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的大数据背景之下,“学讲计划”这一政策应运而生。随后便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基于这种授课形式,想利用此创新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快速吸收并理解从而巧妙运用新知识解决难题。为了普及“学讲计划”的思想与策略,本文结合多例教学实践,分析并讨论了几种教学手段以促进初中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计划;教学新策略
“学讲计划”是针对授课模式提出来的,它的有效性体现于能够帮助初中更深刻地明白“学什么与讲什么”的要领所在。为了让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塑造起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做学生的“伯乐”和引导者。数学知识过于抽象,所以教师要利用学讲计划将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水平。
一、 教师与学生对“讲什么、学什么”必须目标清晰
顾名思义,学讲计划的重中之重就体现于“学”和“讲”这两方面。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牢记一点: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学什么”这一问题,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学须立足于课本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来规划学习进度、任务及预案。而对于“讲什么”,必须要着重突出两点:①讲疑点;②讲方法。
比如说:在讲《中心对称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时,学习任务及要求可通过学案或讲义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预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这样可有效推动课堂的顺利发展。但是学习任务必须紧扣学习主题,否则将会起反作用。在本章节中,学习任务为:问题一: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问题二:如何判定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叙述方法。由上述可见,两个问题前后联系特别密切,这样可促使他们将自己如何验证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完全表述出来,这也是学讲计划中“学”这一部分的精华所在。还有,部分学生未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全部性质,教师可提供一个平台让懂的学生给其余学生“讲”,在此过程中双方可提出质疑的观点,以促进共同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环节中,学生必须学会“讲”;其次,在课堂伊始,针对“学”时布置的任务,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预习心得的交流;再者,课堂临近结束之时,“讲”出自己的所学、所感也是不可忽视的步骤。
众所周知,“学讲计划”的正式运行就是为了让初中学生更顺畅地学进去,然后再无误地讲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考验的是学生的自学、互动、合作能力,若教师能够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避免走形式、过过场的模式,将学和讲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得到保障和提升。
二、 構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教师如何开展课堂,他们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始终保持在前列。因为从初中阶段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讲计划”可谓是一大帮手。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计划,课堂的学习气氛必须依靠构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来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设计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功效的问题。
比如:在带领学生接触“全等图形”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创设出问题式情境,在初中生的脑海中初建“全等图形”的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全等图形的概念有谁了解吗?
同学们都摇摇头。师:你们猜一猜这一概念是针对两个图形还是一个图形呢?
生1:“全等”的含义应该是两个图像完全等同。
生2提出了疑问:那为什么对称图形可以为一个呢?
师:第一位学生说的没错,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两者是否全等的结论。你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两张书桌、两扇窗户,是否形状、大小、规格全都是一样的呢?
同学们都似懂非懂,接着教师可以再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做下铺垫:怎样才能在不重合的条件下,画出一个与已知三角形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形?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初中生会绞尽脑汁地去找寻作画的方法,而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吸收知识。在这之后,教师要对每一位同学的证明方法做验收和检查,而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将结论与过程完善,达到提纯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完成崭新的知识学习的跨越过程。
由以上教学案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推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把握学讲计划的前后关系,从应用生活常识和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定位和了解,从而开拓新思维的发展。
三、 重视基础性的题目训练
“学讲计划”非常考验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的默契合作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表述完整的可能性。在学讲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使得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逐步引导其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对成果做最后的完善工作,而后小组可以派出代表来解释其中的含义,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譬如:在教“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一次函数图像会是怎样的?当然前提是学生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各种性质,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如何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3x,y=-2x,y=-2x-3,y=x”,图像完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解析式中待定参数k与b的值对函数图像位置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由四个函数组成的同一幅图像,用“特殊值”的思想去得出相关的结论。若教师不采取以上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那么再完善的学讲计划也弥补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漏洞,反而适得其反。
四、 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讲计划”,宗旨只有一个:让初中生亲身体验由理解知识过渡到构建知识的过程,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学的重心正在从“教”迁移到“学”上。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开导之下,初中生才能自行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这正是学讲计划的核心目标所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讲计划”的背景之下,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攫取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卢彩霞.学会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3):42-43.
[2]张德兴.重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果[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11):33.
作者简介:
周立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计划;教学新策略
“学讲计划”是针对授课模式提出来的,它的有效性体现于能够帮助初中更深刻地明白“学什么与讲什么”的要领所在。为了让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塑造起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做学生的“伯乐”和引导者。数学知识过于抽象,所以教师要利用学讲计划将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水平。
一、 教师与学生对“讲什么、学什么”必须目标清晰
顾名思义,学讲计划的重中之重就体现于“学”和“讲”这两方面。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牢记一点: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学什么”这一问题,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学须立足于课本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来规划学习进度、任务及预案。而对于“讲什么”,必须要着重突出两点:①讲疑点;②讲方法。
比如说:在讲《中心对称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时,学习任务及要求可通过学案或讲义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预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这样可有效推动课堂的顺利发展。但是学习任务必须紧扣学习主题,否则将会起反作用。在本章节中,学习任务为:问题一: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问题二:如何判定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叙述方法。由上述可见,两个问题前后联系特别密切,这样可促使他们将自己如何验证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完全表述出来,这也是学讲计划中“学”这一部分的精华所在。还有,部分学生未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全部性质,教师可提供一个平台让懂的学生给其余学生“讲”,在此过程中双方可提出质疑的观点,以促进共同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环节中,学生必须学会“讲”;其次,在课堂伊始,针对“学”时布置的任务,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预习心得的交流;再者,课堂临近结束之时,“讲”出自己的所学、所感也是不可忽视的步骤。
众所周知,“学讲计划”的正式运行就是为了让初中学生更顺畅地学进去,然后再无误地讲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考验的是学生的自学、互动、合作能力,若教师能够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避免走形式、过过场的模式,将学和讲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得到保障和提升。
二、 構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教师如何开展课堂,他们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始终保持在前列。因为从初中阶段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讲计划”可谓是一大帮手。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计划,课堂的学习气氛必须依靠构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来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设计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功效的问题。
比如:在带领学生接触“全等图形”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创设出问题式情境,在初中生的脑海中初建“全等图形”的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全等图形的概念有谁了解吗?
同学们都摇摇头。师:你们猜一猜这一概念是针对两个图形还是一个图形呢?
生1:“全等”的含义应该是两个图像完全等同。
生2提出了疑问:那为什么对称图形可以为一个呢?
师:第一位学生说的没错,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两者是否全等的结论。你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两张书桌、两扇窗户,是否形状、大小、规格全都是一样的呢?
同学们都似懂非懂,接着教师可以再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做下铺垫:怎样才能在不重合的条件下,画出一个与已知三角形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形?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初中生会绞尽脑汁地去找寻作画的方法,而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吸收知识。在这之后,教师要对每一位同学的证明方法做验收和检查,而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将结论与过程完善,达到提纯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完成崭新的知识学习的跨越过程。
由以上教学案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推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把握学讲计划的前后关系,从应用生活常识和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定位和了解,从而开拓新思维的发展。
三、 重视基础性的题目训练
“学讲计划”非常考验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的默契合作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表述完整的可能性。在学讲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使得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逐步引导其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对成果做最后的完善工作,而后小组可以派出代表来解释其中的含义,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譬如:在教“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一次函数图像会是怎样的?当然前提是学生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各种性质,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如何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3x,y=-2x,y=-2x-3,y=x”,图像完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解析式中待定参数k与b的值对函数图像位置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由四个函数组成的同一幅图像,用“特殊值”的思想去得出相关的结论。若教师不采取以上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那么再完善的学讲计划也弥补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漏洞,反而适得其反。
四、 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讲计划”,宗旨只有一个:让初中生亲身体验由理解知识过渡到构建知识的过程,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学的重心正在从“教”迁移到“学”上。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开导之下,初中生才能自行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这正是学讲计划的核心目标所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讲计划”的背景之下,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攫取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卢彩霞.学会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3):42-43.
[2]张德兴.重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果[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11):33.
作者简介:
周立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