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现有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俱乐部模式教学”的两种改革模式,从教学理论依据、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相似与不同点,并结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教学实践提出观点建议,以为相关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体育 俱乐部 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34-01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改革意见中,提出大学教育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可以改变以往行政班级编制教学形式,打乱重组学生兴趣班、专长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基于这项教育改革提出了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或两项体育项目积极参与锻炼并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另外一项教育改革中,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职业对象、技术和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群,并以专业群形式组织相关教学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专业性、技能性。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改革依据与特点
俱乐部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普通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改变以往“三基”式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实现兴趣与教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建立稳定的体育习惯。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体育的一种教学改革,是体育项群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理论的结合教育,体现高职体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服务性,突出对高职人才未来职业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围绕着高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总体指导思想,历时不同时代特征,体育教育改革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在此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本”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项,自由分配锻炼时间、地点,逐步培养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型人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基于将来从事职业特点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储备,以更好地去适应职业需求,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相关体育运动能力和生理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型人才。由此可见,两者有着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共同的培养目标“社会全面型人才”。
(三)教学安排,组织形式
现行的俱乐部模式教学主要以选项课形式进行,学生通过校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参与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不仅体现在课内部分,还在于与课外活动的统一。每个俱乐部由各个单项教师组负责组织教学和指导课外锻炼,学生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运动能力阶段的学习,课外部分俱乐部合理安排赛制赛事等竞技娱乐活动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划分专业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功能主要体现服务专业群未来职业体能、生心适应能力的储备,基于体育项群理论,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未来职业环境需要安排体育教学。
(四)教学方法、内容
俱乐部模式教学重点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成长和技术能力发展的平衡,学生技术层次、运动能力个体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教学对象与内容的安排应合理分配。对于初级兴趣能力的学生教学内容易简、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方法偏重于启发引导,增强运动团队感归属感,逐步感受对运动魅力的吸引。对于技术兴趣高涨的学生,内容安排富有挑战性、竞技性,比赛形式激发顽强斗志、提高身心愉悦感受。职业实用性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基础在于锻炼职业需求性的体育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对职业环境全面适应能力的提高,内容安排的重点趋向于职场工作的实践体验,例如,网络技术类,因为久坐易得颈椎职业病等,可以安排瑜伽、健美操、小球类体育项目;市场营销类,需要积极性、拼搏性运动,可以安排搏击、跆拳道、自行车以及长跑等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俱乐部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体育学,两者改革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前者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后者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教育特点不同,前者突出学生自主兴趣体育习惯的培养,后者突出职业体育能力的培养;根据各自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内容形式也存在相对差异,但两者都是在高等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改革,两者目标都是发展终身体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因此,两者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只是不同角度下体育教育改革的形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是从教育主体内部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态度自觉参与体育教学,逐步培养体育习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从外部环境出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体育实用性、服务性,两者的统一在于学生动机的多样性和兴趣成长的自然规律,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共同推进体育教育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唐宏贵.俄罗斯学校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0(04):66-67.
[3]董启林,谭延敏,张铁明,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59-160.
[4]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04):505-507.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体育 俱乐部 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34-01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改革意见中,提出大学教育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可以改变以往行政班级编制教学形式,打乱重组学生兴趣班、专长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基于这项教育改革提出了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或两项体育项目积极参与锻炼并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另外一项教育改革中,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职业对象、技术和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群,并以专业群形式组织相关教学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专业性、技能性。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改革依据与特点
俱乐部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普通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改变以往“三基”式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实现兴趣与教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建立稳定的体育习惯。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体育的一种教学改革,是体育项群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理论的结合教育,体现高职体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服务性,突出对高职人才未来职业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围绕着高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总体指导思想,历时不同时代特征,体育教育改革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在此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本”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项,自由分配锻炼时间、地点,逐步培养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型人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基于将来从事职业特点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储备,以更好地去适应职业需求,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相关体育运动能力和生理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型人才。由此可见,两者有着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共同的培养目标“社会全面型人才”。
(三)教学安排,组织形式
现行的俱乐部模式教学主要以选项课形式进行,学生通过校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参与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不仅体现在课内部分,还在于与课外活动的统一。每个俱乐部由各个单项教师组负责组织教学和指导课外锻炼,学生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运动能力阶段的学习,课外部分俱乐部合理安排赛制赛事等竞技娱乐活动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划分专业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功能主要体现服务专业群未来职业体能、生心适应能力的储备,基于体育项群理论,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未来职业环境需要安排体育教学。
(四)教学方法、内容
俱乐部模式教学重点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成长和技术能力发展的平衡,学生技术层次、运动能力个体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教学对象与内容的安排应合理分配。对于初级兴趣能力的学生教学内容易简、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方法偏重于启发引导,增强运动团队感归属感,逐步感受对运动魅力的吸引。对于技术兴趣高涨的学生,内容安排富有挑战性、竞技性,比赛形式激发顽强斗志、提高身心愉悦感受。职业实用性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基础在于锻炼职业需求性的体育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对职业环境全面适应能力的提高,内容安排的重点趋向于职场工作的实践体验,例如,网络技术类,因为久坐易得颈椎职业病等,可以安排瑜伽、健美操、小球类体育项目;市场营销类,需要积极性、拼搏性运动,可以安排搏击、跆拳道、自行车以及长跑等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俱乐部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体育学,两者改革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前者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后者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教育特点不同,前者突出学生自主兴趣体育习惯的培养,后者突出职业体育能力的培养;根据各自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内容形式也存在相对差异,但两者都是在高等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改革,两者目标都是发展终身体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因此,两者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只是不同角度下体育教育改革的形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是从教育主体内部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态度自觉参与体育教学,逐步培养体育习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从外部环境出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体育实用性、服务性,两者的统一在于学生动机的多样性和兴趣成长的自然规律,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共同推进体育教育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唐宏贵.俄罗斯学校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0(04):66-67.
[3]董启林,谭延敏,张铁明,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59-160.
[4]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04):505-507.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