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分析,化学壮骨”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黄梅戏青衣的塑造,既要符合其共性审美需要,又要深刻认识其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塑造出“小剧种不小人物”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为此,作为一名青衣演员,除了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
  【关键词】 黄梅戏;青衣;物理分析;化学壮骨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青衣
  青衣也称青衣旦,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多称青衣,南方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中、青年妇女,表演则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偏缓,在念、韵、白、唱、作科等各方面都相当讲究。
  青衣的塑造,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挣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悲剧观念相对淡薄、悲剧意识相对缺乏的客观现实上的一种布道者或守成者的形象。所以,她注定具有一种苦行相、一种悲剧命。如毕飞宇的小说《青衣》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青衣演员筱燕秋的悲剧形象。筱燕秋似乎是宿命的,“老天爷好不容易创造出的一个好青衣”,但却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她的天赋和秉性是黛玉般的:“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悠悠”,“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她一生都在执着追求、勇敢抗争。她执着于戏剧,执着于演嫦娥这个角色,自认为与其有一种本色的契合。殊不知她的这种执着渐渐演变成一种自私和偏狭,甚至导致了自我的毁灭。
  从根本上讲,青衣的塑造坚守着一种正统。她所透给人们的那种茕茕孑立的悲悯和苍凉,她的凄美与柔韧,无不使观众由衷地景仰,但景仰过后总会让人心生无限的悲凉。
  二、黄梅戏青衣的艺术特色
  关于各大剧种的青衣,乃至影视演员的“青衣”角色,相关的探讨已经是非常充分并且相当全面了。就拿京剧来说,京剧青衣的优势在于剧种本身作为“国粹”,艺术形象显得特别“高大上”,对演员本身就有个对应的优势和有力的支撑。其他一些剧种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汉剧等,因为剧种本身具备古老质朴、温庄典雅的艺术品质特征,对演员也有很好的、合适的艺术氛围的倚托作用。这大概都属于“戏养人”的一类。而影视本身就是时代话语权的主席台,其青衣性质的角色本身就没有“草根”基因,它们不需要有作为历史背负的青衣角色,即便是演村姑、演“土人”,也不会影响它们的“青衣性”。在这里,青衣只是一种“角色分量”了,更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关心。但基于黄梅戏的特性,笔者觉得对其青衣塑造的探讨,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努力的不只是青衣行当的功能归位,而是要塑造本质上的青衣人物。
  (一)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亨有“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美称。它是在清末时期由湖北黄梅传入安徽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故称“黄梅戏”,也曾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二)青衣的艺术个性
  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其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青衣在民间又称“抱肚子旦”,主要是因为青衣表演的细节里常有的如,旧社会妇女的行动不自由,封建礼法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袖不露指、走路不能快,以及要有道德、知廉耻、稳重安详等等,这样,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横着捂住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一块,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的。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苦条子旦角”,这是因为正旦扮演的人物很多都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
  三、“物理解析”与“化学壮骨”
  基于以上分析,在黄梅戏的青衣人物塑造中,既要符合共性审美需要,也要深刻认识其差异性,才能谈得上实现塑造出“小剧种不小人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首先,要耐心地进行“物理分析”,也就是理性对待、格物致知、精心打造。
  笔者认为,只有客观认识到黄梅戏是源于民间小调、其剧种形成的历史年轻的客观事实,准确评估黄梅戏青衣的实质性,不应讳言其“草根性”的一面,才能更加理性地塑造出既与该剧种本身相符的又能为“共性价值观”所认同的“青衣”。实际上黄梅戏青衣的符号性远比她的实质性强,她是角色功能的初步成功,而不是特色人物文化内涵的溢彩。青衣角色的特性要求和黄梅戏艺术特色本质是相左的。所以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克服这种本质的差异性,要对“本色”的固有的因素加以充分的“物理解析”。
  草根性意味着技艺本身的自娱性、不讲究,甚至轻率、俗气、流气等等,而青衣角色多数都是大家闺秀,她们典雅贤淑、知书达理,这是根本的矛盾。草根性是动态的、诙谐的、亮丽的、甚至是轻浮的,而青衣大多是矜持的、克制的、内敛的、典雅温润的、暗伤幽怨的。但是,草根性同时也有一种可贵的、独一无二的外化个性。在保持外化个性的前提下,对黄梅戏青衣的深挖和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物理分析”。在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如人所共知的唱腔或表演上,把“草根性”加以“开光”,我们会发现其草根性具有一种文化生态赋予的生命力的精华。草根性的宝贵在于它们恰恰具有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长于抒情、韵味丰富、优美动听的光彩。它的唱腔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属板式变化体的黄梅戏唱腔,花腔宜演小戏,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氛围活泼欢快,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快、流畅。花腔小戏更是其中的奇葩。我们只要稍加讲究、扶正、修饰,它们就能反转雅化,登堂入室。
  其次,就是“化学壮骨”,即在探索创新方面尚学、兼收、守成、背负,其艺术的本体即可强我筋脉、壮我骨肉。
  演戏相对演技而言,大家都会轻视、看轻本色演员的能力。然而对于戏曲的青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本色”,而是需要从现代走向传统,又必须从传统解脱出来,成就“本色”。青衣的本色需要有现代性的质朴典雅。所以,青衣必须了解古人,必须揣摩古代的大家闺秀,她们的正统规矩,哪怕是举手投足间所流露的轻微气质。简单地说,就是要好古爱学,价值追求高远,注重人格修养,涵养要深厚、恬淡。
  一个演员不能只剩下技艺本身。中国传统的古典风雅的人士,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还要文能琴棋书画舞文弄墨,武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作为一个演员除了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自身的修养,做什么样的人,修什么样的功课,这是演员一生最核心的追求。戏曲是一种技艺,笔者认为技艺的内核是要有一身的修为。戏如其人、艺如其人,这是笔者所崇尚的。当一个黄梅青衣,具备一身文气、高贵典雅时,无论其饰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都具有一道若隐若现的光环:一袭青衫,两副水袖,华丽而不流俗,豪放而不轻狂,幽默能显娇媚,生趣又露大方。
  结 语
  综上,塑造好黄梅戏青衣,作为一名演员,至少要做好以下两点:其一就是要牢牢抓好技术强化,力求保持剧种的地方和传统的特色;其二就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勇于守成、鼎力背负。总之,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名青衣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能身体力行大家闺秀的风范,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担当,把塑造好角色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毕飞宇.青衣[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谢磊.《青衣》的悲剧艺术[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4).
  [3]白雪.《青衣》中“青衣”、“嫦娥奔月”意象的悲剧意蕴[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
其他文献
【摘要】 潍坊风筝是一种独特的民俗工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多年来风筝已经成为潍坊地区的一种特殊符号,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杠杆,同时也带动了潍坊文化、城市旅游和城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但潍坊风筝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潍坊风筝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当地风筝产业的发展,带动其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新冠疫情肆虐,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之际,我们也迎来了又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许多女性同胞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她们远离家人和故里,背负着崇高的使命,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勇敢地顶起了抗击疫情的“半边天”。本刊邀请多位女艺术家为这些“最可爱的人”送上节日祝福,并表达对她们的崇高敬意!  艺术家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名,笔画相同排名不分先后):  于敏,福建艺术职业学
期刊
【摘要】 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在英美学界畅销多年,该书精选了近200个关涉电影研究的关键词,对重要的电影类型、电影理论和电影运动做了历史的概览。海沃德紧紧挂靠当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理论,对阶级、种族、性别等议题采取了高度关注的姿态。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学者,海沃德的行文中具有一种女性主义的自觉。该书开放式的学术思路和编纂方法同样十分有趣,可以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电影研究
期刊
【摘要】 马徐维邦在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夜半歌声》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是马徐维邦根据好莱坞电影《歌场魅影》改编而来,本文将以《夜半歌声》的本土化改编为例,通过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导演对于主要角色的改造以及影片本身呈现出的西方审美形态进行分析,指出《夜半歌声》在表现恐怖的同时,或可作为受早期美国电影影响与本土化语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新版闽剧《红裙记》既充分传承闽剧的传统艺术价值,又注入了新生代闽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同时融合了现代乐队音响配器和简约古朴的舞美设计,不仅赋予传统剧目以新生,而且对于当代戏曲新剧目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迪引领意义。作品大胆运用创作技法,删繁就简,化旧为新,呈现出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视听品味的闽剧表演,让人耳目一新,极具感染力,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和艺术爱好者,焕发出艺术的时代魅力。  【关键
期刊
【摘要】 有“映像诗人”美称的岩井俊二是日本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导演,其在结合日本传统电影特色与西方现代电影因素基础上所拍摄的青春电影,凭借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发展与内在情感阐发引起观者强烈共鸣,并在日本影坛掀起青春电影的热潮。爱情作为众人一生关注的永恒焦点与青春电影中的经典主题,是岩井俊二展现自身清新自然、细腻唯美电影风格的喜用元素,在其电影中拥有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与深刻动人的内在意蕴。本文旨在从岩井
期刊
传统中国村落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的、宗族式的自生秩序,其内部的平衡是依靠礼俗仪式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来维系的。这就使得宗族祠堂成为了各种乡村公共文化现象的衍生中心。自近代以来,新兴的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各层次的覆盖与重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全能国家”的政治模式,使前述传统乡村自生秩序逐渐从衰落走向隐现。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国家权力的一定程度收缩,传统以血缘为中心
期刊
【摘要】 造型问题与空间问题关系相当密切,但两者并不等同。造型观念先于空间观念。中国画的进一步创新必将超越造型观念,转向空间观念。宗白华认为,传统绘画空间是书法性空间,并且往往以有形有限的景物呈现无穷的宇宙空间。丰子恺认为,传统绘画空间是文学性空间,它主要表现为“引诗入画”,将远近不同的景物置于同一平面上观看。两位学者各有所见,但他们的主要缺陷是将文人画的特点视为全体中国画的特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
期刊
【摘要】 陈劲松先生是福建省业内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款式丰富,功底扎实,用笔沉着痛快,线条骨力洞达,章法变化有序,笔调师出有缘。本文主要通过品鉴其几部作品,感受到其书法创作的旨趣。  【关键词】 陈劲松;书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陈劲松先生是工作在厦航一线的中层管理干部,也是福建省业内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学习书法30多年了,小楷研习“二王”、赵孟頫、王宠和《灵
期刊
【摘要】 中国艺术史上,以文本入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显著标志,具体表现为以文学主题为绘画主题、以书法形式题写文字于画面、以书法笔法和笔意入画三种形式,文本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来源和画面元素,体现和运用在绘画作品上可分为“隐性文本”和“显性文本”。在不同的主题和侧重点的影响下,文本和图像展现出不同的构图和技法等外在表现模式,可分为所谓的“立象尽意”、“系辞尽言”和“书画一体”三种方式,形成了从分裂的“图
期刊