家门前卸货的男人。这些货物卸下来之后,会搬到桑德拉的院子里,放在离伊迪丝所坐位置不到20英尺的地方。这是用来建休旅车车库的,大得足够停放两辆汽车,完全挡住了伊迪丝钟爱的山景。  伊迪丝的视线回到电脑上正在写的章节,但她再没有写下去的心情了。桑德拉正在院子
“获得本届奥斯卡奖的是……”  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颁奖人打开信封,宣布幸运的赢家之前的那一两秒钟是最令人屏息的时刻。我们知道这之后会发生什么。其他奥斯卡提名者——我们不用“失败者”一词——强颜欢笑地看着获奖者亲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缓缓走向领奖台,发表冗长的获奖感言——几乎总是陈词滥调——也许会弯曲一下手臂,以示奥斯卡小金人有多重,然后走下领奖台。  但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奥斯卡金
史蒂夫·麦柯里是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深摄影师,在他的镜头下,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新书《阅读》中,麦柯里精选了过去40年里他摄自30个国家的人们阅读时的照片。从塞尔维亚的一家钢铁厂到克什米尔的一间教室,这些阅读者的身影向世人展示了书籍的力量。  “热爱阅读的人是从不会感到寂寞或无聊的,因为书籍是人类的庇护所,同时也使人得到启迪。书籍给予人的智慧有时是可以看得到的,我发现那些正在阅读的人脸上总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